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理念思考

时间:2022-05-21 10:24:13

小学教育理念思考

摘要:任何社会的发展首要的就是人的发展,而每一个具体的人的发展离不开系统的教育过程,这个系统的教育过程就是从小学教育开始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现代化教育教学的灵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理念,是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教育;理念;践行

一、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反映到一个独立的个体的成长过程来讲,是他成长的重要阶段,这种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明确的是非观念的形成,并且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明确的是非观念养成过程中,逐步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二是在处理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培养一定的对事物和问题看法的角度和思路,并且在处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处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对待人和事的正确理念,树立友善、合作、共赢的认识。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从社会的角度来讲,任何社会的发展首要的就是人的发展,而每一个具体的人的发展离不开系统的教育过程,这个系统的教育过程就是从小学教育开始的。特别是21世纪的中国,创新国家建设的核心就是培养创新人才,它是事关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小学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这个基础工程建设的好坏,将决定国民教育体系的良性循环,影响着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系统的劳动力的生产。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皮亚杰认为,教育的一般目的就是认知发展的陶冶过程,也就是在不断创造条件的前提下,促使和鼓励小学生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在这里所强调是教育目的不在于增加小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把内心潜在的发明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而不在于只是简单的训练重复。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实,而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洞察力。所以,站在教育的一般意义来理解,教育就是要培养一个现实意义上的人,而这个培养的过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

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提升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步被创新和完善,尤其小学教育作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基础的教育,“以人为本”理念作为小学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将贯穿在整个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那么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怎样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人为本”源于西方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是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社会而提出的。在我国,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公元前725年—645年)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时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也有了以人为本的提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自然肌体要服从生物发展规律,这就是人的自然属性。它表明了人和动物的联系和共同性,也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但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人们只有在生产劳动实践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获得自身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否则,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必须生存和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不同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和不同,决定了每个人的社会属性。所以,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二者统一于人之中并客观存在,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自然属性就没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的自然性受人的意识的指导,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我们看到,因为有了人才有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才有了社会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有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只有在人的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有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而发展了的人类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的发展。这就充分说明以人为本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核心要义,而教育本身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具体到小学教育来讲,它是一个由许许多多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庞大的整体系统,如何在这个系统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需要我们抓住学生与教师这个主要矛盾,抓住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学生也就是我们所提倡的“以生为本”。首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自我发展过程。在每个学生的自我发展中,要遵从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表现的特点不同,自我发展的程度不同,不能轻易抹杀这种矛盾的特殊性,而采用拔苗助长的方式,或者是统一标准要求的模式,致使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而失去了成长的机会。其次,要尊重学生之间的相互成长过程。小学教育阶段对于每个学生来讲,是他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和学会处理一定社会关系的第一步。这个第一步的重要性就在于:一是必须明确一定的是非原则。所以正向引导是小学教育主要内容,可以通过语文课本选择的内容,通过树立榜样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为人师表,来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在处理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培育正确的理念。当个体总要和其他人发生关系的时候,不论从个体的角度,还是社会的角度,其中最理性的选择就是合作才能共赢。每个学生在处理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在感受情感温暖的过程中得到成长;每个学生在处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中,在感受老师的关爱中得到力量,感受到成长的力量。最后,要把尊重学生的自我成长过程与尊重学生之间的相互成长过程统一起来。在现实教育环境中,有些学校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对学生自我成长的尊重。有的家长只考虑孩子应具备哪些社会技能,完全忘记了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个过程,忘记了每个孩子学会处理一定的社会关系,也是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因此,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又具备一定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三、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

正确的教育理念,只有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才具有意义。概括地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处理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教育得到自身的全面发展。首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对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的过程,既是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使自己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与人类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是把学生放在教与学的主导地位。表现在实际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在注重每个学生个体特殊性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教育实施方式;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在尊重每个学生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完成教育教学的环节和步骤。二是把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与创造力形成相结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每个学生成长的重要标志。因此,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了兴趣,其学习的结果可想而知。三是建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合作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社会个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合作共事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在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理念和合作精神至关重要。具体到每一个小学生来讲,他需要处理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其中师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建立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对每个学生的影响力非常大。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教与学的合作,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促进教学相长;师生之间的合作是相互尊重的合作,老师不以权威自居,学生也不唯命是从,而是在教学之间的平等对话中达到心灵的沟通;师生之间的合作与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相统一。也就是说,没有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关系,就不可能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首先是在家庭里的成长,家庭关系的和谐是学生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港湾,表现为对父母的依赖和亲近。当一个孩子走向学校的时候,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他更需要老师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教师与父母所不同的是承担的责任的侧重点不同,但在情感上的要求是一致的。也只有在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关系下,才能把对学生的教育当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事业来完成;也只有在尊重家长和虚心听取学生家长的教育建设,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只有教师在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上与家长达成思想共识,带给一个小学生的将是一个愉悦的学习成长环境。其次,把教育与生活相结合。陶行知先生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们从一般意义上讲,任何知识和理论都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来源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基本经验,而带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经验,经过一些理论家进行逻辑思维加工,就上升为一定的观念和理论。从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他的成长过程就是从认识世界开始的,而每个人的具体的生活实践是他认识世界的开始和基础。当然我们也知道,每一个人的生命旅程是有限的,通过间接经验的学习是独立个体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基础工程,而教育则是独立个体学习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因此,从小学教育内容的构成和课程的设置来讲,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其它学科,都起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把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活学活用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的动力。一是生活启发教育,利用生活学好学科。比如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亲身的旅行、参观博物馆、逛书店等这些生活中的媒介,了解字词句的用法,观察待人接物的方式,学习榜样的精神,辨别生活中是非的能力,感受生活中的自然景观、人文文化以及科技发展水平。达到借用生活体会,生发语文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共鸣。避免了语文内容的抽象性而带来的无趣感。也可以借用生活现象,沟通所学内容的情景,发挥生活对教育的启发作用。克服以书本、文字为中心的教育而带来枯燥感。二是教育引导生活,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为改造社会生活服务的,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成为在为社会服务和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理想人生,实现生活启发了教育,教育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了学生的美好生活。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借用语文体验,升华对的生活理念和价值,培养出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人生。借用数学教学体验,感受世界和社会的本质和规律,让学生有了正确和理性看待人和事的思维,从根本上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理念。培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就是要让他成为社会的人。而要做一个社会的人,就必须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所要求的。不同的社会的道德规范的要求是不同的,每一个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放在每一个人身上来说,是需要从小培养而养成的。正如韩愈在《师说》中讲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特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先生提倡的“仁义”,“礼乐”,“德治教化”等思想,也说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孔子引“仁”入“礼”,克服了周朝时期礼仪的形式主义,使其具有了政治教化意义的内在精神实质。“乐”在孔子这里强调的是培养人的德性的审美活动,通过高雅的艺术活动“乐”使“礼”成为人们能够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我们看到,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它的核心理念,而礼仪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同样,在现代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的培养,是小学教育的中心任务。一是注重教师的表率作用。对一个小学生来讲,他所面对的老师是他人生路上的指路标,老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小学生的行为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身心的影响,必须是符合社会要求的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而这种能否产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之间的社会互动,取决于教师责任感驱使下的人格魅力和职业道德的形象影响力。二是注重教育环境的净化。理性的教育理念的实现,需要良好的社会教育教学环境。否则,一切教育的本质就很难实现。

作者:郝继凤 单位:晋中市榆次区太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