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时间:2022-01-08 11:08:0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摘 要: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我国的教育行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的主体地位开始发生变化,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改革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教学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其能够有效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般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政治性以及思想性,其主要是利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增强抵制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一般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价值。对于该课程而言,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确保学生能够建立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以及良好的行为,有效培育“四有”人才。二是教学价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新课程,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有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创新性以及针对性,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三是社会价值。该课程能够确保学生、高校以及社会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培养出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以及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此外,该课程能够提供平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就目前而言,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其还存在一些问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实效性不高。其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专业水平低;二是教学手段单一化;三是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离。

(一)教师专业水平低

一般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理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照搬照抄教材内容,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严重阻碍教学效果的实现,无法有效体现出该课程对学生成长的价值。

(二)教学手段单一化

大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教材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对相关热点和重难点的指导,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材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离

教师在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时,往往会出现教学内容滞后性的现象,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此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强,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分析

(一)主体教学法的应用

主体教学法主要指的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重视,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调整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强化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效果。一般而言,教师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否发挥出学生主体性作用,将会对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二)实践教学法的应用

恰当的实践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实践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实践活动形式具有多样性,教师可以结合院校特征、学生兴趣以及课时安排等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如采用模拟活动、问卷调查以及参观访问等形式进行教学。此外,教师可以从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教材的内容出发,为学生安排具有针对性地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身。一般而言,教师在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时,可以联系就业办、学工处以及校团委等,联合举办相关的教学活动,开展专题讨论和讲座,或者是组织学生到相关的教育基地进行参观等。这样的实践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是指结合具体的典型案例,通过教师的帮助与指导,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应选择经典的案例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交流,并指导学生解决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一般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社会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更新学生的理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教师在选择案例教学法时,必须要对案例的内容加以重视,多采用正面案例进行教学活动,这样学生能够通过正面案例的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当然教师由于教学需要,也可以采用反面案例,这时教师需要重视案例的分析与阐述,让学生感受到反面案例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而言,其具有警示、导向、调节、控制与启发等育人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和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人心、教育学生,塑造民族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一般情境教学法又称为课堂表演等,其主要是对某个特定的情景和判断进行抽取,让学生能够自行组织、表演、分析和总结,从而实现教学的目的。如教师在对《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这一章节进行讲解时,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有效模拟法庭的情景,对法官书记员的服饰、席卡、无线话筒、椅子、方桌以及场所等进行合理设置,并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角色扮演。最后演练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并让其他同学加以评价,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程序法律制度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教师在采用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两点问题:一是充分的准备。教师要能够明确教学活动要求,有效传授相关的知识,同时学生要能够将自身的主体性地位以及主观能动性加以充分发挥。二是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育人功能,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合理采用情境教学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四、结束语

一般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主体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将教材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对教材案例进行合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抵制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作者: 亓志学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越峰、王虹.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3,10:233.

[2]樊玲、周彬.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17:185-187.

[3]王定国.旅游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思想战线,2013,S2:331-334.

[4]黄霞.浅谈近十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110-11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