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育态度推进师生合作

时间:2022-05-07 11:11:00

改变教育态度推进师生合作

学校教育活动中,常出现学生不合作现象,究其原因错综复杂,本文试图分析教师不当教育态度与方法易导致学生不合作现象的产生根源,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常见的几种不当教育态度与方法

1、师生关系中地位的不平等导至师生难以沟通情感

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所处地位与作用有差异,如果教师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教师的教育活动中的优越性,或以专制、教训的态度来教育学生难以激起师生心灵的共鸣,导致学生对老师产生情感隔膜,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学生对教师一旦产生抵触情绪,哪怕教师的话再对,学生也难以听进去。

2、教育学生时,教师忽视了教育方法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学生作为独立人格的人有其固有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必须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与方法,努力寻求师生心灵互适的支点以求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简单的教育形式,单一的教育方法无法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容易使教育流于形式,也有的教师为了使学生刻骨铭心,常用“强刺激”方法,诸如对学生说些风凉话,揭学生的短,出学生的丑以求得学生的反思与上进,这些做法是有害的,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简单和片面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导致学生自抛自弃

有些教师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以学生成绩为标准来评价学生,有些教师出于班级管理方便以学生遵守纪律为标准来评价学生,有些教师以学生的文明礼貌为标准来评价学生,这些标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过于简单,片面,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这些标准都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衡量学生的,容易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甚至使学生对其它欠缺方面失去信心,最终导至学生自抛自弃。

二、对转变教育态度与方法的几条建议

1、教师应努力培养健康积极的心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首先教师应努力培养健康而积极的心态,具体体现在:积极的自我意识,明确的价值观念,弹性的适应能力,平等的交流意识和良好的自我状态。教师应坦然地面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甚至是不可思议的问题;其次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并积极地完善自身的教师形象,允许学生评价教师尤其是教师自身言行中的不足,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师生的平等,缩短师生的距离,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尊敬教师,这能为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另外,教师还必须不断地丰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博得学生的赞赏,这样也能为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提供保证。

2、教师应努力寻求科学的教育模式与方法

学生尤其是行为偏常生容易与教师产生不合作行为,教师必须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寻找不合作行为的原因并向学生指出改正的方向,对待行为偏常生千万不可冷嘲热讽,挖苦嘲笑。教师应始终抱着乐观的态度去理解行为偏常生,相信他们的不合作行为可以转变,转变学生的不合作行为可采取以下模式:

摆事实→→提高学生认识→

→教师评价学生行为→

→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学生树立面对不足的信心,转变不合作行为,增进师生合作

这条模式对学生不合作行为的转变采取了两条腿走路,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教育动机与目标;使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行为并且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长处与不足,树立克服不足的信心与勇气。这条模式也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的合作。

3、教师应对学生赋予恰当的期望与要求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赋以恰当的期望与要求,教师过高的期望与要求学生难以实现,这容易导致教师丧失教好学生的信心,反过来会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和协,增加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发生;而过低的期望与要求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同时容易导致学生目标的转移。有效地表达教师的期望与要求必须立足学生实际,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确定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正视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反复现象使学生在反复中成长,在成长中增强对教师的理解与合作。

4、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

作为一名教师应始终保持满腔的教育热情,用心去体会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生活本来就是复杂的,教书育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矛盾也是自然的,遇到各种问题与矛盾,尤其是学生的问题与矛盾不应简单地训练,粗暴地压制,应坚持正面教育,用教师博大的胸怀,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去呼应学生,努力防止消极情绪的迁移。带着一颗父母般的心去关爱学生,朋友般的心去亲近学生,多与学生接触交流,建立父子型的、朋友型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相容性与互助性。

5、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教育关键,千万不要吹毛求疵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有体会地指出,给他印象深刻的学生是那些调皮,甚至是那些不可管束的学生,而不是那些无可挑剔的模范学生,因为透过学生的“毛病”可以发现他们潜在的特点。

教师应允许学生有“毛病”,不可轻易地扼杀学生的“毛病”,往往教师看来的某个“毛病”正是学生的长处,是学生与众不同的潜能,适度地允许学生犯“毛病”,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成长。当然学生的“毛病”必须控制在一个度内,正确地引导利用学生的“毛病”,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只要学生的“毛病”不致于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与成长,不会对社会、对他人造成损害,大可不必过多地干预,因为毕竟他们还只是孩子。

学生不合作现象会给学校教育带来一些负效应,但同时又有利于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完善,作为教师应一分为二地对待这种现象,千万不可简单地埋怨,甚至放弃对不合作学生偏常行为的转化。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教育》2000年第8期

《今日父母》李树荫著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怎样当个好教师》人教社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教育学》睢文尤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