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效果探究

时间:2022-06-05 10:12:02

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效果探究

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高血压是常见的一种全身血管性疾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心悸、头晕、疲劳、颈项板紧及头痛等[1]。该疾病发病率高且多发于中老年人,该疾病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对患者造成严重心、脑等器官损害和病变,如脑卒中、肾功能衰竭和心肌梗死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2]。目前对于该疾病尚无根治方法,只能对该疾病进行药物治疗并辅以常规护理,但单纯的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并不能对患者的血压水平进行有效控制,有学者提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发现该护理方法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起到稳定控制作用,同时对其生活质量的改善和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具有提高作用。本研究针对该护理方案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本社区2019年4月至7月收治的36例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号码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8例。纳入标准:符合高血压临床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心、肝等重大疾病患者。对照组18例中有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60~90岁,平均(76±6)岁;观察组18例中有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61~91岁,平均(78±6)岁。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对其安排合理的休息和活动;给予低脂、清淡、低盐等易消化的食物;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并遵医嘱给予降压治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护理方法,具体如下:(1)心理干预:①心理分析:由于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相关知识认知不足,对饮食、生活的管理能力较差,使得患者不能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用药,从而导致患者高血压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进而促使大多数患者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长时间的不良情绪极易引起患者的血压波动,极易对患者造成心、脑等器官的损害,即使患者及时进行治疗,也会造成各种后遗症,如终身残疾、失去自我能力等。②心理干预:对患者普及高血压疾病的相关知识,可通过图片、PPT、多媒体等方式进行讲解,使内容通俗易懂,让患者充分了解该疾病的病因、症状等;讲解该疾病患者经治疗、护理后其血压长时间维持在稳定状态的例子与成功率,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活动,对患者护理过程中,可通过观察患者的日常行为与言语,如乐观开朗者变为沉默寡言、活泼好动者转变为呆滞沉闷等,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对于刚就诊的患者,由于对门诊环境的布局缺乏了解,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互动,如与患者闲聊家常、讲解门诊情况、搀扶患者等,通过尊重、关心患者,可消除其初入新环境产生的紧张感;护理人员通过口头咨询或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患者的生活习惯、用药习惯等进行了解,及时指出和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2)健康教育:①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心理变化,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对其进行专业、系统的教育培训。②对于病情严重及行动不便的患者,可对其口头宣讲、健康咨询等。③对于病情较轻患者,可让其定时参加中心的健康讲座、座谈会等,同时对患者进行高血压的相关知识考核,对不及格患者,护理人员应反复与患者讲解高血压的知识。④建立患者的健康档案,档案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血压测量数据、健康情况等。⑤与患者家属多沟通,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氛围。1.3观察指标: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高血压疾病知识了解程度和护理前后的血压水平。通过让患者填写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来评测生活质量,评测内容涉及精神状态、社会能力、心理健康、整体恢复4个模块,每个模块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使用知信行(KAP)调查量表评测患者的高血压疾病知识了解程度,KAP量表共有高血压诊断标准、危害知识、治疗知识、危险因素知识、症状知识、保健知识6个项目,共31道小题,每小题0~1分,总分31分,分数越高则表示对高血压的知识了解程度越高。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护理后观察组的精神状态、社会能力、心理健康、整体恢复的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1。2.22组患者的血压水平比较:护理前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2组患者高血压疾病知识了解程度得分比较:护理后观察组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危害知识、治疗知识、危险因素知识、症状知识、保健知识的得分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伴有心、脑等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是常见的慢性病[3,4]。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高血压患者人数逐年增长,据研究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估计有2.4亿,且该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若患者长时间处于高血压状态,极易造成头痛、记忆力减退、头晕、胸闷、心慌、心功能衰竭等,严重的还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如脑出血、心脏病、肾病和脑血栓等,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5,6]。目前对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多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但效果不理想。观察组采用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护理方案,通过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干预与健康知识的宣教,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和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了解程度[7]。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如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如何产生等,可根据情绪的成因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对患者解开心结有促进作用。使用图片、PPT、多媒体等方式为患者讲解高血压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充分了解该疾病的病因、症状等,适当讲解该疾病的成功案例,可有效消除患者对该疾病的恐惧和增强其战胜病魔的信心[8,9]。经比较后发现,护理前,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通过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活动,通过观察其行为、心理的改变,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可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患者的不良情绪及时得到宣泄,可有效降低对动脉内血液的刺激,使患者的血压得到较好的控制[9,10]。对于刚就诊的患者,护理人员通过积极与患者进行互动,闲聊家常、及时倒水、搀扶患者等行为,能一定程度促进医护人员与患者的联系,对患者配合医生治疗的积极性有显著性提高,同时又因护理人员通过尊重关心的言行,为其讲解门诊情况,能一定程度消除患者初入新环境产生的紧张感、焦虑感[11]。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的生活习惯、病情程度和用药习惯等进行了解,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对患者进行专业化、差异化的护理,既能协助患者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又能促进其病情的康复[12]。护理后,观察组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危害知识、治疗知识、危险因素知识、症状知识、保健知识的得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心理变化,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可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一定程度上能降低患者血压急剧升高的风险。健康教育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通过对患者进行口头讲解,可使其卧床也能了解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让其定时参加健康讲座、座谈会等,可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从而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预防该疾病[13]。建立患者的健康档案,护理人员可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同时与患者家属多互动,可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氛围,对患者的血压稳定有促进作用。对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实施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认知程度和改善生活质量。护理后,观察组的精神状态、社会能力、心理健康、整体恢复的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该结果与上述结论相符。

综上,在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实施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降低其血压水平和提高患者的高血压疾病知识程度了解,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云卿 单位:天津市河东区富民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