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

时间:2022-10-19 09:36:33

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

摘要:有效教学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现实要求,高职教学的本质就是实现有效教学。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通过建立“平等对话、合作互动、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发挥个性化教学方式的纽带作用,完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机制,能够实现高职院校的有效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可持续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效率、效果和效益的价值观念在学校的反映,是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教学理念,更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现实要求。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职院校有效教学,对于获取学习资源、创设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能力、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职教学本质就是实现有效教学

教学本质观是指人们对待教学根本属性和功能的看法与态度。[1]教师的“教”是条件,学生的“学”是目的。[2]教学系统是指通过教学将教育、学习和媒体三要素联系起来生产人才的特定有机体。系统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秩序。系统功能是指系统结构整体与环境介质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秩序、功效和能力。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是教学系统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作用的结果,从有效教学的视角来看,教学活动应让位于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系统是教学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它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媒体三要素组成,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由于师生间存在“势差”,使得“教师到学生”成为信息的流动方向。但随着学生层次提升,其主体地位会不断增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随之减弱。教材是该子系统的信息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师、学生和教材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均会导致课堂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果发生波动。教学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各要素只有在系统整体中才有意义,要素与整体、环境,以及要素间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整体与要素之间更多的是非加和性关系。[3]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4],系统结构要素的质和量对系统功能具有较大的影响。系统功能依赖于系统结构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既受环境变化制约,也受系统内部结构制约。外部环境会对系统要素产生影响,导致系统结构发生变化,而系统结构变化又对系统功能产生影响。这也印证了系统有着循环的、螺旋式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就是寻求提高高职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促进教学效果、效益、效率的生成过程,就是学习活动逐渐取代教学活动的过程,也就是高职有效教学的实现过程,因此,高职教学的本质就是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型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基础

(一)新型师生关系内涵。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结成的关系,包括彼此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影响的关系和态度[5],其实质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紧密结合的慕课时代,由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大学界限和教师角色的变化转型,使得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异化,师生关系的复杂性、包容性、平等性更为突出,线下交流、情感互动引发更多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更为凸显。(二)新型师生关系特征。一是平等对话。平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对话是指人们在关系平等、相互尊重、双向信任基础上的沟通。慕课背景下,师生能对教育资源有效、公平地获取与分配,实现有效交流,增强彼此尊重,平等对话是建立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二是互动合作。互动是指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合作是指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慕课时代,学生是带着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进入新知识学习情景中的,如果教师生硬地把新知识灌输给学生,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合作互动是建立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桥梁纽带。三是民主和谐。民主和谐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处于平等、尊重、合作和友好的状态。师生交往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民主和谐关系是学生尊重自己的教师,教师也尊重自己学生人格的理念。民主和谐是建立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旨。(三)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第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注重思想观念转变。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为基本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推进思政工作新方法、新理念,使教师和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形成科学统一认识。第二,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注重各项工作规范。坚持内涵发展,围绕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制定高职院校的各项制度、政策和方案,科学谋划布局,统筹各方资源。坚持以人为本,规范教育教学评价过程,建立多主体、多角度、多层面教育教学成效评价体系。建立有助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规章制度,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考评制度与激励机制。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育人环境打造。美化校园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设施。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经验做法,建立自由、批判、平等、科学、创新和人文精神的大学精神。组织高品位活动,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建立现代新型师生关系奠定基础。

三、变革教学方式是有效教学的桥梁纽带

(一)个性化教学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现有基础和培养需求,通过确定教学起点和终点,重组和优化文本内容,系统安排教学要素,形成教学预设方案的过程。[6]个性化教学设计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和学生本身都是个性化的存在,每位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特质。[7]应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连接学生的已学知识与新的学习,在集体学习中,强化互动交流。既要激发学生的想象,也要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同时,要开展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应该客观看待开放式或封闭式技术的教学功用,注重考虑利用技术媒体来表征教学内容、支持教学活动,不仅要凸显团队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也要在整体上体现教学的完整性和体系性。全面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态调整网络教学,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合理使用学习资源,有效评价学业课程。(二)调动学生的学习投入度是有效教学的导向。在任何教学情境下,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具有关键作用。高学习投入不仅能体现学生学习动机强劲,参与教学主动,保持学习高专注度,也能体现学生愿意与同学交流互动,分享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合作学习。一是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在通过知识技能测试、学习风格调查、面对面对话了解的基础上,还可在重要统计数据和相关平台中了解学生。二是要提供个别化服务支持。一方面,借鉴可汗学院的典型做法;另一方面,针对个性化教学提供专门的学习导航与支持。三是要培养学生学习责任感,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时间负有责任,学生不仅需要自主规划与管理好学习时间,也要对课程进度有跟随感。(三)个性化教学的教学内容是有效教学的依托。一方面,要增强个性化教学内容的磁性。要强化教学内容自身的吸引力,热心解答学生疑惑,指出学生期望,帮助学生熟悉学习过程。要保证内容主题明晰、体系完整,按照教学目标要求,选择内容要精而又精、针对性强,并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同时,要向学生提供授课教案、系列微视频、学习测试等学习拓展资源。要重视学生的适切性,在教学内容的构建过程中,应尽量根据学生的文化背景设计相关案例,并依学生层次不同,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另一方面,要注重个性化教学内容的表达。要有效利用技术与媒体,充分利用当今现代技术及媒体展示课程内容、提供学习资源。要有效发挥团队作用,充分利用教学团队成员对教学内容理解的个性特点,使每一位主讲教师都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提供教学内容。要有效制作教学视频,以制作微视频为主,在制作过程中,充分考虑教学视频的长度、教师语速、视频类型和制作风格。(四)加强师生共同体的建设是有效教学的抓手。师生共同体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学习组织,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师生共同体与有效教学的内涵相一致,改进高职院校有效教学需要师生共同体的支持,师生共同体建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抓手。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加强师生共同体建设,要以教师为主导,实现师生互动下的共建共享。以培育师生情谊为基础,实现师生相互信任、相互热爱、相互依赖、同频共振;以培养教学动机为突破口,增强教学有效性。以调整具体教学目的为动力,适应师生个人发展需求;以多种教学形式为平台,发挥师生共同体的效益最大化。以增强责任感为保证,促进学生积极投入教学、配合教学,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四、改革评价机制是有效教学的动力源泉

(一)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价内涵。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是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判断高职院校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的价值,通过改进“教”和提升“学”,实现有效性教学,促进学生发展。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和成果[8],评价准则是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和促进,评价目的是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9],不仅需要创造高效的学习环境,秉持发展性教学评价观,也需要强调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取,学生成果与成功、行为和结果,以及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二)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框架。一是高职院校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教学有效性产生的高质量学习,教学评价的重心是学习成果;二是高职院校需要从促进学生学习出发,创造高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校和个人学习目标实现;三是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对学习结果有直接影响,需要自己负责;四是学校和师生对教学评价具有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实现教学有效性,促进学习和教学的改善;五是要引导学校和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需求,关注学生已有基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提供反馈意见,实现教学有效,助推学生发展。(三)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价理念。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实现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转变政府职能,发挥行企作用,建立第三方组织,推行认证和排行制度。在设置专业、开发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紧密对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评价主体不仅限于校内,还应注重校外;不仅限于教师的教,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不仅评价教学的结果,也要评价教学的过程;不仅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也要评价学生的心里因素。评价方法要依据评价对象不同而不同,注重针对性,体现“三结合”,即定量与定性结合,自评与互评结合,形成性与终结性结合。(四)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机制。为了使教学评价顺利开展,需要建立评价信息反馈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和元评价机制。反馈机制着重突出对教学与学习的改进与提高,为高职院校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动力机制着重强调政府、高校和社会对教学质量“共治”的责任担当,以学习为中心的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正在内部需要与外部问责的共同推动下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保障机制着重提高评价者专业素养,加强评价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评价文化和确保充分的资源配置;多元评价机制着重对评价工作本身的再评价,改善评价过程,减少评价误差,提高教学评价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田兴江,杨晓萍.教学本质的反思:基于有效教学的视角[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4):9-11.

[2]何玉海.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教学本质的回归[J].现代教育管理,2009(1):72-75.

[3]梁仕云.高校教学系统结构特性和功能分析[J].江苏高教,2001(4):43-46.

[4]钟庆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分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8):54-56.

[5]刘建华.师生交往论:交往视野中的现代师生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3.

[6]全.论教学设计的逻辑生长点[J].教学研究,2008(8):72-76.

[7]孙传远.教师的个性化成长及其实现途径[J].教育评论,2008(2):55-58.

[8]王朋.学生•教师•学习:美国大学教学评价的路径演变[J].高教探索,2017(10):52-57.

[9]俞佳君.以学习为中心:高校教学评价的新范式[J].高教探索,2016(11):11-15.

作者:张学军 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