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学生感恩教育缺失问题思考

时间:2022-06-12 11:24:45

贫困学生感恩教育缺失问题思考

【摘要】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有效推进落实,帮助一大批贫困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随之而来的受资助贫困学生感恩意识不足的问题也暴露出资助工作中感恩教育的缺失。感恩教育之于资助工作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只有解决了感恩教育的缺失问题,才能不忘资助工作助学育人的初心。

【关键词】资助工作;感恩;缺失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帮助许多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但随之而来的受资助学生感恩意识不足的问题也暴露出资助工作中感恩教育的缺失,让其存在的意义受到了一定的质疑。

一、感恩教育对于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资助育人工作内在价值的提升。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经济资助只是手段,资助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只有把资助工作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使贫困大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怀有一颗关爱他人、回报社会之心,才能把资助工作落到实处。当前受助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与德育工作的相应缺失是密切相关的。感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之一,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所以,通过感恩教育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感恩意识的培养,强化德育的价值功能,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水平,进而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内在价值。2.有助于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的建设主体是大学生,而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对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培养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在资助工作中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可以调和高职校园中众多片面的思想和观念,化解许多潜在的矛盾和问题,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3.有助于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贫困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容易产生自卑、嫉妒和冷漠等负面心理。经济上的资助只能在物质上帮助他们完成基本学业,对他们进行精神上的感恩引导教育,帮助他们摆脱负面心理影响,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以开放兼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和社会,才能更加有助于他们的全面健康成长。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积极发挥感恩教育的育人效果,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将更加有助于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有效感恩教育对策建议

1.加强家校沟通,重视家庭教育的主场作用。家庭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有学校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上,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主场作用,学校应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实际表现,定期与其家庭沟通,反馈贫困大学生受资助和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其在家表现,根据相关情况引导其父母对孩子做好感恩教育。一方面要提醒家长做好表率。要让家长明白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面对贫困的家境,家长更要心胸宽广,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每一位曾帮助过自己的人;要强化感恩情感,以身作则,不抱怨,不嫉恨,不向孩子传送负面信息,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另一方面要提醒家长注重教育方法。不能过于娇惯孩子,要适当地让他们体会生活的艰辛,学会与父母分担生活的重担,学会感谢父母的付出;要对孩子关爱他人的言行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孩子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与幸福。2.加强教育引导,重视感恩教育的主导地位。感恩的前提是识恩和知恩。因此,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要重视感恩教育的主导地位:一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基础教育。在这个社会里,爱从来都是双向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父母、老师、朋友、学校和社会的恩惠。要让学生明白,胸怀感恩之心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最起码的修养。二是要加强相关资助政策宣传力度。让学生意识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资助,自己得到的资助是同学、老师和国家共同帮助的结果;要让贫困大学生懂得在正视个人利益的同时,还应顾及他人的利益,加深对资助政策的理解。三是要加强引导弘扬正能量。让贫困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贫困,懂得物质上的贫困是暂时的,精神上的贫困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加可怕;要教育贫困大学生善于做精神上的“富翁”,常怀感恩之心、常思感恩之情、常做感恩之事。3.加强感恩实践,重视良好氛围的积极影响。思想家荀子曾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表明环境是无声的教育,环境既能影响人更能塑造人。为此,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要重视良好氛围的积极影响:一方面要定期开展感恩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利用“学雷锋月”组织学生到特殊学校做慈善义工,到敬老院帮助老人等,通过亲身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避免感恩宣传的空洞性弊端,也可以让学生在感恩实践中感受被人需要的快乐,让他们明白自己不仅需要被别人帮助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付出帮助别人。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感恩文化的宣传力度。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网络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既要旗帜鲜明地宣传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积极营造一种“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的良好氛围;也要让包括贫困生在内的广大学子明白感恩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美德,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既需要别人也被人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荣江.浅谈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12).

[2]陈晨.刍议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作者:周素霞 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