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教学体系构建

时间:2022-06-07 09:12:48

中职德育教学体系构建

一、中职德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中职德育教学面临诸多方面的问题和压力,使得德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职生源质量偏低,家长与学生对职业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中职学校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并存在严重偏科现象,基本上都没有考上高中,而上中职学校是无奈的选择。大多数学生在初中是受教师冷落,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上得过且过,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上中职学校就是来学技术的,不愿意学习文化课。另外,还有一部分家长考虑到孩子还小,在学校有老师管着就行,孩子不上中职在家也没有什么事可做,甚至还有可能在社会上惹事生非,来中专就只想混个毕业证。

(二)德育课特色不明显

照搬普高德育经验,认为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同属一个年龄阶段,两者在身心特点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德育工作也自然有共性。因此,在德育工作中照搬或过多借鉴普高经验,偏离职业学校德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未注意到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高,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差异,学生思想、心理状态的区别。有调查表明: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不抱喜爱态度,认为学校德育与现实不合拍。

(三)德育教学中教学与评价的缺失

只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是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两方面必须同步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生效。当然,作为“教”和“学”的指挥棒,“考”似乎更是责任重大。“考什么”是“教什么”、“学什么”的导向,“怎样考”也是“怎样教”、“怎样学”的前提,是考知识还是考能力?是理论性考试还是进行德育评价?对德业教育尤其重要。目前的教学效果评价是“鸦雀无声的课堂”;“及格率”、“优秀率”,忽略了德育的本位功能,没有以学生的德育评价等级来界定德育课的教学效果,被忽略的仍然是学生。

二、以就业为导向体现中职德育教学的特色

只有把就业作为思想教育的载体、切人点,让学生感到思想教育是真实的、具体的,对自己将来事业的成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才能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来学习和掌握德育知识,自觉提高自己思想道德素质,并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一)就业危机意识

通过教育增强毕业生的就业危机感和紧迫感,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当前高职高专毕业生在人才竞争中的有利和不利方面,从而冷静务实,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抛弃一切不切实际的求职目标,确立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择业依据的观念。

(二)多元就业意识

要教育学生打破“一次就业,终身定位”的铁饭碗思想,树立“先找工,后定位”的新思想。在“一次性寻职到位”困难的情况下,不妨“先就业,后择业,’,通过实践,表现自我,让社会了解自己,接受自己,进而逐步找到理想的专业岗位。

(三)就业诚信意识

要充分发挥德育教学的主渠道,在教学中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的比重和内容,逐步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要通过日常的专业教学和班会课渠道,给学生灌输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关于诚信的正反事例和经验教训,使其深刻认识到在现代社会,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美德,是为人处世、建立社会关系的立身之本。

(四)职业道德意识

现实中,用人单位挑选人才时也多以品德为重,要求有事业心、责任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能与单位同甘苦、共患难。因此,一方面要加强爱岗敬业、岗位成才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另一方面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使其融人到整个专业的素质培养中去。

三、以就业为导向德育教学内容的整合

中职德育教学内容模式长期受到普教模式的影响,在教材的编写上注重系统性,强调知识性、学术性,而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这种教材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不相符,学生难以接受教材的内容,而且教材缺乏灵活性,教材内容滞后于就业的岗位要求,难以与市场要求接轨。学校依据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管理,教师则照本宣科地讲授,难以突出中职德育教学的职业性、时代性、灵活性的特点,难以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就业的实际,使课程缺乏实用性。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与素养需要,通过对德育教材的整,开发学习包与校本课程结合的新型德育教材。(l)成立德育学科的教学研究组,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就业岗位需要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规范,将该教材内容分解,结合就业需求,再整合成不同的学习包,学习包按照专业需要及难易度进行划分。(z)结合就业岗位对课程内容的需要,通过对该就业岗位职业素养的调查研究,由德育教研组共同研讨与论证,选择与就业联系紧密的学习包,作为德育教学内容。(3)学习包占用50一70%的课时数,其余课时部分由教研组共同探讨,将德育教学的重点体现在:首先,要加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规守时、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基本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掌握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并依据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分专业进行特殊职业道德训练;其次,加强对学生择业观的教育,要让学生明确:再次,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观,要认识到某个职业不会是永远伴随终身的职业,要有变换职业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

四、以就业为导向德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德育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试图改变单纯的纯理论教育模式,构建“零距离”课堂;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职业道德、社会道德,使学生具备应对挫折的健康心理。以就业为导向德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遵循的几条原则:首先,中职德育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德育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用”是“有效”的第一表现特征,而且其“有用性”要“远近结合”,德育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多接口性”,教会学生接人待物,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等等;其次,教育产业的最终产品是人,其“有效”的前提是个人价值需求得到满足,它所遵循的是育人的一般规律,其个体差异性和创造性的特质不容忽视,所以德育课堂也应“因专业和岗位施教”;最后,德育课程体系的来源应当是职业能力,但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德育的课程和教材是多变的,靠得住的只能是有能力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有能力创新的教师,可见教师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最根本的保障。以就业为导向德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从深处人手,全面更新课堂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新起点;其次,从高处人手,着手创新科学评价机制,在管理中体现改革价值导向的新维度;最后,从实处人手,着重革新课堂设计思路,在备课中体现合理课堂要素的新配置。

五、以就业为导向德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深人的研究,客观而积极地探索新的学生考评机制,建立了“综合评定”考试制度。(1)划分考评标准。根据各学科的情况,在学期初就将教学考评标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平时成绩,按考勤、纪律等方面综合评定;第二部分为实践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实践性教学活动;第三部分为期末卷面成绩,即期末考试卷的答卷成绩。(2)划分考评比例。以三部分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成绩的比例进行划分,建立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卷面成绩按照30:30:40比例(百分制)评定的标准,纪律不合格者不予折合,期末考核成绩按零分处理。其中平时成绩与实践成绩的评定贯穿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体现了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使平时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有机会取得优异的成绩,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建立循环考评的长效机制。将学生各科的平时成绩与实践成绩分别进行横向汇总,平时成绩与实践成绩按照比例滚动进人下个学期的综合评定,另外,学校又制定了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综上所述,德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事,通过创新德育观念,整合德育教学内容,改革德育教学方式,构建评价体系,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德育教学体系的有效途径。(本文来自于《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杂志。《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宋坤工作单位:锦州市工业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