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首页图版中的运用

时间:2022-02-26 11:03:54

支架式教学在首页图版中的运用

摘要:创建问题情境与搭建学习支架,学生在情境与支架间穿梭,学会自己欣赏传统艺术精品,感受经典的召唤,在支架式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即对有效资源的合理利用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

关键词:首页图版;支架式教学;有效性

一、首页图版与美术教材的关系

浙美版教材在每册的扉页都设计了高清放大的首页图版,作品的选择兼具经典性与印刷的精美性,初中阶段教材的首页图版均为传统艺术精品,例如初一教材选择了元代《鹰桧图》、元代《富春山居图》,初二教材选择了唐代《簪花仕女图》、晋代《兰亭序》,初三教材选择了北魏《龙门石窟》、吐蕃王朝藏《布达拉宫》,被遴选的这些作品旨在直观呈现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本国的优秀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这些首页图版与所属教材的一个隐性的关联——它们均为当册教材中涉及到传统文化艺术单元课业的一个缩影或典型案例。例如《鹰桧图》是七年级上册《鸟语花香》中花鸟画的例子。而《富春山居图》则是七年级下册《诗情画意》和《树石画法》的集大成的代表作。同理,八年级下册《兰亭序》是《中国书法》一课的经典杰作,而九年级的《龙门石窟》与当册教材中涉及到雕塑的内容有紧密关系,《布达拉宫》又与《中国传统民居》有无法割舍的联系。可见,首页图版的选择一定是和当册教材的内容有无法割舍的关联的。它们出现在教材的第一页,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产生一种心理预期,即这个学期学的新知识有和首页图版有关。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虽然首页图版与每册教材都有紧密的关联,但它们相对又是独立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几乎每册教材遴选的首页图版由于其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其内涵和意义会比一般的教材选图多很多,所以,是否可以将首页图版作为一个单独的课业拎出来与学生分享探究,将其作为一个个案与学生讨论,避免欣赏课或技法课对作品的理解浅薄甚至不到位。具体而言课本使用了如此大的篇幅,而现实教学中,因为作品距离现在年代久远,学生不感兴趣;教师过早过多的讲解,妨碍学生独特审美见解的产生;学生缺乏主动参与、体验、评析。怎样才能让学生们愿意看?怎样帮助学生看懂,如何在美术核心素养取向下唤起学生对这些古代经典作品的情怀,成了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支架式教学与美术教学结合的可能性

尹少淳先生在谈教学应该怎么做时说了基本的教学路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就是要在现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任务,以自主、合作、研究等方式去获取知识技能,将知识技能加以运用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1]。可见,在新时期美术教学将以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作为课题教学的出发点,教学是为解决问题而设计的,不再是为了灌输刻板的知识而存在,因此,如何围绕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成了教师在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在美术教学时教师对传统素材的解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点的距离,因此需要设置一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研究的脚手架。要入境、入味、入神,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才会取得一定的效果。实际上,这背后隐含的正是“支架式教学方法”。而所谓的支架式教学是受社会建构主义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适当提供不同学习支架可以使学习变得更加有效。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的指导成分逐渐减少,学生的责任逐渐增强,使学生独立地发现并解决问题,要想帮助学生欣赏作品,就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和示范,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当的学习支架。经过其他学科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支架式教学是有效且符合核心素养理念的,因为支撑它的正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综上所述,支架式教学可以在美术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在于三点:其一,它符合核心素养的理念,即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对问题情境的研究,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脚手架解决问题。其二,它符合教育学中的“最近发展区”理念,即学生从现有水平到即将达到的新水平,通过攀爬教师设置的脚手架是可以实现的,而在该过程中,教师并不需要做过多的干涉。其三,与传统填鸭式教学不同的是,在支架式教学中,学生是通过自主地处理一些辅助材料从而达到知识的进阶,这从根本上符合“以人为本”的新课标理念。下面,笔者将结合一些课堂教学实例论证支架式教学在首页图版教学中的运用是可行且有效的

三、支架式教学在首页图版中的应用举例

(一)《富春山居图》——学习任务单支架的运用。新课标要求学生面对美术作品时能够“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法进行欣赏与评述”。对于山区、农村学校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这些新课标中提到的方法能被有效运用的前提是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和学习资源,且面对的是一个较小的问题切入口,也即有一个明确的讨论方向,而不是泛泛而谈,那样会导致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结合山区农村学校学生美术基础参差不齐的学情,在设计学生深入赏析作品的教学环节时设计了分组学习任务单,搭建学习支架,要求学生小组抽签选取赏析的各个角度,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以下是各组学习单内容:1.画家生平,成画背景,用语言汇报研究结果(建议方法:使用网络搜索引擎,研读画后落款)。2.此画与桐庐的关系,采用了什么构图方法,它和西方的单点透视有什么不同?谈谈感受,可以采用语言和音乐等形式汇报。(建议方法:使用网络搜索引擎,用教师提供桐庐风景图片对比《富春山居图》)。3.全画只用了水墨表现,分析作者是怎么使用墨的。使用PPT的形式或水墨演示汇报(建议方法:用水墨尝试表现教师提供的局部图片;放大高清图片,截取局部对比)。(建议方法:观察高仿作品,拍照;放大高清图片,截取局部对比)。5.分析水面变化,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展示由近及远水墨临摹作品(建议方法:用水墨工具演示水的变化)。6.分析山石的画法与桐庐当地风景的关系。语言汇报,水墨演示(建议方法:百度了解山石皴法)。7.找出此图中建筑分析其特色(建议方法:观察高仿作品,截取局部)。8.找出画中人物,根据人物动态,配上成语或诗句。(建议方法:观察高仿作品,截取局部对比)。考虑到学生能力,教师展示学生汇报范例式学习支架,用PPT和水墨演示汇报部分欣赏结果,对学生欣赏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而课堂的主体始终是学生,学生在老师提供的脚手架上攀爬富春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并没有刻意灌输任何知识,学生在课堂总结中汇报的内容均为小组合作取得,教师抛下了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提现了新时期美术教学核心素养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该支架将一个庞杂的欣赏体系有效分解成各个更有针对性的局部,由于切入点小,小组探讨和研究时才容易产生深度思考,这也是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泛泛而谈的讲解更为进步之处。(二)《千里江山图》——学习工具支架的运用。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这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提升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和见解。本节课通过欣赏《千里江山图》,明确欣赏中国画的一些角度和方法,尝试超轻黏土创作立体山水,体验色彩和山石形体的关系,欣赏和评价中国山水画。下面是课堂教学过程:1.进入新课,学习欣赏方法。(1)《千里江山图》色彩有何特点?是如何敷色的?(2)看下面的图,山有哪些形状?(造型)(3)画卷中的山、水是如何布局的?(4)这样布局的《千里江山图》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四个问题支架,由色彩到结构到布局最后到意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欣赏中国山水画。)2.学以致用,用超轻黏土创作立体青绿山水。(1)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用超轻黏土创作青绿山水。(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评、互评作品。(教师为学生提供工具支架,学以致用,动手创作,相互评价鉴赏,既是巩固理解前面所学的知识,也是培养和提高评价、鉴赏、创新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整堂课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引导,从知识到实践再到知识,学生通过学习鉴赏、动手创作、评价作品,切身感受和体验了中国青绿山水画的魅力。(3)《布达拉宫》——学习背景支架的运用A、西藏萨迦派村庄的平面屋顶B、布达拉宫屋顶C、北京故宫屋顶D、布达拉宫由于布达拉宫这座建筑及其背景文化和现代的初中生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上都距离过远,因此教师需要提供一定的支架帮助学生最直观地体会布达拉宫建筑的特色之处,并通过该特色深究背后的文化内涵。而比起讲故事的方法,更直观的方式是通过四张图片构建起汉藏建筑风格差异的背景支架,例如出示四张图片,A是传统藏族建筑风格,用边玛墙配上平面屋顶。B是布达拉宫的屋顶,风格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歇山顶样式。C是北京故宫的屋顶,和布达拉宫的屋顶极为相似。D是课本上的图片,布达拉宫用边玛墙配上了中国传统屋顶样式。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分析图片与图片之间的异同,让学生自己捕捉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总结出:明明是藏族传统建筑的布达拉宫并没有像其它传统藏族建筑一样用了平面屋顶,而是代之以中国传统的歇山顶。当结论得出的同时教师顺势引导反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为何布达拉宫会用汉族建筑风格的屋顶?此时再提供第二个支架——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形式可以是微课或短视频。此种将两个支架组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比起教师干巴巴地对着书本上的图片讲故事,效果无疑会好很多。

四、支架式教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通过两个年级的实践教学研究,笔者进一步验证了支架式教学方法在美术教材首页图版教学中运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合理性在于支架式教学将课堂的主人翁还给了学生,这符合新课标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有效性则体现在以下学生呈现出的研究成果中。首先是《富春山居图》的案例,笔者选取了若干个小组的研究成果。第一组学生根据研究结果汇报:这幅图让我们现代之人了解到古代人们生活方式,还可以在线欣赏古代美丽的风景。《富春山居图》身世经历沧桑,笔墨之间饱含着作者对风景独特的见解与作者的情绪,给人以美感,给以后的文学绘画立了标杆。第五组ipad截取的图片第八组画中人物,学生对人物的分析配上文字内容的成果整体分析:《富春山居图》中有不少人物,他们隐藏了山石、树中,虽然大部分人物都没有五官,但在看画时都可以感受到人们在干什么、想什么,生活悠然自得。其次是《千里江山图》的案例。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了教具和工具材料——超轻泥土与水粉颜料等。同样是在小组分工合作的基础上,组内学生动手合理分工捏出各个山石——主峰、从峰造型,再上色,以这样的方式体验青绿山水画的着色方法,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中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制作,共同完成作业,对青绿山水色彩规律有了深入理解。下图为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实践的过程。最后一个案例是《布达拉宫》。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学习背景支架上主动寻找到了四张图片中的联系,发现了布达拉宫这座经典建筑在风格上矛盾(或者说奇怪)的地方——这明明是一座藏族重要的民族建筑,却在建筑上融合藏族风格和汉族建筑风格。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第二个背景支架——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史实便可顺利化解刚才的疑问。也即是说,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第一个背景支架——四张建筑物的图片——中发现了问题:布达拉宫建筑风格的不统一性,同时又通过教师提供的第二个背景支架顺利解决了问题。获得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最终的价值追求。可见,通过学习背景支架的使用,全班学生对布达拉宫的汉藏交流融合的建筑风格有深刻的印象,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效果的呈现又契合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旨——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一定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以上三个美术教材首页图版的教学实践,笔者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提供某种学习支架——它可以是1.学习任务单支架,2.学习工具支架,3.学习背景支架——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带着问题进入绘画、建筑、雕塑、设计的世界,学生才可能变成学习的主人翁,在疑惑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而教师则在关键时刻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也就是说,学生通过支架式学习,可以慢慢形成自己关于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即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一种特定的路径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攀爬美术经典作品,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地让经典美术作品活过来并召唤学生。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年3月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3]姚育晓.《以学习支架促进“文化理解”》,中国美术教育,2018年4月

作者:张建锋 单位:杭州市桐庐县三合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