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思考

时间:2022-06-14 03:29:39

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思考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是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古筝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注重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古筝技能和美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所谓审美教育,指的是以审美活动实践为载体,引导人形成健康审美观、提升审美水平的教育活动。古筝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族乐器,音色明亮、意境悠远,能够带给人感官与精神的双重享受,它独特的音乐文化内涵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一、古筝审美教育的价值

古筝曲目资源丰富、表现力强大,具备进行审美教育的先天优势。通过审美教育,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和鉴赏古筝的美学内涵,并自主展开古筝音乐的美学创造。对美的感受能够有效激起人们的感情共鸣,让人在美的感受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以著名古筝曲《渔舟唱晚》为例子,这首曲子的旋律清新优美,节奏张弛相继,加上古筝特有的浑厚音乐,让人在开阔的意境中获得一种忘情山水的美感。古筝音乐典雅柔和,悦耳动听,但筝体结构本身较为复杂,对演奏者的技艺要求非常高。这使得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古筝教学的重点一直集中在技术传授,形成了重技术、轻审美的教学惯性。但这种以技术训练为唯一目标的教学理念虽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古筝本身的发扬传承,技术与审美文化的共同发展的才是古筝教学的科学目标。当然,技艺对古筝演奏的重要性不容否定,它依然是古筝教学的重要部分,但技术的学习必须为音乐的美感服务,技术与情感的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才能使古筝演奏更为完善。同时,古筝审美教育有利于人人格情操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它能够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观察力、想象力、手脑协调能力,以及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二、审美教育在古筝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在古筝教学中,审美因素应始终贯穿其中。教师必须将引导学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有意识地推动学生美学鉴赏能力的发展。只有在具备一定审美能力的前提下,学生才能真正体悟古筝演奏的深层次内涵,并在展示自身技艺、抒发自身情感的过程中带给其它人美的享受。

(一)教师须提供正确的演奏示范

音乐属于抽象艺术,没有直观的实体造型。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必须将演奏的节奏、力度和速度变化准确示范出来。具体来说,教师要将挑、抹、按、吟等技巧的教学与同审美教育串联起来,使之相互渗透,在提升其演奏技巧的同时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唤起他们对美的追求。古筝基本技巧的教授非常关键,古筝演奏的很多动作都以腕关节为中心,腕关节的灵活性直接决定了演奏动作能否到位、古筝发声是否精准。再以颤音的示范为例,颤音的运用与曲目的情感关系密切。在优美舒缓的情感中,颤音均匀而振幅较小;在激烈悲愤的情感中,颤音频率快而振幅较大。同类例子还有很多,但总结地说,古筝表演非常考验演奏者的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教学示范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同时,教师应当在演奏中融入充足的情感,这样能够更好地感染学生,给他们提供更加美好的视觉和情感体验,继而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促进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古筝学习中。

(二)不断强化古筝艺术实践

“回课”是古筝教学的常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有效方法。在实际情况中,教师经常会在回课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如怯场、情感不足等问题。这说明,学生需要更多的艺术实践来提升演奏的审美表现力。强化艺术实践的方法非常多,情境教学、音乐表演观摩、小型音乐会演奏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在对音乐的欣赏和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如沉浸在诗意的流水中,这有利于他们体会音乐情感,丰富自身在演奏中的情感表现。可见,加强艺术实践不但能帮助学生缓解演奏中的各类心理及情感问题,还能激发其学习热情,提升其审美体验。

(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筝音乐文化

为了丰富学生的古筝演奏表现力,教师应积极向学生们介绍古筝音乐文化。如古筝及其音乐的文化起源、发展历程、代表人物等。通过对古筝音乐文化的学习,学生们能更好理解古筝及其音乐的丰富内涵,从准确地把握古筝表演的情感走向。以古筝曲《寒鸦戏水》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向学生介绍作品背景,让学生们了解到这是一首潮州筝曲,然后进一步向他们阐释潮州音乐文化的特点,特别是当地语言对筝曲本身的影响。在这种影响的作用下,潮州筝曲大多音程跳动较小,风格华丽旖旎,按滑音变化细腻。在了深入学习这些知识后,学生大多能较准确地把握《寒鸦戏水》演奏的风格、情感和韵味,将表演的美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以往的古筝教学不重视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对技术的训练始终处于教学的核心位置。这使得很多学生对古筝音乐中表现的形象与意境缺乏准确理解,难以形成审美欣赏能力。故在未来的古筝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以古筝曲《渔舟唱晚》为例,该曲的曲名源自于王勃名作《滕王阁序》,内容主要描绘的是夕阳下渔人满载而归、歌唱丰收的情景。全曲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旋律舒缓优美,用以体现傍晚的静谧和渔人的悠然;第二部分节奏紧凑欢腾,用以体现渔人临岸归来的喧闹欢欣。在教学中,除了技术训练,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反复聆听作品,体会旋律韵味和两部分间的内在关联,深化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性认识,并借助这种方法帮助其逐渐形成审美意趣。

作者:高英 单位:安徽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