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思路3篇

时间:2022-05-30 05:00:02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思路3篇

第一篇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活动。相对于传统教育,它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以创新为先导的教学模式的全方位改变,是教学内容、方法、思想、评价、教育体制的创新[1]。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人才,使其富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等改变综合素质,具备成为企业家的能力。高校通过改变教学课程及教学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并使它成为大学生自身的素质,让其在未来的道路上成为一个创业人才。[1]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通过新型的教育模式,开发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使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并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从职位的谋求者变成岗位的创造者。

2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开展的现状

近些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高校自身以及社会的重视。继2002年教育部公布首批9所试点院校后,2012年教育部发出第二批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知,28所部属院校和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方院校列入项目试点名单。对这些高校给予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意在促进高校教育观念的转变,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适应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达到开发和提高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的目的。各大高校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创业设计竞赛。包括“挑战杯”、职业规划大赛等各类创业竞赛,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就开始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形成了以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第二,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及实践课程。不仅对学生普及创新创业的知识,也同时提高他们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已成为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另一主要形式。比如: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学院自2008级学生开始,就将职业规划与发展培训的课程版块作了新的调整,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4个学分中的1个学分列入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还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讲座,纳入选修课学分序列。第三,建设创业园区与创业孵化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而且与社会企业联系,形成一个真实的创业平台,给予在校学生提前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好地发掘其创新创业潜力。例如,温州大学受区域文化中浓郁的重商理念的熏陶,成功构建了“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

3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相对于国外较为落后,虽然各大高校积极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3.1教育理念滞后,创新创业意识不够成熟

高校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的本质,教育观念还停留在教授学生如何获得财富和利润的层面上,期望把他们培养成创业家、企业家,只是注重对学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严重不足,即使是已经开设的课程,也存在授课和考查不够严格的现象,学生常在汇报学习成果之前临时抱佛脚,随意应付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学校、教师和学生缺乏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而导致的。在课程上,学生也是兴致不高,敷衍了事;而教师也是不加检查即让学生通过。这也是创新创业意识不够成熟,教育理念滞后的表现。

3.2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影响高校创新创业积极性

由于受目前经济市场不景气,以及社会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不敢贸然创业。虽然国家大力支持创新创业,但是由于支持力度不够,许多方面都没有到位,也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虽然出台了许多政策支持学生创业,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与教育力度不够,也导致创业人才的流失。在大学校园里也同样缺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环境,如缺乏合格的创新师资、教师对创新活动的指导不力、研究和创业经费不足、大量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相脱节等。[2]

3.3课程体系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单一

虽然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高校基本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并没有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体现;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上升到理论学科层面,只停留在初级阶段;课程类型单一,教学方式也不够多样化,课程与实践脱节,只注重书本上的教学,忽视了实践操作,这样无法真正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单一,多以“职业规划”“、挑战杯”等比赛的形式呈现。学生只是为了比赛而比赛,并没有付诸于实践,无法与社会接轨。[3]大学创新创业活动多是社团等学校组织的活动,多数都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什么实际作用,没有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3.4教育管理机制不合理,学分评价体系单一

目前,高校对学生都实行统一管理,所有学生都必须修完所有学分才能毕业。没有因人而异的进行差异化学分体制,比如对于目前正在创业的学生可以实行弹性的学分,允许他们分阶段的完成学分;对于有强烈创业欲望的学生,允许他们暂时休学保留学籍,先创业再毕业。[4]

3.5师资力量缺乏

学生都是一些没有接触过社会的人群,缺乏工作与创业经验,要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必须要有一群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然而,现在的高校老师基本上都是学术型的老师,他们本身就缺乏创业经验,所以更无法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实际指导。除此之外,一般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都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职的,老师的主要精力在自己的主修课上,不能给学生专业的指导,从而无法达到较高的教学质量。教师力量的薄弱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软肋。

3.6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分离

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分离,工科院校多注重创新而忽视创业,学生多在实验室搞发明创造没有接触创业教育。而经管类院校则偏重于创业教育而忽视创新教育,比如创业孵化园、创业比赛、创业家讲座等都是注重创业教育,而忽视了创新的教育。但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才能够提高创业教育的成效,高校应该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一把抓。

3.7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深入高校,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陆续开设了许多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与专业教育脱节,忽视了与专业教育的联系。专业教育中按岗位对口分专业办学,体现的是“细、窄、专”,而创新创业教育强调的是整体的把握,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复杂的实际环境中。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培养的向导。

4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4.1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以缓解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为目的,只是机械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而应该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5]学校不应该让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而应该落到实处,让学生培养兴趣和树立创新创业意识,真正的为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而努力。教师应该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负责,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认真对待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学生自身应该努力学习一切创新创业课程,认真对待,勇于提出新问题,说出新想法。教师与学生应该多进行交流,将创新创业精神付诸于创新创业过程中。

4.2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核心部分,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教师队伍的质量成正比。只有优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够培养出富有能力的学生。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保证。对于高校原有的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可以采取企业培训等手段,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引进一些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实践经历的教师。对于社会上的专门人才,高校也可以引入作为兼职教师,为学校注入新鲜血液。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也应该引进不同类型的教师,例如,经管类的院校应当引进富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家、管理人才等;而理工科院校应当多引进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种全方位的师资力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性与科学性。[6]

4.3构建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意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这样就需要一个系统的、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7]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应该是使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企业管理、经济学、金融等相关的学习,进行全面的知识拓展。不同院校的学生应当设立不同的课程体系。由于工科类院校偏重专业技能,应当适当补充一些人文素质,可开设一些管理类、经济类的学科;而经管类院校因其本身的优势,具备创业的基础,但是其实际操作能力不足,可以开设实践课程以弥补这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应当与专业课程体系接轨,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而不是相互脱节、毫无联系。在创新创业教学中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在专业教育的学科背景下,开设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注重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平台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例如:高校通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通过与社会企业合作或者与国家及社会合作共同建立创新创业园区与孵化基地,给予创新创业学生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开设创新创业实训室,让学生参与到实训项目中,像“创业之星”、“用友”软件等的仿真学习,让他们提前接触一下企业软件,适应创业流程;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试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如创业领导小组、创业教育学院、创业教育中心、创业教育协调委员会、创业教育顾问团等。[8]

4.4建立合理的创新创业效果评估机制

高校除了建立教育体系,提高师资力量以外,对于创新创业学生的培养应该建立一套自我评估机制,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认识,才能够找到目标继续前行。而且,合理的创新创业评估机制,也可以有效的体现出创新创业的效果,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进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与积极性。良好的评估机制要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出合理的评价指标,每一项活动都要有对应的评价等级。对取得成效的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精神上与物质上的鼓励。

4.5加大各界的支持力度

创新创业的环境也很重要。除了高校自身要重视外,国家、社会、企业也应当给予大力支持。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尚不发达的现状下,国家应当重视创新创业的发展,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创新创业的宣传力度及支持力度,给予创新创业学生优惠政策,为其提供便利,以此提高学校及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与意识。社会则要营造一个良好氛围,给予学生创新创业的勇气,转变传统守旧观念,给创新创业学生更广阔的空间。除此之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搭建稳定的实践平台。企业可为学校输送成功的企业家及一些优秀的创业人士,为学生进行讲座、指导实践。

5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教育理念滞后、缺少创新创业环境、课程体系不健全、教育方式单一、师资力量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等方面的问题。为此,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构建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合理的创新创业效果评估机制,建设一支满足创新创业要求的师资,加大社会各界的支持,使得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作者:江玮璠1李文2汪丽琴1杨叶1蔡昌福1工作单位:1.南昌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2.南昌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第二篇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创业教育始于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至今才只有十多年的历史。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于是开始举办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2002年,我国在一些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2]近几年,高校掀起了创业教育热潮。目前,我国创业教育仅处于启动或萌芽状态,处在一种为大学生就业找出路的阶段,还没有形成创业教育功能的全面辐射。在现有的创业教育试点中,创业教育局限于知识传授型方式,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也没有融入到学校整体的育人体系中,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脱节,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还没有形成良性的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有机联系。在某种意义上创业教育不是“正规教育”,只是一些利用课外时间空闲时间进行的“非正规教育”的“业余教育”,甚至被认为是“不务正业”,这种创业教育的方式的逻辑结果就是创业教育失去专业教育的基础,这样,创业教育只能停留在浅层的阶段,还没有到深层阶段,更谈不上达到精神境界层面。创业教育教师主要由学生工作辅导员与就业指导教师担任,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缺少专业的创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导致创业学子内功不足,只有创业激情,没有创业精神,创业教育成效不明显,毕业生在创业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创业成功率较低,挫伤了他们的创业热情和积极性。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

1.创业教育的认识误区

目前,高校对创业教育还缺乏明确深刻的认识,认为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毕业生的创业比例,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认为创业教育仅开展技巧、心理、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即可,且大多数还停留在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计划竞赛,简单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校园小店铺,从事营销练摊活动等基础层面上。创业教育只是开展一些“创业计划大赛”,举办一些“创业设计活动”,设置一些“创业中心”就可以了,这种“创业教育”并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本质上是创业“实务”教育,这种创业“实务”教育因缺少创业理念的指导而只能局限于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只能是“看客”,这种创业“实务”教育只属于精英化教育,并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与此同时,学生与家长也对创业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只有找不到工作的人才去创业,或认为创业就是创办大公司,开商店、办餐馆是从商,不是创业,觉得自己距离创业太远,根本不能实现创业梦想,对创业敬而远之;家长认为找到一份安逸、收入高的工作才算没白读大学,才够体面,而创业就是失业。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失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相继开展了创业教育。大多数高校的做法是加开几门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虽然有些学校将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程,面向各个专业开设,但大多数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程开设,还有的学校开设了大量的创业方面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但这些创业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编写与选用的教材普遍是将各类创业活动实践资料稍加整理而成的,有些课程只是请专家或成功创业者做报告与讲座。开设的创业课程之间不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这显然对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不利。

3.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创业教育要求教师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经验,但能够两者兼备的教师较少。目前,我国创业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从事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和就业指导的教师,他们既缺乏创业经验,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创业教育训练,他们的教学只能是以理论传授为主,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有效融合,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教育效果自然欠佳。还有些高校聘请成功创业人员做创业教育兼职教师,这些人虽有创业经验,但创业理论功底不足,且忙于公司经营,对创业教育难有深入研究的精力,其创业教学效果也不会太好。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有待全方位提高。

4.创业实训基地建设落后

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性,创业教育的目的应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来实现,说教的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学生只有通过创业实践实训,才能获得经验与教训。创业实践实训需要具备基本的条件,其中创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必备的条件。近几年,我国有些省、市纷纷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也有一些企业成为创业实训基地,还有一些高校也建立大学生校内创业实训基地。但这些创业实训基地的数量远远不够支持创业教育,创建创业实训基地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需要大量的资金。因各个方面的原因,许多高校不能大力投资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全国除了极少数高校创业实践基地办得较好外,其他地方,尤其是西部落后省份的高校的创业实践基地的底子相当薄弱[3]。

二、培养创业精神的重要性:高校创业教育的本真目的

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柯林•博尔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他指出未来的人都理应拥有三本“教育护照”,即学术性护照、职业性护照和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护照。1989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提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这也就是后来我国提倡的“创业教育”[4]。这样,创业教育就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创业教育的本质目的不在于创建企业,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生存能力,在于提升学生的创业精神。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任何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育人。当然,创业教育也不例外,只不过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才。再从实际情况来看,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都不到1%,那么剩下失败的99%,如何进行再次就业?所以,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创业教育的重点并不在于创业教育本身,也不在于以创业解决就业,而在于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其中包括创业精神、社会交往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合作协同能力等等,以达到促进就业能力提升的目的,最终实现就业。而在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中,创业精神是核心。创业精神是指创业所需要的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精神。因而,创业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创业精神的培养,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教育不只是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具有创业精神,会像创业家、企业家一样去思考问题与面对问题。就如同学习教育学的目的并不是成为教育家,而是要像教育家那样去思考。创业精神是创业教育培养目的的本质追求与理性诉求,创业精神作为一种积极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理应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创业教育理应以培养创业精神为主导。创业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创业精神是当代最重要的时代精神,创业精神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本真目的,也是创业教育的终极目的和价值追求。建立在专业教育基础之上的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属于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的教育。培育创业精神可以在深层上改变大学生的心智结构,创造出大学生所期望的价值,创业精神的培养和追求是人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最好诠释。创业教育还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创业者和企业家成长的创业氛围与环境。创业精神已成为维持组织、经济和社会生存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主要动力。创业精神应当成为推动我国富民的精神动力[5]。创业是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6],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本身就是对现实的超越,意味着创新,意味着突破,创业精神的培育是创新型人才培育的主要途径。创业精神不是大学中少数人所拥有的精神,也不是一种高高在上脱离实践的理论,而是可以转化为所有成员的思想与动力、演变成整个高校的文化、与实践紧密相连的精神。渗透到高校师生的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统一认识和共同的理念,这样创业精神就发展成为创业理念,创业精神是创业理念的核心。创业理念一旦形成就会对创业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反过来,创业实践又进一步强化了创业理念,深化了创业精神,生成新的创业理念,进一步推动创业实践的发展。

三、以“创业精神”为主导的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营造创业氛围,转变创业教育理念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和推广,没有引起普遍重视和广泛关注。这其实需要营造一种创业氛围,形成一种合力,这样才能激励高校在竞争中寻求创新,并为高校创业精神的培养提供便利的条件和适合的环境。我国创业教育始于创业大赛,自始就刻有精英教育的痕迹。高校设立的创业机构,不管是“创新实验室”与“学生创业俱乐部”,还是“科创中心”与“21世纪人才学校”,它们本质上都属于精英化机构,创业教育一开始就将大多数学生排挤在门外,大多数学生只能是袖手旁观,因而必须改变创业教育的理念。创业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同时,创业教育不等同于就业教育,不是就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并不是塑造精英培养“老板”[7]。将创业教育视为老板成长的摇篮并没有错,错在创业教育将培养老板作为创业教育的终极目的,创业教育不仅要培养老板,更要培养具有老板素养的人才,培养成为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是创业教育的终极追求。

(二)完善高校创业课程体系

要处理好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须将创业课程建立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同时还要处理好创业实践与专业实践的关系,使它们有效地衔接,以专业为基础,将创业教育的精神融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教学之中。在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从而使创业课程有一定的专业课程作为基础与平台。将创业课程纳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创业教育教材建设,借鉴国外成功创业课程经验,编写适用的、体现本土特色的高质量创业教材,杜绝简单采用国外创业课程的拿来主义,避免创业课程教材水土不服。一方面通过开设专门的学科课程,如创造学、创业学、创业文化之类和有关经营管理、成本核算、工商、税务等方面知识的课程,在创业学科课程中使学生掌握大量的有关创业的知识与理论;另一方面开设大量的创业实践活动课程,在创业实践活动课程中丰富学生的创业生活,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创业精神。

(三)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提高创业教师的待遇,鼓励优秀人才从事创业教育教学,从严把好创业教育的师资关,坚决杜绝一切不具备资格的人进入创业教育队伍中来,建立创业教育准入制度。二是对于已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要定期培训;丰富其创业实践经验,强化其创业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研发经典的创业案例,不断提高教师的创业研究能力,不断增强教师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学校要为教师到企业中学习锻炼提供各种机会,出台鼓励教师参与创业实践的各种优惠政策。三是高校还要对聘请的兼职创业教育教师进行创业理论知识培训,使其丰富的创业经验有一定的理论厚度支撑。四是逐渐建立创业教育教师团队,促进创业教育的成长,进一步解决创业教师不足的问题。

(四)加强创业基地建设

创业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还涉及到国家与社会的利益,国家要鼓励多方融资建立创业实训基地。国家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建立具有示范性的部级创业实训基地。地方政府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大学生实习孵化基地,建立地方创业实训基地。同时,企业也要参与创业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建设的主体之一。高校提高自身努力建设,多方筹资,建立校内创业实训基地,保障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教育。

(五)提高创业政策支持力度由于经验不足,我国的创业政策操作性不强。应该逐步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使制定出的政策能够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不断落实与完善现有的创业教育政策。中央政府要出台一些促进创业的财税和信贷政策,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大学生创业的专项资金。此外还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筹建“大学生创业启动基金”,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体制。地方政府要切实落实“银行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对从事微利项目的贷款利息由财政承担50%”等有关国家政策规定。同时,高校要设立创业平台,提供初始创业资金支持和创业导师的智力帮扶,促进大学生创业。

四、结语

创业是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创业教育不是仅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所有人的大众教育;创业教育不是创建企业的教育,不等同于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本真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生存能力,在于提升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创业教育的本真目的与终极追求,也是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高校要科学合理把握创业教育的目的与创业教育的理念,避免高校创业教育的异化,凸显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精神人才的功能。高校只有坚持以培养创业精神为主导,创业教育才能落地生根,才能促使本真创业教育的理性回归。(本文来自于《广州职业教育论坛》杂志。《广州职业教育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牛金成1陆静2工作单位:1.华北科技学院教务处2.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

第三篇

一、机构与职责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创业学院属于学校的二级学院,是重庆高校成立的首个创业学院。创业学院有独立的办公场地、教学、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责任主体和考核目标明确。创业学院不涉及学生学籍和院系调整,是学院现有培养体系外的补充体系。其实施全覆盖、分层次的创业教育,搭建丰富的创业实践平台。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整体出发。创业学院作为实质性的组织机构,解决了目前高校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的依托学生工作、就业部门、教务部门建设,或挂靠经管学院,其它部门参与度不高,难以整合团委、教学、创业孵化园以及校外社会、企业资源的问题,形成了系统协同效应,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组织机构保障。创业学院在治理结构上设立行政领导机构、专家咨询委员会[3]。在行政领导机构方面,学校董事长担任创业学院名誉院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院长,学工、团委、教务处、经济管理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负责人担任副院长,同时设置专职副院长1人。创业院长办公会处理学院的办公、教学、实践、校企合作等事务。相关部门对创业学院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进行具体研究、咨询、指导和支持。专家咨询委员会是学院的顾问机构,聘请校内外与创业学院发展方向有重大关联的相关组织机构负责人担任学院咨询专家,包括重庆市大中专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共青团重庆市委、重庆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重庆市科技委员会等主管机构,重庆《商界》杂志等媒体机构,以及企业家、知名媒体负责人、著名学者共同规划创业学院的发展。创业学院主要承担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创业实训基地和孵化基地建设、创业研究与交流等三大功能。具体负责大学生创业教育方案的制定,全校创业教育的教学管理,课程的实施与检查,创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创业先锋班等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的组织与管理,创业教育教材的编写;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创业教育课题的组织申报与管理,校级、市级和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管理等;大学生创业基地的管理,重庆市级创业基地以及部级大学生创业基地的申报建设工作;创业学院还负责创业讲师的选拔培训,创业导师的聘任和创业教育的对外交流;各类创业计划大赛的组织,结合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文化移通”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到校演讲等工作,开设“创新与创业大讲堂”。

二、教育方式与特点

1.重视环境建设,功能区域完善

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创业学院重视创业教育环境建设。创业学院集中设置有创业服务大厅、创新创业展示中心、创业图书室、创业模拟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创业沙龙屋顶花园等区域。其中创业服务大厅提供创业信息咨询,微型企业创办、创业资金扶持、创业孵化基地入驻等综合创业咨询服务;创新创业展示中心主要用于展示新科技新产品新技术,介绍创业者的成功案例、创业扶持政策、创业管理体系、创新产品、创业项目、创业技术、成功创业人才等,通过实物展示平台,为优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现场展示的环境和空间。创业学院办公和实习实训基地总面积800多平米,功能布局完善,装修现代时尚富有创意。在为学生提供创业理论和实验教学以及创业服务的同时,力求通过高校环境教育和交流平台启发学生创新灵感,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独创性。

2.形成长效机制,创业氛围浓厚

创业学院作为一个学校实体机构,把创业教育寓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把握舆论阵地,利用创业学院网站、微博、校园广播、报纸、宣传专栏、媒体等多种宣传工具,宣传学校的创新精神和办学宗旨,培养并发掘学校创业典型人物和事迹,通过典型引领,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开展创意设计大赛、创业设计大赛以及创业就业文化月活动,将创业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深入而持久的影响。

3.发挥协调作用,建立创业平台

创业学院发挥协调作用,推动所在地政府、企业与学校合作,加快大学生创业平台建设。与创业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创业者协会等社会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形成高校、社区、政府、企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了社会各类创业资源。学校设立了100万元的创业专项扶持基金,同时共青团重庆市委在创业学院试点了50万元的青年创业扶持无息资金。

三、教育教学体系

作为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把创业教育上升到办学理念层面,纳入“乐教、乐学、创造、创业”的校训,融入到学校整体育人体系,渗透到学校建设、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等各个过程中。

1.课程体系

通识课课程。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创业学院课程体系以学生实际的创业知识、能力需求为导向,把创业教育课作为必修基础课程设置,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中。即在专业教育中注重渗透创新、创业、创造精神与理念,开设创业教育通识课以及开展创新思维训练、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沙盘模拟大赛、创新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先锋班课程。学校选拔具有强烈创业意愿,明确今后以创业作为职业选择的在校生为“创业先锋班”培养对象,细分不同教学对象的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提供独具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创业导师的指导,辅以学校创业孵化基地场地和部分资金支持,培养创业精英,目前已开设创业先锋班课程3期,毕业学员90人,孵化学生公司23个。在分类创业教育课程模块方面,结合学校的工科类信息学科特色及学生创业的主要行业方向进行划分,邀请通讯、信息技术、软件、互联网、物联网、创意、餐饮等产业界领袖、相关工学院教授和经济管理系教授联合讲授技术创业的运作模式。创业学院还将学校素质拓展基地训练和创业教育有效结合起来,通过高空、低空等综合拓展训练,使学生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炼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和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激励学生挑战自我、激发潜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

2.教学机制

在创业教育的内容上坚持“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与实践教育,与学生思想理念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管理,与就业指导和服务”6个结合[4]。创业学院创业培训教室为30人小教室,配置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一人一座,U字形排列。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辅之以创新思维实训、创业模拟软件实训,同时创业学院还专门设立有氛围轻松的创业讨论区,为创业学生之间以及与企业家之间搭建沟通平台。

3.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有效运行的保障和开展创业教育的主体力量。教师的素质、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创业教育的效果。创业学院采用灵活的聘任机制,组建了一支由“讲师”和“创业导师”组成的学术研究和创业实务相结合、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相结合的师资队伍。通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具备创业知识和技能,专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创新创业实验,完整讲授一门课程的老师为讲师。另一方面,选聘勇于开拓且经验丰富的经济管理类专家、工程技术类专家、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家、成功企业家、孵化器的管理专家、创业投资家担任创业导师,配合和协助创业学院专任讲师,指导创业学院学员的创业实践。目前创业学院专职创业讲师6人,另外聘任《赢在中国》第三季冠军谢莉等10余名创业专家担任创业导师。

四、实训基地与孵化基地

(一)实训基地

创业实训基地根据教学内容,将课堂知识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形式,是创业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目前,创业学院已与淘宝天猫、中国联通公司分别合作建设“天猫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联通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等多个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其中天猫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是创业学院与天猫公司共同建设的创业实训机构,定位明确,体系相对完善,激励机制健全,已取得了良好的创业教育实效。

1.项目定位

天猫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训基地,采用真实企业运营模式,是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拓展高校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由天猫网(淘宝商城)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是天猫公司推动校企大学生创业合作的最新实训形式。

2.体系介绍

天猫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集创业实训、物流管理、物流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实验、商品导购于一体。引导学生以业务需求为导向搭建团队构架,开展创业实践。实训基地根据实际工作环境建设,通过创业学生自愿报名和学校选拔相结合,采用学生总经理负责制,组建项目团队,以企业化运作,服务于“工学结合”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天猫创业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内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零距离的进行创业实践,掌握跨入社会创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创业实训基地运行期间,创业学院负责基地的日常运营,并提供政策支持。淘宝天猫网主要负责对接资源,输出模式,完成创业实训基地的配套支持和相关奖励机制。

3.实训基地架构

天猫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有人力资源、电商实验室、市场营销三个部门组成。其中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实训基地人员选拔以及全校学生创业培训活动的组织安排,协助校企开展实训实践体系认证,组织策划在校学生参加创业实训基地各项活动;电商实验室为在校学生提供电子商务创业各个环节的实训机会,为学生提供电子商务创业相关的技术支持和培训,协同人力资源部门对实验室人员进行考核认证;市场营销部门组织组织策划各种校园活动,提升创业实训在学校的影响力,提高实训学生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

4.教学实训

天猫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教学实训由创业学院创业讲师和天猫公司物流事业部共同承担,天猫对高校授课讲师进行系统培训,全程指导。实训基地运行期间,创业学院讲师、天猫双方根据学校情况设定实训基地各个岗位的KPI,并进行考核,确保创业实训达到实效。

(二)孵化基地

大学生创业基地是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创业学院重点通过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等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创业培训和实训,创业咨询和服务。

1.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概况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成立于2008年,是依托高校智力资源,由创业学院负责日常指导与管理的综合型创业基地。创业基地先后获得“重庆市级创意产业基地”“重庆市级微型企业孵化基地”“重庆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授牌。创业基地现有面积4800平米,立足工科类高校办学优势,整合高校、政府和社会资源,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功能布局,重点孵化文化创意产品、软件外包与开发、工业设计、电子商务、通信数码技术、动漫与数字媒体设计制作、教育培训等项目。目前入驻企业和服务机构56多家,其中微型企业42家。

2.创业孵化基地服务体系

学校大学生创业基地通过整合资源搭建了五大服务平台,逐步完善了创业孵化支撑服务体系。综合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职业指导、专家咨询,办理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证”,协助入驻企业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等相关法律手续等一站式服务,同时开展企业项目申报、财税等服务。创业展示平台:创业展示平台通过展示宣传国家创业政策和环境,提升创业者创业意识、掌握创业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同时展示创业人才的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思路以及创业者的好点子,为孵化基地企业提供展示平台。商务平台:创业基地为入驻企业提供文印、传真、形象设计、办公家具租赁等服务。依托高校资源,学院多媒体会议室、多媒体教室、商务洽谈室、茶餐厅、素质拓展基地、创业图书资料室等向入驻企业开放。政策平台:有政府、学校两部分优惠政策组成。内容涉及税收减免、工商注册、科技资源利用、场地租金优惠、资金扶持、大学生入驻申请等各个方面。网络信息平台:创业孵化基地通过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创业学院”网,为入驻企业提供办公自动化、网络学习、沟通交流、网络集中宣传和产品展示的平台。创业孵化基地将进一步完善中介服务和孵化企业融资平台。中介服务平台将与社会中介机构合作,形成功能完备的中介服务体系,为入驻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人力资源、会计、管理咨询、法律、项目评估、企业策划等中介增值服务。同时建立融资平台,与风险投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政府扶持政策,为学生创办公司提供信用担保、金融咨询服务。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赖于国家、社会、高校、个人等各方面的支持、努力与配合[5],更需要国内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发展环境,积极探索,共同推动,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本文来自于《创新与创业教育》杂志。《创新与创业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张衍学尹邦满工作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