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思想与美术教育品格的确立

时间:2022-04-03 11:12:24

美育思想与美术教育品格的确立

摘要:美术教育在近代以来的社会语境中虽呈现出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但最终确立起了“现代”的品格,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这不仅体现在他对于美术之文化身份的形塑上,而且建构出了其审美功能,使得美术教育更为接近美术的本质。另外,蔡元培还挖掘出了美术教育的社会功能,使其摆脱了单维的学科限制,从而获得了更大的表现力。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思想;美术教育;品格

在近代以来的社会语境中,作为学科的“美术”呈现出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本质上看,近代美术教育的发生不仅有画家群体的积极参与,而且还离不开教育家、理论家等群体在教育理念层面的积极探索。蔡元培即是这样的典型,他以自身所持有的美育思想为主体,有效地确立起了美术教育的“现代”品格。就确立过程而言,蔡元培在塑构“美术教育”之文化身份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了对其审美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挖掘,在建构“现代”品格的同时,有力推动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一、美术教育之文化身份的形塑

在传统社会中,“一心只读圣贤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思想观念占据了士人们的思维主体。较之“书”来说,“美术”自然始终处于“边缘”的位置。尽管孔子的“六艺”致力于大众人格的完善与情操的陶冶,但这种思想同构于道德教化与审美观念的结构功能之内,“美术”的重要作用尚未凸显。因此可以说,“美术”在古代社会中以“边缘者”的身份存在于其文化体系之内,尤其缺少对于自我身份的基本认知。这种局面直到近代才有所改变,而在这一过程中,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近代以来,传统中国原有的观念渐趋得到改观,加之西方文化与思想的逐渐传播,其时社会的整体观念处在了相对“开放”的状态。“美术”即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生成,这种生成不仅仅是其在形式层面的显现,更为重要的则是其文化身份的确立,蔡元培在此即扮演了确立者的角色。蔡元培有着留学西方的背景,尤其吸收了康德的“二元论”,该观念在随后成为了其美育思想的基础。除了对西方思想的自觉吸收外,蔡元培还逐步确立了“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思想,以此形成了以康德思想为基础,诸种美学思想并用的美育思想体系,这为其后来所进行的美术教育探索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根基。除对先进思想的吸收与借鉴外,蔡元培还在实践层面对美术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究。他将“美术”与“美育”有机地融合起来,有力地拓展了“美术”的文化内涵。就实践层面而言,蔡元培将自身的现实“身份”转化为了“美术”自身的文化身份,不仅通过一系列美术教育政策的颁布,建构起了真正意义上的美术学科,而且还不断支持建立新式的美术教育学校(如“杭州国立艺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把自身以美育理念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充分地运用到了美术教育之中,以此确立了美术教育的基本理念与范式。经由蔡元培的理论和实践,美术教育的文化身份渐趋确立起来,此种身份使其能够与其时的社会思潮之间形成深刻的“对话”关系。也即是说,美术教育在其时社会的文化结构中找寻到了自身的合理位置,而不至于被其他的思想所裹挟。这同时意味着,“美术”不需要借助“他者”的思想空间来宣告自我的存在,而是充分地摆脱了“他者”的束缚(尤其是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从而借助新的社会时代平台来发出自我的声音,并与原有的“他者”之间进行着深入的对话与交流,进一步形塑自我的文化身份。

二、美术教育之审美功能的建构

近代社会中,美术教育最初以其实用功能受到重视,这与其时社会对于西方“器物”的引进关系密切。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入,加之资本主义势力影响下现代工商业的兴起,引进新机器、开办新工厂等一系列“实业救国”运动逐渐兴盛起来。尤其在洋务运动时期,美术教育更多地涵括在了其“实用功能”的挖掘上,典型的如“画图”课程的设置,轮船、机车等器物及其相关的零件等出现在了教学课堂上。因此,在“器物至上”的社会语境中,美术教育之实用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凸显,但这种功能并非是美术教育的实质所在,也与其“现代”品格之间形成了显在的抵牾。上述语境下,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产生和传播正为美术由实用功能到审美功能的转变创造了可能性。如他在1917年所提出的著名的“以美育代替宗教”说,就包含着鲜明的审美姿态。相对于“宗教”而言,这里的“美育”并非是固定的、死板的理论信条,而是充分地结合了人的生命体验与性格特征。与之相应,蔡元培积极重视美术教育对于人之生活情趣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与民国初期美术教育的宗旨相互契合。他致力于将“审美能力”的提高作为美术教育的根本指引,通过培养大众的审美能力,有力地陶冶了人的情操,也极大地提升了人的品味。蔡元培的这种努力正把美术教育由单纯的“技艺”,提升到了“艺术”的层面。此种做法也得到了其时文人的呼应,如鲁迅在其所写的《摩罗诗力说》《拟播布美术意见书》等文章中,曾多次提出了以美术教育来取代宗教的观念,并强调美术教育对于人之性格养成、精神塑构等层面的重要作用。蔡元培不仅在思想层面挖掘了美术的审美功能,而且还将这种思想自觉运用到了具体的美术教育中。如在他所参与建造的杭州国立艺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艺术院校中,无论是前者所提出的“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宗旨,还是后者所秉持的“完全之人格”理念,以及其所创办的第一本美术专业杂志《美术》,均把“艺术”作为了美术教育的重点所在。在这些学校中,一些带有“纯美术”性质的学科(绘画、雕塑等)受到了高度重视,并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占据了主要位置,这便与原有的“实用功能”之间形成了基本的“对抗”关系,但这种对抗并非是“取代”之义,而是意味着在重视“实用美术”的前提下,较为注重对于“纯美术”的理解与汲取,以此形成了“纯美术”与“实用美术”并重的教育格局。可以说,在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积极影响下,美术教育完成了由“实用”到“审美”的转型,这不仅使其在社会层面获得了更高的占位空间,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得美术教育拥有了“现代”的艺术品格,从而有效地区别于传统的封建礼教观念,以及“唯西方是从”“唯技术是从”的理念,培育了美术教育自身的独立性。

三、美术教育之社会功能的挖掘

近代以来,美术教育的发展与其时社会层面的诸种变革息息相关。这使其无法固守于专业的学科范围之内,而必须拥有社会性的眼光与发展理念。换言之,美术教育除了自身艺术功能的呈现外,还应积极培养自身的社会功能。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在美术之社会功能的挖掘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思想启蒙、教育救国、国民性改造等思想也渐趋成为了其美术教育的主体理念,从而有力地呈现出了美术教育的社会功能。早在1912年担任教育总长之际,蔡元培就秉持着“教育救国”的基本思想,积极提倡美感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等方式相并举的方针政策,这就从源头上将“美育”划归到了其时的教育方针之中。蔡元培在1917年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即针对“复辟”事件的强烈反驳,他尤其强调了美术对于社会风气改良的重要作用。这种重视并非是孤立地存在,而在随后不断得以强化。如1919年发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一文,又强调了美术教育对于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作用,这就在美术教育的“学科”性质之外,开拓了其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功能。而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蔡元培又扩充了大众对教育的一般性认知,而将它扩展为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层面。尤其在“社会教育”中,与美术相关的美术馆、展览会、博物馆、陈列所等要素成为了关注的中心,美术的社会功能在此得到了充分地挖掘与展现。在不断的提出与强化中,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获得了全面地展示与呈现,他并非将“美育”作为一种固定化的思想观念,而是当作了“文化运动”的主要方式来进行推广,试图通过“学校”这一核心区域,推及到各个阶层的民众之中,最终想要实现的则是社会意义上的审美教育。蔡元培不只是在抽象的理论层面倡导美育理念,他还把美育理念融入到深入的社会实践中,以便对社会大众进行思想启蒙。而这种启蒙的强调正与其时社会的文化思潮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尤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于大众的思想启蒙成为了知识分子的主体追求,而蔡元培影响下的美术教育正自觉地承担了思想启蒙的角色,并在某种程度上与鲁迅等知识分子所坚持的“国民性改造”之间相互同构。美术教育不仅成为了蔡元培美育理念实施的重要载体,而且还以其深刻的现实性影响了其时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对于蔡元培而言,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大众启蒙的时代际遇,而美术教育正成为了他进行精神启蒙的重要路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育理论的自觉建设。整体而言,社会功能的挖掘对于美术教育“现代”品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仅使其在视野层面由原来的狭窄走向了开阔,而且最重要的是逐步唤醒了大众的精神意志与思想观念,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了社会的发展与建设之中,而美术教育之群体启蒙的社会功能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根本性的确认。

综上所述,蔡元培及其美育思想有效地促进了美术教育“现代”品格的确立,这种品格不仅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于当前高校的美术教育而言亦提供了可行性的借鉴。随着市场、经济利益等因素的不断侵袭,美术的文化身份及审美功能渐趋丢失,其社会功能也逐渐“工具化”,如此语境下,我们更应该发现蔡元培及其美育思想的重要价值,也更为鲜明地感知到了美术教育“现代”品格的重要作用。

作者:刘芳 单位: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