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6-21 09:56:59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面临自卑心理普遍、性格孤僻、逆反心理严重、厌学心理等问题。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方共同努力,即强化政府主导功能,发挥学校教育功能,重视家庭核心功能,凝聚社会集体功能。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民工的规模不断扩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调查,我国留守儿童已达6100多万,并且在逐年增加[1]。本文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并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普遍。有关研究显示,留守儿童自卑感比较普遍[2]。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与关爱,对外在世界缺乏安全感。此外,大部分儿童具有攀比心理。当看到同龄儿童与自己父母在一起,其乐融融时,他们会产生失落感。认为自身生活状况相对困难,父母抛弃自己外出打工只为了挣钱。与父母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不敢与同学交流,产生自卑心理。

2.性格孤僻。由于自幼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留守儿童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虽然祖父母很疼爱自己的孙子、孙女,但这代替不了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如果长期处于无父母关爱的环境中,就逐渐不想与父母交流,也不会与别人分享自己情感世界,变得内向、孤僻。大量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较强。在隔代监护中,祖父母一般年纪偏大,与留守儿童存在巨大“代沟”,易产生沟通问题,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

3.逆反心理严重。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逆反心理在留守儿童中尤为突出。儿童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与父母的有效沟通,可以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据有关学者研究,偶尔与孩子交流的父母占56.5%,从来不与孩子交流的父母却占15.4%[3]。由于缺乏与父母沟通的机会,不能及时关注子女的成长,当出现心理问题时,父母不能给孩子提供正确的指导。久而久之,双方的关系淡漠,留守儿童不再采纳父母的建议,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4.厌学心理。据调查,近1/3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照看[4]。在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他们对留守儿童过度溺爱。全国妇联2012年调查显示,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有的不重视孩子的成绩,忽视对其正确学习态度的培养。父母也没有时间监管孩子的学业,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处于“放羊”状态。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时,留守儿童没有可以交流学习的对象,会感觉孤独无助。有的留守儿童自律性比较差,学习疑难不能及时解决,问题越积越多,学习压力增大,导致成绩下降,学习热情受到打击,从而使学习兴趣下降。长此以往,留守儿童易产生厌学心理。

二、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1.强化政府主导功能。(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政府应该开展专题立法研究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手段,规定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应尽的义务,并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提高其父母或监护人的法律意识。对于娱乐性的场所,比如歌厅、网吧等,政府应该制定严格的经营管理制度,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同时,执法监督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强化管理,以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发挥应有的作用。(2)提高公共财政投入。根据实际情况,政府要合理调配公共财政资源,提高公共财政投入。学校方面,政府应该提高教育资源建设的资金。比如,在义务教育阶段,合理发展寄宿制学校。生活方面,对于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政府要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对单亲家庭或辍学等有特殊情况的留守儿童,要给予特殊关爱与帮助。社会福利方面,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不断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3)保证平等受教育权利。对于在城市上学的农村儿童,政府应该放宽限度,降低公办学校的入学门槛,给农村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以促进留守儿童到城市学校学习。同时,政府要重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育管理方面,在资源合理分配的情况下,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加强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规范管理,强化制度。此外,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与改善教学环境相结合,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教学,保障教学质量。

2.发挥学校教育功能。(1)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学校要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建设一支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的高素质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在招聘教师时,学校可以通过特岗计划等方式,引进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此外,图书馆应增加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书籍,并建立心理教育网站,以便于教师自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同时,学校对教师进行考核,以确保教师掌握相关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质。(2)健全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不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开设课程对于普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变得尤为重要。在农村学校中,虽然不具备进行学科教学的条件,但可以通过集体教育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专题讲座等。此外,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实际,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3)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爱。学校努力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平等、尊重、互助的理念,摘掉有色眼镜,平等公正地对待留守儿童。建立家访教育机制,鼓励教师关爱留守儿童,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关注情感需求,因人施教,及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留守儿童感觉到的家的温暖。体育课时,教师要善于组织一些锻炼儿童意志的活动,提高学生面对困难的能力。

3.重视家庭核心功能。(1)更新教育观念。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加强自我教育,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把教育孩子放在首位。当赚取经济收入与照顾孩子不能兼顾时,应适当放弃经济利益,多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金钱没有了,以后还可以赚,但对于孩子的培养是不可逆的。如果没有抓住教育孩子的关键期,以后花更多的金钱、精力也不能挽回。此外要客观评价孩子的能力,当学习成绩好时,不能认为孩子各个方面都好,以防产生骄傲心理;当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父母应该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孩子,帮助其树立自信健康成长。(2)强化家庭教育责任。父母要认识自身的教育责任,与孩子沟通时,不仅要了解学习情况,更要掌握孩子生活、成长等方面的情况,关注心理变化,重视并满足孩子精神和心理需求,给予家庭温暖。与学校沟通时,通过老师的观察,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长信息。发现问题时,对症下药、及时补救,以促进孩子健康发展。此外,提高公益活动参与度。在公益活动中,一方面可以提高父母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又为父母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帮助解决生活教育问题。因此,父母要多参加公益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3)言传身教树立榜样。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提出要求时,一定要自己先做到,这样可以提高父母的信服力。比如,不让孩子上网、玩游戏,父母自己也应该做到。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父母要严宽适度,既不能过分溺爱,又不能施暴管理孩子。引导孩子认识自身的错误,并主动改正,以培养其发现问题的能力。此外,父母要言而有信,并教育孩子信守诺言,答应的事情一定完成。当然,也不能随意许诺。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当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告诉答案,而是引导其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全面分析,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凝聚社会集体功能。(1)整合社会资源,完善教育体系。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社区教育比较缺乏。为了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应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定期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提供心理健康辅导。通过提高农村教育条件,吸引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如大学生村官,他们的文化素质比较高,教育理念先进,有利于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留守儿童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退休的干部、教师等人员,可为社区教育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2)重视社会组织力量。在发达国家中,有很多社会组织解决儿童存在的问题。然而,我国的社会组织却较少。社会组织不仅有利于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还可以帮助其父母,让他们掌握相关教育知识,以更好地管理儿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应该大力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使社会组织的作用得到有力发挥。同时,媒体应加大社会组织的宣传力度,引起更多有爱心的社会人士关注并加入社会组织,加大帮扶力度。(3)鼓励志愿者帮扶。志愿者身体力行,应鼓励其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尤其鼓励在校大学生。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积极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大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在偏远山区或原籍所在地,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丰富大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组织交流能力,还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作者:穆玉芳 何英姿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孙宏艳,赵霞.为留守儿童守住一片天———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N].光明日报,2015-06-19(5).

[2]胡林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7):199-201.

[3]殷晓旺,李江华,肖湘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J].教育学术月刊,2010,(6):23-25.

[4]李海秀.留守儿童达6000万,流动儿童超3500万[N].光明日报,2013-05-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