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研究

时间:2022-01-02 04:05:47

体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研究

摘要: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领域之一。而高校通识教育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体育是人才培养系统的一个重要元素。要充分认识、体育课程在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对人才培养的功能,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中的结构,增加和调整相关体育课程,使受教育者通过体育精神的熏陶,在心理、精神等方面得到锻炼,进一步完善人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体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人才培养

本文所说的“体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指的是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的体育类课程。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领域之一。而高校通识教育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为此,高校已纷纷开设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但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体育是人才培养系统的一个重要元素,对人才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要充分认识、积极发挥体育课程在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对人才培养的功能,有必要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中的结构,增加和调整相关体育课程,使受教育者通过体育精神的熏陶,不仅在体育领域可掌握一定的技能,更能在体格、心理、精神等方面得到锻炼,进一步完善人格,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1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教育理念

“人才”,一般指“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1]”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培育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进步。而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领域之一,高校是汇聚人才的高地,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有学者认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最大标准,首先就是看人才培养质量。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对人才培养的工作越来越重视,培养路径、手段也越来越多。为了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种手段,近二三十年来,高校逐渐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和学识。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均已开始通识教育课程。所谓“通识教育”,也称“一般教育”“普通教育”。是指“关注学生个人素养和公民的生活需要所实施的教育。内容通常分属若干学科领域,比较宽泛。1829年,美国鲍登学院教授帕卡德(AlpheusSpringPackard,Sr.1798—1884)提出大学课程设置中的公共课部分应作为进行专业学习的前提,学生必须学习这些公共课,以得到应有的共同培养,并称这部分教育为通识教育[1]。”我们以复旦大学为例,简单了解通识教育的展开情况。复旦大学从2005年开始推行通识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立“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制度中的地位。“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通识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和格局,培养思辨能力和创造精神,形成文化上的自觉意识,从而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2体育教育是通识教育中的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

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性教育,其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知识的整体性,为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识教育不是专业知识之外的“点缀”和辅助,它能完善人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的视野和广度,达到知识的整合与贯通[2]。”目前,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教育理念),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其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已被我国高等院校广泛接受和认可。而“通识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彰显教育的价值理性”,旨在培养人的完整性,克服“片面”发展,避免培养“单向度”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通识教育的目标。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我们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就是说高校要成为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总书记的这些话不仅指示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的全过程,而且从系统的角度对高校教育的全面性、完整性作了概括,要求高校教育必须贯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的历代领导人都对从系统、全面的角度对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作出了指示。1957年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我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指示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汲取了前人有关教育的理念,如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洛克,这位教育学集大成者,就主张绅士教育,提出了体育、智育、德育三体系的教育思想(《教育漫话》)。遗憾的是,目前高校的虽然已经认识到通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绝大部分学校在注重智育、德育的同时,缺乏对体育的关注,表明其未从系统的角度来考虑通识教育的全面性、完整性,因而,这样的通识教育也就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至少在全面性、完整性上还有提升的空间。体育,是教育领域培养人才系统的元素之一,与德育、智育一样,体育不仅应当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而且应该在高校的通识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从系统的角度看,体育对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完整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可以从体育课程对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可以看出。

3体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本文所说的“体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指的是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的体育类课程。要认识体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就必须首先认识“体育”的作用。“体育”,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指身体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配合,成为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广义指体育运动,包括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三个方面。”正是因为“体育”这个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因此,社会上往往把其与“运动”相提并论。其实就“体育”这个概念的狭义而言,固然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包含有一定的竞技因素,可以达到锻炼身体、促进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但是把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的“体育”作如此理解,是狭隘和片面的。它忽视了体育对人的教育所带来的精神、心理层面以及人格培养上的作用,而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这种作用是需要我们加以重点关注并运用于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如前所述,体育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又包含有一定的竞技因素,但是通过体育锻炼,参与者获得的绝非仅仅是体质的增强和体育技能的掌握,参加者在精神层面上无形的收获,也可以是很多的,这包括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意识、良好的团队精神、个人行为的规范化、不怕挫折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执行力和领导力的养成,等等,这些收获,对于受教育者的人格完善,无疑有极大的帮助。在西方教育界,这一点被认识得更为清楚和自觉。例如,在伊顿公学,体育的本质被认为是人格教育。伊顿公学认为,体育是伊顿公学课程的核心,不仅是因为孩子喜欢体育,而且因为体育体现了学校所尊崇的许多优良的品质——学会赢与输,学会领导与被领导,学会把自己推向极限,甚至超越极限,学会作为团队的一部分进行思考,学会何时去积极争取,何时承认失败,这些都是学会做人的组成部分。因此,伊顿公学通过让每个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使他们身心从中受益。在美国,很多家长认为,“体育活动实际上锻炼的是孩子的人格和品质,以及在团队活动中的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同时也通过体育活动为孩子创造吃苦和领会失败的机会。在体育运动中,每个人都要学习合作,学会竞争,以平常心态去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的体验就是今后在社会中的真实体验,体育就是最好的人生和职场模拟体验。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参与感和归属中,集体主义的体验会深深影响整个人生。”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能力、作风等特征的总和,表现为人在实际行为中所体现的精神素质。而完善的人格,对于一个人来讲,是其成为一个正常的人乃至成为一个人才的基石。例如,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代表,儒家文化就十分注重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主张通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等途径来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因此,受教育者由体育教育而得到的收获,其意义就不仅仅在于体育竞技能力的掌握,而是影响他一生的体育精神、心理素质及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尽管通识教育在大学已经开展多年,但对体育教育与受教育者人格、品格之间的关系上,我国的高中课标似乎走在了前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就明确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这一学科的核心素养除了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还包括体育品德。“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应落实到各个育人环节之中,……体育品德助精神生命之高,培养学生成为人格完善的“立体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3]。”由此可见,体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通识教育中是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因此,对体育通识核心课程进行研究是体育教育者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打开整合人才培养体系,充分整合各方优质资源聚焦立德树人,打通各环节,使各方面教育得以相互支撑。充分发挥体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作用。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1)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其目标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和格局,培养思辨能力和创造精神,实现人的自我完善。(2)体育核心课程是大学本科阶段通识教育领域(非专业教育领域)的一种必要的课程设计,要充分挖掘出其实现大学通识教育目标的有利因素,使得大学体育核心课程成为为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有机组成部分。(3)大学体育核心课程教育可以帮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体育品德;使受教育者对生活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困难面前,你不会仅仅作出被动的反应,而是自信地面对;遇到问题,你也不会仅仅只从个人的角度去考虑,而是有着从全局、从总体来思考的自觉。这就是大学体育核心课程的愿望。4.2建议。(1)高校应将运动能力、体育习惯和体育品德的培养“三位一体”地考虑来设计体育通识核心课程模块,需要对不同的体育项目进行分析、取舍来形成具体的课程内容,不仅要把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教学目标,更要从体育习惯、体育品德的养成等作为教学追求。(2)体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目标可以分步实施。在其起步阶段,课程宜少不宜多;在积累一定经验后,可考虑开设融合人文、社会、自然科学诸学科因素为一体的体育通识课程,以达到通识教育目标。(3)正式课程不是实施体育通识教育的唯一途径,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等课外活动也是体育通识教育的一种有效扩充途径。

参考文献

[1]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纪谦玉.人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灵魂[J].教育评论,2016(1):26-29.

[3]钟秉枢.以体育培养人格完善的“立体人”[N].中国教育报,2018-04-13.

作者:周萍 叶宇 全九清 马克 单位: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