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十篇

时间:2023-11-09 17:48:09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篇1

[关键词] 电子机票 功能取向 工业生态学 物质减量化

2008年6月1日起,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所属航空公司和机票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实施电子机票。电子机票通过现代技术和信息化管理,实现订票、办理乘机手续和结算全程无纸化。其意义在于将机票的功能与功能载体的纸张实现了分离,即不但具有与纸质机票相同的功能,还使出行更为便捷,而且不使用纸张。

一、基于工业生态学的功能取向策略

我们知道,产品是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或欲望的物质(或方法),包括有形和无形产品。有形产品是由功能和物质载体共同组成的。工业生态学认为,由于消费者通常需要的是产品所具有的功能,而并不是要拥有产品的物质载体。所以,生产者或经营者可以将产品功能与其物质载体分解开来,向消费者销售或出租产品功能;社会公众或团体也可以通过共用产品来共享产品的功能。这样,消费者可以通过购买和使用产品的功能,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或欲望;而生产者或经营者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始终是产品的物质载体的拥有者,负有产品的维修和保养、升级的责任。显然,面向市场设计和销售这种功能取向产品的策略,可以有效的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物排放量,符合工业生态学所追求的物质减量化目标,且有利于强化生产者的环境责任。

二、功能取向产品的基本类型

1.基于计算机的软件服务类产品。计算机软件是指为了得到某种结果,由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程序,或者可以被自动转换成代码化指令的符号化指令序列或者符号化语言序列。软件虽然无形,无色,无味,却可以提供不同的功能服务。用户通过软件与计算机进行交流,可以在电脑上编辑、处理、使用各种各样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文件,进行各种计算,实现无纸化办公;使用通信软件实现异地的信息交流;通过软件实现办公室多台电脑共用打印机,减少办公设备;安装游戏软件,进行单人或多人游戏等。

2.基于公共服务的产品。图书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图书、期刊的出版,必然伴随着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纸张的大量使用,而传播知识信息才是图书的基本功能。公共图书馆通过社会或团体拥有图书的方式,使读者虽然没有购买图书却可以获得图书上的知识信息,实现图书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的功能。相同的读者数量,消费图书纸张的数量大大减少。

公共交通、公用电话等也是通过企业拥有汽车或电话,向公众提供汽车或电话的功能服务,减少社会的汽车或电话的拥有量。

3.基于能源服务的产品。电池生产者可以改变传统的销售方式,向消费者只销售电池提供的电力,不销售电池的所有权。电池仍归生产者所有。这样,消费者在电池耗尽电力后,有义务将电池归还生产者;面对自己生产的、物权属于自己的、且已不能提供电力功能的大量电池,生产者有责任想办法重新利用这些废旧电池资源,从根本上解决电池污染问题。这种延伸生产者责任的销售功能的模式,需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保护。

4.基于Internet信息服务的产品。Internet的服务功能有电子邮件传递、网上信息查询、名录服务、交谈聊天、文件传递、新闻信息、数据库检索、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等,不但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功能,而且快速便利、成本低廉,不使用纸张载体和包装物。

电子机票就是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将票面信息存储在订座系统中,完成出票、作废、退票、改转签等机票功能的操作。电子机票不用纸张,也无需配送,可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对航空公司来说,一张纸质机票的发售和处理成本为10美元,而电子机票的成本仅为1美元。据国际航协估计,其成员每年将因此节省30亿美元。

三、面向市场的功能取向产品开发

1.市场需求个性化的功能取向产品。不同客户在购买产品时,其需求是存在差异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追求产品的差异化已经是消费市场的主流。要赢得市场,企业就应尽量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选择。然而,在设计功能取向产品时,其通用性越强,使用范围就越广,生产成本越低,越有利于产品回收利用。为了实现产品的个性化与功能通用性两者之间的相互兼顾,在客户化模式中,进行某些产品功能设计时,可以为用户预设选项。在制造时没有差别的产品到了客户手中,可以自行设置选项,从而体现客户的使用特征。客户化产品的典型实例是个人计算机的应用程序。

2.市场对产品功能需求多元化。实用性产品的实用功能特征突出,买了就能用,展示和摆设的成分很少。但许多产品的使用或消费存在有精神性质的消费,即文化品味、装饰功能、财富象征,享乐健身等功能性消费,让消费者精神上得到满足。这些功能通常与产品的实用融合,无法分离。许多享乐功能也是通过物质载体来实现的,无法实现产品功能的单独销售。因此,开发和设计功能取向产品时,只有面对市场、综合分析,才能获得成功。

3.面对市场的功能取向策略是企业生存之本。基于功能取向产品的出现,消费者只需购买功能不需购买产品功能的物质载体,即实现了物质减量化,又减少消费支出,显然消费者是欢迎的。但是,这样以来,原先生产产品物质载体的企业,必然会面临着生存危机。如电子机票的推出,使纸质机票的造纸和印刷企业的经济利益将受到影响。实际上,企业或个人购买功能取向产品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自己的经营或生活成本,使其更加便捷。多数企业提供的产品都是以实用功能为主的,实现产品的功能取向策略,并没有改变企业提供的产品功能服务,仅仅是减少了功能载体的使用,实现了物质减量化。短期来看,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但其实质上是对企业产品的提升,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面对市场,不断改革和创新功能产品,才是企业生存之本。

参考文献:

[1]宗合:纸质机票6月1日退休[N].华商报,2008-6-1:B12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篇2

关键词:生物法;抗菌整理;精纺毛织品;生产实践

中图分类号:TS195.6 文献标志码:A

Biological Antibacterial Finishing of Worsted Fabrics in Industrial Scale

Abstract: Antibacterial finishing could prevent wool fabrics from microbial damage. However, traditional chemical finishing had some shortcomings such as non-ecofriendly, decreasing properties of fibers and difficult to control the processing. In this paper, a biological antibacterial finishing in industrial scale was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special catalysis of transglutaminase, and related worsted fabric with antibacterial property was produced.

Key words: biological method; antibacterial finishing; worsted fabric; industrial production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正逐步向“多元化、个性化和功能化”方向发展,这对面料生产商的工艺技术、产品开发和适应市场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一变化对于高品质、高价位的精纺毛织品来说尤为显著。

羊毛是蛋白质纤维,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和霉菌等极易繁殖,既影响到羊毛织物本身的使用寿命和品质,又会严重损害消费者健康。为了消除微生物的影响,需要对毛织物进行抗菌整理。目前,羊毛抗菌整理多采用化学整理工艺,均不同程度存在成本偏高、助剂不环保、工艺难控制等不足。

针对上述羊毛制品传统抗菌功能整理中存在的技术和生态问题,本文利用谷氨酰胺转胺酶特定的催化作用,开发抗菌功能整理精纺呢绒面料。谷氨酰胺转胺酶(简称TGase酶)可催化蛋白质或肽链中谷氨酰胺残基上的γ-羧酰胺基和伯胺基之间的酰基转移反应,将伯胺类物质引入蛋白质。根据TGase酶的这一催化特性,本文利用TGase酶催化羊毛谷氨酰胺残基上的γ-羧酰胺基和具有抗菌功能的天然抗菌剂的伯胺基之间的酰基转移反应,将抗菌等功能性基团共价接枝到羊毛大分子上(原理如图 1 所示),开发了一种可替代传统化学法的生物法抗菌功能性整理技术。

1 生物法抗菌整理毛织物生产实践

1.1 产品规格设计(表 1)

1.2 工艺流程

(1)条染:毛条染色复洗烘干。

(2)纺纱:混条1混条2针梳针梳精梳针梳针梳末针混条头针二针三针四针粗纱细纱络筒并线捻线蒸纱。

(3)织造:整经穿综扎筘织造。

(4)生检:坯检生修。

(5)后整理:烧毛平洗联煮1洗呢平洗联煮2生物法抗菌整理煮呢烘干中检熟修刷毛剪毛罐蒸成检。 1.3 关键工艺参数

烧毛:车速100 m/min,火口压力0.8 MPa,正反双面烧毛。

平洗联煮1:初洗,温度50 ℃,洗剂PD820用量3%,车速30 m/min。

洗呢:车速350 m/min,洗剂HR 1 kg/匹,2 匹/通道,50℃皂洗25 min,冲洗10 min后出车。

平洗联煮2:煮呢,不加洗剂,温度90 ℃,车速30 m/min。

生物法抗菌整理:在匹染染缸中进行处理,TGase酶用量为1.5%(o.w.f),抗菌剂用量1%(o.w.f),浴比1∶20,处理温度为40 ℃,pH值 7 ~ 9,处理时间为1.5 h。

煮呢:温度85 ℃,加压,6 次。

烘干:温度120 ℃,车速18 m/min,超喂3%。

刷毛:25 m/min。

剪毛:两正一反 3 次剪毛,20 m/min。

罐蒸:循环方式IN-OUT-IN,130 ℃内汽蒸90 s。

2 产品质量指标

2.1 抗菌性能

利用TGase酶将具有抗菌作用的天然抗菌剂通过生物催化交联的方式接枝到精纺呢绒面料上,并进行了工业化试生产。整理后的产品经广州工业微生物检测中心依据GB/T 20944.3 ― 2008《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评价第 3 部分:振荡法》进行检测。试验菌种为大肠杆菌8099、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检测结果如表 2 所示。

由表 2 可知,未整理织物的抑菌率为 0,经生物法整理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都超过99%,抗菌性能达到我司企业标准Q/320205 KADH01 ― 2014《生物法抗菌精梳毛织物》要求,抗菌效果显著。

2.2 物理机械性能(表 3)

表 3 数据显示,生物法整理前后织物的各项物理机械性能变化不大,产品仍保持较好的全毛面料品质。

2.3 色光变化(表 4)

由表 4 可知,生物法抗菌整理对染色织物的颜色参数影响较小,织物色光基本没有变化。

2.4 色牢度性能指标(表 5)

表 5 数据表明,本文所采用的生物法整理工艺对染色织物的色牢度影响较小。

3 结束语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篇3

关键词:锌浸出渣,微波干燥,湿基含水率,响应曲面

 

前 言

湿法锌炼金常规工艺产出的酸浸渣,均都采用回转窑或烟化炉处理。酸浸渣经过滤后,含水率约为22~30%,不能直接进行生产,在进行烟化处理之前需进行干燥,将含水率降低至12%以下[1, 2]。针对酸浸渣干燥,目前主要采用的工艺及设备为日光干燥、气流干燥、流态化干燥等常规热力干燥方法。日光干燥速率小、时间长,导致干燥效率低、堆场压力大。气流干燥和流态化干燥属于热介质干燥,传热方向与水分扩散方向相反,反方向的温度梯度降低了传质速率 [3]。工厂本身的废热余热并不能完全满足干燥需求,需建立庞大的过热蒸汽发生器,带来新的环境污染和产能损失。因此探索锌浸出渣的干燥工艺对促进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不同功率及物料量下的锌浸出渣的脱水率进行了研究,采用响应曲面法(RSM)对微波辐射时间、物料质量和微波功率等条件进行优化,分析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以及此条件下的含水率预测值,并采用平行实验对最佳工艺条件进行的验证。

1 实验准备实验所用的酸浸渣为云南省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曲靖锌厂厢式压滤机所产的滤饼。采用烘箱烘干法对原料的初始湿基含水率进行了测定。得出原料的平均初始含水率为23.15%。论文格式,湿基含水率。。实验在自制的微波干燥设备中进行,额定功率0-700W,频率2450MHz。

2实验结果及讨论2.1微波功率对含水率的影响分别取200g锌浸出渣,在119W、231W、385W、539W、700W功率条件下,将物料放入微波炉进行干燥,每1min取出一次,迅速称量,时间控制在10S以内,继续放入微波炉中进行干燥。不同功率下物料的湿基含水率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功率条件下湿基含水率变化曲线

Figure 1. Effect of microwave power on themoisture content (w.b)

从图1可以看出微波功率对干燥效果的影响非常显著,700W及539W下脱湿基含水率变化曲线与其他三条曲线差别较大,在3min时就能达到10%。论文格式,湿基含水率。。在119W功率条件下,湿基含水率变化缓慢,在12min后才能含水率从23.16%下降到22.3%;700W功率条件下,容易使物料出现局部温度过高,发生烧焦、冒烟现象。119、231、385、539、700W五个功率条件下,锌浸出渣湿基含水率降低至10%以下所需微波干燥时间分别为38、12、7、5、5min。

2.2物料量对含水率的影响在539W的微波功率条件下,分别将100g、150g 、200g、250g、300g、350g锌浸出渣的湿基含水率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不同的物料量条件下湿基含水率的变化曲线

Figure 2. Effect of sample mass on the moisturecontent (w.b)

从图2可以看出,质量对脱水率的影响显著。不同质量的脱水率变化趋势均为由平缓→剧烈→平缓,100、150、200、250、300、350g六个物料量条件下锌浸出渣湿基含水率降低至10%以下所需微波干燥时间分别为3、4、5、6、7、8 min。论文格式,湿基含水率。。

2.3响应面法优化实验设计综合考虑单因子实验结果,根据中心组合设计原理,采用响应面法在三因素4水平上对微波干燥锌浸出渣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

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回归,以含水率(Y)为因变量,物料质量(A),微波功率(B),时间(C)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为:

Y =16.34+3.81A-4.73B-2.07C+2.09AB+0.49AC-0.68BC-0.97A2-0.67B2+0.034C2

回归方程的可信度分析见表1,其中R2=94.75%,表明94.75%的实验数据可用该模型进行解释,说明方程的可靠性较高。

表1 回归方程可信度分析

Table.1. Reliability of regression equation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篇4

关键词:文化系统;文化系统要素;文化系统功能;文化系统发展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158-01

一、文化系统要素

文化是个有着广泛而复杂内容的系统,对文化要素的具体分析是考察文化系统的第一步,也是认识和把握文化系统整体性所不可或缺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在文化系统要素的分析上,得出了各自不同的结论。

(一)文化系统由心理要素、制度要素、物质要素组成。李霞玲等人认为文化系统主要由文化的心理要素、文化的制度要素、文化的物质要素组成。文化的心理要素是人类在解决自己和心理的关系而形成的产物,目的在于生产和再生产知识、宗教、艺术、道德等精神价值;制度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服务同时又约束他们自己的社会环境;文化的物质要素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中所产生的一切物质生产资料的总和,其目的和结果是获得物质财富, 向社会和个人提供人们生活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二)把文化大系统分为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心理文化和知识文化等子系统。所谓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力曾经或正在作用其上的一切物质对象,它是其他形式的文化子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主要功能在于联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休现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总体高度。

(三)文化系统由文化产品、文化现象、文化学术、文化心理 思维方式和语言密码等要素组成。在剖析文化系统时,最先接触 到 的最表层的文化便是“文化产品”,机器,建筑等都属此类;文化现象,即表征着一定文化内容的各种活动;文化现象的背后是学术层即知识、经验层;紧接着学术层的是文化心理,即以群体心理性格等形式所表征的文化;处在文化心理层内部的是思维方式层而比思维方式更深的层次是“语言密码层 ” 即符号层 。

二、文化系统的功能

(一)维持文化系统内部的有序。结构是文化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文化系统功能的内在根据,无结构即无功能,也即无系统。文化结构决定文化功能,文化系统的功能主要是维持文化系统内部的平衡和有序。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 充满了不平衡和不稳定,但是文化总是可以不断地发展和延续下去, 从不平衡、不稳定而趋向平衡和稳定,究其原因, 除了它自身是一种非平衡结构外, 主要是靠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结果, 当这种交换的参量达一定的阀值时, 系统就可以自行组织起来, 产生有序结构。这种平衡和有序结构的维持仍然要不断地靠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所以这种平衡和有序结构是动态的, 它不会因为达到平衡和稳定后, 就相对静止下来, 停止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人类文化所以能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因此, 文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维持文化系统内部的有序。

(二)文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整合功能、适应功能、目标获取功能、创造功能。人类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料,适应并改造自然 ,物质文化在文化子系统的关系中,发挥能量输出源的作用。制度文化的主要功能是整合功能,即对文化系 统内部各部分进行协调它是通过文化系统内部的整合而达到同其它文化系统的协调。

三、文化系统的进化发展文化系统是个开放的有机体,伴随人的活动及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进化,及文化诸要素的变化和发展,文化自身也在不断自我更新和进化。那么文化系统发展的基本趋向如何呢?

(一)文化系统的发展应是对人的进步的充分肯定。当人类的活动不只是简单地作为达到目标的手段,而且也成为人类自身存在的条件和方式时,他才能彻底摆脱自然对人的制约和控制,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文化系统的发展过程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超 越和解放自己的历史。

(二)文化系统的发展应是文化系统整体的协调发展。文化系统是一个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子系统组成的有机 整体,缺少任何一个文化子系统的发展都是不可思议的。

(三)文化系统的发展应是多元性与趋同性的高度统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系统发展的多元性越来越明显,但人类社会发展前进过程中,各种文化又会向融合、趋同性发展。

本文为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哲学一级学科视域下的文化哲学专题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编号:yjzka2010014。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篇5

[关键词]生物功能材料 化学 材料学 生命科学

生物功能材料是材料科学领域中正在发展的多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领域,其研究内容涉及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化学、解剖学、病理学、临床医学、药物学等学科,同时还涉及工程技术和管理学科的范畴。而面对刚由高中迈向大学校门的本科生时,如何能引导学生由浅及深的深入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的学习,并掌握专业所涉及的多领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社会需要的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的人才,则需要一个系统周密的教学计划及教学策略。

一、外语与生物功能材料的交叉性

目前,国外的生物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已经得到迅猛发展,而在中国,生物功能材料领域则是属于一个新兴起步阶段,同时国际间的专业交流和合作也是必不可少,因此无论是从学习的角度还是合作交流的角度考虑,及时了解国际上专业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是保证生物功能材料专业教学紧跟时展的必要工作,而外语水平的高低则直接限制了对国外研究工作的了解和领会程度。目前已经出现了系统的生物材料专业英语。因此,在引导学生深入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知识学习之前,就应该督促学生掌握扎实的外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化学与生物功能材料的交叉性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化学是一门是实用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等学科共同成为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区域,化学是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的重要支柱。

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等等,使得生物、电子、航天、激光、地质、海洋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生在深入学习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知识之前,需要系统学习各类基础化学知识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以及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而来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等专业基础知识,并需要掌握扎实的化学实验功底,为将来学习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知识并开展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材料学与生物功能材料的交叉性

生物功能材料本身就是材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总的来讲,材料学是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在系统学习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知识之前,除了化学基础知识以外,学生还应接受系统的材料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包括材料加工工程及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现代材料学科更注重研究各类材料及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的交叉性和综合性。

四、生命科学与生物功能材料的交叉性

由生物功能材料的定义可知,生物功能材料是用于人体组织和器官的诊断、修复或增进其功能的一类高技术材料,即用于取代、修复活组织的天然或人造材料,其作用药物不可替代。生物功能材料能执行、增进或替换因疾病、损伤等失去的某种功能,而不能恢复缺陷部位。因此,生物功能材料的应用对象就直接决定了生物功能材料学与生命科学的密切相关性。目前,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这类生物材料在植入到生物体内以后,会与机体组织发生一系列的相互作用,如生物体内多种生物酶对材料降解的促进作用、材料降解产物需要在生物体内沿着特定途径完成代谢、材料产物的降解对生物体生理环境的反作用,等等。除了这些问题,研究者还要分别从个体、细胞、分子等水平研究生物功能材料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有的这些研究内容无不体现了生物科学与生物功能材料的相互渗透。

五、解剖学、病理学与生物功能材料的交叉性

解剖学就是了解正常人体结构的学科,是涉及生命体的结构和组织的生物学分支学科。解剖学的主要分支有比较解剖学、组织学和人体解剖学。生物体内部结构非常复杂,所以解剖学内容包含不同的层次,从最小的细胞到最大的器官,以及器官之间的关系。而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临床性。生物功能材料是直接用于人体组织器官置换的一类材料,因此学生在从事生物功能材料专业方向研究时,需要大量的动物实验来配合研究工作的开展,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具备基本的解剖学知识和实际的解剖操作能力,并能够针对动物实验观察阶段出现的各种病理学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且得出正确的结论。

六、药物学与生物功能材料的交叉性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重点放在载药生物材料的研究上。在制备载药的生物功能材料时,研究者需要具备基本的药物合成的知识,并对所使用的药物的结构、性能、药物对机体的影响及机体对药物的影响等知识有系统的学习。

在以上介绍的与生物功能材料相关的学科中,外语、化学是最基本的两大类学科,这是每个从事与生物功能材料相关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扎实功底的知识。材料学、生命科学也是相对比较基础的学科,但相对于前两种介绍的学科,其内容要相对专业,而解剖学、病理学及药物学是在前面介绍的几种学科基础上深入研究后应具备较高专业素养和技能时需要涉足的领域。

综上所述,作为新兴学科,生物功能材料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正是它的交叉性和边缘性才使得生物功能材料充满了突破和创新,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功能材料十分重视,中国也把生物功能材料列为重点发展的科研项目之一。生物功能材料的研究将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生物功能材料领域研究的进行,必然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展此专业的学习,因此全面了解生物功能材料专业与其它专业的交叉性并以此为根据来确定专业课程的范围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柳斌、郑斌、王定华.《创新教育案例全书》,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

[2]文国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篇6

关键词:城市功能;休闲功能;城市休闲节点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130-03

城市休闲功能是休闲时代、体验经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转换升级、旅游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城市发展转型的必然,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承担的重要属性、能力和效用之一。城市休闲在城市发展历程中并非新兴功能,早在城市产生之初就存在其原始形态——游憩功能。但人类疯狂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几乎抹杀了城市这一原始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使人类历史长河中有很长时间内的休闲服务成为未被认识的历史[1]。如今,在物质财富及其丰富的国家已经率先进入了“休闲时代”。未来休闲将唤醒沉睡的城市休闲功能,主宰城市发展方向。

一、城市休闲功能内涵

《汉书·杜钦传》的“观本行于乡党,考功能于官职”记述中的“功能”之意为“能力”;在表达器官和机件的功能时,功能之意为“功效”、“作用”;而在自然辩证法中,“功能”同“结构”相对,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辞海》,1999年:1464)。由此推理,从自然辩证法视角分析,城市功能是指具有特定结构的城市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物质、信息、能量相互作用的关系或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能力和效用,包括基本功能和非基本功能两部分。城市功能作为一种属性,表现在城市运营过程中各实施要素的性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作为一种能力,是城市运营对城市自身发展和区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强度;作为一种效用,必须依赖于特定的城市实体地域及其经营管理过程,同时表现在其对国家或地区及其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产生的关系、能力及作用,是城市生命力之所在。不同学科对城市功能的物质存在形式有不同的界定。所以城市功能有着十分丰富的存在形式(如图1所示)。

由城市功能概念界定以及城市功能存在形式,可演绎推理出城市休闲功能概念内涵:城市休闲功能是指具有特定结构的城市休闲节点,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所提供的休闲活动项目、休闲设施、休闲服务、休闲文化以及休闲组织管理等休闲服务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在休闲节点内集聚、极化、优化配置,所表现出来的满足人们身心愉悦、恬淡闲适、价值展现以及城市的人力资源再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属性、能力和效用。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城市休闲功能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能力。马克思认为城市是“人化的自然”,它的诞生和建设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2],是“让生活更美好”。城市之所以成为自由、舒适、快乐和创造生活的象征,其本质在于休闲功能的实现[3]。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学会拟订的《雅典宪章》将休闲之核心游憩作为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这三种观点集中体现了城市休闲功能的城市存在之原本性。休闲是人的基本需要,而城市独特的文化元素聚集特征是休闲对城市居民而言具有特殊意义;同时,城市丰富的物质财富、高等级社会服务设施,为满足人们高层次的休闲需求提供了可能。

二是城市休闲功能具有满足居民、游客效用最大化,以及休闲商利润最大化的能力。同时,又为三者间的交易提供可能。城市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观点:在城市功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要素集聚的系统中,城市休闲功能属于经济功能。作为经济人,厂商和居民之所以选址于城市,是因为城市内部聚集所产生的外部性可以抵消诸如噪音、污染和拥挤等城市问题所带来的额外成本(阿瑟·奥沙利文,2007:1)。以此推理,居民、游客和休闲商之所以选址于城市,是因为城市内部聚集了休闲活动所产生的外部性可以抵消拥挤、污染、犯罪等“城市病”所带来的额外成本。在经济学的资源稀缺理念支配下,城市休闲功能将体现为居民休闲效用最大化和休闲商利润最大化。

三是城市休闲节点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城市休闲节点的表现形式很多,可以是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户外场所,也可以是影剧院、博物馆、音乐厅、展览馆等公共室内场馆。不论是户外场所,还是室内场馆,一般来讲都有休闲活动项目、休闲设施、休闲服务、休闲文化以及休闲组织管理等要素构成。而且对不同的城市休闲节点而言,这些要素的内容、形式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不同。

四是城市休闲功能是城市个性的具体体现。休闲活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城市又能为休闲活动提供必要的丰富的资源和场所。特别是城市可以通过对游憩、娱乐空间的规划设计,对游憩娱乐设施的配置以及游憩娱乐氛围的营造,而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和人文特质。同时,休闲空间特色和休闲活动魅力,也成为城市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使城市历史人文特色得以展现,城市个性逐渐凸显。休闲为城市增添了个性和人性内涵,使城市更富于魅力(叶文,2006)。例如,上海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休闲设施建设,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多层次休闲节点群,包括绚丽璀璨的城市灯光工程,使上海城市成为“不夜城”。此外,保龄球馆、高尔夫球场、健身馆、桑拿中心、攀岩、游泳、滑雪等体育休闲中心,为上海增添了“体育俱乐部”色彩。而杭州被誉为

一方面,就城市本质而言,休闲是城市的共性,每个城市都需要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这层意义上讲,所有的城市都可以称为休闲城市,这是广义上的“休闲城市”。另一方面,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理、自然等方面的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城市的休闲功能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从而决定了城市的休闲个性。这种具有休闲个性的城市,是狭义上的“休闲城市”。广义上的休闲城市和狭义上的休闲城市的休闲功能的外延不同。但是这种不同指的是发展意义上或技术意义上的不同。这种外延差异判断,需要在城市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并归纳总结。在此,笔者关注的是概念层面的城市休闲功能外延,因此不再区别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考虑政府和企业对城市休闲的重视程度,仅在客观存在意识领域中,解析城市休闲功能概念的外延。

在客观存在的概念意识层面上,城市休闲功能反映了城市休闲节点之客观存在的属性特征、发展潜能,反映了城市休闲供需意识层面的城市居民和游客的休闲效用最大化、休闲企业利润最大化以及城市政府和公益结构所追求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如图2所示)。图2表明城市休闲功能所反映的对象或所适用的对象有两大属性:一是城市休闲节点的客观物质存在;二是城市休闲供给和“消费”的客观行为存在。对城市休闲节点而言,其属性特征复杂多样:有户外开放型休闲地点,如城市广场、公共绿地、社区园林、高尔夫球场、赛马场;有室内休闲场馆,如音乐厅、茶馆、购物中心、博物馆、健身馆、美容院等;也有户外—室内复合型休闲旅游站点,如城市公园、旅游景区、度假型酒店等。城市休闲节点的供给能力是由其物质形式的规模数量、质量等级、效用高低等指标体现的。城市休闲节点的物质形式包括休闲设施实物、休闲服务行为、休闲组织结构、休闲文化实体以及休闲活动行为。城市休闲供给和“消费”行为主要反映在城市居民和游客的休闲效用最大化行为、城市休闲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城市经营管理者即城市政府和城市公益性民间休闲组织的社会效益最大化行为。这种城市休闲功能的供给和“消费”行为,也是支配城市休闲功能发展的客观规律。

如果要为城市生活奠定新的基础,就必须明了城市的历史性质,必须把城市现状功能,与它将来可能发挥的功能区别开来。城市休闲功能是城市未来要发挥的功能,而城市游憩功能和旅游功能是城市已经充分展现出来的现状功能。未来城市休闲功能将整合基本游憩功能和提高层面的旅游功能,而形成更高级的城市休闲功能。这是城市休闲功能、游憩功能以及旅游功能的时间含义差异。从属性特征分析,三者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和显著的包含关系。一般意义上,城市游憩功能等同于城市休闲功能;对城市而言,旅游功能从属于休闲功能,因为城市旅游具有十分显著的度假休闲特征,而乡村旅游具有显著的观光探险特征;城市游憩与城市旅游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不存在包含关系。从三者的范围及效用来看,城市休闲的影响群体最广泛、影响能力最强、社会经济生态效用最大;而城市旅游的经济影响能力最强;城市游憩的宜居效用最大、生活影响最深。从城市功能外延分析,城市休闲功能外延适中,城市游憩功能外延最大,城市旅游功能外延较小。概括的讲,城市休闲功能、城市游憩功能以及城市旅游功能间联系强度大于差异程度。

三、小结

城市休闲功能的形成背景条件、驱动机制相对复杂,要透过历史的天际线,放眼经济、生活、时间、价值、意识、行为等城市存在要素,才能拨开迷津,漏出显性休闲功能曙光。鉴于此,笔者着力归纳描述城市形成背景条件及驱动机制,并提出城市休闲功能存在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城市休闲功能的概念性内涵,界定城市休闲功能是指具有特定结构的城市休闲节点,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所提供的休闲活动项目、休闲设施、休闲服务、休闲文化以及休闲组织管理等休闲服务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在休闲节点内集聚、极化、优化配置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满足人们身心愉悦、恬淡闲适、价值展现以及城市的人力资源再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属性、能力和效用。 编辑整理

参考文献:

[1][美]杰佛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张春波,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0-15.

[2]章仁彪.城市文明、城市功能与城市精神[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徐明宏.杭州茶馆——城市休闲方式的社会学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06.

[4]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3-111.

[5]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m].赵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45.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篇7

医学文化的社会功能包括:①教化功能,所谓“文化化人”即指此意。②传承功能,医学历史、医学经验、医学理论都须通过医学文化传给后人。③凝聚功能,特定的文化是维系特定族群向心趋力的情感纽带。④标识功能,人们能准确识别和区分各种各样的医学现象,主要就是依赖医学文化的标识功能。⑤编码功能,医学文化现象其实就是一组组既合目的又合逻辑,既合习俗又合规律地组合编码。⑥驱动功能,个人医学行为依靠主体心理程序驱动,医学社会发展依靠社会心理机制驱动。此外还有归向功能、解读功能等。

【关键词】 医学文化 文化功能

Abstract:Social functions of medical culture include six different aspects.Firstly,it moralizes people,that also means“culture civilizes the masses”.Secondly,it is a carrier that passes down medical history,medical experience and medical ethic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Thirdly,it plays a role of centralization because a particular culture is the emotional tie that sustains the centripetal force of a certain collective.Fourthly, it identifies because accurate distinguishing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edical conditions are based upon the identifying function of medical culture.The fifth function is coding,in another word,conditions in medical culture actually are combinations of codes that are abide by purpose and logic as well as conventions and rules.Finally,medical culture performs as a social drive.Inpidual medical behaviors are subjected to collective psychodynamic;medical-social development depends upon the drive of socio-psychological mechanism.In addition,medical culture performs as orientation and unscrambling.

Key words:medical culture;cultural function

医学活动是与人们实现高水平的生活质量和高水平的生命质量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活动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协调、维系人们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元素是文化。人类的一切医学实践,其由始由生、所兴所盛、至极至衰,最根本的驱动力量和影响因素便是医学文化。文化是以意会符号承载的族群主观信息,它包括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所产生的一切物质方面的内容、精神方面的内容以及驱动人们进一步进行社会实践的心理程序;医学文化则是通过一系列具象符号和抽象符号所表现的与医学这样一个特定族群有关的主观信息,它在驱动、指导人们医学实践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一些社会功能:

1 医学文化的教化功能

文,所以载道也,“文化化人”主要就是讲文化的教化功能。医学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医学观、医学态度、医学精神、医学行为及习俗、医学伦理、医学道德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内容不仅对医疗主体,而且对医疗对象都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自父精母血凝聚成胎生存于世,人要食用五谷杂粮,历受风霜寒暑,时而遭火炙水淫,偶尔遇蚊叮虫咬,大自然的风寒暑湿燥火,人世间的喜怒忧思悲恐,都可能对人的健康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追求身心健康是人们的普遍愿望,而如何在健康时恒久地保持健康,在不健康时尽快地消除影响因素而恢复健康,则取决于人们对待医学的观念和态度。敬畏生命,崇尚医学,尊重科学规律,恪守保健规则,是人们须切切谨记的基本原则和正确态度。如何才能够树起科学的健康观、自若的生命观、正确的医学观、理性的求医观,关键还是看人们对医学文化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或者说,关键是看医学文化对人们的教化和影响程度。

医学是崇高的事业,古今中外的人类社会都对医学职业者之伦理道德有着极高的要求。医乃仁道仁术仁功仁业,自古以来无仁不成医,普天之下无医不守仁。尽管在现实社会中确有一些不良不肖之徒借医谋财,伤天害理,然而从总体上说,行医者都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诚如《医学生誓词》所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医者须“……献身医学……恪守医德……竭尽全力……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这些都是医学文化对医务人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一代代的医务工作者,都是饱受医学文化中伦理的濡养和道德的熏陶,在医学实践中坚持着“人性至上,生命至重,健康至高,人格至尊,和谐至要”的医学文化之本质,视病人如亲人,为其倾注至爱至亲之情感,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可以说,医务人员之道德品质、理论素养、技术水平、执业态度等都是医学文化教化的结果。

2 医学文化的传承功能

“传承”表现的是“授受”这样一种社会功能。传者,上授予下、前授予后也;承者,下受于上、后受于前也。医学文化的传承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前人将医学经验积累、医学理论总结、对医药学的发现和认识等传授给后人;二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医学的认识和理解、感受和体验等所进行的相互交流,对医学的评价和判断、观念和趋向等所进行的互动和传译。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医学文化的传承功能更多地是理解为传授和继承。

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实践和进化过程中,遭受过自然、社会带给的无穷伤害以及人们追求健康的无量挫折,逐步实现了对生命本质和健康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发现了无数关于治疾疗伤、防病延年的办法和经验。这些内容作为医学文化的重要元素,更多地表现为活鲜鲜生命体的主观意识和感受,一旦生命终结,由生命体承载的思想、观念、意志、意识、感受等所有主观信息便立即荡然无存。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人的生命都是十分短暂的,任何人所处的时段都是非常渺茫的。然而,任何人对医学的认识和发现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任何时段所产生的医学经验和知识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怎样才能实现使无数生命主体探索发现的零散的医学文化元素得以继承、发扬和光大,这就必然要依靠医学文化的传承功能。

3 医学文化的凝聚功能

作为以意会符号承载的族群主观信息,文化乃族群之魂、民族之根。我们知道,文化是协调、维系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元素,它对于族群或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作用。世界上一些典型的宗教族群其内部结构异常牢固,中华盛世五十六个兄弟民族其深情厚谊坚不可摧,其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皆自于文化的凝聚作用。

转贴于

不仅社会文化有着强大的凝聚功能,即使是社会亚文化之一的医学文化,在医学实践中所发挥的凝聚作用也随处可见。比如,人们求医择医,多趋向于大医院,以致于越是大医院越门庭若市,业务繁忙;人们寻医访医常集中于名医生,以致于越是名声响亮的医生越是趋之若鹜,应接不暇。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医学文化的凝聚作用。再比如,医学科学门界杂陈,种类繁多,或张氏外科,或李氏内科,或中医中药,或藏医藏药……,各界各门所以能够存在,各种各类所以能够兴盛,最终原因必然是各自都有崇奉拥戴的信仰共同体,而维系这些医学信仰共同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即医学文化。

4 医学文化的标识功能

社会文化在本质上是族群主观信息借助于承载介质予以表现的意义统一体,这种承载介质即前文所及的意会符号。意会符号可以是物质形态的,也可以是精神形态的,还可以是民风社俗的;可以是器物的,可以是音视的,还可以是思想的、心理的。然而,意会符号不论是物质形态、精神形态,还是心理形态,习俗形态,它们大多情况下是多重因素有机聚汇的复合体,而且作为社会亚文化的辨识标志,简单符号表达的意义比较特定,而复合符号通常在表现共性的基础上带有特定的领域烙印或行业烙印。如一座建筑物,可以用来办银行,可以用来开商店,可以用来作医院,随着不同的用途变化它会自然地加载上行业通识的社会标志,通过这些不同的标志便承载起了不同领域的文化。这就是文化的标识功能。

医学文化的标识作用表现比较普遍而且针对性比较明显,如建筑物附上红十字即代表是医院,汽车车身喷上“120”即代表是救护车,处方签上的“R:”表示“请取”,瓶签上的头骨骷髅表明药物有毒,楼道内一个大大的“静”字表示治疗环境需保持安静……。不仅如此,医学论文记载着人们对医学的探索和发现,医学古籍记录着前人对医学的经验和总结,医学法规提示人们在医学实践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和律令,医学病历保存着每一个病患者疾病发生发展及医生施术施治的原始信息……。

医学文化的标识功能与医学文化的编码功能比较接近,但医学文化的标识功能更偏向于表达医学文化现象“度”的特征。

5 医学文化的编码功能

准确、科学的编码是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化的基本前提。所谓准确、科学,是指文化现象中的具象符号、抽象符号都必须既合目的、又合逻辑,既合习俗、又合规律地进行编码,通俗地说就是约定俗成的排列组合,否则就无法完成使不同个体、不同族群意会理解的功能。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绘画色彩的浓淡相宜,书面语言的主谓宾状补,优美乐音的宫商角徵羽,军事中的排兵布阵,飞行中的主率僚从,库存货物的方位描述,宇宙飞船的经纬坐标……,与其说文化现象都是一个个意会符号,不如说它们归根结底其实是一组组科学编码。

社会文化具有编码功能,医学文化亦然且更盛。医学社会实践中,物质因素的存在形式,精神因素的表达形态,心理因素的活动状态,以致于生命现象本身的运动方式等都靠其特殊的编码来实现。医院主、辅机构的空间布局是通过编码完成的,超级复杂的手术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是因为医护人员对手术程序、所需物资、人员布局、器械摆放和取用规律都进行了严格的编码;医疗法规的条分缕析,医学论文的起承转合,中药配方的君臣佐使,求医择医过程中的比较权衡,无一不带有鲜明的编码特征。就人们的生命现象来说,四肢五官,脏腑骨骼,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生物基因的遗传密码,也都表现为特别的编码现象。总之,医学科学的方方面面都较为明显地昭示着医学文化的编码功能。

医学文化的编码功能与医学文化的标识功能比较接近,但医学文化的编码功能更偏向于表达医学文化现象“序”的特征。

6 医学文化的驱动功能

社会的发展不仅依其自身的规律,而且需有一定的动力,这种动力相当大的程度上来自于社会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说来,个人行为依靠主体心理程序驱动,社会行为依靠社会心理驱动。人生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懈趋近需求目标的过程,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随所处的时空、境遇及原有目标满足程度等条件的不同,总会不断表现出不同的需求层次,而且低层次需求目标的满足,必然导致对高层次目标的诱发,由此形成永远没有尽头的需求层级和目标链路。在对期望目标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中,以主观能动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因素责无旁贷地充当起了驱动目标追求的源动力。这就是文化的驱动功能。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篇8

关键词:生态需求 公共物品 政策需求 政府责任

农业的生态化回归是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然而生态农业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特别是生态功能都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市场无法体现其完整价值,其功能拓展必然受阻,由此产生了对政府政策的需求及政府责任问题。

社会需求的演进与农业功能的拓展

一般而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的经济功能不断弱化,而其非经济功能特别是生态功能则不断强化。

(一)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

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生态需求已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需求,这是农业生态功能拓展及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人口的迅猛增加,人类消费的极大增长,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需求日益扩大。而这种需求的实现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之上的,使现代经济社会出现资源短缺乃至濒临枯竭;同时人类又将自己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物还给自然界,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吸收和净化能力的限度,使现代经济社会出现环境污染乃至环境危机:这两种生态现象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需求正在急剧增长,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中人的基本需求。

另外,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过程以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智力劳动为主。这种变化虽然相对减少了人体筋肉的能量消耗,却增加了劳动者神经能量的消耗,而这种消耗的补偿不仅要丰富多样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而且还要有优美健全的生态环境,人们越来越需要同作为体力和智力恢复与发展源泉的生物界交往,人们对安静休息、愉快旅游和接触大自然的需要就大为增长。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实际上生活在一种脱离自然环境而过分依赖人造的生活环境中,这种倾向对人的体力和智力充分发展很不利。因此,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良好生态文化环境,已比以往历史时期更加重要。

(二)从农业自身发展的历史分析

从农业自身发展的历史来看,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功能的拓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传统农业阶段,集中解决丰衣足食问题,以社会效益为核心,维系了几千年农业社会“低水平均衡”的稳定和延续。二是工业化农业阶段,以发财致富为优先目标,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二战以后,西方技术先进国家先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现代化农业大量投入以化肥、农药、机械和动力为代表的能物资源,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农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现代农业尽管带来了一段虚假繁荣,也逐渐暴露出诸多缺点和弊端,能源危机、资源破坏、环境污染、虫草猖撅,成为难于解决的问题(郭文韬、曹隆恭、宋湛庆,1983)。三是后工业化农业阶段,重视蓝天碧水和食物安全,以生态效益为核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世界各国已承诺共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农业对于保护环境和资源、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需求、消除工业化农业的负面影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生态需求是随着现代生产力一起发展起来的,它已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需求。由于生态需求是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的自然需要,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需要,是对现代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和生态健全的优美环境的一种依赖和渴求(刘思华,1988)。甚至,现代人自身消耗环境质量的生态需求比他们的经济活动消耗环境质量的生态需求更为重要,因此,生态需求的满足成为提高人民福利水平的重要标志,这一趋势正说明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生态农业的公共产品特性与外部性

公共物品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效用上的非分割性、满足公共需要的物品(服务)的特征。非排他性是指,如果一种物品被提供,就无法阻止或很难阻止消费者的无偿消费。非竞争性是指公共物品的边际消费成本为零(科诺里、曼洛,2003)。从理性人假设和私人出于成本与收益的考量来看,公共物品难以避免坐享其成的“搭便车”现象,因而公共物品很难由私人提供,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功能为核心,是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它除了提品要素、就业保障之外,更强调对国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如水资源涵养、土壤保护、净化水质和空气质量、提供自然景观和避难场所、循环利用能源和资源等。同时,生态农业具有更加明显的社会功能,如消除社会的单一性和不稳定性,保持社会的创造性、多样性、稳定性和永续性;提供社会交流和身心娱乐的休闲空间,感受劳动的创造性,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以及人性回归的体验等。这些产品在性质上基本上属于公共产品范畴,其消费和使用上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由于生态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因而基于农业的价值具有综合性、多元性,市场无法体现其完整价值。生态农业具有准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无法通过市场形成合理价格。特别是其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在市场制度中其产权无法界定,因此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被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来使用,产权上的非排他性导致严重的“搭便车”行为。同时交易上存在的非市场性,也使其无法在一定价格上对其进行交易,甚至成为免费产品(生态效益、文化效益),造成这些非经济功能衰退、甚至枯竭(杨培源,2010)。生态农业的公共物品特征使功能拓展不可能通过市场调节达到和谐,由此产生了对外部政策的需求和依赖,这为政府介入农业提供了必要条件。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篇9

【关键词】徐州都市区;生态城市;生态功能区划

1、研究背景

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了生态文明的降低。大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能源短缺、人口膨胀、交通拥挤、土地紧张等问题都给城市带来了负面影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且使城市功能受到了阻碍[1]。

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的建设关系到城市能否可持续的发展,能否处于城市间竞争的有利地位。

本文以徐州市都市区(以下简称都市区)为例,从城市生态功能的区划的角度来体现生态城市规划。

2、国内生态城市建设概况

上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出“生态城市”这一说法[2]。主要体现了城市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的发展模式,包含了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强调自然系统的整体和谐。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巴西库里蒂巴、瑞典马尔默、美国伯克利和日本北九州等。

在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下,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生态城市研究,北京、上海、天津、宜春、长沙、马鞍山等城市都展开相应研究[3]。目前,我国一些条件较好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珠海等都提出各自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并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我国已有600多个大中城市在想生态城市发展模式转变,同时有些大城市新建卫星城来缓解主城压力,这些卫星城的建设越来越多的采用了生态城市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天津中新生态城、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建设等等。

3、徐州市生态建设现状分析

3.1徐州市生态环境演变

徐州自从2700年以前开始建城,虽然屡遭战火与洪水的毁坏,数次重新建城,但是城址的范围总是保持一个基本的范围。据乾隆《徐州府治》记载,徐州古有四城:一是外城,为古大彭氏都城;二是外城内的金城;三是东北小城;四是小城之西的一城。云龙山、云龙湖就是这个时期城市生态景观基质的重要依托点,它们位于城市聚居点的合理服务范围,在保持徐州长期生态环境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为徐州生态格局的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徐州的城市化也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但是生态环境也逐步恶化。云龙山和云龙湖的格局已经无力担负徐州主城区城市生态安全保障的重任。云龙山园林绿地被城市扩张逐渐蚕食,云龙湖水质面对城市生产污水与生活污水的排放,水质日益恶化,已经达不到城市饮用水标准。这些明显的例子足以说明徐州主城区历史上非常成功的生态安全格局已经到了调整的临界点。

3.2徐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

徐州都市区城市包括徐州主城、铜山区以及贾汪区,用地面积3127km2。从空间上看,主城区与铜山城区已基本连绵成片,并形成了都市区的发展核心,贾汪区相对独立,成为都市区东北部发展中心。总体上,城镇通过快捷的交通联系,已呈现以徐州中心城区为核心、城镇环绕的“众星拱月”式的都市区空间布局结构。

3.3 生态环境优劣势条件分析

3.3.1生态环境优势条件——和谐完整的山水格局

徐州的丘陵山地是江苏省境内唯一具有典型北方土石山地气候、地质、地貌的地区。大洞山山体绵延几十平方公里,顶峰标高361米,为徐州最高山峰,主峰周围群山环绕,沟谷纵横,海拔高度超过200米的山峰多达11座,已经具备成为徐州生态安全格局保障的良好基础。微山湖湖畔群山层峦叠嶂,是徐州的北部天然屏障。微山湖湖西湿地对于徐州市具有调节径流、防洪减灾、保护城市安全、改善城市气候、提供城市清洁用水、创造城市居民户外游憩空间、维护生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航运、废物处理、灌溉等多种功能,是徐州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保障。

山体、水系及周边湿地构成徐州较大生态环境空间,成为生物良好的栖息地,为物种多样性提供良好的保障。都市区范围内有吕梁山风景旅游区、大洞山风景旅游区、云龙湖风景名胜区以及九里湿地等重要自然生态区域四处。这些保护区中有着丰富的生物物种,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区域。

3.3.2生态环境劣势分析

1、都市区空间发展分散

都市区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城镇空间扩展较分散。由于缺乏对各发展主体的产业布局和城市总体布局以及对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整体考虑,缺乏对未来预留用地的考虑,造成城市建设用地不集约。

2、水资源缺乏

徐州属于40个水源型缺水城市,不仅缺优质水,也缺用于灌溉、工业、景观用水。同时,河流污染比较严重,更加重了缺水的形势。故黄河、奎河、荆马河、房亭河、云龙湖等,均因水源短缺和污染,不能作为水源。微山湖水源条件较好,但距离市区21公里,还受到两省行政区划限制,都市区附近水源条件不够丰富,使城市的发展受到影响。

3、生物多样性较低

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树种结构单一(90%位侧柏纯林)且呈集中连片分布,中间缺乏隔离植物,整个森林生态调节功能不够强,存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等森林生态安全隐患。

4、农业和农村生态保护较薄弱

小城镇环保能力较薄弱,生活污染和企业三废污染对农业生态的影响日益增大。此外,化肥、农药等的使用对农产品的污染也较严重。

4、都市区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分区规划是实现城市结构生态化的前提,也是构建城市基本生态框架和土地利用框架的关键[4]。徐州都市区生态功能区划是依据城市自然环境特征,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现状、未来发展需要,根据都市区生态环境调查、生态功能区划,在分析生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提出都市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名录、范围及保护措施[5]。

4.1 区划目标

强化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区、文物古迹的保护,维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保证景观资源及土地资源、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强化城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从生态环境特点出发,确定城镇建设的区域和发展方向,从空间、时间上构筑良好的城镇生态系统。

4.2 区划方案

生态功能分区主要是从宏观层次区分不同地区生态功能差异。徐州都市区城镇及产业布局应与生态功能区划相结合,严格保护都市区生态环境,保障徐州都市区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依据生态系统区域构成和区域功能的不同,将徐州都市区划分为生态功能优先保护地区、生态功能维护与控制开发地区、生态功能协调与引导开发地区三类地区进行生态保护和控制。

4.2.1生态功能优先保护地区

(1)基本概念

生态功能优先保护区指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和保护价值的,在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的,依照规定程序划定,有明确界线,需要实施严格保护的自然地域。

(2)生态功能优先保护区分类

根据都市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现状,将徐州都市区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分为9种类型,分别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清水通道维护区、生态公益林和煤矿塌陷地生态恢复区。

(3)主导生态功能

优先保护地区是都市区内的水源涵养地、水质保护以及南水北调东线水源水质保护,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和土地的生物生产力。通过扩大林地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自然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大气优良质量的供氧汇碳之库,都市区内生态环境屏障和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

(4)控制原则

限制保护核心区的活动,非核心区和其它生态保护区可适当进行生态旅游等开发活动。同时,强化绿化建设,优化绿化结构,增强生态自我平衡与修复能力,保障区域整体生态安全。

图 1 生态功能优先保护区划图

4.2.2生态功能维护与控制开发地区

(1)基本概念

生态功能维护与控制开发地区指人类活动强度比较大、生态环境压力较重,但通过大力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维护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仍有适度开发的空间和余地的地区。

(2)主导功能

保持水土、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和土地的生物生产力。通过扩大林地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恢复生物多样性,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作为优先保护区与引导开发区的过渡区,具有生态协调作用。

(3)控制原则

生态功能维护与控制开发地区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划定的,由于区内生态环境已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必须控制其开发规模,进行适度开发与建设,其控制要则主要包括:

①生态功能维护与控制开发地区的开发和占用要在都市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进行,严禁城镇无序发展和随意占地,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维护区域生态平衡。

②农村建设要体现集中原则,禁止乡村工业发展。

(4)主要亚区及控制要点

在协调区内再区分4个生态亚区,发挥各自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通过环境维持、生态服务及经济支持等联系,相互促进,起到协调、平衡和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作用。在用地性质上基本以农业和旅游发展为主。农业区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以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的大宗农产品生产为主,同时尊重和保护村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突出乡村风情,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物质空间格局。同时在具有旅游潜质的的地区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综合拓展休闲度假功能。

4.2.3生态功能协调与引导开发地区

(1)基本概念

生态功能协调与引导开发地区是城镇功能组团发展的区域,需要协调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都市区内主要包括都市主城、都市新城及规划保留的镇区及周边地区。

(2)控制原则

强化城镇主体功能,优化城镇等级结构,合理配置公共绿地,调节生态功能,协调人工和自然生态空间的融合。

(3)控制要点

协调与引导开发地区主要是城市建成区和未来的建设用地,生态系统人工干扰十分明显,有限的发展空间与自然生态环境受到城市建设侵蚀威胁。因此要保证生态单元功能的合理配置,可以防止开发建设无序的连片发展。

都市区内生态功能协调与引导开发地区包括都市主城和都市新城。

5、结语

目前,徐州正处在资源型城市转型阶段,在老工业基地转型的过程中,建设生态城市是新的目标。以生态为导向的城市功能区划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形态,依据都市区不同区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的过程当中,是徐州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崔雪松,李海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

[2]尹洪妍.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及其启示.江西社会科学,2008(5)

[3]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城市规划,1997(6):17-20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篇10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不全;上消化道出血;代谢产物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19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74-02

肾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其基本功能在于通过代谢将体内毒物、废物等有害物质排出体外。而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代谢产物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致使体内的一些相关物质失去平衡,长期发展下去往往会演变成为肾功能衰竭。临床数据表明,慢性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是治疗的难题,必须加强对该病症的研究,分析致病机制,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1]。本文研究了我院收治的18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及其致病因素,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于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1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肾功能不全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0例。患者年龄范围为19岁至63岁,平均年龄为(36.84±10.61)岁。患者中有11例(61.11%)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4例(22.22%)为多囊肾,2例(11.11%)为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5.56%)为肾盂肾炎并间质性肾炎。

1.2 研究方法

1.2.1 血清学检查 抽取肘静脉血液5ml,检测仪器为SK-20003A荧光光谱仪,运用ELISA检测法进行血清学检查。

1.2.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使用飞利浦Brilliance 64通道螺旋CT扫描仪,设置探头频率为3.5MHZ-4.5MHZ,对患者腹部进行扫描。

1.2.3 临床表现 18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反复性恶心、呕吐,呕出物多为咖啡色内容物;4例患者出现柏油样大便,其中有2例有便血症状。经胃镜检查发现出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例,胃部弥漫性出血3例,胃底部血管畸形扩张1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1例。

2 结 果

体内代谢废物积累9例,消化道尿素排出增多4例,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3例,凝血功能失调1例,腹内压增高1例,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 论

3.1 慢性肾功能不全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分析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由于肾功能不全造成体内代谢废物积累是造成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因素。①当机体肾功能出现障碍时,尿素、尿酸、胍类、胺类物质以及小分子含氮物、中分子物质等代谢废物就会滞留在消化道等组织,并通过各种生化机制诱导或加重上消化道出血症状。这些致病机理包括:胍类物质如甲基胍、胍基琥珀酸等能够破坏血小板或者抑制血小板生成,引发溶血、出血等症状[2];胺类物质能够加速红细胞溶解,抑制血液中钠离子、钾离子、镁离子等活性,使血管通透性增强。②消化道排出的尿素量上升,导致大量碳素、以及氨的生成,刺激胃肠粘膜,导致消化道溃疡、糜烂或出血。③肾脏是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器官,当出现肾功能不全时,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加重贫血和胃黏膜缺血。④肾功能不全能够导致血钙离子降低,致使凝血功能失调,加重胃粘膜的破坏和出血。⑤肾功能不全能够引发基础胃酸反应,促进空腹血清胃泌素的增高,使H+反向弥散,侵蚀胃肠道粘膜[3]。⑥当患者出血剧烈呕吐时会使腹内压瞬间增高,导致食管远端撕裂。

3.2 慢性肾功能不全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早期诊断的心得体会及临床意义 从临床反馈的资料来看,肾功能不全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高发趋势,该病治疗困难,愈后欠佳,给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早期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并采取提前使用胃粘膜保护剂或者质子泵抑制剂等治疗措施是降低该病影响的关键环节。总之,加强对慢性肾功能不全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致病机制和防止措施的研究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出血的发生,提高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生存几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实施依据。

参考文献

[1] 余文清.肾内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M].北京 科技文献出版社,2011: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