地方特殊教育论文

时间:2022-07-30 03:22:11

地方特殊教育论文

一、盐城市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成绩

(一)盐城市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1959年盐城创办了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盐城市聋哑学校(原盐城县聋哑学校),揭开了盐城现代意义上制度化特殊教育的历史。1975年、1978年又相继创办了滨海、射阳两所聋哑学校。90年代前后,其它各县(市、区)也纷纷创办聋哑和培智学校(班)。同时为了让更多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盐城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实验研究工作。21世纪初期为整合特殊教育资源,大多数县(市、区)的聋哑学校或与当地培智学校合并,或扩大招生范围,并更名为特殊教育学校,招收听障、智障儿童少年入学就读。射阳特校同时兼收视障儿童少年。盐城市残联于1991年5月创办了市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中心,并于2010年在市康复中心的基础上创办了盐城市仁爱小学,为中、重度听障、智障、自闭症、脑瘫等少年儿童提供小学教育;市残联于2007年创办了盐城市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解决了残疾学生中等职业教育的难题。截至2013年3月,全市共有特教学校11所,其中市残联直属学校2所,县(市、区)所属学校9所。从特教种类上看,全市拥有聋人学校1所,培智学校1所,兼收听障和智障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学校6所,兼收听障、视障和智障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学校3所。其中在特教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1555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878人,合计2433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9%以上。

(二)盐城市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成绩

经过多年的努力,盐城特教事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残疾儿童的入学率逐步提升,残疾人接受教育的层次逐步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特殊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是初步构建了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盐城在解放初期就十分重视残疾人教育,特别是盐城建市以来,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残疾人教育工作的法律法规文件精神,采取行之有效措施,努力保障残障儿童少年接受特殊教育的权利。1994年出台了《盐城市关于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实施意见》,1998年盐城市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特殊教育的意见》(盐政办发〔1998〕106号),随后相继出台了《盐城市残疾人事业“十五”发展纲要》《盐城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关于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盐城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别强调要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盐城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注重发展特殊教育,完善特教体系。到2015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其中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全免费比例达50%以上,2020年达95%以上。盐城市一系列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和地方政策措施的出台,保障了特殊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运行。截至目前,盐城市的特殊教育在结构布局上实现了大市区和县(市、区)的全覆盖。在教育种类上,从单一的聋教育发展为盲教育、聋教育、弱智教育等多种类别;在办学形式上,实现了特教学校、随班就读、特教班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在办学层次上,完成了由单纯的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延伸。可以说,一个种类齐全、布局合理、形式多样、上下延伸的特殊教育体系业已初步形成,全市特殊儿童的受教育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经过多年的努力,滨海、东台、大丰等6所学校相继创建成江苏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其他特校也成为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

二是特殊教育科研水平明显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盐城市各特教学校十分重视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盐城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展了聋生的针灸治疗实验,80年代末又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实验工作,1994年5月全国暨江苏省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现场会在盐城召开,盐城的随班就读经验在全国推广。1998年市教育局创办了特教学术刊物《盐阜特教》杂志,各特教学校也积极开展各类课题研究工作。近几年来,已经结题或正在研究的省级课题近10个,市级课题达20多个。2010年盐城市教育局和盐城聋校共同研究的课题《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荣获首届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二等奖。东台特校的《听觉障碍书面书面语言发展的研究》被评为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其科研成果荣获2013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能力培养的研究》被评为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培养对象。在课程改革上各特教学校积极探索“文化课程与职业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实施开放式办学,培养学生掌握较强的生活和职业技能,力争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特教事业高水平发展的关键,为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特教教师队伍,近几年来,市、县教育局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放宽特教学校对专门人才的聘用政策,为特教学校教师评先、评优、晋级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同时,市、县教育局抓紧抓实特教从业人员的“师德”修养和“内功”锻炼,在政策推动和内涵强化两方面的作用下,全市已形成一支敬业爱生、乐于奉献、勇于开拓、业务精湛的特教教师队伍。全市特教学校(班)现有教职员工450多人、专职教师407人。他们中有市名教师1人,市特教学科带头人10多人,市教学能手20多人。此外,特教教师在省级以上的各项教育教学、论文竞赛中,成绩名列前茅。

三是初步形成了稳定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迈上新高度。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十分重视和关心特殊教育,各级政府能从地方财政预算中拨付适当经费支持特殊教育,残障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也在逐步提高,有些县(市、区)已经按照普通中小学生均经费6~8倍的标准拨付特殊教育生均经费。各级残联、慈善会、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每年也能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盐城市从1998年就组织在大中小学师生中开展向残疾学生“献爱心”活动,连续十五年不间断,这些爱心捐款有效地改善了特教学校的办学条件,减轻了特困残疾学生入学的家庭负担。近年来,盐城聋校投资近千万元,新建了师生公寓楼和综合楼;滨海、阜宁等特校新建了培智教育楼;盐城市启智学校改建了老教学楼;射阳特校整体搬迁,投资1300多万元的崭新特殊教育学校即将落成;大丰特校扩建工程也即将动工,东台特校、市特教中专和仁爱小学也在积极谋划搬迁事宜。同时各特教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改善教学设施,增加康复器材,完善职业教育配套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等。目前建湖、阜宁、滨海、响水特校,盐城聋校和仁爱小学等已经实现全免费教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收费”“零拒绝”特殊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残疾学生受教育程度和就业能力,全市特教学校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层次和水平。东台、大丰、建湖特校成立了学前康复教育部,为残障儿童提供“早期干预”“早期训练”“早期康复”,让他们尽可能地融入正常社会。在职业教育方面,大多数学校开设了劳动技术和职业教育课程,如东台特校的发绣、丝网花,大丰特校的麦杆贴画、绒线贴画,滨海特校的刺绣、面点制作、园艺栽培,盐城聋校的烹饪、服装设计与制作、木工,特教高中的客房服务和手工制作等。有些课程已经取得了优异的办学业绩。十多年以来,盐城市有近百名聋生考入南京特教学院、天津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有些学生毕业后,也已经加入到特殊教育行列。

二、盐城市特殊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特殊教育的社会关注度不高

全社会对特殊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有学上”的低层面,无论是经费保障、师资配备、教育教学设施添置等还不能完全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市、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特殊教育管理上相对薄弱,少数领导对特殊教育的认识还有偏差。特殊教育仅仅停留在自我积累发展阶段,与优质均衡发展的普通教育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二)特殊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特殊教育的“特殊性”阻碍了特殊教育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全市特殊教育的专业化水准偏低。一是特殊教育规划不够完善。盐城市的特殊教育阶段目前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三个层面。学前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高中文化教育还是空白;二是特殊教育科研网络不够健全。特殊教育缺乏专门的教科研机构,教科研研究管理人员都为兼职,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教科研网络体系,缺乏足够的继续教育的平台和机会;三是特教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盐城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虽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特殊教育师资水平,但全市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无论是在数量上、专业层次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和年龄结构上有待进一步优化(见表二、表三)。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全市特教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三)特殊教育的管理力急待强化

盐城市每个县(市、区)只有一所特教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平时对特教学校的检查督导相对较少,使得少数特教学校成为教育中的“世外桃源”,自弹自唱。全面的质量督导和评估难以保证,特教层面的教科研活动也相对较少,缺乏经常性的教学和科研指导。就特教学校本身而言,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校本培训、质量督导与评价等方面也相对滞后。在随班就读的管理和指导上也有所松懈。以上这些使得盐城的特殊教育发展缓慢。

(四)特殊教育的保障机制亟待完善

目前从总体上看,各特教学校都面临着制约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经费来源问题,绝大多数县(市、区)特教专项经费还未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全市尚未建立适应特教事业发展的完善的财政投入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方性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二是特教学校的办学经费不足;三是残疾学生的生活补贴政策需要加强;四是特教学校普遍缺少必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和设备。

(五)特殊教育的办学结构和布局急需调整

各县(市、区)特教学校面临聋部生源萎缩,智障部生源扩张的办学难题,有些县级特校一年招不到两个聋生,甚至三、四年都招不到一个聋生班级。而智障儿童的上学需求却得不到全部满足。残疾儿童的学前康复教育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残疾儿童还享受不到学前康复教育。另外残疾学生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层次还较低,还不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和就业提供很好的保障。学生的文化高中教育还处于空白,部分学生还要去外市接收高中教育。就盐城大市区而言,特殊教育机构相对较多,这些学校在招生上又存在交叉现象,有限的资金和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运用,从残疾学生长远发展来看,怎样形成残障学生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沟通的较为完善的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和办学布局,就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

三、特殊教育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考察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时强调要“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事业,让残疾人同享民生幸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组织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的通知》(苏教基〔2013〕20号)中也明确提出了我省今后一段时间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的目标任务。因此,大力发展覆盖全体残疾学生的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不仅是落实党和政府有关政策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特殊教育发展的社会大环境

社会上的各类媒体应该积极关注残疾人事业、大力宣传特殊教育,让全社会来了解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现状、了解残障人的生活,使全社会形成关爱残疾人、关心特殊教育事业的良好社会风气;同时各特殊教育学校要善于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宣传自己,抓住“全国助残日”等机会向全社会展示汇报特教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成果,宣传特教人的“大爱”情怀,宣传残疾学生中的优秀典型,报道“爱心助残”的先进事迹,主动让社会各阶层来认识了解特殊教育,为特殊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构建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机制

发展特殊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是当今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盐城的特殊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从政策制度和支持服务层面保障特殊教育的良性运转。一是要从全市的整体角度制定特殊教育长远发展规划,构划新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路线图,制定特殊教育发展的各项标准,制定适合当前随班就读工作发展实施意见。同时把特殊教育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列入议事日程”。二是要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首先要坚持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导的基本原则,各级政府要将特殊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应按照普通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6至8倍的标准发放(《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苏政发〔2012〕148号文件);其次要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改善特教学校和随班就读点的办学条件,资助特殊教育培训,购买特殊教育专用设备、建设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等;再次要制定优惠政策,多渠道拓宽辅助经费来源,努力增加特殊教育投入。建议将残疾人教育、就业保障金、福利收入等按一定比例作为专项特殊教育经费划拨到教育行政部门,扶助特殊教育发展;最后要建立健全残疾学生资助机制。建立较为稳定的残疾学生学习、生活补贴政策和奖学金制度,设立“扶残助学春蕾基金”等,逐步实现残疾人15年全免费教育。三是要积极强化特殊教育支持和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社区、家庭、学校相互协作的一体化教育网络,建立政府主导,残联、民政、卫生等部门共管的服务网络,建立高校、研究机构和医疗单位共同参与的研究、咨询网络。

(三)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化水平

发展特殊教育,关键在教师。因此,应将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作为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积极加以推进。一是要高标准配备特教教师。根据特教学校学生少、班额小、住校生多、教师需求量大的特点,在人员编制上,特教学校教师编制设定要高于一般中小学,同时要考虑特教学校教师对普教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和巡回辅导。另外在教师配置上还要考虑到各类专业特点,引进言语康复师、心理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医疗技术人才等,以优化人员结构,确保教学、康复、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积极提高特教教师待遇。各地要采取措施落实包括随班就读教师在内的特教教师的特教岗位津贴,建议逐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津贴标准,广东、浙江、江西、石家庄、青岛等省市已经将特教津贴数额调整为岗位与薪级工资之和或全部工资标准的25%~40%不等,而盐城市仍然为岗位与薪级工资之和的15%。同时各级教育、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在职称评聘、培训进修、表彰奖励等方面,应当为特殊教育教师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专门机会。三是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目前盐城市特殊教育处于结构调整阶段,培智教育专业教师相对缺乏,聋教育的教师向培智教育转轨,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同时为满足特教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应积极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积极引进康复和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教师,逐步建立和实施国家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同时要扩大特教教师的视野,选派更多的校长和教师到外省市及国外参观学习,拓宽教育视野,转变教育观念。

(四)强化特殊教育管理,促进特殊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特殊教育的管理和教科研体系。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专人管理特殊教育,教研部门要形成上下联动的特殊教育教科研网络。在条件成熟时可以成立市、县特殊教育资源和指导中心,承担起所在区域的特殊教育管理、教学研究、培训、督导评估以及随班就读指导等工作。二是要积极开展特殊教育研究。特殊教育是一个多元化学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教育、心理、医疗、语言学、听力学、电子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特殊教育工作者要结合特殊儿童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积极吸收各学科之营养,完善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积极开展涉及盲、聋、弱智、自闭症、学习困难、多重残疾等多种类别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研究及其包括残障学生学前康复、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含职业教育)等各个阶段的研究。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和融合教育、医教结合等课题研究,努力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三是建立适应特教事业发展特点的评价制度。县(市、区)域内一般只有一所特教学校,而且学生的个体差异明显,这就要求我们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科学有序教学,并针对学生的实际制定个别教学计划,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校本教材要严格审查,确保自编教材科学、合理、适用。同时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督导检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各类评先评优晋级工作中,将特殊教育的评价工作作为一个专门系列进行单独的考核评比,从而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五)合理调整特教学校办学结构和布局,优化特殊教育资源配置

一是进一步完善特教学校布局。就全市而言要根据特殊教育生源的变化情况,对闲置或分散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在聋教育方面,建议按照以盐城聋校为主,并按地理位置和生源情况再选择一至两所特校进行招生,其他特校停止招收听障学生,今后逐步过渡到全市办一所综合性聋人学校;在培智教育方面,各县(市、区)承办培智学前康复和义务教育,大市区办培智职业高中或中专校。就大市区而言,特殊教育学校不宜过分分散,像南京这样的大市区目前只有聋校、盲校各一所,再加上几所培智学校。盐城市应该将大市区内几所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整合组建盐城市特殊教育集团中心,或者按照残疾类别分类办学,提高办学效益。二是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逐步形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的办学体系,满足残疾人15年免费教育的特殊教育需要,切实保障残疾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让每个残疾儿童少年享受有质量保障的教育。三是积极推进融合教育。加强特教学校与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沟通和联系,在特教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随班就读工作指导中心,为区域内特殊教育提供资源,定期对区域内随班就读工作进行指导督查,在随班就读点设立资源教室,积极实施个别化教育方案,提高特殊教育的整体质量水平。

作者:蒋丹林工作单位:盐城市聋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