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图像感受能力研究

时间:2022-12-17 11:11:14

美术教学图像感受能力研究

新课程改革对当前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注重对学生在这门课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美术综合素养。为了能够完成该目标,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则需要注意自身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培养小学生美术图像感受能力的重要性

在小学阶段,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图像感受能力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要想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图像感受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要能够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和感受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追求美的欲望,同时还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空间,进而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塑造健全的人格。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美术作品时,要重点讲解作者的绘画技能和创作的思路。

二、培养小学生图像感受能力的具体策略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图像感受能力,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完成目标。(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美术这门课程与生活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事物,将美术作品与生活中所看到的事物进行联系,并进行比较、总结。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对某个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能主动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教师也能结合生活,对所教学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比如剖析作者通过图像所要表达出的主要情感。当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作品《向日葵》时,可提前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欣赏向日葵。在这之后,教师再深入引导学生对这幅作品进行观察。结合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比如“在这幅画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什么”“主要表达出什么情感”等,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感受这幅作品。(二)开展手工制作活动。研究显示,对学生进行动作训练有助于锻炼其思维。因而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活动时,要能够注重学生的动作训练,积极开展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图像的感受和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其所学过的知识通过另一种艺术形式进行展示,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手工制作,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而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比如,在教学《泥塑》这节内容时,教师就可让学生利用橡皮泥来制造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其中。(三)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在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认知能力,则可通过分组的方式来进行美术教学。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想法和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以此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红色的画》这节内容时,教师就可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让各个小组积极参与对该作品的评价。(四)注重对图像情境的创设,加强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之所以要在美术教学中创设图像情境,主要是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图像感受能力。因此,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这样做,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作品内涵的理解,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综合能力。比如,在让学生欣赏《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幅作品时,教师就需要为学生介绍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以此加深学生对该作品的印象。

综合上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想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图像感受能力,首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在培养方式上,教师则可通过引导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开展手工制作活动、小组讨论、创设图像情境等方式,加强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在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同时,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黄莹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