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加工十篇

时间:2023-03-28 12:05:23

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篇1

为切实做好当前我市粮食工作,保障全市粮食安全,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粮食流通工作的意见》(陕政发〔〕29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政府粮食工作责任,进一步夯实粮食领导负责制

实行粮食工作主要领导负责制是确保粮食安全、做好粮食工作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制度。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充分认识粮食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大粮食观念。加强完善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强化粮食安全责任意识,对本辖区的粮食安全切实负起责任。坚持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保障粮食供需的基本平衡和价格的基本稳定,保证粮食市场的有效供给。将粮食流通工作纳入对县市区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有效的粮食安全监督检查和考核机制。

二、稳定粮食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健全粮食行政管理体系

在粮食流通工作中,县一级管理是重要的基础和关键。各县市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具体承担着指导粮食购销经营、实施粮食流通调控、开展粮食行政执法、组织粮食统计调查、监管社会粮食流通、发展粮食流通产业、推进粮食流通设施建设、落实粮食仓储管理、指导农民科学储粮、推进粮食企业改革、保障当地军需民食和应急供应等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在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中,要把粮食行政管理机构作为政府行政机构独立运行,在各县市区的发展和改革局挂牌,使其切实肩负起粮食流通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责。要继续加强县市区粮食行政管理机构,为实现市、县二级分工配合、紧密合作的粮食行政管理新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市级各有关部门要统筹考虑全市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加工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分步实施,不断提升全市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三、认真做好粮食收购工作,进一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粮食收购工作是粮食流通工作的基础。去冬以来,我市大部分地区旱情严重,对今年夏粮增产构成威胁。各级粮食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做好粮食收购作为粮食流通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加强粮食政策和市场形势的研判,及早安排部署粮食收购工作,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动员和组织各类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积极入市收购,保证粮食收购资金落实,确保把省、市粮食收购政策落到实处。加强粮食收购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指导和督促粮食企业进一步强化为农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流通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切实保护售粮农民的合理收益。

四、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粮食储备是确保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省政府下达了我市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市、县粮食储备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为保障全市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各县市区要认真贯彻年省政府第三次常务会议精神,继续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市县粮食储备工作的通知(咸政发〔〕11号)文件要求加快充实县级储备粮规模。尚未完全落实粮油储备规模的县市区,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在保证当地粮油市场稳定的前提下,抓紧充实县级储备库存,确保在今明两年内全部充实到位。对于还未建立应急成品粮油储备的县市区,要按照“面粉5天、大米10天、食油60天的日消费量”的要求,于今年年底建成一定规模的应急成品粮油储备(包括小包装成品粮油),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可与加工企业和商业经营企业周转库存结合起来,由政府给予必要的存储成品粮油补贴。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需求逐年增加粮油储备管理经费和利息补贴,切实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落实粮食应急保障措施,增强政府粮食宏观调控和应急保障能力,确保全市粮食安全。市、县粮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储备粮油的行政管理和轮换工作的指导,积极探索和完善粮食轮换新机制,根据市场情况,把握轮换时机,提升轮换效率,发挥轮换机制对稳定粮食市场价格的作用。

五、切实做好粮食市场供应,进一步保持粮食市场价格稳定

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部署,采取切实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防止因供应不畅引起粮食价格异常波动。各级粮食、工商、物价、质监等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粮食市场的监督检查和价格监测预警分析,密切关注市场粮食动态,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确保全市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要积极做好政策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稳定群众心理预期,为保进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加快粮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粮食工作基础条件

按照《省粮油仓储设施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我市粮油仓储设施体系。市发改委、财政、粮食等部门要继续加大对粮食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各县市区政府要切实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确保粮油仓储设施规划的顺利实施,要继续加大对粮食质量检验监测和批发市场建设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完善粮食质检体系和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各级粮食部门要加快粮食物流园区、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和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建设,引导粮食企业积极参与粮食期货市场交易,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市实际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体系。

七、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进一步转变粮食产业发展方式

进一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战略性重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妥善解决国有粮食企业历史遗留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做好企业经营性挂账的消化处理工作,财政部门要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理顺粮食基础设施的产权关系,加快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促进企业经营与管理。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指导。进一步建立健全扭亏增盈考核制度,强化扭亏增盈信息通报制度和重点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制度建设。

流通加工篇2

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推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维护粮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保障地区粮食安全。改革粮食企业的产权制度,壮大组织规模,转换经营机制,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

从年4月1日起,取消全市的粮食定购任务,全面放开粮食市场、粮食收购和粮食价格,取消粮食运输凭证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多种经济成份的市场主体直接到农村随行就市收购、运销粮食。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粮食补贴方式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赤政字〔〕12号)精神,对生产玉米的农民直接给予保护性生产补贴。

三、完善地方粮食储备制度

为了切实把粮食工作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到实处,保证因严重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以及市场粮价异常波动等情况下的正常供应,原则上按照国务院关于“销区6个月,产区3个月”和“不能以储钱代替储粮”的要求,继续完善《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地方储备粮制度的意见》(赤政发〔〕43号)。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下达给我市的地方储备粮规模,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建立市级粮食储备。储备粮要实行动态管理,由市粮食局制定《市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各旗县区地方储备粮的建立由各旗县区政府自行确定。

四、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一)推进粮食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本着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大力调整粮食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粮食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要以北疆粮油购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基础,以资产为纽带,跨地区重组优势粮食企业,建设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集团公司和强劲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改革国有粮食企业的产权制度。所有国有粮食企业都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承担国家、地方粮食储备和军粮供应任务的国有粮食企业原则上实行国有参股的产权制度改革;其他企业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采取适宜的改革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社会化经营,鼓励加快民营化步伐;已经进行改制的,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对亏损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可按照《企业破产法》的规定,依法实行破产。企业在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及处置、制定方案、审批程序等方面,要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三)置换粮食企业职工的国有身份。各国有粮食企业要按照法律程序解除与全体职工的劳动关系,将离退休人员交到社会养老保险机构。给予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一次性经济补偿。其补偿标准原则上参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市直国有中小工业企业转制若干规定〉的通知》(赤政发〔〕66号)及各旗县区政府出台的有关规定确定。补偿金的来源除自治区拨付的专项资金外,各地可通过处置企业净资产等途径解决。置换职工的国有身份,既可以给予现金补偿,也可以以优良资产量化解决,使之成为转制后企业的股东。

五、妥善处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历史包袱和遗留问题

(一)清理核实和挂帐处理购销企业的政策性亏损。由审计部门牵头,审计确认粮食购销企业年6月1日以后因政策性因素发生的亏损,一次性进行挂帐处理。挂帐期间发生的利息由粮食风险基金支付。对企业自主经营发生的经营性亏损,由企业自行负担。各粮食购销企业要按照《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实事求是地反映年6月1日以来的经营情况,不得虚报、漏报和瞒报。

(二)一次性销售库存商品粮。以年4月1日为粮食购销企业库存粮食锁定日。按照市粮食局、市财政局、农发行市分行《关于库存商品粮一次性销售的意见》(赤粮字〔〕34号)执行。

六、积极落实各项配套政策措施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关系到粮食生产者、消费者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各级政府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分工,共同推进全市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一)成立市和旗县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逐级落实责任,实施专项推进。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快摸清底数,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并报市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全行业要在年12月底前完成改革任务。

(二)财政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妥善解决粮食企业历史包袱;对地储粮的收储、生态建设补助粮的收储和供应给予费用补贴和贷款利息补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当农民出现卖粮难时,要对收购贷款实行限期贴息政策。具体补贴办法、标准等由市财政局会同市粮食局、农发行市分行制定。

(三)农业发展银行要改善贷款管理办法。及时足额供应财政部门承诺贴息的地方储备粮、生态建设补助粮、军粮和其他粮食收购资金。企业在改革中要防止债务悬空,不得借改制之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银行对资产大于银行贷款的企业要及时返还有效资产抵押证件,支持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和组织形式创新。粮食企业改革后,农业发展银行和其他银行要对粮食企业予以贷款支持。

(四)税务部门继续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关于粮食企业增值税免征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8号)要求,把对国有粮食企业的增值税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计委等六部门《关于对企业实施改革改组改造过程中的有关收费实行减免的通知》(计价费〔〕1077号)和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关于抓紧落实企业改制收费减免政策的通知》(国减负〔〕10号)以及自治区对改制企业收费减免规定,切实落实好收费减免政策。

(五)劳动保障部门要指导粮食企业制定职工分流安置方案,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要做好社会保险手续接续、再就业培训、职业指导等工作。

(六)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强粮食加工企业质量监督,帮助、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创造条件使其获得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资格,确保粮食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符合其标准要求。

(七)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改革后企业的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工作。会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粮食经营入市规则和交易规则,严格资格审核,加强市场管理,规范交易行为,维护正常的粮食市场秩序。

流通加工篇3

根据市局机关各部门的有关职责分工,结合工作实际,经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现就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职责范围

市局消保处负责流通领域商品质量、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组织指导、统筹规划、协调配合、监测检验、分流督办,其他部门各司其职。

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食品安全检测分工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必须依照国家工商总局、省工商局以及市局的总体规划进行。除上级部门有专文定向规定的,所有市场(包括集贸、商场、超市)食品的检测,均由消保处负责。国家总局市场司有专文定向规定的食品类别,由市场处负责检测。

三、*指挥中心的信息处理

*指挥中心是全市工商系统统一对外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的综合工作平台,受理的内容涉及工商系统的所有业务部门,涵盖工商机关的所有工作职责范围。指挥中心的工作由消保处负责,承担对*申投诉举报工作的分流、督办和指挥协调。

(一)凡涉及到消费者直接到消费者协会投诉的,由消费者协会负责受理调解自行处理;需立案的,移交公平交易分局。

(二)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和市局局长办公会关于*申诉举报网络“横到边、纵到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各分局的*申诉举报网络升级和工作制度,建立市局*指挥中心与市局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平台直达窗口,凡*指挥中心受理的重大或带有全局性的申诉举报信息,在及时向各分局分流的同时,点击转办到市局机关各处室,由各处室对口指导检查、督办和反馈。

(三)凡涉及到举报假冒伪劣、有毒有害、制售假冒商品、商业贿赂等各类经济举报的,通过信息网络平台点击到公平交易分局处理,由公平交易分局负责督办,并将结果反馈给当事人和消保处*指挥中心。指挥中心负责将处理结果报各级领导机关。

四、检测结果的处理

(一)检测结果的判定

依照总体计划和法定监测程序经法定检验机构检测的商品(食品),当检验结果送达后,按“谁检测、谁判定”的原则,检测单位根据《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的规定,对每份检验报告进行定性分析判定。根据检测结果,依次判定为以下五个级别类:

1.凡检验合格的商品,将被判定为第一类。

2.凡被检验为不合格商品的,属问题轻微的,如商品外包装上标注不合格的,判定为第二类。

3.凡被检验为不合格商品的,属一般性问题的,如商品内在质量有问题,但不会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判定为第三类。

4.凡涉及有毒有害、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合格商品的,判定为第四类。

5.凡构成重大食品安全的事件,需启动《流通领域重大食品安全紧急预案》的,判定为第五类。

(二)检测结果判定的处理

1.检测结果通报会议制度

根据检测结果的判定分级情况,首先由市局消保处组织召开检测结果通报会,确定参加会议的范围及工作人员。

(1)一般情况下的检测,消保处根据检测结果的定性,召集各分局消保科长参加,由消保处主持,通报检测结果,布置调查处理工作;

(2)涉及到第五类需启动《流通领域重大食品安全紧急预案》的,依程序报经局长审定,迅速召开各分局党政一把手和市局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通报情况,按预案规定组织实施。

2.检测结果的调查处理

(1)凡被判定为第一类结果的,由消保部门对其结果登记存档,并将检验报告送达受检单位,作为监测单位(人)进行监测检验,建立企业信用等级的凭据。

(2)凡被判定为第二类结果的,由消保处或辖区分局消保科责令违规单位提出书面整改意见,制定具体整改措施,并督促其整改落实到位。

(3)凡被判定为第三、第四类结果的,首先由检测单位将情况汇总通报各分局,然后组织各分局消保、公平交易部门对同品牌、同批次、同时间的不合格商品采取立案查处、下架、撤柜、退市、就地封存等措施全面清查。办案单位要依照法定程序,本着“从重、从快”的原则及时办理。案件终结后,办案单位应在案件终结3日内将处理结果以及相关统计报表送同级检测单位集中汇总、备案和上报。

(4)凡被判定为第五类结果或经领导批示的,除依法调查立案查处外,具体承办单位应按有关规定,按事前、事中、事后相关的上报原则,分别及时写出办理情况报告,由消保处督办、汇总形成书面报告后报上级有关领导。

五、信息披露

(一)市工商局组织的流通领域商品定向监测抽检结果的相关信息和*受理的申诉举报信息,由负责实施检测的部门和消保处与市局新闻中心共同协商,按照有关信息披露和接受新闻采访的制度,办理有关手续,报经市局领导批准后,方能对外。各分局一律不得擅自对外商品检测抽检和*受理的相关信息。

(二)凡涉及需要向媒体消费警示等,均由消保处报市局领导批准后,统一对外;各分局各部门不得以自己的名义向媒体消费警示和消费提示,市消费者协会需要以自己的名义消费警示和消费提示的,需先报消保处同意后实施,保证所信息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检测不合格商品披露和处理时期,受检测的商品(食品)应在检测结果送达15日后进行。确需立即向媒体披露的,需报经市局主要领导审批后,方可向媒体信息公示,其信息披露由市局消保处与新闻中心统一对外。

(四)对外披露与商品质量、食品安全有关的信息,应遵循求真务实、慎重公正的原则,严禁提供未确定、未查实和不准确的信息,以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流通加工篇4

收割:抛洒损耗

机械化收割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增加粮食遗漏数量。黑龙江省一些农民介绍,以前人工收玉米时都是先把玉米秸秆割倒,然后再把玉米棒逐一掰下来,拉运到家里后再脱粒。这个期间的工作大部分都靠人力,干活仔细,收的过程中损失很少。

但机械化收割后有了变化。黑龙江省勃利县勃利镇星华村农民齐云朋说,有时候玉米水分少,玉米粒比较干、脆,收割玉米棒时就容易掉下玉米粒子。赶上玉米倒伏,还会落下一些玉米棒子,每年这样的损失都不少。

水稻收割也同样如此。黑龙江省海伦市伦河镇西伦村甄士玖是当地的水稻种植大户,他说,在机械收割水稻过程中,经常会有稻粒顺着稻草被抛洒出来,这种损耗很难算,但肯定不少。

如今生产机会成本的增加,使很多农民不再愿意去理会这些零碎的粮食。一些农民告诉记者,搭上一天功夫,在地里找那么一点稻谷或玉米棒子,不如出去打一天工,更多的钱都挣回来了。

仓储:火烧霉变

记者在吉林省的四平市、长春市部分地区的农村采访时发现,不少农民家里储粮还是采用直接堆放在地上的方式。殊不知这样的储粮方式造成浪费不说,还极易导致霉变。吉林伊通县黄岭子镇莽丈村农民陈凤东说:“对粮食保管,我们也很头疼,老鼠吃、地返潮,再小心都有损失。”

记者在广东、山东等地采访了解到,当前农户储粮中都存在着与吉林类似的情况。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农户家庭储粮装具普遍简陋等原因,农户储粮损失率约为8%,每年仅这一环节的粮食损失就达400亿斤。

在粮食仓储环节的损耗,除了农民储粮,“国有粮库”因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损耗也不可忽视。2013年,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粮库起火,仅过火粮食就高达4万多吨。

流通:搬运洒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粮食收储企业由于存储设施简陋,运输方式落后,不仅增加了存粮风险,还制约了粮食的中转调运,增加了粮食在流通中的损耗。

在吉林一些地区,多数粮食仍是包粮运输。业内人士介绍,包粮运输出于成本考虑,都不会用什么好袋子,在搬倒、运输过程中难免会破漏,这个算不了,只能是漏多少损失多少了。记者在从吉林长春市前往四平市的途中,看到一辆运输粮食的汽车尾端不断有玉米粒洒落出来,甚至像水流一样一直不断。

目前东北不少粮食运往南方都要经过多道转运:粮贩子从农民手中收粮后,集中运输卖给当地粮库;到了粮库以后,如果走铁路,需要先用汽车运到火车站,运到销区后再倒汽车,才能到市场批发商或者加工商的手里。东莞市南方粮油有限公司经理蔡焕元说,从东北到东莞,走铁路最少三四次搬倒,每搬倒一次就多一部分损耗。但具体损耗了多少,每一家每一次都不一样,不好统计。

加工:过度抛光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购买大米时,不仅要求口味,还要求卖相。长期研究粮食安全问题的华南师范大学三农研究所所长胡靖说,以前大米加工去壳后简单清理就行了,但现在消费者要求“光鲜”,大多数大米都会进行抛光,甚至多次抛光。

“大米抛光加工后,看起来的确是晶莹剔透,卖相良好,但事实上,抛光一次,大米就减少一层,降低了出米率。也就是同样数量的稻谷,抛光越多,产出的大米成品就越少。这事实上是过度加工,变相浪费了粮食。”胡靖说。

北大荒米业集团御绿制米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李桂英告诉记者,粮食过度加工,不仅降低营养,而且会增加生产成本,从粮食安全和消费者营养的角度来说,得不偿失。

链接

存粮节约的广西“小账本”

粮食从收获,到仓储、加工、流通,如果能够尽可能减少损耗和浪费,节约意义和经济效益都是巨大的,我们不妨以广西储粮环节为例算算账。

近年来广西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40亿公斤左右,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广西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数的70%,进一步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空间有限,随着城镇化进一步发展,节约粮食、确保粮食安全显得格外重要。

广西地处南方高温高湿地区,过去由于投入不足等问题,各地农民的储粮设施比较简陋,粮食在储存过程中浪费十分严重。“过去农民都把粮食存储在麻袋、编织袋或者大缸里,往往因为老鼠偷食或者漏雨发霉等原因造成粮食损耗。”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局局长黄显阳说。

据广西粮食部门统计测算,广西农户粮食产后因储存不当损失率为9.7%左右,按广西粮食年总产量140亿公斤计算,年损失粮食达13.58亿公斤。若按年亩产800公斤计算,相当于年损失170万亩的粮食产量;按每公斤粮食3元计算,每年损失达40.5亿元,这一数据十分惊人。

此外,一些基层粮库陈旧老化、设施落后、仓房长期“超龄服役”,不少粮库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影响粮食存储安全,加快粮食仓储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我国每年“消失”700亿斤粮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生产的粮食中有35%被浪费,其中餐桌外的浪费就高达700亿斤。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吴子丹日前表示,我国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存在大量浪费现象,每年仅在粮食储存、运输和加工环节造成的损失浪费就高达700亿斤。消费环节的损失浪费更是触目惊心,据有关专家估算,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约合2000亿元,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解决粮食浪费问题,是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一大挑战。”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朝鲜・蒙古代表伯希・米西卡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流通加工篇5

关键词:工业化 流通业 动态关系

引言

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发展、工业化的动态优化和升级有着重要意义。工业能够创造价值,但是没有与其配套的流通业,其所创造的价值也无法实现。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因此广义上属于服务业的范畴,能够起到分流劳动力、活跃市场的作用,能对经济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表面上看,流通业和工业之间呈现一种消长关系,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增加将导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下降。根据产业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应该逐步增加,其增加幅度要大于整个第三产业的增加幅度。但是我国近几十年来改革发展的情况却表明,我国流通业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这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重工轻流的政策导致工业和流通业发展不够协调,呈现动态性失衡所致。同发达国家进行横向比较也表明,我国的流通业发展大大滞后。

我国工业化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加工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重工业产能也呈现出结构性、地区性过剩,而流通业发展程度却相对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流通业发展程度,促进工业化和流通业协调发展,为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成为目前一个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对我国工业化与流通业发展动态关系进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研究现状

由于流通业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演化之中,因此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其给出一个比较圆满的明确定义。基于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本文认为,流通业指第三产业中与工业制造业环节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前后向配套环节,比如产品的研发、原材料配送、产品销售、产品配送等。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已经有一些对流通业与工业化关系的研究文献,这些文献提出了一些相关理论。但是就整个研究进展来看,还不够深入,尤其是我国国内学术界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现有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上研究了流通业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但是没有具体分析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流通业与制造业困境。因此,本文将结合上文给出的流通业的定义,从本文所理解的流通业范畴对工业化与流通业的动态效应、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

我国工业化与流通业的动态关系

(一)流通业快速发展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

根据库兹涅茨理论,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并且第三产业上升幅度在工业化中后期会快于第二产业。而经济发展程度超越工业化时期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之后,第三产业比重将超过第二产业比重,并且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也就是说,工业化是一个产业结构调整过程,而后工业化则是产业结构稳态过程。在工业化阶段,流通业作为加工制造业的主导和配套环节存在,加工制造业的扩张相应地也要求流通业扩张,以满足加工制造业的需求。因此,在服务业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流通业随着工业化不断发展就是一种必然。因此,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流通业与其配套发展、共同发展、同步发展、协调发展。

(二)流通业发展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和升级

根据本文对流通业的定义,流通业是第三产业中与加工制造业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前后向主导和配套环节,诸如产品研发设计、原材料配送、产品配送、产品售后服务等环节。因此,流通业对工业化的发展可谓至关重要。工业作为生产环节,其产品的价值不能自我实现,必须通过流通业的渠道转移、输出才能实现。流通业在帮助工业实现其价值的同时,也因所提供的服务而创造着价值,这部分创造的价值如果投入工业之中,又能起到乘数加速的作用,使得工业化进一步扩张。具体来说,没有流通业中的各个环节,比如研发设计、物流配送、营销、售后服务等,工业产品就无法生产、无法存储、无法配送、无法销售、无法维护,因而不能抵达消费者手中或者为消费者所接受,因此其价值也无法实现。流通业作为工业化的管道和桥梁,联通了生产和消费环节,连通了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环节。此外,工业化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技术、服务投入,而流通业通过运作,能够提供工业所需的技术、服务以及部分资金,这就为工业的发展注入了血液,实现工业产值的放大。流通业自身的发展,能够不断推陈出新,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新的渠道,提高工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促进工业化的升级。因此,理论上,从二者的动态关系方面来讲,流通业的发展能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和升级。我国流通业发展程度不够高,客观上对工业化发展进程产生了不利影响,就能很好地表明这一点。

(三)工业化中的流通效应

除了分析流通业与工业化相互促进这一基本关系之外,还应关注流通业对工业化的具体效应。因为目前我国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分析这一点就成为研究具有现实政策意义的客观要求。流通效应,本文给出了一个前提,是特指工业化过程中,流通业所显示出来的对工业化的促进效应和与工业化的协同效应及其动态演化。在工业化所处的不同阶段,流通效应分别具有不同的侧重含义。目前学术界将流通效应分解为三个子效应:价值实现效应、价值增值效应和价值优化效应。

1.价值实现效应是流通业最基本功能的体现。在工业化的前期阶段,价值实现效应居三种效应之首,但是增长速度较低。在工业化中期,价值实现效应退居次要地位,但是增速提高,并在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保持了其次要效应的位置。可见,价值实现效应始终是贯穿整个工业化时期的基本效应。

2.价值增值效应是流通环节自身价值的自我实现。如前文所述,流通环节不仅帮助工业实现其价值,同时通过自身的服务活动,创造新价值。具体而言,在工业化前期,价值增值效应居于次要效应的地位;在工业化中期,跃居主要效应的地位;但是在工业化后期,其地位降低,变成主要效应和次要效应的从属效应。

3.价值优化效应主要体现在整合资源配置、优化服务结构所获得的价值提升上。就其在三种效应中的地位而言,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居于从属地位,但是在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跃居主要地位。

我国工业化与流通业现状

目前我国三次产业发展情况如表1所示,截至2010年底,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46.8%,第三产业为43.1%。虽然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接近第二产业,但是无论是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发展质量和程度都不高。具体来说,第二产业中建筑业所占比重过高,占第二产业的14%左右,工业发展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三高一低”特征明显;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轻重工业发展失调;工业分布地域失衡严重等。

第三产业比重虽然提高,但是发展质量不高,因此也影响到流通业发展,比如房地产所占比重略高,2010年已经达到12.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所占比重过低,2010年仅占第三产业产值的11%,并且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

具体而言,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流通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流通业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参与主体规模偏小且整体服务质量偏低

虽然我国流通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流通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业内参与主体也就是流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因此经营效率较低。此外,流通业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小而分散,不利于综合利用基础设施。这一点在批发零售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我国流通业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化程度低、缺乏公众的监督制约、缺乏有效率的竞争,因此流通业服务质量长期偏低。

(二)流通业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虽然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B2B、B2C发展迅猛,但是电商的恶性竞争格局已经影响到对电商依赖程度逐步提高的流通业。此外,流通业中的某些细分行业信息化程度不高,而中国市场上消费者对信息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矛盾。因此,流通业信息化程度也制约了其服务质量的提升,尤其是对工业企业客户的需求响应质量的提升。

(三)对流通业的重视不够导致积弊甚多

长期以来,我国的国策是工业化,强调物质生产,忽视物质输送,国家对流通业的政策倾斜、扶持力度不够,导致了流通业发展长期滞后,甚至相对于其他产业发展程度来说,流通业在萎缩,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比例在下降。此外,国家对流通业的发展缺乏明确定位,没有明确导向,也使得流通业许多参与主体盲目上马,形成恶性竞争,严重影响效率。

工业化与流通业的动态优化

(一)提高对流通业的重视,给予政策倾斜

应该认识到,对于未来的中国经济,流通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不可偏废,否则工业化也难以为继。因此,政府应该转变观念,重视流通业。要对流通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程度有明确的定位和规划,在此基础上在具体的政策措施上予以倾斜扶持,比如财税政策、法律规制方面的扶持。

(二)打破市场分割,促进全流通市场建立

此处的全流通是指全国统一、没有阻隔的流通业大市场。正如前述,目前流通业市场分割现象严重,长此以往,东西部流通业发展更加不平衡,首先冲击的就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东部的加工制造业无法转移到中西部,东部地区就无法转型升级。因此,要从政府政策上、基础设施建设上着手,打破市场分割,促进东西部流通业整合连通。

(三)促进流通业市场化,优化竞争状况

目前流通业企业规模小、分散、市场化程度低,致使竞争效率不高、服务质量偏低。政府应该引导整合流通业的资源,推动建立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流通业企业,扩大其规模,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并使之市场化,从而能够享受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率提高,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激励,最终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增加信息技术投入,提高流通业信息化程度

信息化程度决定着流通业的发展质量,也决定着在未来流通业是否能够有效响应工业化的需求。因此,要规范目前B2B、B2C电商之间的竞争,同时在信息技术上增加投入,使流通业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提高。例如增加对电信、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使信息化能覆盖到每一家流通业企业。

参考文献:

1.徐从才.流通经济学:过程、组织、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先庆.工业化不同阶段下流通效应的结构性变动及其趋势[J].商业经济文荟,2005(4)

3.李宏.工业化与流通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22)

4.曹丽莉.工业化中后期流通业发展的思考[J].财贸研究,2006(3)

5.宗颖等.流通业作为先导产业的贡献、问题与对策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5)

流通加工篇6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 保值增值

    农产品流通是社会物资流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商流和物流两个部分。从农产品流通过程看,影响因素有:收购、销售、运输、储存、加工、管理、信息、市场、政策体制等等。不同企业或同一个企业,由于经营品种不同、经营时间不同或经营地点不同,影响其运行因素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都会受以上因素的影响。

    农产品流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产品生产供应能力的逐步提高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产品市场逐步放开。农产品生产由供给型产品生产向商品生产过渡,农产品流通也逐步进入自由贸易阶段。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很多地方还不成熟完善,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主要呈现出以下现状:

    (一)流通成本高

    我国农产品零售价与收购价之间价差巨大,在3-10倍之间。造成这种差价的重要原因是农产品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其中的物流费用与其他国家相比有着更大差距。

    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高,具体表现在:运输成本高、储存加工保鲜成本高、农产品运输损耗严重、流通中介费用高。

    (二)流通环节多

    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如图1所示。通过与美国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图2)对比可以更加清晰的反映出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繁多。

    (三)产品附加值低

    1997 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79∶1,导致了流通环节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市场间的差价而不是加工增值。在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一般相当于农业产值的3-4倍。目前我国初级农产品出口率占80 %,深加工产品出口只占20 %,而荷兰深加工产品出口占到了75 %。国外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是3 ∶1,甚至4∶1,我国仅为0.8∶1,重庆仅为0.3∶1,且相当多的为粗加工。

    (四)标准化程度低

    不少产品的分类、分级、分等大都是凭人工感觉,误差过大,产品包装从材料到包装管理都没有统一标准,这给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和加工造成一定困难。另一方面,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原产地标记制度等对农产品品质进行认证的标准化制度也很难达到世界要求。

    (五)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

    由于行业地区等条件的限制,我国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主要还是传统的集贸市场,现有批发市场发展落后,且区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于产区),还不能有效地形成和引导市场价格,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较低,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统一开放的、规范的农产品大市场。

    (六)农产品流通的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市场调控方面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利益矛盾较为突出,难以形成宏观调控的合力;二是宏观调控的基础不完善,市场的残缺和市场主体的不成熟,均不能适应政府对市场和企业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新的调控方式,政府非市场化手段盛行;三是政府对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不力,严重地影响提高农产品交易的效率和缓和交易不均的状态。

    农产品流通中物流保值增值的现实意义

    (一)农产品保值增值是实现农民收入增加的有效途径

    在农产品流通供应链中,农民处在供应链的最初端,也是农产品的生产者,本可以在利益链中成为较大的利益获得者,但现实情况却是农民即使在增产的情况下也并没有增收。主要因为农产品物流保值增值在机制上缺乏合理、公平的系统,在物流功能环节上也没有得到优化。

    (二)农产品保值增值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现实要求

    通过农产品保值增值可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其次,还可以减少、消灭腐朽文化,如群众自觉不自觉地相信因果报应、命中注定、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等。

    (三)农产品保值增值是农业现代化的现实要求

    农业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产品加工流通现代化。一直以来人们都很重视农业生产而忽视了农产品的流通。做好农产品流通中的保值增值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现代化。

    (四)农产品保值增值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农产品作为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在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农产品流通中的品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市场物质的丰富程度,其质量也深深地影响着市场流通物质的品质。而农产品在保值增值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建设都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说农产品保值增值的状况决定或影响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快慢及质量高低。

    农产品流通中物流保值增值的途径分析

    (一)通过物流功能环节实现农产品保值增值

    1.通过农产品加工实现物流保值增值。第一,建立生产经营新机制。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产品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第二,培养农产品的新兴消费方式,推进加工。加大对农产品科学成分的研究,结合市场需求或培养出新兴的市场需求,形成新的农产品加工需求,促成农产品新的加工方式和新的加工需求。第三,挖掘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加大对农产品附属物的加工,挖掘农产品价值。第四,加大精加工、深加工的程度和比例。产品在经过商品化处理后进入流通市场就能更好的实现产品价值,并在原有价值基础上成倍增值。而且在进入市场后由于能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也就能更快的进入消费终端,实现资金回收。第五,加大加工技术投入。拥有更为先进的技术、设备,才能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提高加工精度和深度,使加工技术与设备越来越高新化。第六,加大加工资金投入 。美国在农业总投入中, 用于产前和产中的费用仅占30% ,70%的资金都用于产后加工环节, 从而提高了农产品高附加值和资源的合理利用。而在我国则大部分的资金是用于产前、产中的,往往忽视了产后的加工环节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通过运输实现农产品物流保值增值。我国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农产品特别是鲜活类农产品的物流费用高达50%左右。在运输过程中,要坚持及时、准确、安全、经济的原则,要合理选择运输线路和运输工具。这直接关系到运输的效益。第一,加大农产品运输工具、运输技术的开发。研制出具有特色的,能更好适应农产品运输需求的运输工具。第二,建立便捷的流通网络。建立顺畅、便捷的鲜活农产品流通网络对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全国先后建成了穿越全国的“绿色通道”。这些“绿色通道”的开通对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第三,减少运输环节,降低运输费用。农产品从田间产出到消费者手中,中间要经过许多的环节,因为物流据点比较分散,需要运输业把各个据点衔接起来。第四,装运模式科学化。在运输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的装运模式,实行整装运输。

    3.通过储存实现农产品物流保值增值。农产品的特性决定在储存过程中的技术要求比较高。第一,采用先进的仓储管理方式。第二,采用高技术含量的存储设备。农产品物流主要面对的是鲜活产品,所以没有很好的保鲜、保活、冷冻技术是很难做好农产品物流的。储运设备的机械化水平要提高。第三,注重仓储点的选择。仓储点选择的好就可以降低仓储的难度,减少运输途中的损耗,更好的保护农产品。第四,提升仓储企业功能。我国的仓容总体规模很大,但是很分散,而且利用率也很低。要在仓储环节做好农产品物流保值增值就要在仓储的功能、设备、技术上进行创新。

    4.通过包装实现农产品物流保值增值。我国目前仅限于果蔬的简易包装,每10元农产品只能增加几角产值。因此,应改变过去那种散装、裸露销售的经营方式,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不断改进包装,实现农产品包装的标准化、礼品化、系列化。包装要按照国家关于包装方面的标准进行;要利用色彩和图案的合理搭配突出农产品的特点;要分别针对国内销售和国外销售采用不同的包装。要注意其便捷性。

    (二)通过有效的物流机制实现农产品保值增值

    通过变革将传统的基础物流向整合物流模式——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转变,建立新型的农产品物流机制,是实现农产品物流保值增值的另一有效途径。

    1.供应链协调机制。物流供应链是一个整体。需要各方面的相互合作、协调和信任,才能达到最佳的运作效果。物流系统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它的一体化程度。因此农产品物流企业中的供应商、加工商、配送商和分销商,必须通过功能整合、策略联盟和优势互补,实现协调利益分配、协调风险承担、实现信息共享。

    2.运作机制。农产品物流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配送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厂家直送、一般配送、共同配送等。目前农产品物流已经转向多品种和小批量的运输。物流配送战略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服务水平与降低配送成本。

    3.组织机制。第一,优化农产品物流主体机制;通过体制创新,改造、培育与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使其在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农改超的经营机制;随着城市连锁商业发展及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我国消费者开始对生鲜商品销售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农贸市场摊位多、进货渠道广而杂,难以规范化管理,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等现象屡禁不绝,必须进行新一轮的整顿与改造。第三,农商联盟机制;公司(客户)是连接农户和消费者的纽带,也是农产品物流保值增值尤其是增值过程中最中心的环节,起着中枢作用。建立起战略合作的农商联盟机制才能很好的保证农户与商家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郝玉强.WTO框架下的我国农产品储运企业的出路—如何向农产品物流中心转变[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5年1月第1期

流通加工篇7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传统流通向现代流通转变为主线,实现由日用消费品流通为主转向包括农副产品、生产资料在内的大流通。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建设连锁经营网络和电子商务网络,构建专业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和集约便利的现代零售体系,实现贸工农、内外贸一体化的流通业新格局,促进全市流通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年,培育内外贸一体化经营的大中型流通企业1—2家;标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3—5个;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10—20家;农村和社区连锁商业网点及便利店100—200家;仓储物流配送中心(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1—2家。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51.3亿元,年均递增11%;外贸出口额达到1240万美元,年均递增20%;新型业态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35%。

二、深化改革,加速现代流通业发展

(一)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

要以职工安置为重点,妥善解决企业的历史包袱,处置不良资产,保护职工合法权益和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尽快完成商贸流通企业的民营化改革。对资不抵债、无力清偿到期债务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对已实施破产或自行清算已解决职工安置问题的企业,要尽快处理遗留问题,做好破产或清算终结工作。国有流通企业(含原商办工业企业)改革可享受《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市直工业企业改革的意见》(发〔〕14号)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凡涉及政府及财政兜底的部分,由企业主管部门在本系统内统筹调剂解决。

(二)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产业

1、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积极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特别是到城市社区、农村建立营销网络。要继续促进连锁超市提高超市生鲜商品经营能力和比重;要积极发展具有多项服务功能的连锁便利店、连锁专业店和专卖店;要不断拓展连锁经营的范围,在石油、医药、烟草、装饰材料、生产资料等商品的销售以及餐饮、美容美发、洗染等服务行业上推广连锁经营,特别要加快传统粮油、副食品和蔬菜向连锁超市或便利店转型;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进城发展农产品销售连锁店,促进连锁经营向多业种、多业态发展。

2、积极探索发展现代物流业。鼓励在城东工业园区、火车站、陈店车阳河长江港口工业园建设集市场信息、仓储、配送、多式联运及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鼓励各类流通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和招商引进电子商务企业,加大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流通业传统作业方式的力度,加快有形市场电子交易系统、工商企业网络营销系统的建设。

3、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支持发展社区商业网点,逐步形成门类齐全、便民利民的城市社区服务网络和综合性的农村社区商业服务网点,重点支持便民店和便民早餐网点、清真餐饮网点、经济型连锁饭店、洗浴、废旧物资回收网点建设,鼓励新生服务业发展。鼓励发展对外劳务合作,进入国外服务贸易市场。

(三)加快流通市场体系建设

1、规范市场准入。市商务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全市流通业经营网点和设施建设规划,规范市场准入,避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鼓励非国有经济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参与流通业发展,特别是要大力引进全国知名的大、中型商业企业集团落户。

2、加强农村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建设。根据“城乡一体、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筹发展”的思路,实施农村现代流通示范工程,健全农村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购销三个流通网络体系,使我市农村商品流通体系跨上新台阶。一是建设新型农村日用消费品销售网络。主要以实施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为契机,实施村级农家店、便利店和乡镇连锁店、超市的规划与建设。二是发展现代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以市供销联社为主体,组织引导骨干农资经营企业整合传统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渠道,发展连锁经营网点,构筑现代农资销售网络。重点培育1—2家骨干农资经营企业。三是建设高效畅通的农产品购销网络。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加大对现有市场的升级改造力度,注重其配套设施建设,包括仓储设施、配送系统、通讯信息网络、电子结算系统、质检安全系统等设施的建设。

3、扶持发展专业批发市场。扶持发展专业批发市场,使之建设成为商品集散中心、流通加工中心、商品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我市中心城区要全力打造以城南“集贸市场”、城北“中心大市场”、城东“工业园商贸区”、城西“休闲娱乐区”、城中“连锁超市、步行街”为特色的城市商贸经济圈,辐射带动全市商贸流通经济的发展。

(四)加快贸工农一体化进程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办农产品超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充分利用我市农产品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并以此为龙头,实行公司负责收购、加工和销售,科研机构提供支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为中介,农户为种植主体的“公司+科技+中介组织+农户”的“公司产业链延伸”模式,促进我市农副产品走向市场。要大力建设优质粮食、油菜生产基地,稳定农民和企业的关系,逐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机制。

(五)加强对现代流通业的政策扶持

1、设立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市商务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要通过争取国家外贸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及申请进出口配额、许可证、国营贸易经营权和相关资质、推动工商企业用电同网同价等方面,支持流通企业的发展。要积极筹集资金,设立“市流通发展专项基金”,帮助流通企业进行设施改造,新建城乡连锁经营网点和现代管理信息技术体系的建设。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加大财政对现代流通业的扶持力度,用足用活财税政策;金融部门要提供贷款支持,将其纳入国债或地方财政贴息范围,并争取上级支持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大型物流基地新增用地要从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方面给予优惠。

流通加工篇8

关键词:福建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s been a lot of attention.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larg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people'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the continuou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green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customers' demand for green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increasing. Fujian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coastal areas, has a large vari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fresh fruits and vegetables. But the green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Fujian province started late, present mainly exist lack of the sense of green logistics, poor infrastructure, backward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of green logistics and so on. Based on green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Fujian provinc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bout green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Fujian province, puts forward personal opinions on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put forward.

Key words: Fujian province; agricultural products; green logistics; dilemma; outlet

福建省依山傍海,果蔬农产品和水产品种类丰富多样。通过对农产品的绿色仓储、绿色运输、绿色流通加工等,运用冷藏技术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减少运输过程对环境的污染;走绿色通道,把农产品及时有效地送往目的地,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通过绿色包装及对农产品的价值的研发,增加其附加值,最终将绿色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本文通过分析福建省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困境,农产品绿色物流专门人才的缺乏,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不足等,提出解决对策,帮助福建省农产品绿色物流走出困境,健康发展。

1 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概念

农产品指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包括禽类、谷类、果蔬类、生鲜水产品等。

绿色物流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资得到充分的利用。从物流作业环节来看,包括绿色仓储、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从管理过程来看,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出发点,改进物流体系,考虑正向物流环节的绿色化和逆向物流环节的绿色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利益、环境利益的统一[1]。

农产品绿色物流,通过绿色仓储、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减少农产品物流过程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实现农产品增值。

2 福建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现状

福建省农产品绿色物流起步晚,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绿色物流的提出与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也在不断的发展。福建省是沿海省份,生鲜果蔬等农产品种类丰富,各地区都有独特的农产品,这对于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提供了资源上的保证。如何做到从生产到销售过程的绿色化,在物流过程中做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实现节能减排,是福建省面对的重大课题。

2.1 组织模式革新,各地成立农民合作社,协调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

近年来,为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福建省政府和企业通过把松散的个体经营组织成有规范管理的、有制度可循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颁布相关的农民合作社的知识和政策法规,来组织有效的农产品生产。从2010年到2013年,福建省成立了20多个不同类型的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包括茶叶、果蔬、淡水养殖、稻米等[2]。在农民合作社内部,充分利用其保险、技术、信息网、运输网等[3],在农产品产成后,整合农产品资源,方便直接与企业或超市合作,为其提供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销售。这个过程优化了农产品资源配置,减少农产品资源消耗和浪费,节省了交易时间和交易费用,缩短了物流运输过程,提高了物流效率,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

2.2 便利的交通,保证了农产品及时有效的运输,为节能减排创造条件

便利的交通,能够保证农产品及时有效的运输。福建省背山面海,近年来,福建省的铁路、公路建设有很大的发展,“十五”以来,在省级“以库立项、计划敞开、省级抽检、完工兑现”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补助政策及管理机制推动下,福建省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全省累计建设改造农村公路5.3万公里[4],农村出行条件有效改善,极大地方便了公路运输,使农村物流运输不再那么闭塞;截止2013年,福建省已建铁路有漳泉铁路、温福高速铁路、福厦铁路、龙厦铁路等,基本形成了铁路网[4];有可供5~10万吨轮船通航的港湾有沙埕港、罗源湾、福清湾、湄洲湾、厦门港等[5]。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能够为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设置做出合理规划和布局,优化运输路线,保证农产品及时有效的运输,缩短农产品运输的路程和时间,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和空载率;同时,也减少了在运输过程中因路线、时间等问题造成的农产品资源浪费和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促进节能减排起到积极作用。

2.3 农产品电商化为农产品绿色物流注入新鲜血液

为促进福建省农产品企业与电子商务的融合,2013年首期农产品与食品电商发展论坛在福建省农业“重镇”――漳州举

行[6]。福建省盛产果蔬、生鲜、茶叶等农产品,对于发展农产品电商有着巨大的潜力。农产品绿色物流讲究绿色仓储、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以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降低物流成本、节能减排等要求。福建省重视农产品与电商的结合,农产品电商化为农产品绿色物流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快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脚步。首先,农产品通过电商网络平台进行沟通交易,精简了现实生活中繁杂的交易环节,避免了农产品不必要的运输,减少了流通环节,从而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损耗和物流运输成本;其次,农产品电商化势必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量,电商背后的配送需要依靠强大的物流运输体系,专业性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和绿色物流技术的支撑必不可少。农产品电商化本就离不开物流运输,这迫使物流企业不得不重视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

3 限制福建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困境

福建省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前景是很乐观的,有大量、多品种的农产品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农产品绿色物流顺应经济时展的必然趋势。福建省农产品绿色物流起步晚,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农民对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概念认识不清,绿色意识淡薄;农产品绿色物流缺乏专门的人才,绿色物流的技术跟不上需求的脚步;福建多山的地形,农产品的季节性、分散性,都给绿色运输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农产品信息网络不通畅,绿色流通加工环节薄弱,农产品附加值的增长范围受限。当这些问题得到解决,福建省的农产品绿色物流才能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真正做到农产品从农田到消费者手中的绿色化。

3.1 农产品绿色物流意识薄弱

从农民到消费者这一整条物流链上,由于文化知识的局限,且绿色物流属于新兴事物,大多数人的农产品绿色物流意识薄弱。在生活中我们也很少接触到关于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知识。在生产端,农民的生产种植技术依靠经验,缺乏新兴的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植入,在源头上做不到绿色生产。而在生产过后,由于技术、资金等局限,对农产品的初步加工不足,导致其损耗。而后的进一步流通加工、包装、运输等,企业对其不够重视。农产品绿色物流意识薄弱,导致在每个物流环节中,均会出现不合理的加工、处理、仓储、运输等,致使农产品损耗率增加,同时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达不到节能减排的要求。

3.2 缺乏专业人才,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助力不足

农产品绿色物流人才是促进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重要推手,高素质物流人才可以很好地推动物流模式创新,促进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现在,福建省对物流人才的培养还是一块短板。近年来虽然有些大专院校增加了物流专业,如:福州大学的八方物流、福师大的物流管理,但是专业性不强。农产品绿色物流已经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助力,所以,对于农产品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从事农产品绿色物流,除了需要了解绿色物流知识外,对于农业的相关知识、技术运用、不同种类的农产品物流运输,都要做相应了解,才能很好地参与到农产品绿色物流中。专业型人才的缺乏使福建省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助力不足。

3.3 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跟不上需求的脚步,滞后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

农产品绿色物流离不开绿色物流技术的支撑。很多农产品时效性较强,尤其福建省盛产果蔬、海鲜等。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保障其质量和价值都需要绿色物流技术尤其是冷藏保鲜技术的支持。否则在运输过程中会造成农产品腐烂、变质。福建省目前冷冻库的容量满足不了大量农产品保鲜的需求。据了解在运输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生鲜农产品都用冷冻车、冷藏车厢等运输工具。制冷机械、保温式冷藏车辆在汽车总数中占得比例还很少。福建省一些乡镇地区的农产品运输还是使用小型敞篷卡车,噪音、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机械化水平低,在装卸搬运过程中依靠人工操作的比例还很大,速度慢,在反复对农产品的接触过程中,造成部分农产品的损耗。绿色物流技术还包括运输规划、绿色包装、绿色农产品加工等,这些绿色物流技术的不足滞后了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

3.4 农产品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分散性,增加绿色运输难度

福建省许多地方推广“一村一品”农产品种植[7],无论瓜果蔬菜的种植还是奶蛋禽鱼的生产,都具有明显的产地分布特性;荔枝、龙眼、柑桔等季节性农产品,时令短,农户分散性生产,这些问题都给后期物流运输增加了难度。如何有效地组织其物流运输,降低物流成本,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物流运输模式,否则在生产地域性、分散性和季节性以及批次数量又不确定的情况下,没有专业性的农产品物流园区和物流网点对物流运输路线做出规划,会经常发生车辆周转不灵活和不合理的运输及空载等现象,增加绿色运输难度。而不合理的运输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容易造成在运输过程中农产品的变质腐烂,以及运输车辆尾气的排放量增加,对环境的污染加剧。

3.5 绿色流通加工环节薄弱,绿色包装不到位,农产品附加值增长范围受限

目前,福建省的流通主体仍以个体经纪人和运输户为主,流通过程组织度低,规模较大的流通企业较少,造成农产品经历的流通环节多,流通过程不规范,损耗率增加。农产品进入市场,往往要经过收购商贩到田间收购农产品,再通过加工企业、销售商贩、批发商贩、零售商贩等多个中间环节,最终才到达消费者的手中。经过层层的环节,消费者最终购买的价格比收购价格贵了很多倍。繁杂的流通环节,使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降低流通效率,增加了农产品的损耗率,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在农产品加工环节,加工企业的原料来源于分散的农户,企业与原料生产基地的结合大多是松散型的,没有固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各个环节的衔接不顺畅。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仍处在保鲜和粗加工为主,由于缺乏技术和设备,精加工不足,没有强有力的加工企业支撑[7]。加工过程对农产品的包装都比较简单,绿色包装不到位,很多包装材料还是使用不可降解性的材料,重复使用的频率低,一般是一次性包装。粗加工,粗包装,使农产品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容易损坏。绿色流通加工环节薄弱,绿色包装不到位,使投入市场后的农产品价值并没有增加多少,农产品的附加值增长范围受限,限制了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

3.6 绿色监督机制不健全

与发达省份相比,福建省的农产品绿色物流市场混乱,绿色监督机制不健全。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还未完善,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加工、包装、销售等都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机制、税收优惠政策、安全监测、绿色物流规范等尚缺乏制度的保障,对农产品物流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没有明确的惩罚制度,这样造成绿色监督机制没有依据,致使很多企业在物流过程中投机取巧,不遵守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相关法律制度。

4 福建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出路

4.1 增强农产品绿色物流意识

不论是农民、企业、消费者,树立农产品绿色物流观念对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是有很大帮助的。对于加大农产品绿色物流观念的宣传力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福建省政府要意识到农产品绿色物流对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各地区的宣传栏上增加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知识,可采用真实照片和漫画结合的方式,吸引人们的眼球去了解相关知识;制定相关农产品绿色物流的优惠政策,鼓舞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实施和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二是发挥物流协会、物流企业的积极作用,对高校学生进行讲座、实地参观、实践操作等活动,更直接地注入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知识。农产品绿色物流意识增强,农民、企业、消费者才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践中去,不断地反馈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

4.2 提高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

所谓的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包括在农产品物流的整条供应链上的硬件设施和农产品产后的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物流信息技术等。冷库是仓储保鲜的基础设施,经过近几年发展,福建省冷库数量不断增加。对于一些易腐、易变质的农产品,专门的冷藏运输工具、制冷拖车、冷藏车厢等数量有所增加。农产品绿色信息平台的搭建,让物流信息技术贯穿物流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农村地区。农产品基地、物流园区对于物流信息的接收、处理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很多个体户经营者物流信息化水平很低。如果能把物流技术推广到农村,扩大范围,对于建设农产品绿色物流信息技术,推进农产品绿色物流是有很大帮助的。

4.3 加强流通加工环节,实现绿色流通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农户”、“农超对接”等流通模式,已在福建省广泛运用。例如永辉超市,就是“农超对接”的典型,与农产品基地达成合作,通过订单和预算采购,既保证了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又大大缩短了流通环节,减少农产品的损耗率,也能够做到合理运输,实现绿色流通,对节能减排具有促进作用。政府和企业要合作培育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其竞争力,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提高加工水平,采用农产品速冻技术,脱水保鲜技术,真空压缩和杀菌灯技术,实现绿色加工,延长农产品的有效期限。在农产品生产基地附近建设农产品自动加工生产线,保证大量的农产品收获后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加工。对于零散的个体户经营,政府要做好组织工作,帮助联系企业与农户。政府的大力支持,还包括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购买相关的加工设备,通过加工优化完善农产品品质,延长其使用期限,这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途径之一。在绿色环保的包装基础上,借助包装形象,文字说明,生动展示给消费者,使包装起到宣传农产品广告作用。水果、蔬菜、海鲜产品等,在加工过程中充分挖掘、提高它们的营养价值,研发出不同的用途,以提高利润空间,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4.4 组织合理有效的物流运输

截止2012年,福建省挂名的物流园区有33个:分布在福州、泉州、厦门、莆田、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但都不是专业性的现代农产品物流园区,对于农产品绿色仓储,绿色运输的物流园区和物流集散中心还有待完善[6]。对于组织合理有效的物流运输、降低物流成本,必须规划运输网点,连接产、销双边的物流活动。或者通过整合信息,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由第三方提供运输设备和安排车辆、时间进行农产品物流活动,可以提高物流运输效率,对节能减排有积极作用。对于季节性的农产品,尤其是福建省的果蔬和海鲜产品,由于时令短,为保证其质量,需要及时的物流运输才能满足各地区的需要。先了解市场需要,再通过运输网点或者农产品集散中心,对这些季节性农产品优先运输,运用专业冷鲜运输工具,尽快送达目的地。大多数的农产品生产是分散型的,从农田到餐桌,是一条很长的物流运输过程。需要整合运输路线,选择最短路线运输,走绿色通道,并且回程装载,减少空载率。只有组织了合理有效的运输,才能简化流通过程,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物流运输,减轻农产品的损耗,促进节能减排,实现农产品绿色运输。

4.5 加强农产品绿色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相对专业的人才必不可少。福建省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专业课程,但是专业性不强。一方面,高校应合理设置物流课程及相应培训方案,增加绿色物流、农产品、运用技术等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真正做到高校与物流企业的合作。政府组织成立专业性的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使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仅学习理论知识,并可以在不同时间段到相应的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去参观、实践,接触真正的农产品绿色物流过程。实践时间可以安排在周末或寒暑假,并由相应的物流企业人员指导,而不是靠一次两次的讲座就让学生们理解操作的过程。学校开设的沙盘模拟教学毕竟只是模拟,只有动手实践,才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这样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真正需要的农产品绿色物流人才,学生毕业后才能较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4.6 加强绿色监督

根据目前福建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实施的具体情况,颁布相关农产品绿色物流法规来规范市场行为。统一农产品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监测、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等标准;政府通过制定奖惩制度和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农产品主体参与到农产品绿色物流中,有了政策制度的保障,绿色监督机制才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绿色监督的队伍可以由政府相关人员为主,物流协会成员、物流企业工作人员、农民合作社人员为辅等组成,分布在不同环节,参与到农产品物流的整个过程。切实监督好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实施情况,及时向当地政府机关汇报,反馈问题。

4.7 建立农产品废弃物循环物流系统

所谓农产品循环物流,就是将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包装、加工边角料、处理垃圾等废弃物通过回收站集中回收并进行加工或重复利用,使其重新具有使用价值。因为农产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品垃圾会比较多,可以模仿普通的废品回收,由个人承包回收工作,再统一集中到农产品废品回收站,集中加工处理;或者模仿可回收垃圾的做法,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处设置农产品废物环保垃圾箱,由回收站的人员来接收废品。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加工运输企业都愿意配合这么做,尤其是小型的农产品加工、运输公司,所以要主动和被动相结合,应该具有实践性。农产品所产生的废品大多是有机的,可以回收加工用来发电,这样农产品废弃物加工后的可利用性会大大提高。

5 总 结

福建省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目前农产品物流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上福建省农产品种类丰富,陆地、海里都有生产,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情景乐观,发展趋势良好,如果能够解决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相信福建省的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会有很大的进步。在大部分地区能够实现绿色生产、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仓储、绿色流通加工、逆向物流的绿色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物流运输效率,减少对农产品资源的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才能使农产品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春香. 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体系的构建及实现途径[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9):16-18.

[2] 饶淑雯. 福建省农产品供应链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12):75-77.

[3] 侯秀英,等. 福建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4(1):39-43.

[4] 刘娜翠,等. 福建省农产品物流系统模式分析与优化[J].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14,17(1):12-16.

[5] 吴兴南. 福建鲜活农产品物流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5):13-18.

流通加工篇9

今年6月,市政府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快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和改革的意见》。6月3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商贸流通产业工作会议。会议客观总结和分析了全市商贸流通改革发展情况,深刻阐述了加快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确定了全市商贸流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提出了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和改革的意见》精神的具体要求。会议提出了“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和增强区域聚合辐射能力”的新时期流通工作总体要求,确立了“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大力推进商品市场体系、现代流通体系、法制建设体系、监测调控体系和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建成长江上游物流基地、购物消费乐园和商贸信息中心”的改革发展目标,明确了“加快推进商业规划工作、继续深化流通企业改革、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产业、进一步优化流通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商贸流通领域的政府职能转变”等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对大力加强和深入推进流通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最近,县政府第24次常务会议也讨论通过了《关于加快全县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加快我县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明确了发展重点,制定了发展措施,从领导上、工作上和政策上向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倾斜。

近几年来,我县商贸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着眼于把垫江建设成为渝东商贸中心,坚持实施“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发展战略,大力深化商贸流通体制和企业改革,加快全县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扩大消费,不断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商贸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商品市场繁荣稳定,新型商业业态不断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了配置市场化、主体多元化、业态多样化的商贸流通新格局。2004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亿元,是*年的1.6倍,每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幅达12%;商业增加值3.67亿元,是*年的2.2倍。

当前,我县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阶段。在这个进程中,垫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自己“爬坡上坎”的转折期。我们必须认清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从中把握好新机遇,才能推动我县商贸流通产业“爬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之“坡”,才能“迈上”健康快速发展之“坎”。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当前的形势。一是商贸流通发展的环境总体趋好。全县经济去年进入新的扩张期,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城市消费升级,农村消费升温,住房、旅游、通讯、汽车等消费热点得到巩固,村村通工程、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进展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特别是加快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系列文件的出台,为商贸流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二是消费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尽管我县对外出口的增幅不小,但外贸出口总量较小,拉动我县经济持续快稳定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消费这两块。所以说,开拓市场,扩大消费,将逐渐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三是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从政府层面看,商贸流通产业已受到全市各区市县的高度重视,竞相把商贸流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给予大力支持。这次全市流通产业工作会上,十几个区县部门交流了经验,归纳起来就是:认识到位,服务到位,扶持政策到位。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县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还不高,产业规模不大,特色不突出,竞争实力也不强,流通规模在全市排第21位,在三峡生态经济区排第4位。客观看来,这种处于全市中间位置的状况与我们建设渝东经济强县、实现富民升位的目标还不适应。

二、树立商贸活县观念,充分认识商贸流通产业的重要性

当前,我县正在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的战略,今天我们召开这个会议,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旗帜鲜明地提出“商贸活县”的发展战略,叫响这一口号,使之深入人心,形成共识。所谓“商贸活县”,就是要通过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产业,聚集人气,活跃市场,刺激消费,促进生产,增强活力,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当然,我们要建设渝东经济强县,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但是,流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现代流通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和火车头。在这里,我们把商贸流通业放在全县经济中来看,加快我县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对于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理论表明,一个地方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消费和出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驾马车”。从我县“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情况来分析,消费的拉动是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直辖以来,我县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的拉动,但由于受政策、发展和资源等条件的约束,投资增长总体上将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出口目前在我县的比重较小,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补充,仍处在加速发展时期。而消费则不一样,消费作为经济循环的终端和社会生产的最终实现形式,带有持续性、稳定性特点,是拉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力量。据专家估算,居民消费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从整个*的情况看,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投资增长大幅回落,今年上半年投资贡献首次低于消费贡献,消费成为经济第一拉动力,到目前为止这种现象仍在持续,这是本轮经济周期近5年来所没有的。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投资贡献能力大幅减弱的同时消费贡献基本稳定,形成投资与消费此消彼长的格局。尽管这种现象还不能认为是一种长期趋势,但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已开始出现变化,消费动力还在不断增加,对保持紧缩政策下的经济增长将起到重要的“稳定器”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产业,有利于促进消费稳步增长,不断增强我县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二)完善城市功能。城市这一概念是因市而起的,也就是说,商贸流通对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城市发展到今天,其功能性特征愈加突出,无论哪种类型的城市,其商贸流通功能都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商贸流通产业对于城市功能的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城市的功能是否完善,很大程度取决于第三产业特别是商贸流通产业的发育程度。换句话说,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常讲以人为本,如果不在这些方面花力气,那就是一句空话,本届政府对这一点的认识是相当清楚的,所下的功夫也是最有力度的。建设渝东经济强县和渝东商贸中心,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对于实现这一目标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三)解决劳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社会问题,垫江也不例外,而且由于我县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的城市,农村人口多、经济水平不高、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时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按照我县的总体奋斗目标,本世纪前20年,全县城镇化率以年均2%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全县城镇人口规模为65.5万人。城镇化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就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就业结构在三次产业中还将发生重大变化,第一产业由于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还会增加;第二产业由于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和企业改革改制、减员增效,从业人数不可能有太大的增加;唯有第三产业特别是商贸流通产业,具有分布广泛、类别众多、进入性强、就业量大等特点,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也应当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比如,新世纪百货入驻垫江,一次吸纳劳动力近400人,春节前重百垫江商场将开业,可以解决600人就业。因此,要解决我县社会就业问题,除积极向县外输出一部分劳动力和发展城镇工业吸纳一批外,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商贸流通产业,拓展就业空间,增加就业岗位,才能更好地缓解我县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才能真正解决农民进城镇后生存问题。

(四)方便群众生活。商贸流通产业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最为密切,联系最为直接,其发展速度的快慢、质量的高低对人民群众的生活都将带来直接的影响。近年来,我县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商贸流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商业业态逐步走进社区和乡镇,既方便了群众生活,又促进了消费增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整体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对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只有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产业,才能更好地保障城乡居民应当享有的消费服务和良好的消费环境,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

三、正确处理三大关系,为商贸流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正确处理与时俱进与创新思路的关系。一是要积极推进指导思想的创新,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商贸流通工作。把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商贸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切实体现到推进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在商业网点布局、商贸设施建设、商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就应当充分考虑方便群众生活,充分考虑市场消费的人性化特征,充分考虑消费需求的层次性,把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实现好、满足好。

二是要积极推进市场开拓的创新,着力构建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格局。开拓市场、激活市场、扩大消费,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商贸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的主线。目前,我县的市场硬件和商业平台不可谓不好,相反,在全市区县当中,能够同时拥有像渝东建材市场、渝东商业城、西欧花园、鼎峰小区等重点专业市场的并不多见。我们要强化市场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的观念,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加快调整和优化商业业态和商业布局,尤其要大力完善批发市场功能。同时,要加强工商结合、农商结合、文商结合、银商结合,形成开拓市场的综合优势。

三是要积极推进流通方式的创新,不断提高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要以重点流通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并积极引导向广大农村地区发展。要大力促进连锁经营的规范化、标准化,不断提高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要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加快物流基地建设,规范现有市场运营管理,推动我县商贸流通现代化步伐。

四是要积极推进政府管理的创新,促进商贸流通产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加快商贸流通产业的改革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要切实加强政府的调控和引导。要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实现从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的转变,从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的转变,从管企业到管行业的转变。要加强规划引导,科学制定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引导商贸流通产业健康发展。要加强政策支持,根据商贸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的要求,相关部门要制定各种配套政策措施,促进商贸流通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发展。要加快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要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各类行业协会建设,建立健全市场监测调控体系,完善市场相关预测机制和调节机制,促进商贸流通市场的平稳发展、健康运行。

(二)正确处理商贸流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在国家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我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一方面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为商贸流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反过来,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又将制约或促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因此,必须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促进商贸流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一是与工业协调发展。由于生产与流通唇齿相依,新型工业化与商贸流通产业必然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只有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理念融入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之中,才能真正提升商贸流通产业的水平;也只有商贸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才能拉动新型工业化的迅猛推进。当前我县一些企业的产品之所以造成滞销,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由于物流成本过高,销售渠道不畅。今后我们要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促成工业企业实现物流业务外包,把发展商贸流通业与发展工业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尽量提高流通市场运行效率。二是与农业协调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商贸流通产业的支撑。只有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壮大,才能实现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把千差万别的小生产与社会化的大流通连接起来,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为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反哺商贸流通产业。三是与其他第三产业协调发展。旅游、房产等产业带来了人流,要把人流集聚成人气、财气,变成物流和资金流,就要以高质量的商业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扩大销售;同时,旅游、房产等其他第一产业也只有与商贸流通紧密结合,联动发展,才能实现产业间的合作共赢。

(三)正确处理繁荣市场与规范管理的关系。我们的少数干部将繁荣市场与规范管理割裂开来,管的方式方法不对,不该管的多管了,该管的却没有管或者管不住,甚至忘记了规范管理的根本目的。我们讲规范管理,是要引导、指导、规范市场,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这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加强。一要维护商贸流通企业之间的公平、公正。对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商贸流通企业,只要符合垫江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规划,我们都要在引进和管理上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二要加强诚信建设。“诚招天下客,信纳八方财”,要围绕打造“诚信垫江”,积极引导和规范商贸流通企业和经营者的商业交易行为,使他们从维护自己的品牌信誉出发,切实做到守合同、讲信誉。三要切实整顿市场秩序。要围绕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反映强烈、对社会危害严重的突出问题,开展商贸流通市场各类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价格欺诈、商品倾销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良好秩序,促进市场的有序繁荣。

四、强化三大措施,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一)明确工作重点,打造核心商圈。长万高速公路开通后,部分消费流失是我县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既与我们与*主城区时空距离缩短有关,更与我县商业店铺多散杂乱、规模小、档次低、商业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密不可分。前些年,渝北、永川、璧山等城市就面临我县同样的境况,高速公路的开通造成消费流失。但是,通过他们的成功实践证明,集聚效应是商贸流通的一个基本特征,按照产业或者产品分类,集聚性越强,其交易就越兴旺,与地理区域的远近关系并不太大。因此,我们要立足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着力提升我县商贸流通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集中打造商圈。一是规模打造。主要是建设大市场,培育大企业。要进一步加快商贸大市场和特色街建设,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有效载体,不断增强集聚效应。从近期来讲,要进一步培育渝东商业城和西欧花园商业步行街,加快商贸中心项目建设进度,打造核心商圈,打造渝东购物消费乐园。商贸流通企业要加快发展步伐,加大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力度,提升企业素质和资本运作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集聚化程度和竞争能力,做大单体规模。二是专业打造。市场专业化是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在深入细致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加快专业市场的建设发展。当前,要进一步培育建材、小商品、副食品等批发市场,加快建设水果蔬菜批发市场、汽车摩托车及配件交易市场等重点市场,以县城市场为中心,中心镇市场为轴点,形成相对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其中,县城侧重于一个主中心、两个副中心以及专业市场的规划布点。一个主中心即以在建的渝东商业城和拟改造的商贸中心一带为主体。两个副中心一是西欧花园商业步行街和凤山大道商业区;二是迎宾大道及桂东大道商业区。主中心和副中心以县城西欧花园商业步行街为连接带,是我县打造渝东购物消费中心的主要区域,将启动档次高、功能全、规模大的中心商业广场建设,努力促进本地消费,逐步吸引周边消费。迎宾大道及桂东大道带状商业区,是全县生产资料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规划建设生产资料批发交易市场,布点机电产品、金属材料、汽车物流、农资农贸等大型市场,是我县打造渝东物资集散地的主要着力点。乡镇则以建设综合市场为主,部分乡镇依托农业产业化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设特色市场。

流通加工篇10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流通部;人员管理

       高校图书馆在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把老师的知识比作是一桶水,那这里就是能够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不竭源泉的大海。但是,如何才能让大海里的水很好地被师生所利用,流通部的工作人员就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在现实工作当中,流通部门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这个关口不是那么的顺畅,因而,我们的图书馆也就不能起到他所应该起到的作用。

一、 流通部门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一)工作最苦最累,而且要求比较高

在图书馆工作过的人都知道,流通工作是图书馆工种当中最苦、最累的。但是,有些人总认为流通工作直接面对读者,每天只是简单的借借还还,没有什么科技含量,因此,对他们的工作并不重视,甚至有些歧视。这些因素常常容易导致流通馆员失去对工作的乐趣,甚至会感到反感、乏味和厌倦,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实际上在图书馆工作当中,最重要也是最能够反映图书馆人员风貌的就是这个岗位。他不仅代表着图书馆人员的精神面貌,更代表着图书馆人对待工作、对待读者的态度,通过他们人们可以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图书馆的现状,因而,这个岗位对人员的要求是全面而且高素质的,一方面是人们对于流通工作本身的不重视,另一方面是流通工作对于馆员较高的要求,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

(二) 工作单调重复,而且业务量比较大

流通部馆员一天的工作当中,主要就是在图书与读者之间来回穿梭,所做的就是借书、还书,整架、上架、倒架,做起来是机械性地简单重复,很容易让人产生厌倦之感。天长日久,枯燥乏味。但是,与之相对的是,随着学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的数量在增加的同时,图书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而,图书馆流通部的工作任务也是越来越重。

(三)馆员自身素质与读者对他们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作为一名合格的流通馆员,他不仅要能够快速地找到读者所需要的书籍,同时,也应该能够对读者所要求的内容有所了解,不仅能够及时提供他们所要的也能够向他们推荐相关的。但是,在现实工作当中,我们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大多是学校为了招揽和留住人才,照顾一些教授、博士的夫人,人员素质参考不齐。而高校图书馆读者的信息需求面更广、层次深浅不一,而且,他们要求流通馆员能够及时提供快速、准确的图书信息,加上现在图书馆的信息载体不断地多样化等等,这些都要求流通馆员不断调整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去适应工作的需要,许多工作人员对此很不适应,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

二、对当前图书馆流通馆员素质的几点思考

图书馆流通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图书馆实现其职能的最重要的环节,处于图书馆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图书的采购、分编、藏书都是前期准备,图书流通工作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反映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馆员的自身素质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我认为,一名优秀的流通馆员必须要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素质。

(一)流通部馆员员要做好图书的“保育员”

这里所谓的“保育员”指的是,我们不仅要保证图书按要求摆放在固定的位置,同时,也要做好图书的修补和复原工作,确保能够让读者看到完整而又清洁的图书。首先,流通馆员要将入库书目都要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排架,每个书架都要设置清晰明了的架标,这样才能够让读者准确、快捷地找到他们各自所需的图书。书库馆员要经常巡视书库,随时整架、排架,将乱架率降到最低。另外,书库馆员还要对读者归还的图书及时按要求分类上架,不影响其他读者的借阅和图书的流通。新书入库后也要及时上架,使新书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流通。一般来讲新书的借阅率较高,书库馆员要经常排架、顺架,方便读者借阅。倒架是保证书库图书新陈代谢,提高图书的利用率,保证书库整洁有序。一方面新书入库后会使部分书架添满,需要倒架上书,另一方面书库需要剔旧,才能使书库产生活力,使图书发挥最大效用。经常性的剔旧工作也需要对库存进行整理、倒架。再者,为使图书馆书库流通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产生较高的利用率,也需对书库图书倒架。

(二)流通部馆员要做好采访部的“信息员”

图书馆的各个部门虽然分工不同,但是,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让读者享受到优质的信息服务。各部门之间只有相互配合,想互支持,才能使图书发挥到最大的作用。一般人会认为藏书质量的高低及采购的职责只是采访部自己的事,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其实现实工作中,流通部馆员最直接的与广大的读者近距离接触,他们能够最直接的了解读者的各方面的需求。另外,他们还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调研,如:口头调查或是填表,也可以组织大家召开个座谈会,设置读者意见箱,最直接的就是从计算机记录的借还图书率当中进行直接分析,就可把本院校教学科研、重点科研项目、读者娱乐消遣欣赏、顾及长远利益及各专业所需图书等等逐一调查清楚,然后把这些调查的资料整理好并作出客观详细的分析,定期向采访部反映,当好采访部的“信息员”,这样就可保证采访部能够用有限的经费购入读者所需要的图书,减少购书与需求不对等的现象。

(三) 流通部馆员要做好学生的“辅导员”

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除了上课之外,他们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在这里他们不仅可以放松身心,更可以学到自己想要学的知识。但是,因为不在课堂,离开了老师和同学的视线,他们的一些借阅行为和在图书馆的个人行为如何约束,就成了流通部馆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虽然他们不是教师,但也要承担起一定的“辅导员”的责任,从更深的层次上与读者达到和谐与完美。这就需要我们的流通馆员与读者加强交流与沟通。在图书借阅过程中,读者要通过流通馆员来满足自己的阅读需要,流通馆员则要通过为读者服务来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二者相互依存 ,不可偏废,因此,二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显得特别的重要。流通馆员要努力掌握读者阅读的规律,并根据他们的需要,及时把信息反馈给采编部,充实馆藏图书的内容,这样就能针对读者的需求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图书资料,而读者也就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藏书资料。流通馆员还要学会“察言观色”,通过观察了解读者的个性,以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特别是对新入校学生的引导显得更为重要,要帮助他们选择藏书,指导他们查找藏书,指导他们熟悉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当然,要做好学生读者的“辅导员”还要学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比如,有的学生还书时不礼貌,耍情绪,或是对工作人员不尊重等,遇到这样的学生,流通馆员一定要加以说服管教,同时更要注意方式方法,保证既教育了他又不失馆员的尊严,更没有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这样更有助于关系的和谐融洽。

三、 关于优化图书馆流通部人员管理的几点对策

要做好流通部馆员的优化管理就必须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加强政治素质教育,强化爱岗敬业意识

学生在校除了上课,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也可以说他们的某些素质就是在图书馆形成的,因此,图书馆人员的精神面貌和个人素质直接影响着他们。图书馆是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馆员特别是流通部的馆员都要有种宽容无私的高尚情怀,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加强对流通部馆员的政治教育,提升他们的大局意识,爱岗敬业意识,让他们明确认识到,服务是图书流通工作的最基本要求,只有热情周到地为读者服务,树立“读者第一”的思想才能够算是一名合格的流通馆员。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每一个大学生的成长,每一个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既包含着图书馆的辛勤汗水,也包含着图书馆员的无私奉献。学校每培养出一名优秀人才和每成果一项科技,里面都包含有图书馆特别是流通部馆员的辛勤汗水,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切实从内心喜爱这项工作。

(二)加强业务素质教育,强化知识更新意识

在加强馆员政治素质的同时,也必须加强他们的业务素质的教育。业务素质的提高有二种途径:一种是选送优秀的流通部馆员到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专业的业务培训,以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另一种就是采取奖励激励机制,鼓励他们岗位成才。对于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相应职称或是技术级别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岗位轮换的奖励,不断激发馆员学习的潜力,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以最终达到提升个人能力的目的。流通部馆员在加强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必须更新知识结构,要让大家明白,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专业化、国际化、网络化水平会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够适应未来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平时的学习中还要加强对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学习,并不断提高英语水平,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趋向更加合理,慢慢把自己培养成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强化人本服务意识

新生入学后到图书馆的第一需求是什么?高年级的学生的阅读习惯是怎么样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有什么不同?教师教学需要什么样的资料,科研工作者对图书的需求是什么样的?等等等等,这些多层次、多角度的问题既可以帮助我们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又可以加强与读者的交流,建立一个充满活力与和谐的工作环境。而也只有掌握了这些详细的信息,才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应该加强馆员的思想素质教育,强化他们的人本服务意识,通过这些工作的逐渐开展,对流通部馆员的理论、科研水平也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另外,在工作中要加强与读者的交流和合作。我们尝试着建立类似于读者协会这样的组织,不定期地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还可以与读者进行小型的信息供求研讨会,成立以读者为主的监督团体,对流通部工作加以督促。通过各项措施,用优质、真诚的服务去面对读者,读者也一定会对流通部工作给以鼓励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满足广大读者的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需要,才能够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流通服务。

总之,职业道德素质高的图书流通馆员事业心和责任心强的,就能够自觉做到热爱本职工作,关心爱护读者,服务水平高。而知识面广的图书流通馆员对图书馆工作的适应能力要比其他人强。专业基础知识雄厚的图书管理员在工作中创新能力强,创造性成果多。所以,我们平时的工作中,必须不断加强教育,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专业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图书馆科学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