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20:02:31

流通问题

流通问题范文篇1

自20*年沿海八省市率先推行直至20*年全国各省市全面推行的以“放开粮食购销、放开粮食市场场、放开粮食价格”即“三放开”为特征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粮食流通业得到了一定发展。农村粮食市场被激活,农村粮食流通的市场主体、形式、环节、渠道、设施等,都开始发生了一定变化,但发展不快,发展层次仍较低,还很不适应发展粮食流通业、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农村粮食市场主体发育状况

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前,农村粮食市场主体基本上为清一色的国有粮食企业,同时伴随着国家粮食购销政策的局部调整,另外也存在着为数不多的私人粮食加工经营企业以及农村私商粮贩”,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三放开”,催生了农村粮食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了粮食流通,成为农村重要的粮食市场主体。

1.国有粮食企业。近几年国有粮企自身改革力度大,一方面通过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人员大幅减少,通过撤并、拍卖资产收缩网点,设施大幅减少,其影响力与作用不再可能与过去相比,但另一方面又因其依托于政府某些粮食政策性业务,如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储备订单粮收购,退耕还林粮、救灾粮、以工代赈粮供应,以及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如在农村建立粮食生产、收购基地,与农户共向建立粮食生产经营联合体等,这些国有粮企仍然是农村粮食流通的重要市场主体。特别是在主产区,由手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步伐比销区慢,民营、私营经济力量还薄弱,国有粮食企业在农村粮食流通中依然发挥主渠道作用。

2.农村粮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农村粮商一度被国有粮食部门独家垄断粮食购销压得无法生存,只能充当偷偷摸摸、私下收购销售一些粮食的“粮贩子”,随着粮食市场化的深刻变革,这些“粮贩子”转而光明正大,公开地走在农村粮食收购队伍中,活跃在粮食收购第一线,并在国有粮企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收缩农村购销网点,影响力减弱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氛围中,已经成长为各地农村粮食流通的重要市场主体,并且得到迅速发展。在这里,笔者拟对目前全国粮食系统内使用频率很高、叫得很响又十分流行的“农村粮食经纪人”问题谈点不同看法。按照辞海解释,“一般经纪人”是指:“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以获取佣金的中间商人”。可见,经纪人本身不直接从事买卖,只是为买卖双方介绍买卖,起中介作用,从中收取佣金。而归纳目前粮食系统某些媒体、专家学者所指的系统内较流行的“农村粮食经纪人”,主要是指三种类型的对象:一是农村有小本买卖经验的农民;二是粮食企业下岗职工;三是农村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如:稻谷协会、小麦协会、粮油服务社等)。而这三种类型“农村粮食经纪人”的共同点是:从分散的农户手中收购粮食,再转手出售给国有粮企或其它粮食经营、加工企业。对此,笔者认为,第一种、第二种类型所谓的“粮食经纪人”,他们从农户手中收购粮食并销售出去;实际是在从事粮食直接买卖,而不是介绍买卖;获得的是粮食销售利润,而不是收取佣金。因此他们实质上并不是“农村粮食经纪人”,而是原先被称为的”粮贩子“,现应称之为“农村粮商”的粮食购销经营者。如果将他们称之为“农村粮食经纪人”,那设在农村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因其收购的粮食转售给中央储备粮或其他粮食经营者,则也应归入此类。依此推理,农村将不再存在粮食经销商、粮商,不再存在农村粮食商业,粮食商业变成了粮食经纪业,这显然是荒谬的。第三种类型“农村粮食经纪人”,笔者认为情况比较复杂。虽然都是农民自我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但有的纯粹是为农民提供粮食生产、收购、种子、技术等方面服务,它属于中介服务组织,属于真正的“农村粮食经纪人”。有的以合作经济组织的名义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应属于集体粮食商业性质,不能划归为经纪人。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粮食经纪人”还包括农村中只是为农民售粮介绍购买方或为企业介绍售粮农产的公民或法人组织,他们通过介绍粮食购销业务获得一定的介绍费、服务费。

笔者认为,应准确界定“农村粮商”与“农村粮食经纪人”两个完全不同的经济概念,不能将两者相混淆,不能因为“粮贩子”带贬意而否认其fJ粮商”的真实身份,也不能因为“经纪人”叫法好听而滥用概念。混滑‘粮商”与“经纪人”两者概念,既不利于农村粮商的发展以及管理,不利于农村粮食流通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真正的“农村粮食经纪人”的发展。目前全国粮食系统内存在曲解“农村粮食经纪人”概念的倾向,并且不断加深、强化,对发展农村粮食流通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近几年农村粮商队伍发展很快,但由于概念不清,有关部门难以制定出具体管理办法,农村粮食流通特别是粮食收购市场秩序还比较紊乱。为此,笔者认为,必须尽快明辨是非,准确区分“农村粮商”与“农村粮食经纪人”。因为这个问题事关粮食流通管理法规、农村粮食流通发展政策的制定,事关农村粮食流通的健康稳定发展,事关粮食合作经济组织、服务组织的发展,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看到,近几年来,农村粮商十分活跃是在全面推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大量减员增效的背景下出现的,他们及时填补了国有粮企出让的收购销售空间,运用自身的优势,发挥了方便农民卖粮、搞活农村粮食流通的积极作用。农村粮商队伍的快速发展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是符合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的,是对我国农村落后的粮食流通格局作出的正面积极效应。农村粮商队伍越来越壮大,这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当然,由于农村粮商队伍近几年快速发展,也存在管理不到位、损害农民利益等问题。.有的粮商无照无证从事收购,压等压价,掺杂使假;有的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有的不讲信用;有的无序竞争,降低粮食质量,哄抬市场价格等。为此,对农村粮商既要从政策上支持鼓励其发展,又要加强管理,健全规章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

3.粮食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粮食经纪人。这是农村近年来方兴未艾的一类粮食市场主体。由于我国粮食生产面临小生产与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粮食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如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把种粮农民组织起来,或为种粮农民提供粮食流通中介服务,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应运而生的粮食合作社以及相关的粮食经纪人,尤其是粮食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逐步成为农村粮食流通重要的市场主体,并随着粮食生产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规模生产的发展而壮大。

4.农村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近几年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产业化经营企业通过运用“公司+农产”、“公司+基地+农产”、“公司+科研+农产”等多种模式,将粮食生产及流通各环节产业链联结起来,带领农民联结粮食流通,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农产由此也分享到粮食流通效益。这类产业化经营企业也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粮食流通十分重要的市场主体。

5.农村粮食加工、转化用粮企业。近几年由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大,农村纯购粮人口有所增加,在国有粮食部门加工业衰退,尤其主销区衰退更明显情况下,农村民营、私营粮食加工业也得到了一定发展,有的加工企业采用了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但从总体上看,农村粮食加工企业规模小,设施、技术还较落后,加工的成品粮质量差。而转化用粮企业除饲料外,大都是新兴企业,技术设备较好,用粮数量大。

(二)农村粮食商流与物流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农村粮食商品流通在主产区、主销区呈现两种不同态势:主产区农村仍以粮食收购为主,主销区农村则以粮食销售为主,辅之以少量粮食收购。主产区余粮较多,农民出售余粮的渠道也比过去通畅,不再是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一条道走到底,而是可以自主选择市场,哪里价高就往那里卖。必要情况下,国家还制定了最低收购价进行定向保护收购,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但是由于目前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分散小规模生产,市场竞争意识薄弱,加上政府有关部门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措施尚跟不上,农民获取有关信息特别是粮食市场供求、价格信息往往滞后,因此出售粮食的自主行为往往显得不够理智,存在“卖跌不卖涨”、“待价而估”心理,从而错过售粮最佳时机,未能获得最大效益。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大多数地方农民组织化程度还较低,出售的又是没有附加值、增值的原粮,因此只能得到粮食生产的初期收益,享受不到粮食加工、流通领域增值的效益。在主销区农村,农民少有余粮,粮食收购量极少,而粮食销售在网点、品种、质量等方面又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全国农村粮食销售市场均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国有粮企网点近几年大幅收缩后农村粮食供应网点大大减少,专营粮油的网点更少,网点设施差,供应品种单调,质量基本上无保证。“放心粮油”尚未大部分大范围进入农村,农民消费粮食的水平仍处在较低层次上。农村粮食物流与商流相比发展更为缓慢,甚至没有什么发展。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前几年,农村粮食物流设施主要分布在国有粮企,而包括城乡在内的国有粮企由于“老人、老粮、老帐”等“三老”包袱重,粮食物流包括粮食供应、仓储、加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很少,农村粮食物流设施建设投入更少。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一方面,农村中国有粮企旧的供应网点、仓储设施有—大部分被拍卖、集井而减少或改作它用,粮食加工厂少,设备陈旧落后;另一方面,改革也促使农村新建一些粮库作为储备粮仓,一些网点改造成农家店、连锁店方便农户,但为数不多。

(三)农村粮食流通各环节发展情况

1.农村粮食收购。粮食收购是农村粮食流通的主要环节,对促进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粮食收购放开后,农民从按照国家计划、任务交售余粮转变为按照市场规律自主出售粮食,以取得最大的收益,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生动体现。但是,由于农村信息不灵,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加上农村市场经济发育度不高,农村粮食市场管理尚未跟上等原因,粮食生产者在粮食收购中仍处于弱者地位,未能完全享受到市场化的好处,售粮不能增收或增收不多。由于小规模生产,售粮未能获得规模效益。近几年一些地方推行粮食产购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效果很好,但尚未形成气候,大多数地方粮食产购加销各环节仍然相互脱节,农民损失最大。由于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农村粮食收购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收购市场竞争激烈,各粮食收购市场主体从各自利益出发,在收购行为中千差万别,时有违反《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的情况发生,粮食收购市场无序运行在许多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农民普遍未建立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维护自身的权益,因此,单个农民在无序的粮食收购市场面前也显得很无奈。

2、农村粮食销售与加工。与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前相比,除退耕还林粮、以工代赈粮、救灾粮外,农村政策性粮食销售基本上已退出,特别是主销区及其它非粮食主产区,农村纯购粮人口增加较快,缺粮户可以自主购买粮食。目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销售网点设施条件差,经营方式单一。大多数农村小杂货店、粮油饲料店经销粮油,设施简陋,品种少,城市已推行的现代营销手段、营销方式,在农村尚未推行,农村粮油超市、连锁店、粮油服务社还不多。二是粮油商品质量令人不放心。城市超市粮油商品、放心粮油尚未大规模进入农村,加上农户消费需求仍处在较低层次上,劣质、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粮油商品在农村仍有一定市场.粮食加工企业因粮食市场的放开在农村更趋于小型化、分散化,加上加工设备落后,加工的成品粮质量差、档次低。设备较先进的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不多,还未能占领农村粮食销售市场。

3、农村粮食储存与运输。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前,农村原来主要以国有粮企为主的收储库储存大量收购的粮食,多年来由于仓储维修改造资金投入不足收储库设施较落后,影响粮食储存保管质量。近几年由于国有粮企自身推行改革,一方面粮食收购量减少r在销区减少的幅度更是相当惊人,仓储设施减少并且破旧.另一方面新建的少量储备粮库虽然设施先进但存量不大。社会各种经济成分粮食经营、加工企业存粮不多,仓储条件大部分较差,管理不规范,储粮条件不好.农产家庭存粮包括待出售商品粮以及口粮,绝大部分储存保管条件差,损耗大,品质劣变快,便员科学安全的储粮设施在农村尚未得到普及,推广科学储粮绿色储粮的任务还很艰巨。农村粮食运输状况也币适应时代变化要求,由于农户分散、小规模生产,制约农村粮食运输业发展,运输工具落后,运输质量不高。

(四)农村粮食流通渠道

现阶段农村粮食流通渠道呈现多样化,但是由于农村商品化、市场化发育还不够快,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间接运销仍是主要渠道,即农民生产的商品粮通过收购然后批发给经营企业再销售给零售企业再到消费者手中。自产自销还不多,主要有两类:一是分散的农户在集市上小量销售,主要在交通不便的乡村;二是少部分生产粮食单位通过自己销售渠道直接销售给消费者,主要是一部分农场、建设兵团。目前许多地方出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产销联合体,是近几年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产物,是自产自销的一条新型的粮食流通渠道,但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在产销联合体中,经营企业如何与农产结成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如何解决粮食规模生产实现规模效益等。除了上述几种渠道外,农村粮食流通渠道尚有以物换物,即以自己生产的粮食兑换不同粮食品种,或组建JJ粮食银行”,将农民自留粮吸储进来,运用银行的管理理念,开展粮食经营活动,但都还不普及。

二、现阶段进一步发展农村粮食流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进一步发展农村粮食流通是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和农业服务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006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2007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均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村市场体系。上述一系列重要意见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农村流通业的发展,对发展我国农村粮食流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影响。粮食产业是农村、农业的一项重要主业,粮食流通是粮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粮食流通现代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各行各业的战略任务,更是对农村粮食流通业自身发展的具体要求。

(二)大力发展农村粮食流通,是统筹发展城乡粮食流通的需要,是粮食流通自身发展的需要。农村粮食流通是粮食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收购环节的实现主要在农村,农村人口依然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尤其是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城镇化的推进,带来的迅速增加的农村纯购粮人口,意味着农村粮食市场蕴藏着巨大的粮食销售潜力。粮食生产基地是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不可或缺的要素,粮食生产还是具有发现价格、配置风险的粮食期货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粮农与粮食期货市场的关系将十分密切,等等。大力发展农村粮食流通,必将促进农村粮食收购、农民粮食消费、粮食加工、粮食期货贸易的发展,从而有力地推进粮食流通业发展,推进粮食产业的发展。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统筹城乡粮食流通发展,在今天城市粮食流通业得以迅速发展的态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粮食流通落后状况,大力发展农村粮食流通,促进城乡整个粮食流通业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农村粮食流通,是维护农民权益的需要。由于目前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对农民公共服务的缺失,加上农民自身市场经济理念、法律知识的缺乏,在粮食流通中农民往往处于弱者地位,自身权益也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损害。因此必须重视发展农村粮食流通,重视农民在农村粮食流通中的市场主体地位的作用,以促进农村粮食流通规范有序运行,让农民能够分享到粮食流通的效益,实现增产增收,让放心粮油占领农村粮食市场,让农民消费粮油做到放心消费、安全消费、健康消费。通过发展农村粮食流通,逐步改变农民在粮食流通中的弱者地位,享有粮食流通的参与权、话语权、成果共享权。

三、现阶段发展我国农村粮食流通的总体思路和措施

现阶段发展我国农村粮食流通,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培育创新农村粮食市场主体,加强农村粮食物流设施和粮食市场建设,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全面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促进农村粮食流通规范有序进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积极培育农村粮食市场主体。活跃、发展农村粮食流通必须要有多元的粮食市场主体参与,为此,一要大力发展农村粮商。目前农村粮商在粮食收购中走村串户,帮晒;帮扬、帮搬,方便农民售粮,艾扩大了农民就业门路,促进农民增收,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i对农村粮商的管理未能跟上,加上这支队伍素质较低,从业道德不规范,使农民群众的权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对此,我们既要积极鼓励农村粮商队伍的发展,让更多农民参与粮食流通,分享流通效益,同时又要切实加强管理。要建立农村粮商经营资格制度,根据农村粮商具体情况,制定一定的资格条件,并加强培训‘。粮食;工商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规范其经营行为,维护农民群众利益。二要大力发展农村粮食经济合作组织以及粮食中介组织。我国农村粮食生产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生产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大市场之伺的矛盾。而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把种粮农民组织起来,成立种粮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上述矛盾的一个有效办法,这也是国际上较通行的一种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同时由于种粮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销售粮食提供服务,属于粮食经纪性质,因此它是今后农村粮食流通的重要的市场主体,在农村粮食流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已制定出台了脓民专业合作社渤,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税收、信贷等方面有许多优惠的政策规定,要用好有关政策规定,促进农村粮食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为农民种粮增收、推进农村粮食流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除了积极发展农村粮食经济合作组织外,还要支持农村其它类型粮食中介组织,如农村粮食行业协会以及其他专门介绍粮食实卖的公民或组织。三是引导和鼓励城镇粮食经营企业及其他粮食经营者参与农村粮食流通。国有粮企经改革在乡村仍然保留一定的经营网点、设施,应充分发挥自身政策优势、经营优势,努力创新粮食经营方式,继续成为农村粮食流通的重要市场主体。城镇股份制粮食企业、民营、私营粮食企业,要将连锁店、超市等经营触角延伸到乡村,将粮源基地设在乡村,将放心粮油送进农村,参与农村粮食流通。

(二)以粮食产业化为抓手,发展农村粮食流通。实践证明,粮食产业化经营将粮食生产与流通紧密联结在千起,为农村粮食流通注入了活力,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发展农村粮食流通,要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让更多种粮农民进入粮食流通领域。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很关键的是要大力扶持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它们的规模优势,增强它们的带动力和辐射力。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要以实力较强的企业为主,特别是粮食加工、食品、饲料、酿造、制药、化工、生物质燃料等领域的企业。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深入农村,建立本企业粮源生产基地,带领当地农民按照企业对粮食生产种植技术的要求生产粮食,并负责所生产粮食的销售。龙头企业要特别注意建立与农民合作关系的长效机制,在粮食生产;流通利益分配上,要充分考虑农民利益,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种粮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联合组建股份制的粮食合作经济组织,让种粮农民成为合作经济组织的股东,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实行合作经营,让种粮户与企业共同关心产业化经营,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切实重视农村粮食物流设施和粮食市场建设。广大农村的粮食物流设施建设不能忽视。,从目前农村状况看,广大农村粮食供应网点、农民家庭储粮设施以及主产区粮食收储库,应作为农村粮食物流设施建设的重点予以重视。农村粮食供应网点建设,要在目前结合实施“食品安全信用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国家应增加投入,发展更多的连锁店、农家店,让更多的放心粮油占领农村市场;确保农民方便消费、安全消费。农民家庭储粮设施建设目前还只是在部分地方实施,尚未普及。国家也应增加投入,全面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修建农户家庭粮仓,推广家庭先进储粮技术,减少损失。主产区粮食收储库紧缺韵地方,要抓紧新建一些,对必须使用而且还可以使用的旧库进行维修改造,满足主产区粮食收储需要。农村粮食市场建设的重点应抓好农村粮食集贸市场的开发和建设,农村粮食集贸市场有的需要进行改造,进一步完善市场功能,方便农民交易,有的须要新建。市场建设必须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i另外,作为与粮食生产、与粮农密切联系的粮食期货市场,要纳入农村粮食市场体系的范畴,加紧建设更多粮食期货市场,并且力争绝大部分粮食品种进入期货市场。

流通问题范文篇2

2001年世界进口总额64388亿美元,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5个国家占41.7%;出口额61624亿美元,上述5国占37.3%。我国2002年进出口总额6208亿美元,国际市场依存度达50%。200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8512亿美元,国际市场依存度超过了50%。近二三十年,国际贸易迅速增长,1980年全球进出口额仅为40411亿美元,而到2002年就达到135410亿美元,增长了3.35倍,为它国而进行的生产,也就是说跨国流通的规模已占到世界GDP的40%以上。国际贸易的规模在全球范围迅速扩大,流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在货物贸易国际化的同时,服务贸易的国际化程度也不断扩大。目前世界贸易总额中,无形商品——服务的交易额已达到25%左右,而且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货物贸易。伴随贸易的国际化,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流通的国际化步伐也大大加快,通过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再资本化和证券化,使对企业产权的交易具有了进入世界流通范畴的可能。通过国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建立,通过金融创新、各种衍生工具的利用,又形成了有形货币与无形货币的国际化大流通。特别是无形市场的国际化发展,使流通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世界商品市场、世界劳务市场、世界技术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等共同构成了流通国际化的现代流通体系。

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度报告指出:全球化“是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更加相互依存的过程,这是由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所造成的”。联合国贸发会议1997年度报告指出:“全球化的概念既指货物和资源日益加强的跨国界流动,也指一套管理不断扩大的国际经济活动和交易网络的出现”,“是全球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市场、生产和金融活动的跨国界联系已加强到如此地步,以至任何一国的经济都不能不受到国界以外的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化的定义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的经济高速融合,亦即世界范围各国成长中的经济通过正在增长中的大量与多样的商品劳务的广泛输送、国际资金的流动、技术被更快捷广泛地传播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现象。其表现为贸易、直接资本流动和转让”。总起来看,为别国生产的比重越来越高,国际贸易规模越来越大,经济资源和要素禀赋如商品、资本、劳动力、信息、技术等,通过国际化大流通超越国界被重新配置的范围越来越广,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被打破。现代流通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力,经济全球化是流通发展到更高阶段出现的必然结果。

现代流通发展的基本特征

——社会化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是需求和消费。要求社会经济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与非物质的生活需求,只能是由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引发。因为“个性愈是发达,它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愈是统一,它的能力和倾向就愈是趋向同质性,即统一个性的同质结构。”(匈阿格妮丝·赫勒著《日常生活》第62页重庆出版社出版。)这种同质性使市场需求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几乎一切纳入流通范畴的东西,都具有了社会化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是作为有生命的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漫长历程,实际上是需求不断满足,消费不断进行的往复,没有一个人能够脱离社会只靠自身的力量满足需求和消费,这样就使流通具有了社会化的内涵。

需求与消费的社会化,使整个社会形成成熟的大众消费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引发了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家务劳动的社会化,造成了人们对更多的无形商品的需求,无形商品因而进入了流通,服务的社会化应运而生。人们工作方式的改变,使进入流通的劳动力内涵发生了巨变,在流通中,具有较高交换价值的不是人体而是人脑。传统流通阶段即工业革命时期,马克思主要研究劳动力体力的贡献,而在社会化大流通中,则必须研究劳动力脑力的贡献,一种完全的“通货”——知识产品进入了流通,凝聚着对劳动力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使劳动者终身教育变得更加社会化。当社会分工由垂直分工为主转向水平分工为主,生产变得更为社会化,世界上很多产品已经无法在同一地点、同一工厂完成。社会化大生产本身成为社会化大流通的过程。产权的社会化,使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同时进入流通,企业成了可以自由流通的商品,谁拥有企业的股权,谁就拥有企业的产权。在金融的国际化进程中,资本的社会化、货币的社会化通过证券的社会化形成了庞大的市场,从而使更多的金融资产具有了社会化的性质。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进入流通速度的加快,使科学技术越来越具有社会化的特点,某一发明、某一创造、某一革新要获得交换价值,就必须进入流通转化为生产力。

从能衡量流通发达程度和社会化程度的、目前数据较为完整的三次产业发展比例看,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三大产业的增长率分别为2.6:2.4:3.2。其中高收入国家的比例为1.5:2.1:3.2,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领先,快于第二产业1个百分点;中等收入国家的比例为1.6:2.0:2.8,第三产业增长率快于第二产业增长率0.8个百分点;低收入国家的比例为2.1:6.9:4.9,第三产业发展保持较高的速度。在1965-1993年间,全世界范围内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52%上升到62%,平均每年上升0.357个百分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趋势基本相同。到1993年,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已超过60%,低收入国家达到38%。目前美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高达89%。这标志着进入流通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载体,都越来越变得更加社会化。

现代流通发展的运动特征

——信息化

信息是进入现代流通的无形商品,但它一旦进入流通,就成为流通运动的先导,使流通成为由信息化带动的全过程加速度运动。信息进入流通,更具有社会产品被共用、共享的特征,信息流通的规模越大,速度越快,被重复使用的次数越多,对经济社会的价值就越大。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与信息打交道,语言的产生是第一次信息革命;文字的产生是信息的第二次革命,人们可借助文字跨越历史的空间传递交换信息;第三次信息革命是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在存贮信息和交流信息方面产生的飞跃;第四次信息革命是以电报、电话、广播以及其他突破性的信息传递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人类迈入了以电子手段远距离、快速度传递信息的时代;第五次信息革命是电子计算器的产生及飞速发展,使人类在处理信息的活动中,第一次获得了脑外装置。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流通是在人类进入第五次信息革命中迅速形成的,不仅原来意义上的商品流通分流出商流、物流、资本流和信息流,而且所有进入现代流通的流通物在流通中均以信息为先导,以至人们获得信息的数量、质量、时效和稀缺程度,成了能否顺利组织流通的关键。如果没有信息化的运动过程,如果信息的运动过程十分缓慢,就不可能出现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流通体系。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信息联网、全天候开展业务已成了资本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前提条件。信息不能先行,流通就不能畅达,信息化引领流通全过程越来越成为现代流通的运动特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流通的现代化。

世界计算机技术每5-7年速度增加10倍,体积减少10倍,价格下降10倍;微电子技术单位面积存储量每18个月增加1倍,成本基本不变;光纤技术1975-1998年单根光纤带宽增加20万倍,成本指数从100下降到0.081。扩张信息的流通规模,加快信息的流通速度,创新信息的流通方式,发挥信息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是现代流通运动方式的核心特征。在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历程中,从来没有一种技术象信息技术这样对流通产生革命性作用,信息技术推动了流通创新,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流通。商品流通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迅速扩展,使用传统的流通方式已经无法应对,以信息技术依托形成的商品流通的网络化和智能化,使商品流通的规模、速度、效率迅速膨胀,使现代流通成为引领经济运行的引擎。

现代流通发展的总廓特征

——混沌化

当流通处于初始阶段时,商品交换一般是以物易物,这是一种处于平衡状态的非系统化态状。工业化阶段,流通囊括了所有有形的、刚性的要素禀赋。但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特别是科学技术尚未得到高速发展,流通处于准平衡的系统化状态,一方面,流通自成独立的体系、运动过程和运动的空间,与生产过程相对分离;另一方面,流通又与生产过程共同组成社会再生产的系统。但到了当代,流通成了一个活跃的、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发达、越来越高级的动态运动过程。当外部或内部的、政治或经济的突变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时,会冲破这个系统,或在另一种条件下形成一种新的系统,一些随机因素会引致流通状态的突变。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西方股市暴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电脑程控交易、电脑管理指数、期票套率等新技术破坏了人们决策的自主性、多向性和随机性,使股票市场瞬息万变,远离平衡状态但高度敏感,在交易中具有高度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不规则性。这就使更多的经济学家开始用混沌学来研究流通中出现的突发事变,研究非线性、非均衡经济理论,有经济学家预言,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摧垮了古典经济学,为凯恩斯革命扫清了道路;80年代的“黑色星期一”动摇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开始了非线性经济学的研究;90年代末期亚洲金融危机则是“蝴蝶效应”或“刀刃效应”的一次演练。这与其说是经济学研究的扬弃,倒不如说是社会化大流通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这对经济学研究和政府对经济的管理都提出了紧迫的课题。

混沌成了社会化大流通的总廓特征,一切进入流通的流通物都处在变动中,处在流动中,处于均衡状态或准均衡状态的封闭或准封闭系统不复存在,而远离平衡的、非均衡状态的、开放的社会化大流通系统,不断地以更新的、更复杂、更高级的结构替代旧有的简单的、较低级形态的结构,一个平衡点得以实现,下一个不平衡过程即将开始,流通在平衡与不平衡中得以发展。社会化大流通使整个世界经济连为一体,使世界成为一个交融汇通的整体系统,从简单到复杂、从两维到多维、从低级到高级、从清晰到混沌,实际上是社会化大流通发展的不可逆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将继续下去。

现代流通发展的结构特征

流通问题范文篇3

关键词:京津冀;“十三五”;流通服务业;发展现状;研究对策

“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流通服务业取得了显著发展,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人才短缺、电子商务发展无序等问题,使流通服务业发展效率较低,同时制约着区域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准确认识与把握流通服务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是促进京津冀经济高效协同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界定流通服务业为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餐饮和住宿业等行业集合,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流通服务业发展现状

产业增加值显著增加。“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流通服务业取得了显著发展,北京市2019年较2016年增长了15.38%。其中住宿餐饮业增长最为显著,增长了35.31%,年均增长率为11.77%。天津市2016-2019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有所增长,增长率为8.61%。河北省流通服务业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6.95%。批发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均有所上升,增长率分别为16.19%、23.0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不断提高。“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逐步增长,自2016-2019年由31005.6亿元增加至32267.4亿元,增长率为4.07%。其中北京市增长最为显著,增长了36.88%,年均增长率为12.29%。而天津市与河北省增长不稳定,2017年有所增加,2018年、2019年均有所下降。连锁经营得以充分扩大。连锁经营能有效扩张经营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提高流通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提升行业经济效益。2019年京津冀地区零售业连锁总店为341个,门店总数为19878个,商品销售总额为4847.1亿元,与2016年相比,分别增加了22.66%、34.76%、11.78%,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55%、11.59%、3.93%。其中河北省零售业连锁总店和门店数量增加量分别为36个、2469个,相较北京与天津,零售业连锁经营规模扩展速度较快。京津冀三地餐饮业连锁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北京市较津冀两地规模大,带动了津冀连锁店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得到一定发展。三地各省市网上零售总额不断增长,电子商务发展显著,2016-2019年网上零售总额增长率为89.97%。其中北京市网上零售总额增长率为64.59%,年均增长率为21.53%。津冀两地分别增加了1.92倍与1.47倍,年均增长率为63.93%、49.06%。由此可知,天津市网上零售额增长最快,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其农产品网络销售也取得了显著发展。此外,三地各省市跨境电商也取得了不同程度发展。流通产业非首都功能疏解成就显著。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促进三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与首要任务。“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实行减量促进经济集约,带领津冀两地开展了“疏解功能谋发展”之路。从2016-2019年,北京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量与摊位数分别减少了50个、39332个,推动了北京市场结构优化,促进了其经济集约高效发展。北京疏散同时,津冀两地承接了部分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进一步推动资源优势互补,改善投资环境,增加了两地就业机会,促进其经济高质量发展。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迅速。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是促进各省市流通服务业共同进步的有力突破口。近年来,在三地的共同奋斗下,京津冀的交通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2019年北京市8条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车,三地积极协力修建,路程花费时间大大缩短,“轨道上的京津冀”实现突破发展。京津冀互通卡在2018年6月正式发售,覆盖了220个城市,为城乡出行提供了便利。在政策法规方面,京津冀三地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共同制定了京津冀交通区域标准,开展联合执法工作,着手创设交通信息共享平台,降低了执法成本,为三地经济高效发展打造了良好基础。流通服务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阶段。数字化发展为京津冀流通服务业的升级转换提供了有力保障,对流通服务业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北京市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带领者,数字基础建设处于领先地位,为北京市流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年“春雷计划”落地天津市,有力推动了农产品等产业经济数字化发展,为天津市流通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河北省2020年印发有关智慧物流发展政策中明确指出提高财政支持力度,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积极创建新模式,促进重点产业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着力建设以智慧物流为特征的综合体系。

“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流通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缺乏专业化流通人才。专业化人才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流通服务业专业化人才短缺对其发展造成了严重制约。我国流通服务业的高层管理者大多是经验型管理人才,由于专业知识、认知层面等受限,其管理经营能力及应对国际挑战能力上升空间有限。此外,外国企业氛围良好、待遇优厚,使我国人才竞争处于劣势。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流通服务业需要更多技术型、复合型现代专业人才的加盟,而我国高校有关流通业的专业设置不全,学科设置较少,缺乏综合教育,且电子商务人才学校培训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存在流通壁垒。流通壁垒主要包括行政与交通两个方面,对京津冀流通服务业的高效发展造成了一定困扰。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京津冀三地表现出保护主义,各省市制定了保护地方流通企业发展的政策,使区域资源难以整合,资源利用率低下。税收政策的差异、招标制度的差别对待、商品市场标准的不统一等行政壁垒阻碍了三地流通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十三五”时期三地虽然在交通方面取得了突破发展,但仍存在重点项目建设滞后、航空资源对接不足、交通部署单一、呈扁平化发展、收费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不利于有效提高流通效率。电子商务发展无序。首先,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三地各省市颁布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较少,交易标准不统一。同时,在有关监管、物流等方面的法规政策不完善,电子商务发展问题较为突出。其次,网购投诉问题严重,监管体系有待加强。在2019年电子商务投诉地区排名中,北京市排名第五,占全国比重为6.74%,河北省为第十一名。在2020年上半年电子商务投诉排名中,北京市与河北省分别为第六名与第八名,所占比重分别为6.19%、4.02%。相比于2019年,北京市所占比重小幅下降,河北省比重上升,整体比重变化不大,投诉问题未得到有效改善。由于网络监管体系不完善,其退款问题、网络售假、信息泄露、网络欺诈等问题层出不穷,对网络销售信用度产生了较大影响。实体流通服务业发展缺乏活力。阻碍实体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一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不受地域与空间限制,相比实体业具有成本优势,削弱了实体业的经济地位,对实体流通服务业的线下销售造成了严重冲击。同时,由于电子商务与实体流通服务业的融合机制不完善,融合速度缓慢,进一步限制了实体流通服务业发展。二是实体流通服务业成本增加。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店铺租金的不断上涨与劳动力成本的显著增加无疑给实体经济带来了成本压力。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实体店中用于改善环境、打印条形码、安装与维修电子设备的相关支出也在不断增加。三是技术创新不足,缺乏内部发展动力。与国际企业相比,我国流通服务业技术基础差,后期投入较少,创新动力明显不足,未掌握核心技术,升级转换困难,难以紧随时展潮流。智慧物流发展不足。第一,京津冀各省市经济发展不均衡。京津冀三地在经济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河北省相较其余两地发展水平较低。就人均GDP而言,2016-2019年河北省不及京津两地区的一半。第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河北省环境污染严重、城乡发展差距大、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拉大了与京津两地的经济发展差距,制约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区域经济潜力难以发挥,使三地物流业水平差异明显。京津两地交通建设较为先进,河北省交通体系不完善,物流基础不健全,但其物流需求较大,从而使得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第三,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不高。物流标准化是贯彻三地经济协同发展的基础,同时是促进流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三地主要存在基础设备规范不统一、相关技术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阻碍了运输自动化效率的提高,进而对三地物流协调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此外,区域物流信息化水平不高,数据共享困难。数据是智慧物流的基础,各省市均建立了数据库,但数据库相对孤立,三地信息共享平台体系不完善,且遵循规范不统一,各省市间的物流信息体系难以兼容,陷入数据无法共享的困境。

“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流通服务业发展对策

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流通服务业的稳定发展。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保障。对于三地的流通服务业,应着力完善促进各省市协同发展的法律法规,合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突破现有行政区划给流通服务业发展带来的阻碍。增强各省市间的信息共享与互助合作,合理使用资源,有效缩减经济成本,进而缩小三地间发展差距。同时,针对落后地区、落后行业,制定专项法规政策,加大财政支持,规范竞争行为,改善公共服务,完善监管体系,创建良好的市场环境。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是促进流通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前提,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建设产业技术服务网站,及时提供流通企业的经济与技术信息。由于我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城乡经济发展有较大差距,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更加注重农村方面的建设,尤其对于偏远地区应不断加强公路、铁路等建设,完善交通运输体系,提高商品运输效率。同时,应增强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建立流通服务业专项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农村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打破流通壁垒的限制。对于流通壁垒的存在,京津冀三地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加快各地要素流动,促进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地政府应提高区域协同发展理念,加强交流设计,统一规划税收、招标、收费等不合理制度,促进三地流通服务业政策对接,建设自由开放型经济体系,打破隐形壁垒。加快三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布局,全力发挥各地交通优势,打造一个多层级交通网络体系。建立统一的交通运营管理体制,统一交通执法标准,实现高效执法,为物流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不断吸引与培养现代流通人才。专业性人才对促进流通业效率的提高尤为重要,同时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因此,各省市应加强对流通人才的吸纳与培育。一是政府应制定并有效利用人才吸纳政策,建立完善的人才流进体系,吸引国内外具有创新精神、精通物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先进技术、能够高效管理企业的高素质人才流入。二是加强企业与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合理设置高校教育目录,为企业培育复合型人才提供理论平台。同时,企业应建设与流通专业相关的实习基地,实时提供实习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是规范流通行业有关专业资格认证标准,整顿各种不符合标准的行业认证机构,进一步保障流通企业吸纳高质量人才。以“互联网+”发展模式促进流通业创新。“互联网+”的经营模式突破了传统流通业发展瓶颈,为各省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带来了机遇。因此,京津冀各省市应全力推进“互联网+流通”的新型经营模式。一是政府应注重政策灵活性,针对互联网在各省市的发展状况制定有效策略,为互联网在流通业发展提供健康环境。同时,加大资金支持,增强税收减免等优惠力度,完善京津冀各省市流通业协同发展平台。二是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打造诚信市场环境,创新交易模式,推进企业展开国际市场交易。同时依托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打破贸易保护壁垒限制,提高京津冀流通服务业发展质量。三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新技术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建设即时反映流通服务业市场变化的平台,进行全方位资源整合。实时分析消费者需求动向,实现以客户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减少消费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丽.“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流通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16,30(2)

2.包振山,尤康.“十三五”时期江苏沿海地区流通服务业升级研究[J].当代经济,2018(21)

3.杨洋.京津冀一体化与区域智慧物流的协同发展[J].经贸实践,2017(13)

4.刘银芬.“十三五”背景下我国流通产业升级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23)

5.,侯彦全.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路径浅析[J].中国商论,2016(17)

流通问题范文篇4

关键词: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处理策略

目前,食品生产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其生产效率迅速提升,但在生产过程中很可能在食品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尤其在流通环节中,很可能受到化学污染,若不对其进行检测,食品安全将无法得到保障。因此,相关部门需加强对流通环节中食品安全的检测,确保流入市场的食品未受到污染,为人们提供安全的食品。在检测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本文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着重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并积极落实,充分保证食品安全。

1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重要性

市面上所有食品的最终目的就是流向市场售卖,在其中需要经过多次检测才能投放在市场中,在流通环节中食品一旦存在问题,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会影响到食品企业的形象,流通环节中的食品安全暴露出流通环节检测中存在的问题,流通环节是检测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工序[1]。

2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2.1流通环节中食品检测存在脱离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流通环节的工作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分别是检查与检测,其中检查是对食品的质量进行检验,是流通环节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食品采取针对性的检查措施,才能检验出食品的质量,并发现食品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在流通环节中,食品检查和检测处于脱离的状态,因此食品质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保障,检测工作中的管理及监督工作不完善。

2.2相关法律不健全

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虽然已经制定相关法律,但法律涉及的范围并不完善,缺少实践性,不能真正落实到实际的食品检测过程中,这不仅增加了流通环节中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难度,同时检测的效率也会随之下降。

2.3检测速度慢

我国流通环节食品检测过程中检测速度较慢,这也就造成我国食品检测效率较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检测人员通常使用速检的方式,但这要求检测人员必须要有熟练的检测技术。但是,部分检测人员的技术不达标,造成检测速度慢的问题。

2.4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食品检测方面缺乏专业性人才,这也是导致流通环节中食品检测工作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配备专业化人才,尤其是在食品卫生及化学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检测工作中,没有专业人才进行检测,就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且工作质量也得不到保障,导致检测结果存在误差等现象[2]。

3解决流通环节食品检测问题的对策

3.1加大抽查力度

在流通环节的食品检测过程中,需要确保食品检测的准确性,加强管理,相关部门在检测过程中,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信息管理机制,加大抽查力度,满足消费者对食品的知情权[3]。

3.2健全相关法律

我国相关法律还不健全,因此需要完善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在检测工作中存在较多误区,针对这一问题首次按需要从建全相应法律入手,不断对其进行完善,丰富食品安全的检测手段,提升工作效率,保证食品安全。

3.3提升检查速度

加强对速检技术的应用及掌握技术的能力,可以有效减少食品检测的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出结果。我国需加强对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重视,加强投入物力及人力的力度,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食品检测体系,保证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缓解相关部门的压力。

3.4提升检测人员的专业能力

我国需要重视检测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认识到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重要性,要求检测人员具备专业技能及业务能力,同时综合素质必须全面提升[4]。相关管理部门需要积极引进人才,加强培训,对现有的人才队伍进行完善和优化,可以定期组织进行专业培训及检查制度,督促员工提升专业素质,拓宽知识体系,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并培养其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5]。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流通环节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同时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因此,管理人员需要对此方面高度重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可行性解决措施,重视食品安全方面的人才培养,提升专业水平,完善相关法律,提升工作效率,保证流通环节中的食品安全,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及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杨旭,刘红玉.食品安全监测体系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15):5211-5215.

[2]岳清洪,黄瑛,黄璐瑶,等.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基层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18):6356-6361.

[3]生吉萍,宿文凡,罗云波.食品流通领域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J].食品工业科技,2020(19):240-243.

[4]翟纹静,朱振华,陈娟,等.2018年江苏部分地区流通环节水产品中麻醉剂和多种抗生素残留监测[J].卫生研究,2020,49(2):146-149.

流通问题范文篇5

关键词:集约化;综合运输;农产品物流;“三农”问题

一、引言

流通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山东省现代流通业在城镇化、工业化、国际化、信息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迎来了“买全球,卖全球”的新时期。2016年山东省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万亿元,同年11月山东省政府出台推进全省商贸流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现代流通业已成为山东省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流通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业的支撑,现代流通业与物流业相辅相成。现代流通业表现出经营方式连锁化、流通业态多元化、销售渠道网络化、企业边界融合化的发展新特点,它在运作成本、作业时间、信息处理等诸多方面对物流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如何使物流业输出的服务满足现代流通业的新要求,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寻求新思路,是广大物流从业人员及研究学者关注的热点。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现代流通业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物流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戢晓峰等以云南物流业发展为例提出物流业发展存在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有待强化、物流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物流网络空间布局不健全等问题[1]。刘根荣提出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第三方物流是现代流通业提高竞争力的物流发展战略[3]。GerardP.Cachon提出构建基于供应链协同运作机制的现代流通业高效物流运作体系[2]。陶良虎等分析了美国、日本、德国、荷兰的流通业物流发展战略,并以湖北为例提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所需的物流公共信息、交通运输设施基础、物流融资、物流技术研发和推广、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和区域物流发展等六大功能平台[4]。本文主要以山东省流通业物流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等方式,对山东省现代流通业物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利于解决山东省“三农”问题的物流发展战略。

三、山东省现代流通业物流发展现状

1.现代流通业的发展带来生产性物流向生活性物流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会消费品的需求量近五年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消费对物流业增长的贡献度不断增加。山东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19651.94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0645.80万亿元,增长了约55.9%,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加使山东物流从生产性物流向生活性物流转变,且其物流市场规模不断增加。从物流运作的角度来说,生产性物流表现出大批量、少品种的特点,而生活性物流表现出小批量、多品种特点,这种转变要求物流服务更加具有个性化和灵活性。2.现代流通业的发展对物流服务水平提出新的要求。由于现代流通业的业态及渠道的多元化特点,使得电商物流、快递快运、农产品物流等生活性物流持续快速发展,生活性物流成为物流业发展的动力新来源。特别是电商物流和快递快运的发展,表现出更大的增长趋势。从国家邮政局数据看,2016年全年快递包裹312.8亿件,同比增长51.4%。2017年我国快递包裹可达400.6亿件,同比增长28%。流通模式的变化对物流服务的精细化、物流响应速度和物流一体化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现代流通业的发展使物流运作模式多样化。在国家政策引导、各种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现代流通业发展等复杂的外界环境变化下,山东省的物流业正在面临新的变革与转型。目前,提供传统运输及仓储服务的“苦力服务”模式、物流基层车场黄牛的“信息中介”模式、第三方合同物流的“项目服务”模式等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在山东省物流市场上虽然仍是主流,但已经出现平台模式、加盟模式、供应链模式、全产业链模式、滴滴打车模式等多种物流新商业模式在运作。这些物流运作的创新模式以物流信息标准化为切入点,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人工智能、射频识别、温控传感、卫星定位、智能投递等现代物流技术的深层次发展和应用。这些物流运作新模式的出现将解决物流行业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4.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6年以来,山东省各地制定了“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规划建设交通网络平台、信息网络平台、物流标准及技术平台等物流平台,并进行了全省物流网络空间布局规划,加强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最近几年,山东省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逐渐完善,截止2016年底,国道省道通车里程达到2.51万公里,铁路通车里程4889公里,内河通航里程1150公里,拥有分布在济南、青岛、烟台等城市的9座航空港,初步实现了公、铁、水、空运输较全面的发展。在航空运输方面,2016年实现了山东与欧美澳重要区域城市间的直航对接,是航空运输领域的新突破。2017年5月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四期工程于投入商业运营,该码头综合采用了物联网感知等先进技术,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码头。物流园区数量稳步增加,2016年山东省内规模以上物流园区143个,物流园区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5.农产品物流发展空间大。2008年以来,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消费者对品质高、安全性高的食品食材需求不断增大,2009-2012年涌现出一大批生鲜电商。山东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寿光蔬菜、烟台苹果和大樱桃、莱阳梨、章丘草莓、沾化冬枣等都是具有山东地域特色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从采摘到运输至目的地需要保鲜技术提供有力支持。目前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一种居民购买习惯,我国生鲜电商交易额将持续攀升,这为山东农产品生鲜电商提供了强大的潜在市场。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农产品的流通必将为山东省农产品物流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农产品物流能够使生鲜食品在低温环境下运输,保证食品质量,减少损耗。合理的农产品物流技术为农业新型化发展提供了流通保障,能够使大批量的农产品高效率、高品质的流向不同的需求地,促进解决农产品购销体系不畅的问题。

四、山东省现代流通业物流发展问题分析

1.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低。尽管已有像山东佳怡物流、青岛海尔物流、山东凯达物流等这样的省内专业物流企业,但山东省物流企业整体上管理的水平和运作效率还比较低,处在粗放物流阶段。特别是对于民营物流企业,受资金、家族企业等因素的制约,在新技术的应用、管理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停留在苦工加家长式管理阶段。在信息的处理上,仅依靠条形码扫描,进行出入库的登记,在盘点、分拣、包装等环节依然靠纯人工完成。在信息的传输上,EDI技术的使用凤毛麟角。在物流系统的优化设计方面,更谈不上使用物流仿系统真软件等现代化的优化技术,而是凭以前的经验进行,造成“设而不优”的后果。2.物流配送环节作业技术落后。配送是物流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能体现物流作业水平高低的一个物流环节。目前,在山东省的物流配送中心,普遍表现出作业技术落后的现象。货物的出入库、订单的分拣、车辆的配载、包装、搬运的等作业内容均依靠人工来完成。在发达国家,配送这一环节早在2010年前后就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用自动分拣系统完成订单的分拣,自动包装生产线完成包装、贴面单、检验等作业,用自动导引车完成搬运作业,用装车软件完成车辆的配载方案设计。相比之下,山东省的物流配送环节设施与设备配置低下,技术落后,导致不但作业效率低,而且错误率高。同时,在人工成本逐年升高的情况下,配送成本也在越来越趋近企业的成本天花板。3.物流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据课题组问卷调查,山东省的物流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的弊端。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的货运企业近2万家,其中大多数是仅有几台运输车辆的小微企业。企业规模小导致的直接后果是集约化程度低,分散经营,无法实现应有的规模经济效益。山东省现代流通业物流领域,表现较好是快递物流,山东省排名前五的快递企业拥有约70%的市场份额,集约化程度相对其他物流领域高出很多。但在这些快递企业里,仅有顺丰快递为直营的快递企业,其余几家像中通、申通、圆通等快递企业都是特许加盟的形式,总部对加盟商的控制较为松散,仍表现出“小、乱、差”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4.缺少供应链一体化的农产品龙头企业。目前,山东省的农产品物流大多是断裂的冷链,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功能单一,没有形成供应链一体化的运作模式。很多企业只做冷藏或保温运输等单一的业务,没有把农产品物流的仓储、运输、流通加工、包装、配送等环节放在生鲜商品的供应链中来一体化运作。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最难控制的是配送物流环节。山东省的冷鲜商品大多在配送环节基本上是“裸冷”运输,既没有任何制冷措施,低温的保持全靠商品自身的“蓄冷”能力,很多新鲜蔬菜、水果在此过程中失水、发黄,造成大量货损。如果能把这些功能单一的企业整合起来,形成由龙头企业主导的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组织,则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本土农产品在省内外的市场竞争力,也能让消费者消费到放心的生鲜商品。由龙头企业主导的供应链一体化是当前发展我国农业的必经之路,可以缩短农产品流通的环节,降低流通成本。5.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2016年山东省城镇区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9.02%,较上年提高约2%,城镇的消费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城镇化带来的是将有更多的农产品从农村流向城市。我国长期以来都遵从优先发展城市的战略,在运输线路、物流园区、交易市场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村一直处于被忽视的角落,而城市则获得了大量的投入。课题组走访农村批发市场发现,那里的现代化程度很低,只有简单的货棚,有的甚至连货棚都没有,更谈不上冷库。交易的记录仍是账本,没有条形码,很容易出错。农村的道路大都是五级公路的标准,只有一个车道,使用年限五年,在重型货车的碾压下路面往往都是坑坑洼洼,运输速度慢、货损大。农村的“穷”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五、山东省现代流通业物流发展战略与“三农”问题的缓解

1.发展多种运输方式组合的综合运输。山东省货运量的近80%由公路运输承担,而与之相比更环保、成本更低的铁路、水路运输只承担货运量的一小部分。造成这种运量分配不合理的根源在于不同运输方式分散建设,衔接不够紧密,既“不在一起”,更“不在一体”,难以形成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要使多种运输方式“在一起”的当务之急,一是鼓励已有铁路线对接的港口灵活经营、充分发挥海铁联运的优势,对没有铁路线对接的港口修建铁路线;二是复航山东段京杭运河,沟通京杭运河与小清河。如何将多种运输方式联合,应将哪些运输方式联合,形成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互补,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考虑用综合评价方法建立模型来选择综合运输方式的联合类型。(1)选取运输方式联合的综合评价指标综合考虑各运输方式自身发展的情况、城市交通发展情况和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通过调查和定性分析,选取基础设施、运输设备、运行效率、运输服务、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安全性7个指标作为选取运输方式联合类型的评价指标。(2)模型假设:综合运输的综合效益。=1…7,分别是基础设施、运输设备、运行效率、运输服务、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安全性7个指标。: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各运输方式在第个指标方面的平均值。:公运的效益/铁运的效益/水运的效益/航运的效益:公运/铁运/水运/航运在各评价指标方面取得的相对值。:公运/铁运/水运/航运在各评价指标方面的效益值。(3)构建模型;;;;;;;;;依据调查数据获得各参数的数值,通过用数理规划软件求解线性规划模型的值,便可得出各运输方式联合的综合运输方案。2.构建大数据驱动的集约化管理模式。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以及电商的迅速发展,山东省现代流通业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互联网、云算法的综合运用。物流业的价值链中包含了大量的极具价值的数据信息,应用大数据分析可以对这些数据的潜在价值进行发掘,为物流业的战略制定、资源调配、客户维护等带来新的运作体系,减少人工参与,实现物流网络的集约化控制。例如山东省物流园区的建设,就可以采用大数据驱动的集约化管理模式,使互联网物流通信和物流园区仓储相配合,加以技术支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构建新型信息平台,全程监管提高园区利用率。3.提升物流技术应用水平。山东省的物流运作虽然有创新模式的出现,但占比较小,且线下的如订单分拣、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仍然以较落后的人工为主。山东省的物流运作虽然有创新模式的出现,但占比较小,且线下的如订单分拣、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仍然以较落后的人工为主,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较少。如京东商城建立的“亚洲一号”智慧配送中心,使用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分拣设备、智能物流设备等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分拣处理能力16000万件/小时。这样的配置虽然一次性投资较高,但从远期看,设备的折旧费要比人工费更合算。高效的物流作业系统也满足了终端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物流体验。“亚洲一号”是现代流通业物流系统的样板。4.促进发展农产品物流。政府方面,首先,根据国家相关的规划如《农产品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制定地方相关规划,山东省已出台了《山东省“十二五”农产品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除了省级层面,地市级层面及县级层面也应积极响应国家及山东省号召,出台相关政策。其次,政府应鼓励流通龙头企业在接近农产品产地处建立农产品流通加工中心,配置自动化的农产品清洗设备、分选设备、包装设备,完善山东省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构建农产品流通加工、存储、拣选、包装、检验检测、运输一体化的物流运作系统。再次,政府应鼓励投资建设相关农产品物流设施与设备,如投资建设大型现代化农产品物流园区,对新增冷藏车辆及流通加工设备、新建或改造农产品冷库等给予补贴,或让企业享受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通过发展农产品物流,增加农村道路建设的投资,使农村交通运输更加畅通、便捷,进而提升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5.大力发展绿色物流。绿色物流的实现主要靠物流合理化、节能减排、使用清洁能源等三个方面的措施。其中物流合理化要求企业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运输、配送、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多个物流环节,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到充分利用物流资源,提高车辆的实载率,设计可循环使用的包装,回收利用流通加工产生的边角废料。山东省一些城市如省会济南近些年环境问题严峻,城市空气质量经常处于中度污染甚至重度污染的警戒线,其中的污染源很多与物流活动有关,如大量运输工具造成的尾气排放超标、噪声污染等,城市垃圾的很大一部分和物流包装物有关等。因此,发展绿色物流是大势所趋。绿色物流的实施对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农村环境的改善,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6.诱导物流企业吸纳农村人口就业。我国的物流业仍是劳动密集、低技术含量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物流业过去被认为是“傻大粗”从事的行业,至今仍有这个行业特点,其对劳动者的体能劳动能力的要求胜过对文化技能的要求。物流基层工作人员,通过短时间内培训就可以上岗。现代流通业的快速发展,物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物流业需要从业人员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在当前城镇化的浪潮下,如何让流通企业不断增长的劳动力需求与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使农村人口在成为城镇居民后“有业可守,有工可做”是当前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考量重要内容。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诱导物流企业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就业,比如从事物流业的农民工在转为城镇户口时条件适当放宽。据山东省快递行业协会信息,目前省内快递员共十几万人,其中济南有一万多快递员,其中超过45%是进程务工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很可能就是未来的城镇化人口的一部分。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在农业发展方面,由农业龙头企业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发展是我国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农村人口转移方面,流通业具有强大的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在新农村建设方面,随着农产品购销体系的畅通,农民收入的增加,绿色物流的实施,很快会呈现出新风貌。相信随着现代流通业物流的发展,我国的“三农”问题也会得到更好、更快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戢晓峰等.产业视角下区域物流的空间分析——云南物流业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6.

[2]CerardP.Cachon,OperationsResearchandManagementScience[J].SupplyChainManagement,2001.9:17-19.

[3]刘根荣.现代流通产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6.

[4]陶良虎,杜涛.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湖北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

[5]NadaR.Sanders(著),丁晓松(译).BigDataDrivenSupplyChainManagemant/大数据供应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7.

[6]黄福华,谢文辉.湖南现代物流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6.7.

[7]王晨明,等.山东省现代流通业发展对策研究[J].研究与探索,2014.7(007):21-24.

[8]张明玉等.中国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2.

[9]林庆.物流3.0“互联网+”开启智能物流新时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7.

流通问题范文篇6

关键词:市场流通;城乡协调;市场体系

一、我国农村市场流通现状

(一)我国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矛盾,凸显出农产品卖难、价格低迷、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生产的无序性,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导致农产品(如粮食)安全面临新的威胁,同时农产品市场缺乏严格的管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卫生水平是赢得市场认可的关键,而产品的品牌化是开拓市场的基础,加工、包装则会带来更高的流通利润。而目前市场流通的大多数产品无品牌、无包装、无分级,对农产品流通向现代物流转变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差,信息化程度低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总体表现为其建设的力度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底子较薄,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未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多年来国家投入不足、建设滞后问题严重,农村人均商业面积仅为城市的1/10。调查表明,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只有41.7%建有冷库,11.1%配备了冷藏车,12.9%有陈列冷柜。只有10%的肉类、20%的水产品、少量的牛奶和豆制品进入冷链系统,而欧美国家进入冷链系统的农产品比例为85%,我国物流费用占国内生鲜产品总成本的70%。西部和北部的一些农村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总量和规模较小、水平较低,基本设施及配套的功能陈旧、老化、落后甚至失效的问题比较明显,等级化、现代化、综合化、系统化程度较低。

(三)市场流通主体秩序混乱

农产品市场的繁荣,转移了一大批农业劳动力进入流通领域,形成了由运销专业户、农民经纪人、中介流通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城镇职业零售商贩以及季节性、临时性的农民运销队伍组成的市场流通大军。目前,对农产品流通主体的组织管理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有的地方开始对农民经纪人队伍进行培训、登记。但流通主体总体上仍处于无序化状态。从农业生产中分出来的专业农民运销队伍,缺乏必要的流通知识和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他们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经营,信息独占,导致他们运销能力低下,市场风险大,抗御风险能力差。中介流通组织也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运作管理不规范,营销能力还没能得到充分体现。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产品吞吐能力需要大幅度提高。另外,农民参与流通的意识不强。大多数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比较深,只专注于农业生产,对流通的认识还不充分。农民参与流通体系建设的队伍还不壮大,农民在农村市场流通中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部分参与农副产品流通的方式也还处于对手交易的初级阶段,订单农业等新型业态没有得到真正发展,农村市场流通领域还不够活跃。

(四)商业经营的利润期待和市场条件与农村居民现实生活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反映出农村商品流通的商业价值在传统模式下难以正常实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吸引商业资本进入农村的最基本驱动力在于商业资本对市场的利润期待。如果在基本利润期待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商业资本就很难主动地流向农村。随着我国以统购销模式的原有农村供销合作社体系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以农户个体兼营为主要特色的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模式,整体呈现出“散、乱、差、小”的市场特点,即网点分布随意散乱而缺乏合理规划,经营环境差而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经营面积普遍偏小、品种单一,有的农家小卖店就是几百元钱的投入甚至经营与生活不分,缺乏专门的经营人员和基本的商业常识,他们的经营动机只是在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同时,通过附带经营以获得一些额外生活补贴,无税收、工资、租金等经营成本负担,经营的投机色彩较强。

即便这样,许多农村小卖部也存在经营困扰,即村民邻里间的信用赊欠问题,有的甚至连初始资本金都赊欠出去了,归结原因,还是受制于农村居民的现实购买力水平。这样一种市场条件,难免对商业资本的自然流入带来负面影响。

二、农村市场流通对繁荣农村经济的作用

(一)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农村市场流通,可以使农民了解、学习并发展现代农业,使农民广泛应用农业科技和信息技术。而信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中最活跃的部分,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作用,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改变农业的生产和流通方式,也有利于推动农业流程再造与组织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土地的产出,增强农业生产的可控性。

(二)农村市场流通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通过运用现代流通方式而建立起来的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可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扩大农村消费,这对稳定农村、方便农民生活、服务三农、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通过农村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确实改变了农村多年来相对比较落后的购物环境。因为过去农村基本上都是小店,所以农民买东西如油盐酱醋在村里、日用百货赶大集、大件商品到城里。现在很多乡级店也都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商品种类非常齐全。同时农村市场流通也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

三、加快农村市场流通的对策

(一)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农村物流网络在配送商品和转移资金的同时,也将市场信息、物流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民,可以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加快农村和农业信息化步伐,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围绕城乡“信息不对称”的突出矛盾,应抓住市场、科技、生产、流通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等关键环节,深化农村信息化服务和应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城乡公路网络建设,实现村村通公路;加快电话系统和互联网络系统的建设,重点立足农业信息化软件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网络和卫星传输网络等信息传播媒体,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健全农村物流网络,加快农产品和日用品的流通,及时向农民反馈市场信息,这对解决农民生产产品卖难的问题,繁荣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特色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壮大优势产业带,发展优势产业村。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大力整顿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秩序,规范化肥、农药、兽(渔)药和饲料添加剂等生产经营行为。由于农村食品安全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它对促进城乡食品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增收都有重大作用,所以应推进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网、市场流通网和群众监督网的建设。同时,要推进卫生信息、卫生支农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工程,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培育现代农民,强化农民技能培训,推进科技培训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生存、就业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政策。

(三)进一步实施“农超对接”工程

积极引导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与大型超市之间的衔接,把大型超市的农副产品采购直接带入生产加工基地,实现基地与超市之间的无缝对接。加强农村与周边省市以及省内周边大型超市的合作,开展农副产品与本土超市的对接,为山区农副产品创造便利的销售渠道。

全力发展“路边经济”。沿国道、省道等重要交通干线,按照农副产品就近销售的原则,建立和规范农副产品交易摊点或交易市场。地方政府要鼓励和引导农户参与路边市场建设,树立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规范交易行为,提高路边市场的服务水平,增强“路边经济”的发展活力。根据农副产品的流通取向,选择交通条件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的县市或乡镇建设综合市场或专业批发市场,改造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流通市场,改善农副产品的消费环境,丰富流通节点的功能,促使“进”城和“下”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为农副产品“进”城创造条件,为工业品“下”乡提供便利,实现流通节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发展。

(四)加大家电下乡实施力度

首先,要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

彩电、手机最高限价提高一倍,冰箱等七类产品最高限价提高25%~75%,对现行限价内的产品继续实行13%的补贴标准,超出限价的实行定额补贴。其次,大幅度增加家电下乡产品种类。目前,我国正向社会公示新一轮家电下乡产品招标结果,新增产品型号近万种。各地还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这都大大丰富了家电下乡产品选择范围。再次,扩大家电下乡产品补贴对象。自2010年1月1日起将补贴对象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家电下乡实施力度的加大必将对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促进农村繁荣发挥重要作用。另外,也应积极改善下乡产品售后服务,加强市场监督。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是一项重大利民惠农政策,但在家电、汽车、摩托车售后服务体系上,城乡发展差距也有巨大鸿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是要改造一批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点。对销售及维修家电下乡产品的网点进行改造,对购置销售、安装及维修设备给予适当补贴,提高下乡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要取缔一批违规销售网点和企业。从2010年开始,按季度对家电下乡中标企业进行考核,对考核排名后5%的企业给予黄牌警示,连续二次考核排名后5%且得分均低于60分的企业,取消其中标资格。对违规销售网点取消销售资格。今年还要出台对销售网点的专门管理办法,加大监督考核力度。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下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下乡产品从生产、流通、销售到资金补贴全过程监管。同时,继续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从生产、流通等环节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五)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

农村经纪人是指在农村市场流通领域撮合成交或直接组织农副产品交易的人。农村经纪人通过集市或者是上山下乡收购、销售农副产品及工业品,具有非常明显的灵活性,在促进山区农村市场流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是实现山区农副产品顺畅销售和工业品下乡的现实之需,我们要依靠农村经纪人,充分发挥他们参与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带动农村市场流通发展。

(六)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民消费观念

农民受传统消费方式影响,重积累轻消费的观念较深,集中性消费特点突出,农民一生中大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婚丧嫁娶、建房、子女上学等方面,每每遇到农村的这些大事时,常常会把多年的积蓄一次性大量消费。因此,农民的收入平时多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尤其在出现买方市场以后,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客观上使农民认为钱不易挣,所以农民的储蓄倾向进一步提高,农民的长远意识进一步增强,消费行为趋向谨慎,往往会将钱积攒起来,以应付将来的意外情况,如果农村的各种保险保障制度如各类保险、合作医疗等能在广大农村推行开来,彻底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开拓农村市场或许更容易些。

[参考文献]

[1]何国平.走向市场: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流通问题范文篇7

关键词:市场流通;城乡协调;市场体系

一、我国农村市场流通现状

(一)我国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矛盾,凸显出农产品卖难、价格低迷、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生产的无序性,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导致农产品(如粮食)安全面临新的威胁,同时农产品市场缺乏严格的管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卫生水平是赢得市场认可的关键,而产品的品牌化是开拓市场的基础,加工、包装则会带来更高的流通利润。而目前市场流通的大多数产品无品牌、无包装、无分级,对农产品流通向现代物流转变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差,信息化程度低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总体表现为其建设的力度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底子较薄,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未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多年来国家投入不足、建设滞后问题严重,农村人均商业面积仅为城市的1/10。调查表明,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只有41.7%建有冷库,11.1%配备了冷藏车,12.9%有陈列冷柜。只有10%的肉类、20%的水产品、少量的牛奶和豆制品进入冷链系统,而欧美国家进入冷链系统的农产品比例为85%,我国物流费用占国内生鲜产品总成本的70%。西部和北部的一些农村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总量和规模较小、水平较低,基本设施及配套的功能陈旧、老化、落后甚至失效的问题比较明显,等级化、现代化、综合化、系统化程度较低。

(三)市场流通主体秩序混乱

农产品市场的繁荣,转移了一大批农业劳动力进入流通领域,形成了由运销专业户、农民经纪人、中介流通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城镇职业零售商贩以及季节性、临时性的农民运销队伍组成的市场流通大军。目前,对农产品流通主体的组织管理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有的地方开始对农民经纪人队伍进行培训、登记。但流通主体总体上仍处于无序化状态。从农业生产中分出来的专业农民运销队伍,缺乏必要的流通知识和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他们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经营,信息独占,导致他们运销能力低下,市场风险大,抗御风险能力差。中介流通组织也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运作管理不规范,营销能力还没能得到充分体现。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产品吞吐能力需要大幅度提高。另外,农民参与流通的意识不强。大多数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比较深,只专注于农业生产,对流通的认识还不充分。农民参与流通体系建设的队伍还不壮大,农民在农村市场流通中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部分参与农副产品流通的方式也还处于对手交易的初级阶段,订单农业等新型业态没有得到真正发展,农村市场流通领域还不够活跃。

(四)商业经营的利润期待和市场条件与农村居民现实生活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反映出农村商品流通的商业价值在传统模式下难以正常实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吸引商业资本进入农村的最基本驱动力在于商业资本对市场的利润期待。如果在基本利润期待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商业资本就很难主动地流向农村。随着我国以统购销模式的原有农村供销合作社体系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以农户个体兼营为主要特色的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模式,整体呈现出“散、乱、差、小”的市场特点,即网点分布随意散乱而缺乏合理规划,经营环境差而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经营面积普遍偏小、品种单一,有的农家小卖店就是几百元钱的投入甚至经营与生活不分,缺乏专门的经营人员和基本的商业常识,他们的经营动机只是在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同时,通过附带经营以获得一些额外生活补贴,无税收、工资、租金等经营成本负担,经营的投机色彩较强。

即便这样,许多农村小卖部也存在经营困扰,即村民邻里间的信用赊欠问题,有的甚至连初始资本金都赊欠出去了,归结原因,还是受制于农村居民的现实购买力水平。这样一种市场条件,难免对商业资本的自然流入带来负面影响。

二、农村市场流通对繁荣农村经济的作用

(一)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农村市场流通,可以使农民了解、学习并发展现代农业,使农民广泛应用农业科技和信息技术。而信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中最活跃的部分,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作用,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改变农业的生产和流通方式,也有利于推动农业流程再造与组织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土地的产出,增强农业生产的可控性。

(二)农村市场流通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通过运用现代流通方式而建立起来的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可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扩大农村消费,这对稳定农村、方便农民生活、服务三农、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通过农村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确实改变了农村多年来相对比较落后的购物环境。因为过去农村基本上都是小店,所以农民买东西如油盐酱醋在村里、日用百货赶大集、大件商品到城里。现在很多乡级店也都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商品种类非常齐全。同时农村市场流通也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

三、加快农村市场流通的对策

(一)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农村物流网络在配送商品和转移资金的同时,也将市场信息、物流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民,可以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加快农村和农业信息化步伐,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围绕城乡“信息不对称”的突出矛盾,应抓住市场、科技、生产、流通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等关键环节,深化农村信息化服务和应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城乡公路网络建设,实现村村通公路;加快电话系统和互联网络系统的建设,重点立足农业信息化软件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网络和卫星传输网络等信息传播媒体,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健全农村物流网络,加快农产品和日用品的流通,及时向农民反馈市场信息,这对解决农民生产产品卖难的问题,繁荣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特色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壮大优势产业带,发展优势产业村。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大力整顿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秩序,规范化肥、农药、兽(渔)药和饲料添加剂等生产经营行为。由于农村食品安全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它对促进城乡食品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增收都有重大作用,所以应推进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网、市场流通网和群众监督网的建设。同时,要推进卫生信息、卫生支农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工程,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培育现代农民,强化农民技能培训,推进科技培训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生存、就业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政策。

(三)进一步实施“农超对接”工程

积极引导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与大型超市之间的衔接,把大型超市的农副产品采购直接带入生产加工基地,实现基地与超市之间的无缝对接。加强农村与周边省市以及省内周边大型超市的合作,开展农副产品与本土超市的对接,为山区农副产品创造便利的销售渠道。

全力发展“路边经济”。沿国道、省道等重要交通干线,按照农副产品就近销售的原则,建立和规范农副产品交易摊点或交易市场。地方政府要鼓励和引导农户参与路边市场建设,树立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规范交易行为,提高路边市场的服务水平,增强“路边经济”的发展活力。根据农副产品的流通取向,选择交通条件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的县市或乡镇建设综合市场或专业批发市场,改造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流通市场,改善农副产品的消费环境,丰富流通节点的功能,促使“进”城和“下”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为农副产品“进”城创造条件,为工业品“下”乡提供便利,实现流通节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发展。

(四)加大家电下乡实施力度

首先,要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

彩电、手机最高限价提高一倍,冰箱等七类产品最高限价提高25%~75%,对现行限价内的产品继续实行13%的补贴标准,超出限价的实行定额补贴。其次,大幅度增加家电下乡产品种类。目前,我国正向社会公示新一轮家电下乡产品招标结果,新增产品型号近万种。各地还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这都大大丰富了家电下乡产品选择范围。再次,扩大家电下乡产品补贴对象。自2010年1月1日起将补贴对象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家电下乡实施力度的加大必将对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促进农村繁荣发挥重要作用。另外,也应积极改善下乡产品售后服务,加强市场监督。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是一项重大利民惠农政策,但在家电、汽车、摩托车售后服务体系上,城乡发展差距也有巨大鸿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是要改造一批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点。对销售及维修家电下乡产品的网点进行改造,对购置销售、安装及维修设备给予适当补贴,提高下乡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要取缔一批违规销售网点和企业。从2010年开始,按季度对家电下乡中标企业进行考核,对考核排名后5%的企业给予黄牌警示,连续二次考核排名后5%且得分均低于60分的企业,取消其中标资格。对违规销售网点取消销售资格。今年还要出台对销售网点的专门管理办法,加大监督考核力度。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下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下乡产品从生产、流通、销售到资金补贴全过程监管。同时,继续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从生产、流通等环节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五)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

农村经纪人是指在农村市场流通领域撮合成交或直接组织农副产品交易的人。农村经纪人通过集市或者是上山下乡收购、销售农副产品及工业品,具有非常明显的灵活性,在促进山区农村市场流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是实现山区农副产品顺畅销售和工业品下乡的现实之需,我们要依靠农村经纪人,充分发挥他们参与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带动农村市场流通发展。

(六)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民消费观念

农民受传统消费方式影响,重积累轻消费的观念较深,集中性消费特点突出,农民一生中大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婚丧嫁娶、建房、子女上学等方面,每每遇到农村的这些大事时,常常会把多年的积蓄一次性大量消费。因此,农民的收入平时多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尤其在出现买方市场以后,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客观上使农民认为钱不易挣,所以农民的储蓄倾向进一步提高,农民的长远意识进一步增强,消费行为趋向谨慎,往往会将钱积攒起来,以应付将来的意外情况,如果农村的各种保险保障制度如各类保险、合作医疗等能在广大农村推行开来,彻底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开拓农村市场或许更容易些。

[参考文献]

[1]何国平.走向市场: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流通问题范文篇8

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市场流通主体大多是个体商户、个体运输户和经纪人,产品批量小,流动性大,缺少规模化经营,多是分散而零星的交易,缺少统一的领导、指导和规范,农民在生产前签订购销合同或订单的不多,基本上是产品首先生产出来,然后再寻找收购者,销售行为十分分散。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数量不少,但总体规模小,实力不强,市场覆盖率低。各地的农产品协会多偏重于对农产品生产的指导,或者是在网上为农民提供一些供求信息,其实质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真正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实现农产品销售的组织屈指可数,致使农民在市场交易谈判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当地一些供销社为农民提供的收购、仓储、运销、信息等综合性服务不是太多,也没有真正做到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有秩序地进入市场,引导他们发展产业化经营。第二,批发市场内部缺乏统一规划,经营专业化程度不强。目前,我国各地陆续建设了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但批发市场内部布局缺乏统一规划,经营的农产品种类过多,经营摊位不规范,有的属于无摊位经营,有些产品露天杂乱堆放,错落无序,无法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另外,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专业化不强,缺乏市场准入制度,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就可入场交易。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组织松散,缺少专门的工作人员对进入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进行质量把关,导致进入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质量难以保障,进而影响到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第三,经营业态仍然较为落后。一些地区仍以传统流通方式为主,现代流通业态和经营方式虽然有所发展,但总体上仍显不足。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很少有农贸市场这种零售终端,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是超市,美国食用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占90%,日本占85%,马来西亚占70%,澳大利亚占65%,我国这一比重仅为15%左右。相关调查显示,连锁经营方式在我国的发展不均衡,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发展较快,其他大部分地区则比较缓慢。资料表明,我国农村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1]2.物流方面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与设备有所发展,如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场所数量不断增加,交通运输及仓储运输搬运工具逐渐更新,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滞后,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大型冷库缺乏,存储设施滞后,物流设备落后,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物流专用设备短缺,现代化水平低,在农产品集中上市的季节容易产生积压,出现销售困难,农民丰产难以丰收;第二,集散网点少,城乡物流系统不协调,农民自然村落的居住方式分散,难以形成像样的商圈,道路条件较差,沿途收费站多,而配送半径又大,导致物流企业成本增加。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集中表现为冷链设施匮乏,冷藏运输效率低,物流成本高。农产品储藏保鲜条件差,流通中的冷链物流技术、保鲜技术等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根据统计资料,我国水果蔬菜等生鲜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生鲜产品的损失率在5%以下。同时,由于农产品加工与物流技术落后,大多数农产品包装简陋,档次低,导致农民的利益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的利润难以得到保障。3.信息流方面农村信息网络不健全,信息平台硬件投资主体缺位,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再加上农户居住分散,信息沟通渠道不畅,致使信息收集与传递难度加大,信息体系建设明显滞后。首先,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交易仍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交易规模小,频率高,以现货交易和现金结算为主,市场信息体系不完善,服务能力较差,致使信息数量少而分散,信息质量不高,传递面窄,有时还会出现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导致农产品生产大起大落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曾有各种媒体报道,大量蔬菜水果在田间地头堆放,无人问津,烂在地里,农民遭受巨大损失。相关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农民对生产什么和产品出路心里无数。[2]其次,交易方式比较落后。目前,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电子商务交易采用率较低。农村日用消费品90%以上通过现场交易销售,农村商品流通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仅有9.23%的市场全部或部分采用了电子商务交易技术,[3]交易效率较低,成本较高。

加快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措施

1.加强商流建设(1)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积极发展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规模生产经营与大生产的矛盾,促进农民增收。[4]首先,稳步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积极改造国有农村商品流通组织。为更好地发挥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现有的供销合作社、农资流通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5]同时,加大国有农村商品流通组织股份制改造,实现国家控股,企业化经营,使其真正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另外,还要继续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特别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检验检测系统、仓储和运输等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安全卫生的全国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其次,壮大发展农村商品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围绕各地区的支柱产业,大力兴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鼓励“生产基地+农户”、“公司+农户”、“配送中心+农户”等模式的发展,大力发展“加工企业+农村商品流通组织+农户”的新型产业模式,培育、提高市场主体组织化程度,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运销组织以及商、中间批发商等中介组织,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发挥其在农村商品流通中的主导作用。最后,积极培育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引导和规范作为农产品销售中介的个人或组织的发展,以法律形式确定其应有的地位和责任,以合同制、制规范其经营方式与内容;大力培养农民经纪人,不断提升其经营能力;建立必要的经纪人准入制度,不断提升经纪人队伍整体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2)进一步推进农村商品流通方式现代化进程。大力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连锁经营管理模式。推动中小型连锁超市、便利店的扩张发展,在条件较好的地区重点发展现代仓储式商场、专卖店、连锁超市等新型流通业态。重点扶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连锁超市、学校及大企业等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继续支持供销合作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提升“万村千乡”超市和农家店的服务功能和质量。同时,推动流通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充分发挥流通的引导作用,大幅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新型农产品供应链。建立健全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大型连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尽快形成以城市为依托,以县、乡、村为基础的城乡互动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2.完善物流体系建设(1)夯实农村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充分依托“村村通”工程,对农村道路交通进行合理规划,以方便农产品输出和输入为目标,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村流通领域。加快现代农产品物流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与农产品流通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条件,不断拓宽并完善运输网络,提高运输网运输效率,确保农产品物流顺畅,降低物流成本。(2)加强先进物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冷链物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和保障。农产品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信息处理等都要应用先进技术。例如,鲜活农产品运输时,要求有先进的包装技术和科学的冷藏设备;装卸搬运过程中,要应用新技术,以保障农产品外观和保质期不受损。因此,加快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关键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至关重要。大力发展冷链物流,采用先进技术手段,确保农产品产后进行商品化处理,在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及销售的整个过程中,持续处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并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以最大程度地保持产品质量,减少损耗,防止污染。[6]同时,要加快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流程的标准化,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方位监控,确保实施统一规范的操作规程,提高农产品质量;运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实现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废弃各个环节的高效管理,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3.强化信息流建设(1)建立流通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平台。目前,发达国家都建有较为完善的市场信息系统,能为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能广泛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流通各环节。例如,美国政府拨款建设了农业信息网络,农民可借助此网络及时了解气象、土壤等各种信息,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同时还可对产品进行产供销全程监控,农场主通过网络技术或卫星数据传输系统可随时查询有关农业生产和市场的各种信息。美国农业部等投资建立了大量的农业生产数据库和农业经济数据库,提供大量有关世界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粮食短缺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报告。日本批发市场建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国乃至世界主要批发市场的联网。[7]结合我国实际,流通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要注重实现两个整合,即信息资源整合与网络资源整合。信息资源整合强调数据库信息的收集、更新、完善,要避免重复和作无用功。可由商务部等政府部门牵头,实现各类信息的逐级收集、中心汇总,将收集到的信息资源通过商务部信息中心汇总,然后建立面向社会的网络链接,供社会各方使用。同时,需要按月或随时对数据库信息进行更新,建立完善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络资源整合强调农业、农村相关服务网络与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的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和相互重叠的信息资源。另外,还要加强农村批发市场信息化的程度及相应的整合,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同时,积极扶持第三方涉农商务网站,使销售及物流企业掌握收发商务信息的技术和能力,使之成为农产品流通第三方交易平台,让物流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经纪人和农户从中受益。(2)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商家对商家(B2B)模式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在线交易的一种主要模式,该模式具有快速的信息采集和农业动态监测系统,可实现信息业务的动态实时更新,提高对农产品信息的监管力度,还能实现网上竞标、网上竞拍、委托买卖等多种在线交易形式,增加网站的支付功能与实用性,[8]使更多的人能在专门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销售或购买农产品。

本文作者:孟雷工作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流通问题范文篇9

关键词:提升流通业竞争力思考

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因企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现代化水平不高,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等等,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今我国流通领域已全面对外开放,国内流通业要同国外企业争夺市场,求得生存,就必是更加残酷和惨烈。因此,必须全面推进流通现代化,提升流通业竞争力。

流通主导化

传统观念认为,流通只是产品销售的一个环节,而且商业劳动不创造价值,不是生产性劳动,流通成为末端行业,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行业。这一“流通无用论”观念影响着流通地位,制约着经济发展。

其实,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流通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在小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处于从属地位;到商品生产时期,生产与交换互为条件,相互决定;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决定生产,流通从附属产业上升为主导产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重生产、轻流通’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好流通极为重要。是消费通过流通来决定生产,只有现代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现代化的生产,大规模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大规模生产。”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业应处于基础产业的地位。我国要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按照流通产业的概念建立统一的流通体制;加强流通产业的统一的宏观调控;按照开放经济的要求调整流通产业结构;加快培养内外贸复合型流通产业大军;加快流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等,使流通真正成为融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有机系统,从而真正成为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

产权明晰化

流通产业在产权结构、空间结构、组织结构、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等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衡,尤以产权结构的矛盾最为突出,制约了流通产业的发展。

目前国有流通业产权制度改革可以经过科学的资产评估和公开的比较合理的价格有偿转让,可以划出一定比例的国有股向职工有偿转让,组织职工持股会推选代表参加董事会;也可以稳步推行经营者持大股,大胆地鼓励经营者用积累资金或用信贷资金购买企业股份,或者用知识经验折算企业股份;有些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可以把国有股全部公开招标转让给经营者或其他社会法人或自然人,也可以依照股份合作制的方式,全部转让给本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

私营流通业规模较小,设施简单,经营方式粗放,不具有驰名的品牌和较高的美誉度。但是商业劳务性适于私营商业的自主管理;商业的细小性和分散性,适于私营商业的独立经营;商业的运行方式、经营方式、行业特色等比较适于私营商业的产权结构和机动灵活的机制。因此,要通过国有流通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使国有资本从中小商业中退出和减持大型流通业国有股;要把广大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造成民有民营商业;同时,政府要改变观念,不必强化以国有企业为主体,要在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等方面,给予大力而持续的扶持,以发展民有商业。

企业规模化

现代流通业的趋势,应当是整合现有的商业资源尤其是国有流通业资源,使资源加快向优势企业集中,注重培育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从而形成一批资本规模和销售规模庞大、市场覆盖面广、并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全国性的流通集团。鼓励和支持大型商业集团跨地区购并,实现流通领域中的资产重组,做到强强联合;建立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供应链,促进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联动、组合,从而优化了流通业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流通领域大公司大集团,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在较短的时期内建立与外资企业相抗衡的商业巨舰,以此来提高国有资本的利用效率,提高民族商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

世界零售业巨鳄沃尔玛排名2005年“世界500强”第一,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全球有超过4000家大型门店这一连锁优势。我国中小流通业面对实力强大的外资巨商和本土大型连锁企业的压力,以联合采购、自愿加盟为主要形式的自愿连锁方式能通过统一进货、统一定价、统一促销、统一核算,使流通业充分发挥规模优势,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目前,自愿连锁在我国的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各级政府,特别是商务主管部门要创造条件,都要从政策和措施上,积极推动、支持自愿连锁的发展。

组织扁平化

在信息技术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流通业的组织结构是通过严密的等级体系、明确的责权统一和完备的规章制度,保证了用人工方法进行信息采集、加工和传输的有效性。其弊端在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人员之间缺乏合作。随着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企业规模化,将使部门之间沟通、人员之间合作更加重要,同时必将有更大范围的信息需要收集,更大量的信息需要处理,原有的组织结构形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要求了。所以,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灵活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柔性组织结构应运而生。这种组织结构通过应用数据库及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业的应用,极大地扩展了流通业的信息采集、加工和传输的范围,缩短了时间,降低了成本;拓宽了流通业的管理范围和管理对象,调整了企业内部分工体系,减少了中间管理层次,改变了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分割、职责不清的状况;从而形成的这种扁平化组织结构模式,提高了企业运行效率,降低了成本费用,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渠道网络化

传统的流通渠道从横向看,是各分散的流通业各自建立的杂乱无章的流通渠道;从纵向看,是习惯的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零售商等流通渠道。这种渠道既不利于商品向更加广泛的流通,又增加了流通成本,更不利于资源的共享。

在产品同质化和成本差异小的情况下,渠道优势已成为竞争的重点:鼓励流通业通过兼并、重组、合作、连锁等形式,顺势做大做强,以构成流通网络;鼓励流通业将网点延伸到广大农村、偏远山区、广阔西部,在带动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的同时构筑企业网络渠道;面对流通领域的全面开放,国内流通业也必须走出国门,建立全球化的流通网络,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商品流通将使传统流通与网上流通的渠道互补与融合,由改造的原有流通渠道与新型网上渠道共同发挥作用。网络社会,渠道企业将以电子商务环境下流通的业务流程和不同职能阶段的特点为依据进行联结,从而形成开放性、灵活性、信息化等特点的网状交织的模式。

同时,实施电子商务,优化信息采集,在网上进行供销洽谈,并通过网上的电子转帐系统和税收征管的电子网络来进行资金的支付划拨和结算,从而营造出面向全国和全球的网上商贸环境。

物流综合化

由于行政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各行业都热衷于发展各自独立的物流产业,相互间缺少沟通和协调,同时,物流设备缺乏标准,产品缺乏标准,交易成本较大,人为割裂了现代物流的整体布局。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GDP的20%,超过美国至少10个百分点,且企业自营物流比重很大。

现代物流是“综合性”的物流,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改变我国物流业发展滞后、物流时间长、成本高、效率低的现状。着力培育第三方物流,大胆拓展农村物流,加强网点建设,加强网点衔接,更好地吸引和利用外资,允许建立外商独资物流企业。

新世纪是环保的世纪,绿色的世纪。物流行业必将建立全新的从生产到废弃全过程效率化的、信息流与物流循环化的绿色物流系统。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环境保护的加强,逆向物流(逆向物流就是为了回收价值或适当处置的目的而从它们典型的最后目的地移动货物的过程)已经被提到了一个战略高度。

行为规范化

我国多数流通业的结账周期在3个月至半年,有些企业甚至在一年以上,远远高于市场经济成熟国家1-3个月的商业结账周期。其结果是相当一部分流通业没有商业资本积累,必然挤占生产企业的资金来开展经营,导致了产、供、销关系紊乱。诸如此类假冒伪劣、走私贩私、商业欺诈、商业贿赂、恶性竞争、欠债不还等等,造成流通秩序混乱,流通效率不高的现象仍十分普遍。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信誉与形象,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要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规范市场秩序的长效机制;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维护合法权益,切实保障消费者利益。

商会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政府与市场主体关系网中的重要枢纽。一方面作为企业自己的组织,有较强的市场性或民间性,代表企业以多种方式同政府讨价还价,寻求最大限度的政策支持和宽松的政策,同时作为民间组织的集合,可以共享资源,使商会的总交易成本实现最低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商会作用。另一方面作为政府与市场主体的重要枢纽,代表政府执行部分行政职能,通过制定行业章程或同业协议,形成企业必须遵循的准则;通过对行业中违反规定企业的惩戒,警示企业并强化企业自律。因此要认真宣传商会作用,积极组建各类商会,推动商会工作,使商会成为行为规范的倡导者和维护者。

内外贸一体化

内外贸分割的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不利于综合运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与两种资源;又不符合行政管理精简、便民的原则,造成行政资源浪费,行政效率低下,也无法形成政府对整个流通的统筹管理,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的要求。

内外贸易的一体化的内涵是指国家将国内国外贸易看成一个整体,用“大贸易、大市场、大流通”的观点研究贸易问题,促进内外贸有机融合。建议建立涵盖一体化产业的管理,内外贸易一起抓管理;打破市场垄断,放开粮棉油市场;培育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国内流通业要同国外流通业竞争,就需要具备对现代流通业的管理能力,熟知现代流通方式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能够利用现代管理手段,发挥现代流通的优势;需要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更需要熟悉现代流通规则、世贸组织规则、国际商务法律、国际惯例、国际礼仪以及各国风俗习惯,在事业和能力等方面都应该具备国际化水准,增强竞争力,使我国的流通业真正与国际接轨,在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琳.提升流通业竞争力的新途径.商业时代,2004

流通问题范文篇10

一、食品安全监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通过几年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食品市场秩序多年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已经触及,但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治本的任务仍然繁重。从食品市场违法违章行为发生的特点看,由于受利益机制的驱使,假冒伪劣等不合格食品案件易发多发,变换花样,禁而不止;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市场行为固有的短期型和盲目性的克服,法制观念的增强和诚信意识的培养,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完善,法制体系的建立健全等,都决非旦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将贯穿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全过程;从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来看,不仅仅是中国的国内问题,而是属于全球性的国际问题;从食品自身的安全性能而言,零风险的食品是不存在的。摆在我们面前的是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正如吴仪副总理在总局呈报国务院的《关于20*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情况的报告》上所作的重要批示:工作抓得不错,望再接再厉。食品安全永远要抓下去,丝毫不能放松。

二、农村食品安全是监管薄弱环节比较突出的地区

从目前的食品安全整体情况而言,食品安全监管,最艰巨的任务及最薄弱的环节仍然在农村。从经营主体来看,农村食品市场经营主体点多分散、涉及人员众多面广、监管任务繁多重大。从查处违法行为来看,去年查处的农村食品安全违法案件占全国的90.46%,查处的不合格食品占全国的52.09%,大量的食品违法案件发生在农村。从执法监管人员数量和执法手段来看,农村执法人员很少,农村基层工商所建设滞后,执法手段落后,还停留在眼看、手摸、鼻闻等一些原始手段上。从各地整治情况来看,工作进展还很不平衡,一些农村食品市场还存在诸多问题,无证照生产经营食品,制售有毒有害、假冒伪劣等不合格食品违法行为在一些地方比较突出,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应将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转移到农村。

三、无证无照经营食品的问题亟待全社会关注和治理

从食品安全全局来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涉及内容复杂、政策性强,无证无照经营食品的问题成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不到位的难题。从无证无照经营食品问题来看,无证无照经营食品的经营者大多是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民等贫困人员,其经营收入往往是全家唯一的生活来源,具有流动、分散、隐蔽、随意性的特点,有的检查时或关门或逃走,有的取缔后另起炉灶,有的强行取缔时,则会形成“寻求生存权”与“履行职责权”的对抗,极易导致群体事件的发生,成为困扰各地的一个社会难题,应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地实施社会综合治理。

四、经营者自律制度的建立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治本环节

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了一系列经营者自律行为的规范性文件制度,但仅仅依靠经营者自己落实自律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高度重视引导教育、社会监督和工商督查等外在措施。我们要认识到,目前对不落实经营者自律制度的行为缺乏具体有力的监督、约束和惩戒机制,经营者自律制度行为的社会监督与控制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必须努力建立教育、倡导、约束、监督、惩戒相统一的机制,鼓励与规范经营者的诚信经营行为,形成工商积极引导、经营者严格自律、社会密切关注与监督的自律制度建设建设格局。这里的关键是:要让广大经营者通过实施自律制度真正体会到与提高其经济效益是正比关系,这是落实企业经营者自律制度的根本原则,只有这一原则得到体现,才能切实把自律制度扶上自觉自愿自律的绿色通道。

五、不合格食品的退市问题是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关键环节

所谓关键环节就是说由牵一发而动全省之功力,或叫做牵一发而影响整体的效果。从目前法律法规赋予工商机关的职能来看,主要是查处市场中食品违法行为、处理市场中不合格食品;从实施的各项监管制度而言,工商机关通过对市场的巡查、质量监测和快速检测等手段,发现不合格食品,确保及时退市。福建省工商局实施的《不安全食品退市工作暂行办法》,新疆塔城工商局推行的“不合格食品电子预警退市”监管方式,达到了以退市促进经营者把好入市关、规范交易行为的自律意识提升的目的。

六、建立突发事件快速应对机制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首要任务

随着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经营者自律诚信意识的不断提升,消费者自我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监管者行政执法水平的提高,虽说导致食品安全的因素在逐渐减少,但由于受环境、科技发展等不可抗力条件的限制,人力所能及时发现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产生的概率不会减少,就是说零风险的食品安全是很难存在的。而流通环节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是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发环节。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带来的食品数量是很大的,现代化的营销网络带来的食品市场是很大的,生活社会化需求的提高所带来的食品经销者和消费者的数量是很大的,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所带来的受害后果是很难估量的。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主要建立应急处置的组织指挥体系、物质技术保障体系、问题困难应对体系、成绩责任量化指标评估体系等。重点是如何应对媒体,充分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如何控制问题食品,最大限度遏制其传播;如何落实第一现场责任,充分发挥应对者的主观能动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