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研究

时间:2022-10-17 02:57:16

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研究

摘要: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国家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支持。理工科高校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承担着培养人才、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知识产权通识教育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推动力量。当前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已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对知识产权素质的需求,尤其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存在缺陷,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需要探索“双创教育”背景下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特点,依托专业背景形成特色的“一体两翼全链式”知识产权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知识产权创造、运营、保护和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产权通识教育;“一体两翼全链式”

一、引言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经济知识化、科技与经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技术创新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障,社会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科技人才需求显著增加,这也对理工科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产权素质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教育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重要支撑部分。理工科高校应依托自身的理工科专业和科研优势,在科技创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其知识产权教育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缺位或流于形式,教学内容混乱,教学方式落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差。如何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素质和提高知识产权风险防范能力,成为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双创”教育中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目标

(一)提升大学生的知识产权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时代体现,是以“创新、创造、创业”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它是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全员参与、全覆盖、全过程的素质教育[1]。定位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着重建立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2]。而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结构中,科技素质是优势,知识产权素质是其短板,需要在创业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方面加强引导和培训[3]。加强理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知识产权教育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来说,知识产权素质也是其必不可少的部分。知识产权是创新创业的保障和激励,知识产权制度是科技创新的守护者,知识产权教育是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4]。面向理工类大学生开展的知识产权教育作为一种通识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知识产权素质,引导大学生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优势进行发明创造,激发其创新创业意识。通过知识产权的教育,让大学生了解知识产权的开发、投资、转让、许可、保护等知识,理解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的知识产权经营和保护能力。理工科高校要不断优化知识产权服务,引领先进的知识产权文化,使知识产权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5]。

(二)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风险防范能力

知识产权在创新创业成功中起着重要作用,对防范知识产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6]。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技术创新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风险[7]。大学生从技术研发阶段就应注意风险防范。首先,开展专利文献检索工作,世界上大部分的发明都可以在专利文献中找到。了解专利法和专利文献知识,明确研究开发的技术是否已申请专利,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因重复研发而浪费时间、人力和物力。其次,在研发过程中,需要建立核心研发技术的跟踪检索机制。对研发的阶段性成果加强保密,防止因泄密前功尽弃。再次,科技成果完成后,为避免纠纷,应明确科研创新成果的归属和研发人员的权利义务。一些大学生完成了发明创造后,由于对专利法不够了解,急于或参加一些科技展览或竞赛,最后导致其发明创造因丧失新颖性无法获得专利授权,也丧失了用专利作价出资创立企业的机会。最后,要注意及时申请专利,避免被他人抢先申请。若不选择专利保护,则要加强技术成果的保密措施,达到法律上商业秘密的认定标准。

三、“双创”教育中知识产权通识教育问题分析

(一)理工科高校对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知识产权通识教育在理工科高校中存在严重不足,在有些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知识产权教育缺位或流于形式,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事实上,知识产权知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必备知识,开展大学生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理应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一部分理工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往往偏重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创业营销、创业融资等方面的教育,这些也都是必要的,但也不能忽视知识产权的教育。还有部分理工科高校对知识产权教育存在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知识产权教育是对法学专业学生的教育,不需要在其他专业中开展,因此也难以将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忽视知识产权教育,大学生可能会被局限在一个狭窄的专业领域内,仅对获取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感兴趣,不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对学生未来的创新创业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二)教学内容不合理,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好坏。而当前一些开设知识产权课程的理工科高校,在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完全照搬法学专业的知识产权教学内容,因为二者的培养目标不同,法学专业的知识产权方向培养的是职业的知识产权人才,更强调其专业性。而理工科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主要针对的是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因此在内容方面应更强调通识性与针对性。通识性强调知识的基础性与全面性。针对性需要结合不同的专业侧重不同知识产权知识的教育。如对有些专业可以侧重专利法的教育,有些侧重著作权法、商标法等,有些则需要侧重商业秘密的保护。理工科高校开设的知识产权普及型课程,旨在减少大学生知识产权的盲点,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运营和保护能力,需要将知识产权教育融入到教学体系中,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三)教学模式落后,理论与实践脱节

知识产权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落后的教学方式成为优化知识产权课堂教学的最大障碍,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一部分理工科高校的教师不注意改进教学方法,依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一支粉笔和一块小黑板,照本宣科,师生之间互动也少,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知识产权教育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在学习阶段能够了解今后的工作环境,有助于他们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理工科高校急需增加实践性教育的比重,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

(四)知识产权师资力量薄弱

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通识教育师资力量整体薄弱。在质量方面,未能将知识产权教育与相关专业相结合,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通识教育模式。教师的知识体系较为单一,既具有理工科背景又具有知识产权法知识跨学科的教师较为稀缺。大部分都是理论型教师,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较少,这使得知识产权教育空洞抽象,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没有体现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本质[8]。理工科高校创新创业中知识产权教育的特点在于其与科研、商业运营相连,教师在知识产权教学时不能只是简单地灌输理论知识,而应理论结合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保护。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知识产权教师数量的缺乏也严重影响了知识产权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对策

(一)理工科高校应重视知识产权教育

为了改变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缺位或不受重视的情形,理工科高校应在观念上提升对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重视,应认识到知识产权制度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竞争的基本规则,知识产权素养是新一工科大学生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知识产权体系对创新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创新创业也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驾护航,理工科大学生是未来创新创业的重要的生力军,加强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特别是加强与发明创造息息相关的专利制度的教育,培养他们的专利意识,激发他们从事科学发明创造的热情,对其未来的创业或就业都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为此,理工科高校需要加大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建设力度,结合行业背景或专业特点开发合适的校本知识产权通识教材,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二)构建“一体两翼全链式”教学内容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鼓励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知识产权属于法学、管理学及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是典型的跨学科课程。为此,理工科高校应聚焦于知识产权教育的跨学科特点,构建跨专业的知识产权教育平台,以问题为导向,由相关学科的教师、学生通过平台加强互动交流[9]。在优化教学内容方面,立足专业背景,找准专业知识与知识产权的交叉点,开发教学模块,探索为满足科技型创新创业需要的“一体两翼全链式”教学内容体系。“一体”强调知识产权的运营与风险防范教育的统一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知识产权素质,即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创造、运营、保护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两翼”是指为研究和教学的方便,分为知识产权风险管理和运营两个大的教学模块,各有侧重。“全链式”是指从时间轴上看,在风险防范方面强调事前和事后的防范全过程。

(三)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构建“政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

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学对象,即学习主体的学习需要。要提升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教学效果,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因地制宜的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在知识产权教学中,为避免法律条文的枯燥,可以探索实施寓教于乐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确保案例教学法能够提升学生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思维水平、推理能力,教师需要从案例设计、案例教学法实施的环节、方法等方面认真准备[10]。教师可以精选近期发生且具有专业特点的典型知识产权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讨论,活跃课堂气氛,通过理工科相关专业领域的典型案例的讨论与交流,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产权知识的理解掌握。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突出重点知识。一般在教学展开之前,向学生提出知识产权基本知识和难点、重点,教师因势利导,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专业与知识产权交叉整合的学习。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去与理工科专业相关的企业调研,开发以大学生创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为蓝本的教学案例并精选典型与专业相关的诉讼案例为课堂研讨案例。企业案例重在风险防范,诉讼案例重在事后的经验教训的总结,这两类案例互相补充,共同提升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切合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解决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做学结合”的教育目标[11]。

(四)提升师资力量,打造特色团队

优化知识产权师资队伍结构是提高知识产权通识教育水平的保障[12]。提升知识产权教育质量,首先要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理论和实践兼顾的师资队伍。首先,坚持“走出去”原则。一方面,选派知识产权教师及相关专业教师率先进行与理工科高校专业相关的企业挂职锻炼,充分了解带有行业背景或专业特色的企业知识产权经营运作流程,不断提高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双师型”比例;另一方面,选派一部分教师到国内外知识产权教育发展走在前列的理工科高校进行经验交流,借鉴良好的经验,并将适合知识产权教育发展的优势项目引进,进行校际合作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其次,坚持“引进来”原则。引进一批知识产权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聘请其为专职、兼职教授,也可邀请企业家为本校学生开办具有理工科专业特色的知识产权讲座,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校园文化。最后,学校还应建立一系列激励措施,积极鼓励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跨学科教师团队,定期召开跨学科的知识产权课程研讨会,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不断提升知识产权教育质量。

五、结语

重视大学生知识产权通识教育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需要,也是理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知识产权在创新创业成功中起着重要作用,知识产权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养,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理工科高校加强知识产权法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建立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教育内容与模式,逐步完善大学生知识产权通识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应用能力,降低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产权风险,让知识产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4):5-7.

[2]杨晓慧.我国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4.

[3]郑刚,梅景瑶,何晓斌.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究竟有多大影响———基于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创业企业的实证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7(10):72-76.

[4]邱洪华.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中的知识产权教育推进机制研究[J].知识产权,2016(10):89-93.

[5]齐琳琳.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16(10):169-174.

[6]赵玮,林涛.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5).

[7]陈凡,徐旭.技术创新风险分析[J].创新与创业管理,2017(2):1-10.

[8]贾相平,王敬敬.创业和创新能否通过高等教育实现:经济学理论回顾与思考[J].创新与创业管理,2018(1):1-15.

[9]王东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跨专业动态融合机制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4):49-53.

[10]黄莉萍.知识产权法学案例教学法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6):111-113.

[11]王占仁.案例教学法与“广谱式”创业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13(9):54-58.

[12]朱文玉,刘兴晨.关于理工科高校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7):81-83.

作者:林红珍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恒大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