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学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探索

时间:2022-01-02 04:20:17

流通学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流通学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基础课。为此,本课程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提高素质为主导,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拓宽评价方法,以期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流通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

我国经济学家孙冶方提出无论是物与物的交换,或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或是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从本质上讲都是劳动产品或生产物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这种“转移”定义为流通,也就是广义的流通。他认为“流通是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所经过的全部过程。由不断进行着的亿万次交换所构成的流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客观经济过程。有社会分工就有交换,有社会化大生产,就有流通过程”(孙冶方.《流通概论》,1981(1))。流通学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研究流通动向,解读消费生活变化,预测社会经济未来,成为学有所用的流通业专业人才。近年,随着“互联网+”,“零售4.0”等大量新的经济背景涌现,作为地方本科高校,陆续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别于“学术型”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应当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提高素质为主线。应用型人才的规格特征突出表现为厚知识、强技能、高素质。因此,流通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设定与社会的发展,消费市场的骤变,以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吻合的。本课程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改革重点,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此,从课程改革方案的初拟,到编写新的课程大纲、教学方案、教学课件,再到授课过程,通过学生的反馈进行的一系列修改和完善,使得课程建设基本达到预期效果,课程设计如下。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安排合理与否将决定教学效果的优劣和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本次课程建设,教学内容符合体系的完整性、主体的明确性、特点的鲜明性以及反映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的及时性几个要求。首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学习流通相关的概念,功能,组织结构,社会作用等基本内容以外,还要跟踪学术前沿问题,将最新的流通理论研究成果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来,同时,密切关注世界各国,以及我国流通行业和零售行业的动态,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夯实理论基础,敏锐观察社会最新变化,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其次,将我国企业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来,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一些实际问题。最后,比较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也是教学内容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增加与每章内容相关的中外两国的经典案例,边对比边分析,从国际化视野使学生全面掌握流通学知识。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1教学主体双向性的滚动式教学。流通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形式难免单一枯燥,而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在线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有其散漫性,不可控性等弊端。本课程目标是将传统教学模式的踏实性,权威性,系统性,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趣味性,充分有机的融合,扬长避短,学以致用。因此,本课程拟构建一个以教师和学生为双向主体的,动态的,渐进的,滚动式教学模式。5个步骤组成混合教学模式步骤:(师生齿轮咬合的动态过程)。步骤1:理论讲解(教师主导):起点。教师为主导的新知识讲解和学习。为学生装上第一个锯齿——理论知识及学习要点。步骤2:学习体验(学生主导)。(1)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和课题要求进行实地考察观测,通过体验参与,既可增加学习兴趣,增加学习主动性,又可检证课本上的知识。(2)与此同时,教师利用学校网络平台进行流通学的课程建设,学生可以利用余暇时间参加在线学习,化零为整,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在线学习。增加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并通过在线反复学习,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为学生装上第二个锯齿——理论联系实际和兴趣学习。步骤3:解惑答疑(教师主导)。师生共同针对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思考,并撰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报告书,从实践反推理论知识。为学生装上第三个锯齿——思索探究。步骤4:学生调查发表(学生主导)。(1)学生根据理论知识和实践考察,梳理思路,创新创意,进行小组发表,使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表,给出适当的点评。为学生装上第四个锯齿——学以致用,滚动延伸。步骤5:拓展与思辨(教师主导):终点。教师根组织学生对最新流通现象进行讨论,并从更专业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角度总结,补充最初的理论知识内容,达到理论知识的补充,完善,延伸、拓展与升华。四个齿轮交互作用,完成课程学习。2.2专家学者企业工作者走进课堂请专家和企业不同层级的管理者,或工作在第一线的工作人员走进课堂。以讲座、报告等多种形式,在向学生介绍知识、技能及流通学理论动态变化的同时,积极应对困难,勤于思考等真实的经历和传奇人生使学生对今后的人生规划也起到了鼓舞作用。这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们走出书本,走进企业家,是流通学课程改革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对于学生们来说,无论是实践知识的丰富还是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今后,将邀请更多的专家学者走进课堂,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争取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2.3小组式实地考察作业。在课程建设中,作业的考察不再强调记忆性,更多的是强调思维性和操作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增加了小组式作业形式。在零售业态一章中,布置的课后作业是,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企业,结合所学的零售业态混合指标,进行实地考察。从流通学专业的角度,指出对象企业的优缺点,主要是找出对象企业的现存问题,并在分析该企业目前竞争情况的基础上,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对策。小组式实地考察作业的布置,不仅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了解流通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同时通过课上学习与课下实践的比较,了解流通业态的实态,分析流通企业实态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通过组织小组活动,能够发挥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自己,相互补充,从而促进自身的提高。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了学生适应时代挑战的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互补性。

3考核方式

在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同时,必须改进现行的考试考核办法,建立新型的教学评价体系。具体思路是以下几个方面。(1)成绩评定总则。由于流通学既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还考虑到本科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基础理论学习的特点,所以流通学课程考核既要了解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又要考查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兼顾学生平时学习表现。鉴于此,流通学课程建设考核采用考查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最终成绩由三个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10%(包括课堂出勤、课堂作业、课堂参与)、理论笔试成绩占50%、实践考核成绩占40%。(2)平时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在综合考查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讨论及案例分析的参与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基础上,依据课堂记录评定分数。在流通学课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平时成绩的评定,积极做好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各项记录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评分标准,能够使平时成绩评定做到公开、公平、公正。(3)理论笔试成绩评定。在课程建设中,对于原有试题库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与更新,试题库中案例分析题的比例增加了100%,另外在理论考试中增加了案例分析试题比例,案例分析题占总分的比例增加到45%。理论笔试成绩评定依据试题评分标准或参考答案由流通学任课教师对试卷进行评阅。(4)实践考核成绩评定。流通学课程改革的实践考核题目是:零售业态实地考察和比较分析(小组)。要求:第一,确定小组实地考察的对象企业,并说明选择的理由(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讨论法等决策方法),利用所学习的流通学知识,对该企业进行定位,包括:行业的发展前景、行业竞争等情况进行分析;第二,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实地考察观测表,小组成员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对选址,商品构成,价格设定,广告促销,店铺摆设,服务等方面);第三,上交小组创业计划书,同时以PPT形式进行成果展示,时间每组10分钟,听讲同学可以自由提问,老师点评。实践考核的成绩结合小组创业策划方案的创意性、可行性、理论知识的运用,以及PPT现场展示的情况进行综合打分。

4课程建设建议

(1)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学生们掌握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强度。教学手段:在进行课堂案例分析讨论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做好课堂理论知识点的总结和梳理,增加理论知识习题课。另外,还可以增设随堂小测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课堂活动:增加理论知识复习环节,将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部分进行整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2)教学班人数。有学者曾运用调查问卷方法,研究高等学校班级规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发现班级规模对教学效果影响明显,班级规模越大,正面影响越小,负面影响越明显。小于40人的班级规模教学效果最好,最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提升和学习行为的培养。课程建设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改变原有老师一言堂的授课模式,通过体验教学等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从而将原有的机械式记忆学习转变为在体验中,在情景模拟中学习。因此,这就需要有时间、空间等条件的允许,让同学们都参与其中,而这是大班授课目前所不能达到的。如在实践考核中,需要每组同学都进行最后成果的展示,在42人的班级中,共有7组,每组10分钟,如果是正常80人的教学班,可能会有15组左右,那每组的时间可能仅有5分钟左右,不利于最终成果的展示。因此如何能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推行课程建设的成果,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探索。(3)教学质量监控。设置三位一体的教学评估体系。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使用学校的质量平台等方式方法,进行课程评价;二是任课教师自我检查和反省,找出不足;三是请同行和不同行的老师和专家和其他人士听课,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立场的反馈,全方位且随时更改和修正整体教学计划。

5结语

流通产业已成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但对流通产业发展具有应用理论研究职能与人才培养作用的现代流通学课程的建设,在我国还处于不断的探索阶段。本文基于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从流通学科建设视角出发,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法等基本问题提出了流通学科的课程改革建议,旨在通过课程改革,使学生具有知识的理论性与应用性、能力的专业性与发展性,从而真正成为流通产业领域中能够为社会创造直接效益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龙龙.中国流通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4).

[2]赵娴,车卉淳.以学科特色和模式创新培养高素质流通领域专业人才: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3(2).

[3]韩传龙,郑思亭,吴玲.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2(3).

[4]吴建国.流通学科建设研究走向述评[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6).

[5]祝合良,李晓慧.对流通理论与流通经济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12).

[6]夏春玉.流通概论(第四版)[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何家蓉 孙淑红 石振香 单位: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