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酒店管理类课改构思

时间:2022-07-23 03:04:30

中职酒店管理类课改构思

传统的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是指教学活动既有质又有量。量对应的是效率,质对应着效果,有效就是既有效率又有效果。但对职业教育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始终不能忽略的是它的价值属性。举例来说,某一课的教学严格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但如果这堂课传授的知识早已是“过去时态”,或者这堂课所传授的知识、能力对大多数学生的未来(就业或创业)毫无用处,这堂课能说是“有效”的吗?所以,对职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课程层面上加以重新认识。换言之,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层面,而应该在课程、专业层面展开研究,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范畴也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而应该是课堂和实训场所,乃至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本文拟从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客房、餐厅服务)的角度,针对契约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以期从课程层面上切实解决中职学校以职业训练为核心的有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对现有“2+1”课程模式的反思

现有的“2+1”课程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然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实践证明,现有模式仍存在许多不足,如:不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和要求,不利于结合企业的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影响了学生的实习表现和企业的工作效率,甚至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学校的招生。

(一)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不足

从课程内容上看,首先是课程内容“一刀切”,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所学习的课程内容是一样的,这既不符合中职生水平差异的实际,也不适应职业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更不符合中职生多途径发展的要求。其次是必要课程教学内容的“缺失”,一些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教学内容尚未纳入课程内容范畴。从课程结构上看,一是课程开设没有根据专业的需要来选择,不仅开设的课程科目相同,且使用的教材和课时的安排也完全一样。二是课程设置基本是单一的学科性课程,缺乏综合课程,学科之间界线分明,内容自成体系,缺少学科之间的知识与能力渗透,学科知识与能力之间不易迁移,因而不能满足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从课程教材上看,公共基础课程基本上都使用国规教材,教材内容普适性强,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不紧密,与具体专业的需求结合不紧密,与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不紧密,缺乏教材的校本处理。

(二)专业课程教学有效性不足

从课程内容上看,一是现有课程内容缺乏更新,严重滞后于酒店行业高速发展,无法顺应酒店行业的发展,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无法让学生具备适应市场变化发展的能力,二是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无法让学生掌握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课程结构上看,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截然分开,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一分为二。可是,学校学习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缺乏对接,学校教学资源欠缺,设备配置不足,更新太慢,不能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和实训场地,教师只能借助多媒体课件模拟情景,不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课程教材上看,现有教材与行业工作岗位标准、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与岗位工作要求均存在脱节现象。加上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少,对迅速发展的专业实际状况认识不足,未能与市场变化同步,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有效学习。以中职学校原有的酒店专业课程餐厅、客房的专业设置为例(如表1),可以看出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就已经限定了教学开展的有效性。第一,课程设置是单一的学科性课程,专业课程只是简单地划分为《餐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不能体现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导致学科知识体系不够完整,内涵不丰富。第二,理论课与实践课截然分开,一分为二,甚至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掌握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比如,将《餐厅服务与管理》课程简单地划分为理论课程和实操课程,不符合酒店工作岗位的实际状况第三,课程安排过于集中,如:餐厅课程集中安排在第三学期,按每周6节课课时分配安排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

二、对现有“2+1”课程模式的调整与改革

(一)对公共基础课程的调整与改革

中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赋予成长中的学生以基本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因此,我们要以提升职业素养为目标,以专业培养定位为牵引,以整合课程资源为基础,以创新课程模式为突破,以调整教学内容为重点,以改革教学方法为手段,以更新质量标准为途径,以变革评价方式为激励,全面推进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努力实现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与学生职业素养的显著提升相互促进,切实解决为学生的可持续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问题,解决广大公共基础课程教师育人观念的转变问题和专业成长问题。

1、对课程内容的调整与改革首先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需要出发,增加相关的课程内容,如创业教育课程、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企业文化教育课程、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等等。其次,开发出一批直接为就业服务、为专业课作铺垫以及职业拓展的应用性公共基础课程内容。其三,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出发,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删除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艰深难懂的课程内容,精选注重实践活动、有利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内容。

2、对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首先,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根据专业的需要重新审视与调整本专业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容量,根据专业需求和大纲规定,对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容量做弹性处理。其次,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综合学科之间、学科与专业之间的课程内容,达到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完美结合。

3、对课程教材的调整与改革首先,结合具体专业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编写校本教材;或先形成讲义、课件,条件成熟后编成教材,使教材结构更加完整合理。其次,丰富现有教材的呈现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库、学科网站和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材改革。

(二)对专业课程的调整与改革

1、对课程内容的调整与改革以岗位工作分析为前提,我们调整专业课程内容,如表2所示:以餐饮为例,通过对餐饮服务岗位工作过程的系统分析,将原来单一的《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以岗位能力为本位,丰富了餐饮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包括有:中餐服务、西餐厅服务、酒水知识、插花知识、茶艺知识、咖啡调制等等。并且结合我校的资源优势,开设了营养卫生、中餐烹饪、西餐烹饪、营养业务等餐饮相关课程,丰富了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使学生对餐饮文化的丰厚内涵产生浓郁的兴趣,避免了原来单一课程的枯燥无味,又使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更能得心应手。确定专业课程内容后,我们在课时的安排上进行调整与改革,主要通过校企合作计划,打破现有“2+1”的课程结构模式,在前两个学年里使“校企交替培养模式”得以有效实施。从课时安排上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前4个学期里,每周都有到企业参加技能训练的机会。

2、对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首先,以能力为中心,制定“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有效教学计划。通过契约式校企合作,学科的教学计划可以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模式,由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科授课计划,企业利用自身有利资源为学生的技能训练提供有效帮助。例如,学校选择本地有代表性的酒店派出行业培训师来对学生进行职业形象、职业道德、客房、中餐、西餐等专业素养与技能培训,同时组织学生到酒店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按照教学计划,学校的专业教师也到酒店进行现场授课与指导,与企业培训师互相配合,针对薄弱的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充分利用酒店先进的设施、设备进行实操,弥补学校教学设施的不足。双方定期、不定期进行互动研究,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弹性处理各学科课时,学习时间和方式灵活安排,但管理严格。学生在学校理论教学或在企业岗位技能训练时间的长短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教学为技能培训服务。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应处理好企业正常营业与教学需要相冲突的矛盾。我们可采用灵活的学习方式,既保证学科授课计划的内容整体不变,又允许企业根据实际的工作环境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从理论到实际操作能力都达成乃至超出预期的培养目标,实现学生整体素质与企业要求的无缝对接。学生每次外出到企业参加训练,学校均有专业老师陪同,参与教学并严格管理。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不仅受学生的欢迎,还有助于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对课程评价的调整与改革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餐厅与客房的专业课程学习是否有效,不能单凭老师或者学校或者企业来定夺。更应该由学习的主体———学生来评价。学生在校理论学习的效果我们采用课堂测试等传统手法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衡量检验教学效果。但是到企业参加技能训练后,为了检验教学方式是否有效,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调整、改进评价方式,如表3所示,我们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首先,改变原来评价中教师单方面施测,单方面给定结果,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把评价过程,变为评价者与学生充分沟通协商,共同建构评价结果的过程。评价表中,学生评分权重达到了40%,只有这样,评价结果才能得到学生及其家长的最大程度认同,更好地发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的作用。其次,将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落实在“双重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其中,“知识目标”包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而“情感目标”则包括“工作态度”、“思维能力”和“价值观”。使评价内容更完整、更好操作、更客观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且把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并重,各占50%,重视学生思维与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评价内容衔接相关职业技能鉴定,让学生在学校培养阶段就可以体验到企业氛围。最后,参考借鉴企业员工业绩考核方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评价中既有“自评”,又包含组内同学的“他评”,更客观反映学生在岗位技能训练当中的真实精神面貌和实际操作水平。技能训练效果的评价结果某种程度上成为评价“校企合作”模式成败与否的现实依据。为此,我们依据评价结果,不断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只有那些在学生评价中得到好评的目标得以实现,才能真正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良好影响;只有学生获得良好的等级评级,才能推动“校企合作”模式得以深度开展。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能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能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师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就一定能够有效突破现有“2+1”课程模式的束缚,并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优化教学质量,切实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