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人文教育的问题及措施

时间:2022-01-10 08:29:48

职校人文教育的问题及措施

一、建构回归高职人文教育的应然策略

如上文所述,造成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既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高职院校自身功利化的办学理念有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职院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专门人才,就必须构建能够充分体现人文价值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的繁荣和发展。

1.搭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平台,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只有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彻底摒弃功利主义价值观,才能真正确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科学办学理念。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所表现出来的整体化和综合性特点,促使产业结构也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因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发生了彻底改变。所以,高职院校的办学不能继续拘泥于技术能力取向的层面,要在认真分析人才市场的需求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科学的融合,以满足新经济形态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这就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高职院校要按照自己的办学目标,并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以及他们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确立人文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技术价值观和知识观,从而实现从单纯地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发展到重视学生职业技能与人文精神共同发展的转向。其次要创新富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主要看高职教育的课程是否有自身的特色。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要以诚信、敬业、合作、责任等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为基础,加强对现有课程的整合,构建合理的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统一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既能掌握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科学、思维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全面均衡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具备符合未来岗位要求的各种综合素质,又能使学生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文素质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科技的飞速发展加速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日趋综合化的职业分工加快了职业更替的速率,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尽快应对这一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既具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良好的团队协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又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的综合型高级技术应用人才,以适应未来的技术应用领域的岗位需求。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针对学生未来行业和职业的特点,克服以往学生人文素质不足,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的诟病,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全面协调发展,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选择科学方法和途径,创新人才培养的组织管理体制,逐步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确定人文教育的内容,借助于实践环节采取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支持、鼓励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自主学习;二是要制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既要体现产学研相结合的要求,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心;三要建设一支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师资队伍。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离不开教师的素质,因为广博而深邃的人文教育内容总是与教师学识和经历融为一体的,师资队伍的人文素质水平制约着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整体水平,因此,高职院校既要借助于那些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学术带头人进行的相关人文教育的教学和学术引领,还要着眼于那些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功底的教学和研究人员以开展人文教育,同时要聘请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校外专家来学校开展讲座和报告,借助于生动的人文教育案例拓展学生的人文思维,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

3.优化人文教育的方法,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高职院校实现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塑造学生的精神和人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着眼点在于通过人文教育的内容发挥其教化的功能,而不是具体的职业技能训练以及严谨的科学知识传授。长期以来,人文课程的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习惯于采用“填鸭式”和“灌输式”方法,缺少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在授课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造成人文教育缺少实效性。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不断地优化人文教育的方法,引导激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我行动,并在行动的过程中自觉地内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属于自身的品格和精神内涵,以促使他们自觉地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方面,人文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作为价值追求目标,通过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处理好自己与社会、自然、他人之间的关系,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生活,学会认知,不断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促进智力、审美意识、精神价值和个人责任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文课程的教学要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人文素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养成不是简单地通过课堂的教和学来实现的,而是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已有的人文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面对的困惑和挑战时所悟化出来的内在的精神,因而,人文课程的教学必须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积极为学生创造和搭建直接接触社会现实问题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把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内在的本能性取向和自觉性规则。再者,要创建富有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善人文素质。富有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展现自然、广博、深邃的人文气息,还可以唤醒学生对社会生活和实践的人文反思和感悟,促发产生内在的人文需要,在心灵深处赋予校园文化一种特殊的格调与灵性。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职业的特点,要将职业技能、理想和道德等人文要素融入其中,通过清新高雅的艺术情趣、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结语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拥有能够满足职业需求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同时还要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能力和价值观。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关乎大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也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更关乎民族精神和民族的尊严的塑造。高职院校就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的重任。但是由于受到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操作技能训练,导致人文教育长期处于一种缺失状态,学生的人文素养匮乏。“如果我们把职业教育仅仅与具体生产、具体技术与具体工艺挂上钩……我们具有的残缺不全的人性将被狭隘的职业教育和因循守旧的片面活动所歪曲。”⑤因此,高职业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把服务社会作为学校发展的宗旨,以学生为本,创设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的培养,重点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积极搭建人文教育和技术教育共融的平台,促使学生既能掌握行业所需要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又能具备敬业乐群、积极进取的职业精神,这样不仅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人文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以及终身学习奠定厚实的人文基础。

作者:赵琼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