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与品德教育的关联性

时间:2022-04-16 05:07:58

体育教学与品德教育的关联性

1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依据

1.1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研究证明:“对有机体重复一种系统的影响或训练,就能形成定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掌握一项运动技术、技能都必须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教师要求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自身的实践;学生反复练习,使动作不断得到巩固、强化、直到动作实现自动化,形成动作定型。学生学习基本技能、技术的同时,精诚团结、相互合作。因此,大学体育不仅具有增强学生体质的功效,更具有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功能。

1.2教育心理学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体育课堂的特殊性,努力创建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和品德教育的因素,使学生在各种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帮助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道德认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能够辨别是非,摆脱外部不良因素的侵蚀而成为内在的追求,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1.3道德认知理论

人的道德素质受客观外界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要想塑造人的道德品质,必须全面理解客观外界对人的深刻影响,分析客观原因和和社会背景,并有意识地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对受教育者进行熏陶、感染和教育。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主观因素支配和选择的结果。人的道德素质形成于实践,发展完善于实践。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术、技能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亲密接触。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身体力行,获得亲身体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实现知识、品德的内化与外化交错递进的螺旋式上升,促进品德修养水平的提高。

2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契合点

2.1身心合一性

大学体育教学是在开放的体育场、馆中进行的,学生活跃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沐浴着阳光,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承受着一定的运动负荷。在这样特定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运动技能、技术的学习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而且能够融合在大自然中,利用体育运动调节感情、增强意识、陶冶情操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体会着运动过程中的人格平等,与同伴相互接纳、关心互助、与老师相互尊敬,实现陶冶身心的目的,使学生得到身心一体的和谐发展。

2.2内外合一性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指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学习运动技术、技能,通过反复练习将思维活动与运动实践相结合,促进知识、技能和思想的积极转化,使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素质。教师还必须在课上、课下举办、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道德实践的条件,使外部的教学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思想内涵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品质;通过道德认知指导自身的行为,形成认知与行为的统一,让他们在实践中使道德要求为他们个体经验所证实,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3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分析

3.1实践性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周围环境的状态及其变化的趋势,使他们对责任感、荣誉感和义务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产生感情共鸣,从而根据自己的感知和判断做出合理的行为;使学生在愉快中受到教育,不断增进人际之间的了解和交往;在比赛中体验快乐,有利于学生把认识、意志、情感、品格融为一体,使学生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检验,使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信念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强化,进一步促进学生将抽象的道德认知转化为社会行为。

3.2直观性

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学习各种运动技术、技能,就必须反复进行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他们的各种情感、观点、信念、意志、态度就会通过面部表情、言语、肢体语言等在体育活动中毫无顾忌地自然流露出来。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思想行为,结合不同的教材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科学地设计和制定出合理的教学任务及要求,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3.3社会性

体育教学课堂是开放的体育空间,是人格平等和人际交往的最佳空间,每一个人在教学过程实现着多种角色的扮演。体育老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直接接触,感情交流方便,学生往往会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相互交流切身体会与感受,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明白学生所想,就可以通过各种体育游戏、比赛等活动创设各种各样的情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规范,严格要求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证研究

4.1研究对象与方法

4.1.1研究对象本研究是以集宁师范学院体育系在岗的38名教师以及2011级、2012级的各专业的23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4.1.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期刊、维普等全文数据库有关本课题的论文,分析我国体育教育和德育发展的历史和规律;阅读大量有关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相关的书籍、报纸,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2)问卷调查法:笔者设计调查问卷,就本研究相关问题对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2011级与2012级各专业的232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38名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旨在客观分析该院校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共发放问卷232份,收回232份,其中教师有效问卷为38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学生有效问卷为197份,回收率是98.5%,有效率为96%。(3)数理统计法:使用Spss19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出所需结论。

4.2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调查

4.2.1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关系的认识程度(1)体育教师对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了解程度。据调查得知,38名体育教师对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提法,只有21%的教师非常了解,而58%的教师对这种提法处于一般状态。由此可见,体育教师对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提法及做法的了解程度不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们及时更新体育教育的观念,加强教学中的德育意识,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学的德育优势,多渠道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2)体育教师认为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据调查得知,38名教师中,27%的教师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46%的教师认为必要,27%的教师对此持一般态度,这就充分体现出大部分体育教师已经深刻认识到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具有突出的效能。(3)体育教师对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调查得知,38名教师中,53%的教师注重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另外47%的教师对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为一般。这就体现出部分教师对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认识度还不够,未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从而忽视了体育教学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与提高。4.2.2学生对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分析据统计,6%的学生认为体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毫无关系,17%的学生认为关系不大,其中77%的学生认为他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的关系。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都对体育教学在培养他们的思想品质方面的作用认识正确的,这样也就明确地解释了对教师是否有必要在体育教学中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时,达到73%以上的学生都认为是很有必要的。这充分说明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已经充分体会到了体育活动对于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学生们对目前的体育课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效果的满意程度的调查中,只有28%的学生对目前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感觉满意,其中有68%的学生认为不满意,还4%的学生对目前的体育课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感到很不满意。出现了学生对体育课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与教师自身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在对教师的调查研究中表明,教师对于大学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与理解,但是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依旧在按照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作用,使自身的认识与实际的教学工作脱节,最终影响教学效果与质量。5.1.2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学生们对现在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表示不满,渴望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促使他们通过参与体育活动锻炼身体之余,潜在地提高他们的思想素养。

5.2建议

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从理论角度充分认识大学体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方面的功效,抓住体育教学活动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满足学生的求学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与锻炼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多元育人目的。

作者:宋小凤工作单位: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体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