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校本实践研究

时间:2022-05-26 09:27:29

科学教学校本实践研究

【摘要】一所乡村小学20多年的科学教学实践,经历了从知识的科学教学到探究的科学教学到“做思共生”的科学教学的探索历程。这是一段锐意进取、不断更新育人理念的历程,一段从课程建设跨向文化建设的进程,更是一段乡村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华美乐章。

【关键词】做思共生;科学教学;校本实践

苏鲁交界处有一条河,叫绣针河;在绣针河畔有一所农村小学,叫连云港市马站中心小学;这里有一个“少儿科学院院士导师团”,他们以乡村儿童科学素养的提升为己任,通过“做思共生”科学教学的校本实践,谱写了一段乡村科学教育的华美乐章。

一、课程整合

马站中心小学“做思共生”科学教学的校本实践,最早可追溯到20年前的兴趣小组活动。1.从特色化到常态化。绣针河两岸、黄海岸滩,各种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拥有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从1997年的“绣针河中下游野生植物研究”开始,学校因势利导,带领学生从书本知识的学习走向大自然、研究大自然,开启了玩科学的特色活动之旅。学校坚持走自己的特色之路,以中央教科所立项课题“农村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为引领,以校本化实施为策略,以课程化开发、校本化管理为措施,从最初的一名辅导教师、12名小组成员的科技兴趣小组逐步发展为全镇师生全员参与的常态化科学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2.从大处着眼到小处入手。促进师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科学素养的提升,是学校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的着眼点。最初的活动框架设计讲求“纵横”:纵向注重活动的历史延伸性、可继承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横向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和丰富的活动内容。这一顶层设计为科学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做好了经验储备。以上是从大处着眼,而从小处入手,就是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从最具有实操性的小主题实践活动入手,找准切入点,逐步巩固成果,扩大活动领域。如:野生动植物研究,就是先从辨识草木、采集标本、研究生性特点和功用价值开始,然后逐步深入,相继开展柘树研究、贝类研究、鸟类研究等。3.从三位一体到多位一体。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时空。学校综合开发、整合利用校内外和家庭资源,在“拥抱绣针河”校本课程、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这三门课程的相通和交叉之处,采取“三位一体”的实施策略,将教学内容、四大领域、教学资源、新生成的问题以及多种探究项目、多种活动方法进行整合,统一规划实施。如:以苏教版《科学》三上“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为基础,整合全学段教材内容,形成主题活动“绣针河中下游地区野生动植物研究”。在三位一体的基础上,学校打破学科界限,将其他课程视为科学探究的构成元素,以学科融合的形态建构校本大课程,从三位一体做起,到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直至所有学科一体化,让科学探究活动成为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载体和拓展沃土。

二、理念更新

反思发现,科学教学如果没有理念的更新作支撑,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将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于是,从2008年起———1.从科技实践活动到科学“做中学”。由做科学、科学地做,到科学“做中学”,学校导师团完成了理念的更新。学校于2009年申报江苏省“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学校,结合课题“农村小学‘做中学’科学教育实施策略研究”,践行“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健康和快乐还给学生”的理念,倡导“五个全部”,即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兼教科学,导师团成员全部参与编写“课程纲要”,一至六年级全部开设科学“做中学”项目实验课,师生全部参与活动和案例开发,积极开展科学“做中学”项目。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科学思维水平,对各学科相关内容及以往活动案例进行梳理、筛选、整合,形成新的主题案例。这些案例充分考虑低、中、高年级科学知识的自然过渡和活动对接、教师特长和学生个性。五年时间内,学校相继开发出“奇妙的水世界”“多姿多彩的纸”“有趣的种子”“熟悉的空气”“家乡的桥”“我们的柘树”等主题案例,汇编成《科学“做中学”案例集萃》上中下三卷,并在全市推广。2.从“做中学”到“做思共生”。动手做只是手段,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才是目的。学校以目标为统筹,以问题为引擎,以项目学习为主要形式,抓住验证、经历、思考、探究四个关键词,使做与思交互攀升,良性循环,逐步形成了做与思共生的课堂形态。此外,马站中心小学还建立了适合自己的“1+N”做思共生科学教学模型,即以STEAM科学课堂教学的1个基本范式加涵盖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多学科融合的主题活动。

三、文化引领

如今,“身心手脑同构、学问做思共生”的教学理念正在影响着辖区内各村小、教学点及各学科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学校文化。从中心校到村小。马站中心小学下辖四所村完小、三个教学点,考虑辖区内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的不均衡,特别是对“做思共生”理念理解程度的参差不齐,学校采取中心校带村小“四个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即在课程建设、资源共享、项目实施、学科教研四方面一体设计、一体部署、一体实施。学校还有两项措施值得一提:一是“走教电动车”,就是中心校为骨干教师配备电动三轮车,载着教学所需的各种材料在村小和教学点之间“走教”;二是“流动体验馆”,用一辆工具车满载各种科学体验设备在村小和教学点之间巡回。这样,既能集中优势资源,又能促进完小、教学点的均衡发展。从师创课程到童创课程。重新审视校本课程“拥抱绣针河”、师创课程“科学‘做中学’案例集萃”和师生共创课程“打印天下”“创造梦想”“做客未来”“搭建世界”等,然后以“做思共生”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研发童创课程“我爱发明”“指尖上的科学”等,逐步构建以兴趣和问题为导向的综合课程体系。从课程建设到文化建设。学校于2015年成功申报江苏省少儿科学院综合性学习特色文化建设项目,从此完成了从课程建设到文化建设的华丽转身。如今的校园,处处体现着“实践、体验、创新、成长”的学生文化,“我动手、我快乐,我创造、我成功”的行为文化……从知识的科学教学,到探究的科学教学,到“做思共生”的科学教学,一所乡村小学正逐渐成长为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的基地。

作者:胡训忠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