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浓度的教学透析

时间:2022-04-10 05:33:00

物质的量浓度的教学透析

一、课题引入

在带领学生学习物质的量浓度时,由于相当部分同学并未掌握物质的量以及气体摩尔体积概念,亦未建立起正确的物质的量的思维方法,还依赖于初中学习的运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的方法。

首先把学生分成甲乙两组,分别计算下面的题目。

1.多少克NaOH能与50g98%的H2SO4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2.含0.5molH2SO4的H2SO4溶液与含多少摩尔NaOH的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此时,全班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接着问:称量50g98%的H2SO4溶液需要哪些仪器?溶液通常是用来称量的吗?如果在实际操作中知道溶液的体积,如何计算溶质的物质的量呢?在做了这些引导之后,很多同学体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二、课堂学习

环节一:

学生读书,讨论,找到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单位,并得出表达式。然后在大屏幕上展示课堂思考:

1.40g氢氧化钠溶解在0.5L水中形成某温度下的溶液,此时的物质的量浓度可求吗?若能,试计算。

2.40g氢氧化钠溶解在一定水中形成某温度下的溶液0.5L,此时的物质的量浓度可求吗?若能,试计算。教师与学生共同比较,得出结论。

环节二:

指导学生对定义式中各物理量及其单位的理解,然后展示练习:

1.1L溶液中含有某物质3mol,则此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

2.用40gNaOH配成2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mol/L。

3.标准状况下,22.4LHCl配成0.5L盐酸,其物质的量浓度mol/L。取出10ml,其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

4.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硫酸溶液250mL,含硫酸的物质的量为mol。

在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写出计算公式和计算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物质的量与质量、气体的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理解计算式中各量的含义。

环节三:

引导学生理解溶质电离的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的体积无关,讨论:下列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

A.100mL1mol/L的NaCl溶液

B.100mL1mol/L的Na2SO4溶液

C.100mL0.5mol/L的Na3PO4溶液

D.400mL0.5mol/L的Na2SO4溶液

小结:物质的量浓度可以用来表示溶液组成的,在应用中有很多方便之处。物质的量浓度只与溶质的浓度有关,与液体体积无关。

三、巩固练习

综合性练习题能使学生达到较高的学习水平,要给予重视,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要达到较高的综合水平,需要一定的基础,对这一点绝不能忽视,否则就会“拔苗助长”。因此,要做好基础性练习题和综合性练习题的和谐配合。

在教学中,可以把习题分为A、B、C三组,A组为基础题,巩固概念和概念迁移,每生必做且要求独立完成,B组为巩固题,适度发散及知识点理解,增强概念的横向联系,每生至少选做两题,也可全做,C组题为提高题,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选做,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对于新的化学概念,不是以讲授为主,而是采取层层引入问题情境的方式,使学生处于不断的思考中。在学生的思考讨论过程中,引出本堂课的核心知识,通过学生的讨论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意义,完成了本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从课题引入到习题设计,不仅在形式上起一种过渡作用,更是将学生的思考引入新的方向,解决教学重难点。

3.在学生讨论和解题过程中,教师应当能够敏锐的抓住学生暴露的问题,从问题入手,以讨论的形式与学生一起分析解题思路,并且进行集中讲授。

4.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个性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这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由以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倡导探究、引导发现为主的教学。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不能忽略,还要使练习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力手段。

教学时间有限,练习一定要少而精,必须选择覆盖重点内容、代表各种类型的最典型的练习,通过练习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即便是对于知识技能的练习,也要全面地予以考虑,并且有所侧重,做好整体的规划、设计。以化学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热爱生活、有社会责任感的高尚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