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思考

时间:2022-02-07 11:28:25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思考

提要:共享经济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共享闲置资源以满足多样需求的经济新模式,它所具有的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数字共享交易平台、资源供需池扩大、供需双方信用约束等特性,在集聚共享优质闲置资源时,与推进校企合作、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供给侧改革具有天然适切性。运用共享经济理念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地方高校必须要从树立共享理念、育人全程坚持共享,创新共享形式、资源平台多元共建,完善共享机制、解除共享后顾之忧三个方面入手,共同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责任共同体。

关键词:共享经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

一、引言

地方高校(本文特指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面对老牌传统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双重竞争挤压,很多地方高校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为了更好地推动地方高校发展,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发文,提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鼓励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首当其冲的是要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让人才培养的结构、质量和水平适应时代需要、适应行业产业需要。教育部对地方高校如何转型发展有着明确的要求(普通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情况介绍,2018):“深化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其本质就是进行校政企所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深度合作,开展优质资源共享。2018年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对如何做好本科教育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要推动优质资源开放共享,重塑教育教学形态,紧紧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推动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变轨超车’。”教育部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做好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本科教育思路与共享经济理念高度吻合。

二、共享经济的内涵厘定与研究综述

人类的共享实践活动自古就有。丁钢(2017)等学者在研究中认为,关于共享经济概念的出现,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是由美国的社会学者马克斯•菲尔逊(MarcusFelson)和琼•思潘斯(JoelSpaeth)在《群落结构和协同消费:基于日常生活方式》(CommunityStructureandCollaborativeConsumotion:ARoutineActivityApproach)一文中提出了“共享经济”的概念。40年后的今天,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共享经济已经逐渐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正在享受共享带来的种种便利。对于共享经济的概念,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如郑联胜(2017)、邱玉霞和袁方玉(2020)等学者认为,共享经济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提高闲置资源再利用效率的新资源配置方式。王海飞(2020)等学者认为,所谓共享经济,可以理解为在目前形势下,由于受到网络和信息技术等影响,逐渐衍生出来的相关经济形式或产业形式。本文研究主要采用国家信息中心的定义(《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即分享经济(或共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综合。目前,对共享经济的研究现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个是对共享经济的基础性研究,即对其概念、特征进行解读,研究偏重于从学理上进行研究;二是对共享经济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侧重对共享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判断;三是对共享经济细分领域进行探究,如共享交通、共享住宿等。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学术界对共享经济的基础性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基本概念已经厘清,其构成要素已基本达成一致。郑和明(2018)等学者一致认为,共享经济应具有几个要素:参与主体、闲置资产、互联网平台和收益。而且,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成果中一致认为,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新价值理念,它的核心是“共创、共享、共赢”。在共享经济中,人们既可以共享有形的东西,如车辆、房子、仪器设备等;也可以共享无形的东西,如经验、技能、知识等。关于共享经济对教育领域的影响,目前已有专家学者开始关注。但总体来讲,研究成果还是偏少,且零散不成体系,更缺少对政府、行业产业、科研院所与高校以及高校之间开展共享和深度融合的探究,特别是对共享经济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逻辑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地方高校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需求与困境

供给侧改革,简单的来说,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改变,通过改变生产要素结构,使得供给体系更加优化、供给质量更加高效,来满足需求侧的要求,推动经济发展。张金福(2017)等学者认为,地方高校供给侧改革的内涵是:“运用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与思维,通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应用课程体系,开展应用型技术攻关等措施,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有效供给比重,促进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总量有了大幅提升。但从就业现状来看,虽然供给问题已经解决,可是人才培养的契合性却依然有待提高,表现为:一方面很多的毕业生尤其是地方高校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后不能立刻找到专业对口的合适工作;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市场上却又难以招聘到所急需的人才。这说明,高校对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侧在质量、结构和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不对称现象。急需对人才培养的供给侧进行改革,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地方高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它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和任务。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扎根区域,服务企业需求,最好的路径就是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校和企业开展合作其实已经有了比较长的历史,但纵观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简单”:一是合作的形式简单。所谓的合作多为共建实习实践基地。二是合作的过程简单。基本都是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或组织企业人员参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三是合作的层次简单。校企合作签订后,参与的都是具体操作层面的教职工或技术人员,管理层人员对合作的介入度不高。总而言之,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是浅层次、短周期、项目式、不成体系的合作,而且在合作的过程中,往往是“校热企冷”,流于形式。当前人才培养中遇到困难的原因在于:一是双方思路都需要转变。大多数的地方高校在“转型”之前一直都是以“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办学的追求目标,强调学术型人才培养,注重学科知识体系传授的完整性。甚至有人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办学层次的倒退。对企业而言,他们希望新招入的毕业生能够迅速上手,并不愿投入较多的精力、金钱在大学生的岗前培养上。同时,他们也担心,花费了成本在大学生的在校期间培养上,学生毕业后如果不选择自己的企业入职,会出现人财两空局面。所以,他们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也不高。二是共赢机制没有建立。对于校企合作的机制、程序和收益分配,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层面的文件都很少有涉及,很多都还处于摸索阶段。而在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作为以盈利为主要追求的经济体,必然要考虑成本投入与市场收益等现实问题,投资获益问题不解决,利益分配机制不建立,实质性的合作也很难落到实处。三是存在资源信息不对称现象。合作过程中,供需双方对对方的资源供给信息不能及时、完全的掌握。特别是高校对合作企业新购置的设备、拥有的技术力量等情况不能做到完全了然于心。四是约束机制没有形成。在双方合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体制机制约束,基本都是靠自我道德约束。出现了违约现象,另一方也毫无办法,缺少必要的惩戒手段。

四、共享经济与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存在逻辑契合

共享经济作为新的经济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提升闲置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供需矛盾。运行过程中,需要具备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客观上具有可供分享的物品或服务,或者说是处于闲置状态的物品,且其利用效能未被完成使用;二是用来分享的物品或服务的拥有者、使用者或其他参与者具有主观上的分享意愿;三是具有连接物品或服务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有效畅通机制或机构。由此可见,共享经济理论与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具有先天的逻辑契合性,将其引入教育行业,有利于改变目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共享积极性不高、资源互通薄弱、合作信息失衡、合作动力不足等难题。1.所有权与使用权暂时分离推动教育资源共享。所有权与使用权暂时分离,是共享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强调的是盘活现有的存量资产,实现闲置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共享经济模式就是提供了闲置资源的暂时使用权。所有者通过提供闲置资源暂时使用权获取收益,而使用者也以较少的成本获得了物品的暂时使用权,不再需要单独购买某种先进的生产设备或服务。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经费都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财政拨款虽因各地财政状况差异会有不同,但绝大多数地方高校的拨款都只能维持正常的办学所需。特别随着近几年的大扩招,学生人数大增,实验设备、实践场所、师资人员等严重不足。而行业企业,因为直接对接市场需求,他们对市场反应最灵敏,且会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购置新型的生产设备,进行产品升级。因此,相较于高校,企业有着先进的、丰富的生产设备资源,有着掌握最新技术手段和实践经验的技术工程人员。通过共享,企业暂时出让物品的使用权,实现利用率最大化;地方高校用比较少的成本占有物品或使用其带来的服务,既扩大了选择面又节省了很多的经费。2.数字共享平台实现教育资源信息精准对接。建设数字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精准匹配也是共享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共享经济基于互联网技术形成了强大的网络交易平台,平台将分散的需求信息和分散的供给信息集中并且有效连接起来,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供需信息进行分析,提供出便捷、精准的匹配信息。进行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在真实的生产场景中锻炼提升。但地方高校受到所处环境和办学视野局限,往往对相关行业的前沿发展并不非常了解,也不清楚企业目前有哪些最先进的生产设备、优秀技术人才。数字共享平台的出现,大量的企业资源信息都能够实时呈现。地方高校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设置合作要求和需求信息。数字共享平台在海量的供应信息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遴选出最合适的合作对象并推荐给地方高校。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在校企合作时因为信息不通畅,而带来的合作盲目性和为了合作而合作的降格以求。同时,地方高校也可以根据数字共享平台上,企业的需求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及时修正,让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3.供需池扩大带来双方合作成本的下降。共享经济作为一种以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平台为支撑的新型资源配置形式,它的主体指向是人人共享。当产权所有者将闲置资源放置到共享平台时,平台上的所有人都可以申请租赁使用。这个时候,资源的“交换价值”已经被其“共享价值”所代替。对高校而言,可拿来享用的闲置资源早已不再仅仅只有熟悉的本地企业,而是扩展到了平台上所有的企业。供给对象和需求对象的增多,导致供需池变大。共享受益对象的覆盖面扩大,一方面有利于地方高校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好中选优,在数字平台上选择资质最优、资源最好的企业进行合作,像中西部地区的地方高校,可以选择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江浙一带的企业进行合作,租赁他们的闲置资源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邀请对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而这些资源的质量必定高于本地企业,而且利用成本还可能远低于本地线下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因为共享经济利用互联网技术,超越了空间阻隔,同一种类可共享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大量富集,带来了规模效应,使共享经济资源的边际成本不断减低,也使得需求者在共享时的成本支出明显下降。4.信用约束机制规范了校企合作行为。共享行为一直都是存在的,但之前的校企合作共享一般都是建立在熟人之间的共享,地方高校和企业都倾向和比较熟悉的合作单位进行共享,因为和陌生人或单位进行共享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对于共享经济,其中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陌生人之间共享,如共享交通、共享民宿。而这样的陌生人共享之所以能够产生,就是因为建立了有效的信用约束机制。郑联胜(2017)认为,数字共享平台顺畅运行的一个潜在前提是信任或信用机制的建立。因为依托大数据建立的数字共享平台可以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透明度。它能通过技术手段对相关参与者的既往信誉情况进行分析,评定风险等级,进而让资源所有者安心进行资源分享,有效降低了共享风险,让分享不再变得小心翼翼。在分享过程中,即使物品使用者出现了违约行为,也可以通过信用度评价建立失信遴选机制,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多次的差评、信用等级的降低,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再次共享,并会对使用者的生产生活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有效约束了参与者的行为,降低了共享经济各方参与者的参与分享风险。地方高校信誉度的下降,将会对招生就业、产学研合作产生直接影响;企业信誉度的下降,对其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享受地方政府优惠政策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在共享经济平台上,校企双方在进行合作时,将会持更加审慎的态度,更加强调契约精神,注重合作的实际效果。

五、共享经济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现理路

共享经济作为新的发展理念,将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实现校政企所资源共建共享,助力人才培养模式供给侧改革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态势必然。1.树立共享理念,育人全程坚持共享。高校要想发展,必须跳出封闭办学的传统思维,树立共享理念,坚持开放办学,要主动对接地方需求,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所在区域形成发展的命运共同体,集聚一切有益于人才培养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要在全校教职工中、教学全过程中树立起共享意识:一是人才培养方案植入共享理念。地方高校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基础。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地方高校要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联系,邀请他们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变学校“有什么教什么”为企业“需要什么教什么”。围绕行业产业人才需求信息,共同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引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手段,科学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形式,确保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二是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共享理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时代趋势,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王洪才和刘隽颖(2017)认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三个难点:缺乏足够合格的师资、高校难以提供足够的合格的课程、高校难以与社会开展有效的合作。而解决创新创业教育这三个难点的“金钥匙”就是融入共享理念。因为行业企业正好具有破解难题的资源,所以推动共享经济,与行业企业开展有效合作,共享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所需。三是实践教学环节嵌入共享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而实践教学资源种类多样,并不只是购买两台设备就能完成的。刘娟和丰云(2020)指出,实践教学资源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还包括教学实践过程中潜在的制度、文化等资源。要想让学生能够符合行业企业的需求,毕业后能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成为受到企业欢迎的毕业生,地方高校就必须要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生产氛围,掌握先进生产设备的使用方法,熟悉企业蓬勃的企业文化,这都不是学校仅靠买两台设备、建个校内实训厂房就能做到的。地方高校必须要将共享理念嵌入进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进行实质性的合作,开展“顶岗实习”或“以训代学”,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实践教学取得实效。2.创新共享形式,资源平台多元共建。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早已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包括线上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等业务系统的不断出现与升级,校内的教育资源已经实现了共建共享。共享经济中建立的数字共享交易平台,构建了基于网络技术的互联互通快速通道,打破了地域界限,突破了校园围墙,实现了供给与需求的高效精准匹配,形成了成本收益的可持续。在此基础上,实施校校、校地、校企共享,可以有效盘活闲置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使用效率,解决地方高校自身资源不足的问题。在共享经济模式下,这些数字平台资源共享的参与主体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既可以与兄弟高校差异化共建共享、也可与政府和企业互补型共建共享,还可以是直接将企业的资源引入学校参与校内共建。同时,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还可以建立起不同内容的共享平台,如共同构建“实验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师资队伍共享平台”“文献信息资料共享平台”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综合共享平台”等。在联合建立“师资队伍信息库”时,可以通过将高校和企业的教师(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可承担教学课程等相关信息在共享平台进行公布,需求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网络平台选择相应的教师,推动教师(技术人员)资源的共享,实现互聘教师、互认学分,互享高层次学术讲座。此举能够有效解决地方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紧缺的难题。3.完善共享机制,解决共享后顾之忧。运用共享经济理念推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牵扯到地方高校、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多个主体,涉及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一些涉及到共享经济视域下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性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要构建市场化运作的利益分配机制。长期以来,校企合作之所以出现“校热企冷”状态,根结就在于企业短期内看不到利益回报,担心投入打了水漂。所以,要想真正实现共建共享,如何进行利益分配是各参与主体绕不开的话题。古光甫(2018)在研究共享行为生成逻辑时强调,只有当共享利益平衡时,共享行为才会发生。因此,这个时候地方政府就要发挥指挥棒作用,进行积极引导和协调,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地方高校和行业企业共同树立人才培养新观念,并协助搭建共享平台,同时明确各参与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具体来说,可以采用政府主导、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即由地方政府来组织实施,地方高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平台建设,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并通过完善各主体间的信息沟通,充分发挥市场交易行为在资源配置、利益协调中的关键性作用,不断增加公益投入和经营性收入,实现平台建设方、资源供应者和使用者的共同获益。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的共享积极性,实现共享的良性发展。其次是要搭建起完善的参与主体诚信机制。诚信是共享行为能够产生、共享经济能够快速发展的基石。各参与主体如果相互信任度不高,必会导致互动共享行为的骤减。为确保有效的共享行为开展,建立完善共享诚信机制十分必要。目前,因为多种主客观因素,信息不畅、信息孤岛的现象在我国现有的信用体系中仍然大量存在。王灿平和薛忠义(2016)建议,结合共享经济发展有步骤、有计划和有针对性地将政府部门的信息进行共享,可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社会效率。一方面,可由地方政府出面,加强与银行系统合作,将企业的征信系统信息与共享平台进行对接,客观掌握各参与主体的信用情况;另一方面,要设立共享交易平台参与主体的诚信保证准入机制,并建立起完善的信用记录查询、评估和管理体系,详细记录每次共享行为完成情况,并对其进行评价,出现的违约行为进行惩戒,以保证交易安全,减少共享风险。最后是要建立起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绩效评估机制。共享经济视域下推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还需要建立起相应的评估机制,制定科学的评估内容和标准,尤其是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核心资源的共享情况。在评价指标中,可以首先考虑对共享资源的提供率和共享数量的评价。这里的数量,主要是由各参与主体提供的某一类闲置教育教学资源的总量,如某一行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数量、某类实验仪器的总量,而不是学校或企业自有的总量;其次是共享资源的使用率和共享质量的评价,这个主要是围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发挥,评价资源的提供等级和水平,可以包括使用率、好评率等等。通过评价机制,引导各参与主体提供自身最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服务进行共享,进而不断提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成效和水平。

六、结语与展望

运用共享经济的理念和模式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已是新常态背景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人才培养新模式能够有效节约办学成本、优化办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我们坚信,只要地方高校更新教育理念,坚持开放、共享原则,充分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地方高校必将迎来大发展的机遇。

作者:郑洋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