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2:35:11

人文教育论文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体育;教育;人文

自20世纪60年代起,人文教育在西方悄然兴起,70年代部分美国健康学院将人文教育引入到体育教育中来,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势看,把体育看作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有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提高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的针对性、实效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立足实际,从全方位多角度来实施。然而,体育健康教育中各校园文化、氛围、及办学条件有很大差距,体育人文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体育健康教育以人为对象,因此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成为体育教育的核心价值,本文的目的在分享体育教育中培育人文素养的教学经验,文中对体验学习、如何应用教学课程设计、学生的回馈以及未来对体育健康教育的应用加以介绍。重视体育健康人文教育有利于缩小体育教育与人文科学间的差距、促进跨专业的教学研究、提升运动伦理议题等。

1.体育健康人文教育的目的与内涵

尽管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越发受重视,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遭遇忽视。健康意味着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相互关系上经验所带来的学习内容达到谐和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通过教育而非训练形成的。针对体验以检视体育人文教育的内涵,包括学生的主体理性思考,反思与归纳、应用中的欣赏与关怀、美与恶的情意体验等。传统体育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人文情景的融入缺乏与实践的链接,不易与学生的经验产生共鸣,不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解惑,学生只是习得一项体育健康技能,体验学习不但重视学习者本身的经验、将教学的内涵从目标内容的传授扩展至自我学习,从实践中体现知识,学习如何思考与学习,营造良好的人文情境氛围。未来体育人文教育课程的规划,通过体验学习带来体育人文教育在结构、目的与课程规划上的改变,服务学习之目的与内涵更代表一种整体的哲学思维,针对服务学习的理念进行反思、批判分析与统整。

2.体育健康教育缺乏人文的表现

现代体育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是必要的,且能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通过修正和创新,找到构建人文精神的途径和方法。比较国外与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从体育人文素养培养的角度来探索体育健康人文的建设,将对我国体育院校人文教育课程的改革有一定的启示。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突出知识积累,轻视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文、史、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知识面狭窄;书面表达能力差,不能准确流利地书写文件及其他应用文;对社会现状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教育目标在促使个人心智、道德及精神三方面能自我成长,即教人如何去思考、去感受、去体验,从中发现人生的真理和价值。这样的理想与目标,正可与体育健康教育的理念相互呼应,融入实际课程和教学当中。审视体育教育,长期以来出现许多畸形现象,虽然近十几年来教育部和民间团体大力推动教改,然而仍旧有许多问题待解决,教师的教学依然必须迁就授课时数、考试题型和测验方式等,以致发挥的空间有限,而学生难得体会运动的喜悦和成就感。

3.体育健康人文教育的运用

体验学习不只是接收信息,需要学习者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不断进行反思,体育健康人文教育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与方式外,学生是否自主学习与学习情境皆影响体验学习的效果,教师需要协助学生了解体验经验的教育内涵。每个学生对于经验的感受不尽相同,各具个性,一个能够促进学习的教师,并非强迫推销特定想法,而是鼓励学生对自身感受进行探索、提问、质疑及此判,进而协助学生对该经验赋予向己的意义。3.1体育人文教育需求性分析。加强人文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文素质教育可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形成创新精神,既可满足体育生的心理需要、知识需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适;加强人文教育是健康发展的要求,健康是关于人的科学,恩格尔等人主张要全面、综合、整体地看待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把健康服务的目的视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锻炼身体,这就决定了健康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的综合性质,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还应有厚重的人文素养,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途径去处理、对待健康问题;加强人文教育是未来健康实践的需要,体育健康教育的人文价值体现在学生一生的生活中,大学生学习欲望强,对自身生命、情感、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的关注也相当敏锐,此时更需要通过教育给予适当启发,帮助开阔视野,导引其建立正确人生方向。在各学科当中,体育健康教育正好是最适合担负这项工作的。3.2体育健康人文教育的构建。体育健康教育属于人文学科,是一门以人为主体的学问,以教育理想而论,增进人文素养、启发文化意识、培养健康运动能力、提升自我体验均为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但在有限的锻炼时间,以及各方面压力下,如何落实这些目标是关键。体育教育的本质脱离不了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的终极理想,体育健康教育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学科,就在于它是一门人生指导的教育。完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按照现代模式的要求,适当增加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和法学等相关科学,规范教师言行举止,制订教师行为准则,用教师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形象;完善人文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是保障,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考核评价适宜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建立合理的人文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并纳入学籍管理指标,反映人文素质状况的定性指标应当能够体现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人性化服务能力和道德认知能力以及修养水平等综合情况;完善社会实践是手段,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见习、观摩、社会调查等,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走出象牙塔,步入世界,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课程设计和教学目标上,可尝试将教材与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思索健康对人类历史的意义,以及健康对社会、经济、文化和个人生命的意义,以完成体育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的理想。在课程设计上,通过过四个阶段的体验学习循环:具体经验—反思性的观察—将概念抽象化—在活动中实验,以学生的个人经验作为学习材料,增强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动机,加强学生的反思,以协助学生将自身过去的经验与目前的学习情境相连。如何让学生通过体育健康的学习,领会健康在自身发展上的作用和影响,由教材和教学的引导下,鼓励学生从现实中观察,认识健康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厘清体育对个人和群体的时代意义,能达成体育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学目标。

4.结论

要提升体育健康人文教育的教学成效,首先应确立以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为指标来讨论健康的发展,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健康对人类的意义,了解健康本质、演绎与异化的过程,解析健康与自我发展的关系,让学生明了因果和得失,将课程所学知识与能力应用于现实生活当中。提出一系列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建议,提高体育教育人文素质的针对性,增强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黄力群.体育教育中实施体验式学习的探索[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81-84.

[2]梅海荣.体育体验式学习模式的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6):124-126.

[3]王娜.河北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4.

[4]马英虎.浅析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J].湖北体育科技.2013,(7):645-647.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篇2

1.1、社会需求导向

学校的课程是社会文化,教师的教学内容是人们长时间积累的社会文化。学校课程也受到社会中政治文化与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学生在学校中生活,也是在社会中生活。学生成长经过社会磨练,个人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职教体育教学应满足社会体育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职教院校的体育学习在学校里完成,怎样把学校体育转化为社会体育,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坚持着体育锻炼,这是对职教体育教学的挑战。为迎接挑战,职教院校必须重视起学生的体育情感,认识到体育教学不仅是增强体质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需要。社会体育对于职教体育提出新要求,职教院校要建立新的体育教学体系。

1.2、学科需求导向

传统的体育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大多是篮球、排球等项目的规则和技术。若课程目标确定,学科知识以目标为基础,受到限制。这种学科中心课程培养目标明确,但也有弊端。一般来说,学科专家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时,把学生培养成工作或研究人才,没把课程当成普通教育。学科专家容易把运动训练目标当成体育教学目标,把学生当做了以后专业运动员,把体育课当成运动员的训练时间。

1.3、学生需求导向

体育教学的思想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重点是要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水平,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以前的体育课程中专家多采用常模策略,这样会出现误差。这样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违背了体育的基本教育思想。当前专家认识到学生需求的主导作用,体育课要符合大学生的的认知和情感需求,培养学生个性和体育素养。大学生有自己的选择权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体育课也在不断改革中,符合学生心理需求,体现其主体地位。大学生思想与心理慢慢成熟,价值体系和生活态度初步形成,有较强的创造性。体育课要体现多元层次化,培养学生健身的需求,体育知识的需求,健身娱乐的需求,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提高积极主动性,提高身心水平。

2、职教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内涵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体现了以人为本,体育教学是不断发展学生潜能和个性。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识教学目标,重视学生创造性,发展自身的个性。选择课程内容,注重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确定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学生自主发现选择。创造出好的师生氛围。在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一是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中心,教师要了解学生兴趣和认识,知识储备与技能水平。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这是学生个人特征的体现。职教教育教学中,实施遵守以人为本的要求。职教教育进行人文教育教学,根据学生学习风格创造有人文特点的环境,学习内容和教学办法。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职教教育,体现职教教育中的人本主义。

3、职教体育教学和人文教育结合的意义

3.1、职教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是动态概念,指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现代说的人文或人文主义,一般是指人类历史中保留的精华,是先进价值观与完善规范的体现。人文精神体现了科学、和谐与仁爱。人文教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任意民族都要有人文精神的支持。职教是传播先进文化和培养社会人才的场所,重视构建人文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在职教体育教学中,学校必须加强人文教育,挖掘各学科的人文价值,加强展示体育比赛人文的内涵价值。

3.2、树立人文主义学生观

职教教育中的人文主义教育,以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为中心,满足学生需要。人文主义理论的实践,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据学生发展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用促进学生发展和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办法教学。重视学大于重视教,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把教学内容分成小的单元,具体规定每单元目标和学习目标,可以学生自己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按自己的特点学习。

4、人文教育渗透到职教体育教学中的措施

4.1、转变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人文教育重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要使学生体会自己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学生沟通交流,缓和师生关系,有效进行位置的互换。根据学生实际的体育能力,针对性地教学,用有效的手段规范学生行为,学生是体育教学的重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学生潜力,有效进行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身体能力,把人性化教学理念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2、改善结构,完善体育教学模式

目前职教体育教育的最大问题是课程结构的单一。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改变传统方式,先是学生适当热身,舒展身体。然后是简单动作训练,最后是自由活动。但是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目前教学机制,学生开始低处体育课。体育教师必须针对性地研究,改善旧的教学结构,依据学生喜好适当进行娱乐活动,把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开展多形式教学活动。娱乐时也加强体能训练,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几乎没时间课外活动,教师必须认识到体育教学重要性,加强体能训练,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改善单一的结构,在结合多年的教学理念的情况下建造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完善教学体系。

4.3、加强训练,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体育教学中,教师处于引导的地位。如果想提高学生的能力,要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教师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接受力。教师结合多年经验,总结完善教学体系,提高人文素养,用人格魅力影响,加强师生间的交流,真挚地对待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觉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也会提高。

4.4、创新教学,开展多形式教学活动

当前职教体育教学有种种弊端,要采取有效方法,加强创新理念。教学活动离不开合理完整的体系,体育也是这样。对于目前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也要创新教学理念,积极开展多样的体育教学,使学生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改变应试的理念,吸引学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开放的理念,进行创新性教学。

4.5、加强沟通,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要的是把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目前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紧张,因此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加强沟通。人文教育需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间建立相互平等尊重的理念。教师要把握学生心理,根据学生身体的能力,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教学中师生要交流,建立新型关系,创造活跃的气氛。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教师要听取学生意见,让学生各抒己见,形成热闹活泼的氛围。

5、总结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篇3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我们的美术课程也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并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联系起来,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记得在学习“四季的色彩”时,开始我很怕上这节课,因为它涉及的方面很多,你很难把它讲深、讲透。可当色彩斑斓的季节从我们身边滑过的时候,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时雨点红桃千树,春风吹绿柳万千”的满园春色;似乎看到了“水天蓝一色,山树翠千层”的绿树浓荫;似乎看到了“晓来谁染霜林醉”的漫山红叶;似乎看到了“梅花点春天,瑞雪覆大地”冰封雪舞的美好景象。我相信这份诗意的感受必将也会给学生以诗情画意,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经历、共同感受的。所以上到这种课我总会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我和他们一起放飞心灵,一起美美地观赏,美美地感受,美美地表达,跟孩子们一起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求知求趣,求美。

二、关注情感,提高审美的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作表现,任何美术作品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的方式表达和交流,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而在我们实验小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我们有“百草园”“时光隧道”“三味书屋”“双桥”……这些都可成为我们的美术语言:一亩花田的想象、一个蟋蟀在唱歌、一片飘飞水面的花瓣……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我们的美术课堂。法国文学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说过:“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我们的美术课就在于关注学生的情感,并适时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

三、合作探究,激发思维的碰撞

在教学中我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解决问题有时来的比讲授更深入人心。很喜欢肖伯纳的那句话:“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我们只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就拥有了两种思想。”他启发我们应给学生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我们可设计新奇、有趣、唯美等情境,点燃学生发现,研究,探索之火,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例如,在学习一年级美术“童话城堡”一课时,我结合我校开展的“住在童话城堡里”的主题活动,导入时我绘声绘色地讲《白雪公主》的故事,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假如女孩子是白雪公主,男孩子是王子,你居住的城堡会是什么样子。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想象力丰富时期,于是非常踊跃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正如恩格斯所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孩子们想象的闸门被打开了,回答真是异彩纷呈、奇异古怪。接着让孩子们用各种形式去表现梦幻中的城堡就顺理成章了,甚至有的孩子已经迫不及待了……接着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设计,然后以四人为一小组再来进行探究,看看你的城堡里还缺了什么,我的城堡里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改造,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作你们认为最美的城堡,最后选出最棒的一组做成立体的城堡。这样学生的兴趣大大地提高了,在合作与交流中,孩子们灵性的火花在闪烁、思维在碰撞、情感在升华。课堂因之而涌动着生命的活力,人文精神随之而展现。通过这样的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

四、加强修养,提高审美的素质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篇4

从新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强调在生物学科的教育中更加注重人文教育,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怎样恰当地在生物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实现生物教育的人文价值,是目前每一位生物教师必须探索实践的课题。生物教学活动中蕴含着无穷的教育时机,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式,熟练驾驭教材内容,寓人文教育于生物教学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人文教育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来展示人类社会的真善美,为人们提供充足的文化养料,滋养人的内在的人文精神;使其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引导和限制,因此加强人文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已成为各国政府和教育家的共识。生物史是生物学家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奋斗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在生物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正是许多杰出的生物家从事科学活动,探索科学真理,努力创造文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给人类留下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进行生物史教育,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责任心。

中学生物教材史实中存在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展示了生物知识在人类历史进化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体现了生物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科学的思想和思路,高尚的人格和品格。例如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印刷、造纸、火药到“候氏制碱法”的研究成功以及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他们对科学勇于探索和献身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国家、民族的高尚情怀,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崇高理想。这些都会深深地打动学生,使学生从思想上受到感染,引起共鸣,从而产生为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决心与毅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而这更是学生终生受用的宝贵品质。在生物教育教材中结合学科知识适当地引入一些关于生物美的内容,例如:在讲动物行为的知识时,可提前布置学生收集、观察家养动物的一些行为并记录,让有条件的学生分组观察蚂蚁和蜜蜂的社群行为,再分组总结、完成小论文并在全班或全年级交流,这些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技术,还能使学生的恒心、耐心、信心在坚持实验观察和记录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学会沟通、学会感恩、学会做人。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人文内涵,而且可以使抽象的生物知识生动起来。通过教师解释和挖掘生物潜在的审美功效并在课堂上创设美的氛围,使学生感受生物之美,体验生物之美,创造生物之美,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感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每一个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从远期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到最近的淮河流域的严重污染,从挪威的海洋油轮污染事件到中国的“非典疫情”;到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南联盟战争的近百万枚贫铀弹。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威胁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环境事件,同时,结合教学进展,贯彻绿色生物的思想,开展绿色生物、新能源开发等专题讲座、图片展览和科普活动,使学生带着生物知识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关注生存环境,倡导人文关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以人文精神驾驭生物知识,为创造山川秀美、富有诗意的家园而努力。

需要指出的是,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并非是对以往生物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新时期形势下生物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完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称呼告诉我们:教师工作就是要从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落实教育。而现实中的教育没有真正地用一种温情去贴近每个孩子的心灵,开启潜在的人性,没有深入地思考怎么教,在怎么做上没有去下苦功夫。它应该着眼于生物教学观念的更新,着眼于将生物作为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一种工具,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教育,着眼于生物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生物教育本体功能的育人过程着眼于用真善美塑造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感情,历练高尚、纯洁的人格。

作者:陆敏单位:贵州省遵义航天中学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篇5

在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许多课文涉及了民俗文化和民俗事象。如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鲁迅、茅盾、巴金等著名作家的小说、散文、古代四大名著等,记录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俗事象。在历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都指出要“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如2006年高考(江苏卷)语文试卷第19题:“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个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仿写句子。要求字数相同,句式相似”。

二、民俗文化对人文教育的影响

德国伽达默尔说:“语言与文化具有一种镜象关系,即语言如同镜子一样,总是可以反映出一种文化的各种特点,其中包括一个民族在数千年文明史上的各种追求与追求的结果。”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更多地呈现“民俗”,呈现群体社会心理,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特定时期的社会状况,规范制约人们思想和行为博大的文化现象入手,去发掘潜藏在方块字背后的审美和诗意价值,无疑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

1.从汉语词汇的演变了解民俗文化的演变。纷繁的民俗事项,必然会促进汉语言词汇、词义的丰富与发展。例如:“冠”是最常见的服饰词之一,“冠”指的就是帽。由“冠”衍生出来的词也为数不少,“冠带”一词就是其中之一;我国古代贵族男子因为在20岁时要行加冠礼,结发加冠以示成年,由这一习俗而产生了“冠礼”一词。

2.正确理解教材中的民俗文化事象。实际上,民俗文化作为人的“生活文化”,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文学作为人学,实际上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映和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与民俗、文学与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古人分别时的折柳相送习俗,在唐宋时期是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如果不了解这一民俗,那我们对柳永的《雨霖铃》中所抒发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酒醒后的心境及作者飘泊江湖的感受,就无法做出更深层的理解。

3.人文教育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作品的民俗描写,展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中的民风世相、人间真情、宗教信仰、道德准则和民间艺术生活等,引起学生对人类社会生存状况的关注,并且在展现上述内容的过程中找到人类精神生活“真善美”三大样式。如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所反映的湘西以歌求婚、兄弟让婚的独特恋爱婚姻方式——“走车路”和“走马路”,表现了湘西神秘而浪漫的婚姻习俗,描写了湘西一带美丽古朴的自然风光和淳厚质朴的民风民俗,表现了普通劳动人民的人情、人性之美。

三、民俗文化在中学人文教育中的功能

1.重视民俗文化的德育作用。①充分发挥民俗文化中爱国思想的教育作用。我国众多的古代典籍都充溢着先贤们的爱国思想,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化典籍,特别是古代诗文,让学生接受爱国思想情感的熏陶。我国古代著名文人大多是崇高的爱国主义者,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文章著作都可以作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屈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创作的《楚辞》包含着强烈的爱国思想。②坚忍顽强的意志力教育。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在和平年代,人生道路相对平稳,经历的事情太少,这使他们承受外来压力的能力较差,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磨难。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有目的地加强意志力教育。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篇6

我们的教材每一单元都安排了数学文化,介绍数学知识的来历、价值。目的是让学生热爱数学、追求科学、崇尚科学。因此,我们要努力挖掘教材中数学文化里蕴含的人文理念。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严格要求、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在教学圆周率时,向他们介绍祖冲之为了精确计算圆周率,进行了大量数据测量与艰苦计算,经过三十年才得出世上最精确的圆周率的事迹。教育学生从小就认识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认识通过动手剪、拼、摆等实际操作,经过思考总结,可以探索出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加深理解并获得牢固的记忆。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就让学生拿出自己所做的圆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亲身体会推算圆周率繁琐而细致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先人脚踏实地、崇尚科学、进取创新的精神。把学习知识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内化、数学应用、数学交流与数学创造结合起来,会使学生受益无穷。

二、充分挖掘教材,渗透人文教育

教材中,许许多多的案例都渗透了人文教育。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这一课时,课的开始,我首先和孩子们一起猜谜语。课件出示:我有一个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叫我按时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猜一种日常用品)。猜谜语是学生的最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由此被激发,在不知不觉中从时钟转移到学习时、分的知识上。课中让学生记下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与同伴对照,看谁的时间安排得更合理,使学生明白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时间。渗透了健康生活、合理生活习惯的价值观。又如“,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我在课上创设了“小小商店”,让学生经历买东西和卖东西这一生活情境,让他们在此情境中初步学会付钱、找钱,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意识到数学的有用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在探索解题方案中渗透人文教育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数学问题:“有45人去动物园玩耍,门票每人20元,团体票每人16元,但必须满50人才能买团体票。45人如何购票合算。”这是一个生活化极强的数学问题,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很快得出以下几种解决方案:(1)每人20元,45×20=900(元);(2)50人可买团体票,50×16=800(元);(3)另外邀请5人加入团体,16×50-5×16=720(元);(4)买50张团体票,然后把多余的5张按每张20元出售,50×16-5×20=700(元)。大家都一致认为,只有第四种方法最合算。可是我没有采用第四种方法,孩子们都疑惑地望着我。原因是国家明令禁止倒卖车票、门票等从中牟利。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篇7

(一)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从春秋时期精英教育到如今的大众化教育,经济的发展带动科学技术不断深化,致使更多的青年有机会迈入大学的殿堂,实现心中高傲的理想。大学教育的普及,导致人文素养方面出现了参差不齐的局面。传统的重理轻文的教育理念,深深影响着我国的高校,对音乐教育本身的轻视,必然加重对人文教育的轻视。

(二)重视音乐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目前我国很多音乐学校仅关注学生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但却没有看到人文教育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素质养成的影响与意义。“中国好声音”学员李代沫,由于其特殊的嗓音以及节目的打造,他一夜成为了国内熟知的歌手,然而由于素养与品质的缺陷,以及人文关怀的缺乏,导致他步入歧途,走上吸毒的道路[2]。这件事情在演艺圈中屡见不鲜,然而给我们的提示是人文教育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加大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二、人文教育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素质养成的影响与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道德感

5000多年的历史文明,造就了至高无上的华夏文化,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的音乐文化。然而目前高校的音乐教育现状是教育中的人文正在一点一点的流逝,这所产生的结果不仅仅是致使学生缺乏责任感,更严重的结果可能是导致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甚至整个国家都因缺少集体责任感而陷于混乱之中,所以加强人文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是重中之重。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也是民族的未来,只有大学生担负起强烈的民族责任感、道德感,我国的音乐文化才会健康、持久的发展。

(二)提高对音乐的鉴赏力与音乐内涵的理解

丰富的人文教育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对音乐文化内涵的感悟力,甚至对音乐的创造力、感染力以及抒情的能力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就像哲人雅斯贝尔斯说的那样“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3]。音乐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缺少灵魂内涵的塑造,必然少了音乐本质的理解。人文教育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音乐的文化背景,更多的是对音乐精神内涵的解读与诠释。

(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全面发展

在未来的音乐教育事业中,倘若存在了人文理念、人文精神,坚信中国的高等音乐教育将会成为世界的屋脊,到那时我国的人民的整体素质将会大幅度的提升,延续古老人文理念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素质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4]。面对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满足不断竞争的市场,才会提供给学生不断发展的平台。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让学生不仅音乐技能有提高,且人文修养、品格也会得到完善。

三、加强高校音乐人文教育的措施

笔者认为要想加强高校音乐教育首先应从根本出发,即加强个人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要想提高个人人文素质,硬件设施的提高只能增强音乐教育的外部美观,所以关键在于个人的内涵,而内涵的培养需要人文教育。首先,可以通过开设人文教育课程,将人文教育与高校的音乐教育结合在一起,不断的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理念和知识。其次,提高音乐教师的人文素养,老师在学生知识与素质的养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高素质的教师进而对学生产生健康、人文的影响。最后,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培育人文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校园中能亲身感受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让和谐的校园塑造学生身心的发展。

四、结语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篇8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培养专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形势喜人,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支主力军。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必修课程,英语教育也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无论是在教学理论还是教学方法等领域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目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越来越强调专业性和工具性,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偏离了英语教育的初衷和本质。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修养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的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中的容忍、宽容与合作的精神,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简言之,所谓的人文教育就是指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充分尊重人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之人”的教育。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要与世界经济接轨,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技术人才,包括应用技术型、业务管理型、高级服务型、技术训练型等方面的人才,这是我国当下高等职业教育着力培养的方向。通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高技术专业人才队伍已经初具规模,专业技术水平也日臻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最缺的不是知识和技术,而是人文素质和人文素养。要改变这种现状,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加强人文教育,就高职英语教学而言,就是不是只为语言教学而教学,为考试过级而教学,而是要通过彻底改革高职英语教学理念,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目前,在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中,专业课程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学分和课时,通识和人文课程的比例和空间不断被压缩。这也造成了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人文素养不断下降,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改变目前的现状,只有从现有的渠道和资源入手。高职英语是所有高等职业院校都开设的课程,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个阵地就不能丢,反而应该更好地利用。

三、高职英语教学融入人文教育的途径

1.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创造人文教育环境。高职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主动融入人文教育理念,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传授和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更要依托课文去进一步挖掘人文内涵,扩充人文知识,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体验英语语言的魅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高职英语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充分应用西方习俗、文学、神话等各种文化元素,营造人文教育氛围。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人文教育应该始终贯穿其中。在教授词汇时,教师应该更多地讲解词汇的文化涵义和引申意义,对具有特定文化和历史意义的词或短语,更应该着重强调。在讲解课文时,文章的文化、历史背景也是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听说训练时,对话的文化背景和意义,语境的文化内涵等内容也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高职英语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面对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照,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语言交流的机会。另外,在考试或考核等环节,也应该加强人文关怀,做到不唯试卷论,不唯分数论,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更科学、合理的体现在最终评价中。2.在英语课堂教学外灌输人文教育思想。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因此要加强人文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好课外时间。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经典的、积极向上的、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英文电影,并让学生撰写英文观后感,提高英文写作能力。开展英语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背诵和朗读英美文学经典名著,名人演讲中的名篇名句,增强学生英语语感,陶冶情操。组织英文辩论赛,就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开展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明晓事理,针砭时弊。组织英语阅读会,引导学生阅读英语原版文学名著,让学生更加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以及精神面貌等,形成跨文化意识,培养人文素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针对目前高职教育中通识教育课程偏少的情况,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在课外得到必要的延伸,从而更好地“以文化人”。3.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当今,教师专业水平越来越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决策者和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但是,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其专业结构除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服务的精神外,还包括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而所有这些发展都离不开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支撑,也就是说作为现代教师在专业的发展上要将人文素养的要求融入专业发展的过程中。

四、结语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一种工具,而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授一门语言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它来进行日常的沟通和交流,更重要的是了解语言本身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在目前高职教育日趋功利化、专业化的发展大势下,英语教学作为数不多的,硕果仅存的人文教育平台和阵地,我们更应该不忘初心,坚守人文和道德的本心,为高等职业教育保留一片文化绿洲。

参考文献: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篇9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高校专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时候,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首先提出“通识教育”主张,[1]14他认为高校只有发展通识教育才符合高校之道,由此弥补专业教育的某些缺陷,融通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人才,才能沟通现代与传统,使文明不致断裂,建立起高校师生共同的文化语言,使之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而作为通识教育核心的人文教育,其地位正日益突显。西方国家重视人文教育、通识教育,注重文明、文化的传承创新,其理论研究与实践也较早、较深入及较系统。在教育实践中,美国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在20世纪八十年代进行了通识教育改革,[1]P30人文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明确体现在大学生培养目标及方案当中,众多高校将各类通识课程称作“核心课程”,对核心课程进行严格的设计和要求,将其视为为人文教育目标服务的重要阵地。英国的众多高校则实行“大文科”与“大理科”制度,将文科与理工科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突出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今天,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仍然是西方国家高校教育的目标和方向。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30年代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2]中国高校教育确立了“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以“工具意识”为核心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一方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型人才、推动了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高等教育学科单一、专业划分过细、人才知识结构单薄、人文底蕴薄弱的局面。同时,过早、过窄、过细的学科与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高校大学生跨学科、跨领域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造成人文教育在高校教育体制中整体发展乏力。因此,在现行高校教育体制中推进人文教育发展,首先必须理顺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各类高校逐渐意识到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给高等教育带来的严重危害;但在如何打破传统僵化的体制格局,推进人文教育发展方面并没有很好的办法。正由于此,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也成为高校教育体制中首要的关系形式。

二、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人文与科学是人类理性的两大支柱,西欧工业革命以后,人文与科学发展都出现了较大变化,而其主要发展趋势是,科学理性逐渐凌驾于人文理性之上;二十世纪初期以来,人们对科学范畴作了更为严格的界定,如西方哲学家康德、文德尔班等将自然科学推崇为真正知识的唯一来源,将自然科学方法视作是唯一可靠的方法,而将追求人自身价值与意义的人文社会科学划入另册,不再视为知识的来源,由此形成了人文与科学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对立。人文与科学两种文化的冲突,反映于中国高校教育体制当中,则是科学教育的如日中天、人文教育的衰颓低落。“现代大学的知识结构在科学的大力渗透下,越来越变成一个知性的混合体,讲学统不讲人统,大学里面已出现知识排他性倾向,即只有科学才是知识,其他不是知识。”[3]原来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也因此具有了明确的界限。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尽管界限分明,但同样也有着融合的可能,“认识和挖掘人文中体现的科学基础,科学中内含的人文精神,并以此为中介是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的重要内容。”[4]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由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可以引申出另外两组重要的关系形式,该两组关系协调都与人文教育发展有着紧密关联。

1、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关系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各自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作为学科支撑,由此引申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关系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文理”关系,不是简单指文史哲与数理化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人文社会科学,实际上是一个“大文科”概念,又称作哲学社会科学,其内部存在分殊化,既包括有人文学科,又包括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内部也有着不断分化的趋势,包括如理论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类别。人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具有明显界限分隔的两类教育科学形式融合在一起,开设全校性质的人文教育课程以覆盖所有的学科门类。但是,要真正做到面面俱到,那么课程如何整合、怎样搭配将变得极为复杂与琐碎。若这类课程无法照顾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双方固有利益,则无法使两者形成相互的融通,人文教育便有可能流于形式。目前出现的情况是,各高校都开设了各种类型的人文教育公选课,而这些课程往往被各式各样的“概论课”所包围,知识的拓展停留在表面,讲授的内容往往“浅尝辄止”,很难达到人文教育的实在目的,其真正的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审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

2、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关系

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又可分化出人文学科(或称人文科学)和社会学科(或称社会科学)两大类学科,学科之间也因此产生出新的关系问题。总体来说,主要承担人文教育工作任务的是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而这两类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却在学理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两者之间并非圆融无间;因此,需要我们正确的处理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关系。如社会学科通常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分析与综合,其主要学科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人文学科则离不开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其主要学科如历史学、文学、哲学等。高校人文教育究竟应当倚重于人文学科,还是更多的依靠社会学科?身处不同学科的学者在看待这一问题时会产生较大分歧。社会学者或许会认为人文学科没有实际用途,对现实社会没有意义;而人文学者则认为中国现有的社会学科完全照搬照抄西方,没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及创造。在如何发展人文教育的问题上,学科之间必然有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只有正确处理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关系问题,人文教育才将有所依靠,才能真正形成高校人文教育的完整概念结构。

三、高校人文教育与教育层次的关系

人文教育在高校中寻求发展,绝不能是“闭门造车”,它与中学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层次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1、高校人文教育与高中、中学教育的关系

今天的高等教育呈现出普及化与大众化趋势,高校教育需面向社会,走向通识化发展道路亦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然而通识化发展道路的铺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高等教育自身独立可以实行的,它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积累过程,而此种积累则需要在高校与高中、中学教育之间搭建起较好沟通的桥梁,共同致力于人文教育的发展。要做到这点,其中的关节处就在于改变目前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高考应试教育模式,使学生在高中、中学阶段就能够接受到人文教育,拓宽学生知识探索的领域,打破高中阶段形成的文理分科、文理分家的固有格局。人文教育需要高校教育与高中、中学教育进行有效地衔接,达至设计系统、完整、合理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目的,正由于此,中国高校人文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准确定好人文教育在高校教育与高中教育、中学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位置。

2、高校人文教育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关系理顺

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也关乎着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高校本科教育培养的目标取向是什么?目前许多高校未必有清楚的认识,许多高校似乎都将本科教育目标看成是培养研究生的生源,并将考取研究生数量的多寡看作是高校业绩高下的重要指标,这样的思路影响至深且巨,然而今天,这样的目标定位与指导思想却值得我们重新探讨。事实上,高校中能够进入研究生阶段进行学习的本科生数量相当有限,“如果把本科培养目标看成是培养未来的研究生,就没有顾及大多数今后不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的培养”,[5]本科教育沦为了研究生教育的附庸,成为高中、中学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过渡阶段,因而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目标取向,这使得本科教育的真正目标变得模糊不清。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本科教育成为高中、中学专业教育模式的某种延续,高校将高中、中学教育推行的专业性目标转移到高校本科教育的层级,这使得高校本科教育的功能与作用类似于过去高中、中学的教育,研究生则转而成为从前的本科生,“专业主义”甚嚣尘上,无从建立起高校人文教育制度。由此可见,理顺高校人文教育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关系,对于人文教育发展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3、高校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高校内部学科、专业日益分殊化,众多二级职业型院部目前存在着大量扩张的趋势,这本身具有合理性,但是,当这些职业型院部学生成为社会重要力量的同时,他们在高校四年当中受过怎样的人文教育,他们的人文基本素质如何?这些问题是值得思考的。关于此,则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更涉及到高校大学生受何种利益驱动与人文教育预期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大环境下,众多高校大学生是以谋生和就业作为主要导向,直接以求职需要作为目标,以获取物质利益作为人生方向,人文教育在其心理预期中地位低下,社会与学生的利益需求也带动高校的急功近利,当职业型院部据有高校主要的教育资源时,势必对整个高校教育体制起到决定性的影响。高校人文教育将会不断受到来自职业院部、职业教育的冲击,在整个体制中地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因此,如何正确处理高校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关系,也成为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高校人文教育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高校人文教育发展,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人文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1、人文教育与教育内容的关系

从教育教学的内容上看,高校人文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的教育内容都可以提供此种储备;然而,中国高校的人文教育却面临取用中西文化先后轻重的问题,是应该以中国文化教育为主体,还是主要借鉴西方的文化教育,亦或是强调将中西文化共同加以利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如甘阳认为,“中国一百年来之所以把中西问题作为中心性的问题,因为现代中国总的问题就是直面西方文明冲击的问题。”[5]正是由于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现实不断受到西方文明与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中西文明与文化之间正经历着不断地冲突与融合,中国高校人文教育发展的合理定位,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两种文明与文化的关系,使中西方优秀的文化教育资源都能够为高校人文教育的发展服务。

2、人文教育与课程形式的关系

近年来,各类层次的高校主要参照西方本科教育来改革实践人文教育课程,但是,这些高校更多将注意力集中于模效西方人文教育的外在分类形式,或满足于在学分有限的公选课程中划分不同门类。在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追求门类齐全以及课程数量的增加,却缺乏系统、明确的教学目的,更缺少对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和安排。人文教育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较大且不够稳定,只注重外在形式,不注重内在质量。在本科教育现行体制下,高校并未真正建立系统完善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也没有把这类课程视作高校本科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只是将它视为知识补充的角色,用来在主课外增加一些学生们的知识兴趣。并未有效整合当前各类公选课程资源来提炼形成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而是盲目追求课程范围和数量的扩容,公选课程在高校中大都被看作是本科生专业课程以外的附加课程,并未发挥这些课程的真正功用;而这在二级院部如理工院部或职业院部尤其如此。课程流于形式,学生们并不重视,有能力承担人文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严重匮乏,而当前承担此类课程的教师又多数未经过严格训练,人文教育课程因此主要成为学生们混学分的课程。若照此发展人文教育,我国高校发展人文教育的初衷将无法实现,过去的努力将付之东流,这便要求我们需要进一步理顺人文教育课程纲目之间关系,构建形成高校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篇10

医学人文是当代医学的重要主题,医学人文的临床应用主要表现为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减轻人的疾病痛苦、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这一切不仅需要医学人文教育的强力支撑,更是与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认识、激励、文化、享用等功能紧密相关。

1.1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功能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功能是指医学人文教育在促进个体人生逐渐完善和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方面所具有的效用。医学人文教育是对医学生进行的旨在提高其人文素养和人文品性的教育,这是从宏观维度对医学人文教育的注解说明。实际上,医学人文教育还是一种倾向于人的本性的教育,是对作为受教育者的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熏陶和能力的培养,使其达到完善人格并实现人生价值的自我升华。对于医学生而言,要参与到医疗实践的现实生活中去,就必须具备医疗实践活动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执业方式以及高尚的人格和各种先进的医学理念等。医学人文教育恰恰在传授给医学生人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在更广范围和更高层面上全面提升医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是因为,医学人文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医学生内化现代医学价值观念体系和医学中的各种规范体系,而且还能够帮助医学生完善自我观念,能正确认识和协调发生在医学实践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在自觉遵循社会结构中为其设定的各种行为规范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和人生完善,这也是医学人文教育发展功能的最终体现。

1.2医学人文教育的认识功能医学人文教育的认识功能是指医学人文教育不仅能通过自身特有的概念和范畴反映当下医学中的人文现象、人文属性和人文活动,还具有对当下医学的设想以及医学未来的认识,体现出极强的预见性。因此,没有医学人文教育,医学生既不可能对诸如医学与社会为什么需要医学人文、为什么要提倡和坚守医学人文、提倡和坚守什么样的医学人文之类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认识和把握,更不可能实现对诸如医学人文观念、医学人文价值、医学人文教育意义等问题的全面理解和深刻领会。“就医学而言,若医生忽视病人的价值、不探求生命的意义和医学的目的,那就不是真正的医学。”而医学人文作为一种精神性存在则是涌动在医学目的、性质、价值和境界等范畴之中的血脉,是贯通其间并发挥灵魂作用的精神内核。因此,医学人文教育的认识功能,不仅是要澄明当下的医学本质、医学目的以及医学的价值,还要为医学生、医务人员的实践活动提供明确的行为指南。

1.3医学人文教育的文化功能医学人文教育的文化功能指的是医学人文教育不仅能有效传承人类现有的医学人文知识,还能有效实现对医学人文知识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医学人文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无数医学人在为医学事业而孜孜不倦的奉献中所留下的智慧和经验结晶。因此,从医学人文知识的产生来看,医学人文知识对医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客观的间接性存在,这就决定了医学人文知识既不可能在医学生的自身实践中自发地产生出来,更不可能通过生物遗传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延续,而只能是在对医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培养中实现其传承和发展。此外,教育在适应现实的同时还孕育着对现实的超越,《学会生存》指出现代教育的使命是“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这就决定了教育的任何组成部分包括医学人文教育必然具有超越的本性。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对既有医学人文知识进行的批判、筛选、建构、交流、融合,无疑既是医学人文教育超越本性的现实表现,也是一种医学人文知识再创造与不断更新的过程。

1.4医学人文教育的享用功能所谓医学人文教育的享用功能,指的是医学人文教育能使医学生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并在实现这种需要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满足和幸福,进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通过医学人文教育形成了个体的一定的医学人文素养,这种凝聚于个体自身的医学人文素养,一方面具有它的工具性价值,它使医学生、医务人员理解并掌握了现实层面必要的医患沟通技能、医学法规、伦理准则等人文要求,从而为和谐医患关系建构提供必需的条件;另一方面,这种个体的医学人文素养还具有一种本体性价值,即是说,每一个医学生、医务人员个体所形成的医学人文素养本身就具有满足其某种需要之价值。由于每一个体都内在地把医学人文素养的生成确定为自身的一种合理需求,医学人文教育恰恰能够实现和满足个体的这种合理需求。因此,医学人文教育的享用功能就根源于它能为个体医学人文素养生成的这种内在需求的本体性价值得以充分实现提供根本保证。

1.5医学人文教育的激励功能作为社会教育和医务人员自我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医学人文教育的激励功能是指医学人文教育具有激发个体向善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个体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促使社会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进一步符合人性化的功能。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无可奈何地面对着价值混乱、权力腐败、市场扭曲、司法不公,人性淹没于金钱、物欲横流的浪潮之中时431,医学人文教育则不仅能从实然状态向个体昭示一系列的具体要求以及明确的行为规范,而且还从应然状态对个体给予规范和期待。如果医学人文教育应然状态的规范和期待符合医学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就能引导和激励个体的历史主动性和社会积极性的发挥,从而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的整体价值和终极目标。

2实践路径:医学人文教育功能的实现

在一个技术理性主义与经济实利主义双重取向十分喧嚣且相互支撑、相互攀援的时代,经济中心与人文边缘几乎同时发生并与时俱进。为此,医学人文教育要想真正实现对医学发展的价值引领并获得应有尊重,就必须综合采取多种举措,促成其自身功能的极大实现。

2.1建构科学的医学人文学科体系医学人文学是一个探讨医学源流、医学价值、医学规范以及与医学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学科群,是一个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因此,医学人文的学科建设不仅直接关乎到医学人文教育功能的实现,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然而,在学科建设方面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却还存在着“学科不健全、学科发展基础薄弱、课程体系缺乏系统设计”等诸多问题,这就要求必须从战略高度加强医学人文学科的科学化建设,要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创新评价机制,使医学人文教育的学科建设沿着科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2.2实现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贯通融合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都是医学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本应相辅相成,共同促成医学臻于至善终极目标的实现。然而,在当前的医学教育实践中却存在着重医学轻人文的工具性教育倾向。实际上,如果“医学人文脱离了医学科学,则流为空谈,而医学科学如果失去了医学人文,则成为没有灵魂的医学。”这就要求从事医学人文课程与从事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之间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在各自的教学中要努力实现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渗透融合,从而促成医学人文教育功能的顺利实现。

2.3尊重并发挥医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价值优先性问题上,人较之于物具有价值排序上的优先性,因为人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实践性的品格。”由于医学人文素养的单元性载体是个人,因此个体的主体性发挥程度如何及其主观努力在医学人文教育功能实现过程中便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必须尊重医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充分挖掘、调动医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医学生在充分感受医学人文教育具有无限人文气韵的同时,愉悦地在医学人文的精神家园中实现诗意的栖居。

2.4重视并加强医学人文核心价值观教育一定的医学人文观对医学人文教育具有一定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关乎医学人文教育功能能否实现。因此,为确保医学人文教育沿着合乎其自身规律方向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正确的医学人文观教育,这其中尤应重视和加强以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维护生命健康权为主要内容的医学人文核心价值观教育。因为抓住医学人文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能克服医学人文教育内容涉及面过广、过宽的不足,就能更集中地强化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和维护生命健康权的人文理念,并以这种理念来破解医学人文教育功能实现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