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美术拓展课程对学生的作用

时间:2022-10-19 11:18:25

学校美术拓展课程对学生的作用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拓展教育在初中学生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美术拓展教育在给中学生带来更多艺术技能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美术教育的发展空间。通过实施多种多样的拓展方式,能够加深初中美术课程对学生才能的积累。本文围绕学校美术拓展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意义、问题、特点及推进作用进行探究,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美术;拓展课程;现象;创新

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没有创新的艺术就没有生命力。在校园课堂教学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促使美术和人们的生活连接越来越密切。除了传统的学校美术教育,在生活中,也同样拥有更多了解美术知识的途径和渠道。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欲望,拓宽美术教育的发展事业,已经成为了摆在美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美术教育既拓展了教学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素材,最大程度地丰富了学生的创造生活。从各种教学资源中汲取对学生有益的美术知识、塑造多元化的艺术文化观念、积极探索和整合多种样式的教育资源,这也是实施拓展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本文围绕拓展课程在美术教育中的实施过程进行探究,以此期望对美术教学的发展产生有利的推动。

1学校美术拓展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含义

顾名思义,美术拓展课程指的是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策略,通过实施全方面的社会实践或教育方法,能够对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借助于拓展课程的延伸,美术课程能够不再单一、局部,而显得更加饱满、丰富。在美术教学中,拓展课程的开展并非漫无目的,而是有所选择和设计的。适当的拓展既能够对现有的美术教育予以充分的补充和延伸,也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起到重要的培养作用。从现有的美术资源上看,美术课堂教学如果缺乏延伸的部分,那么就会使课堂的整体内容较为松散。在推进美术教育中,很多教材本身就涵盖了拓展教育的部分,教师所实施的拓展教育,能够更加合理地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具备更加综合和全面的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发展能力。使拓展教育能够在美术教育中形成重要的推动力,在课程与教材中形成更加突出的教学成效。

2学校美术拓展课程对学生发展实施现状

(1)拓展课程的中心理念不新颖。从美术教育的整体安排上看,很多学校都提出了“拓展教育”的发展理念,但是在设计一些中心要点和关键环节上,学校在美术教育教学安排上,没有树立更加先进的发展理念,缺乏在拓展中融入实用性和全面性的技能开发,所以导致很多学校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学质量,忽视了对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初中学生在审美能力和现象能力上,都受到了一定的束缚,美术课程教育流于形式,没有将真正的美术教育技能融入到日常教学中。(2)实施拓展教学的方法单一。在美术新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拓展是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重要任务。但是,有一些教师在积累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导致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热情逐步降低,学习的科研教育能力逐步减弱。同时,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学生难以在美术教育中获得更加生动、有趣的互动体验,学生的思维创造艺术能力难以得到激发。在拓展初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较大阻碍。(3)学生对拓展教育的吸收不足。从初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上看,他们正处于性格塑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对于常规教育课程的吸收有着一定的紧张恐惧之感。学生们对于美术教育的关注和认同程度,决定了拓展教育的实施路径。同时,美术教育拓展路径的呈现,也对学生的自身特点提出了更多的发展契合。显然,这一问题在现有的美术拓展教育中难以得到满足,所以无法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全面的教育融合,影响着初中美术教育的深化和发展。

3学校美术拓展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3.1拓展资源,实现不同教育方法的整合。在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教师要在教育学习中整合地域、文化等资源,给予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在实施美术拓展的教育引导中,首先要重视对学生的校内资源整合。通过做好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帮助学生在美术实践课程中留有充足的时间,使学生能够在相互交流展示的过程中,主动拓宽自己的美术知识面。第二,在社会资源的整合上,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信息获取等能力,使教师能够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源。通过引导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起到铺路架桥的作用。社会资源的拓展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感受肖像绘画、风景绘画等美术技艺,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在感受美术固有特征的同时,积累更多的资源和才能。第三,积累更多的地域文化资源,在教师推进拓展教育的中,通过联系学生所处的地域风俗特色和乡土文化,利用独特的艺术方式,使美术课程能够根据地方特色的不同,帮助学生呈现不同的艺术思维。例如,在色彩景物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校内资源、社会资源、地域文化资源的相互融合,带领学生到公园进行写生、举行色彩景物绘画大赛等形式,帮助学生能够感受到更加独特的美术资源熏陶。教师可以通过多项美术课程资源,将一些民俗艺术和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之中,在丰富师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进一步开拓地域文化和美术教育之间的联系和发展。3.2拓展方法,构建多样性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美术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行为,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成为美术学习的主导者。在学习方式的构建下,拓展课程以美术教育为主体,给予了学生更多的空间。通过正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让学生能够重新回归回归课堂,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方式上,拓展教学融合了翻转教育、多媒体教学、合作教学、探究教育等形式,使美术教育能够和信息技术相互整合在一起,加速美术教学和创新教育的发展融合。通过教师讲解、图例师范等形式,让学生能够以一种更加自主、能动的学习形式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和美术设计的相互融合,在信息技术和美术设计的整合下,使学生能够在软件运用的过程中,具备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例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素描绘画技能时,通过塑造“电脑美术——图像艺术”等形式,引导学生在美术课程中,具备更加全面的发展认识。使美术课堂能够具备更加动态、开放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下,通过以网络技术为载体,使初中生能够在开放的互联网中,汲取更加丰富的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对信息化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鼓励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充分的美术资源。教师要及时了解美术教育的新动态,开发出富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自主信息交流,通过设计美术网页和网络平台,开展跨越地域、风格的作品交流。例如,学习可以签订美术报刊、杂志以及在学校网站上开展美术专栏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在美术交流的过程中,把艺术教育和实际生活融合到一起,进一步丰富美术教育的教学内涵,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3拓展重点,紧扣美术教育的核心脉络。在学校美术拓展课程的设计上,教师要围绕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教育引导、探讨解疑、创造体验、形成技能、激发潜能、表现评价、布置展陈、表现成果这几个环节入手,使学生能够在美术教学中,拓展延伸空间,教师要紧紧围绕美术教学热点,通过相应的教育拓展手段,实现对美术课堂内容的自然延伸。例如,在色彩课程中,为了让初中学生能够明白色调的艺术魅力,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播放视频短片的形式,使同学们能够通过屏幕,感受到不同的色调。例如在灰色色调上,教师可以将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灰色系图片进行集中的播放,通过布置教学任务,鼓励学生能够自行搜集喜欢的色调颜色和事物,包括灰色的衬布、灰色的瓶子、灰色的书本、灰色的鞋子等等,然后把这些物品进行自主的设计,让学生进行自主临摹。教师在把握学生对色彩的不同感受时,充分拓宽学生的美术知识素养,使美术课堂内容能够得到更好的升华。当然,这一拓展方式除了要紧紧围绕课堂重点知识去开展,更要追求塑造热闹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不同方式的应用,加快对美术教育的重点、难点突破。3.4拓展思维,加速美术拓展性的培养。要想做好初中美术教育工作,教师在推新拓展课程的过程中,要通过微课程的应用,通过微课程等不同的形式,使学生能够自爱观看的过程中,更加积极认真的去观看。例如,在组织学生欣赏美术欣赏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思维拓展上进行转变,进一步强化微课视频和美术课堂的相互融合。在构图思维训练上,教师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美术创造思维。教师要对两种构图模式进行展示,然后逐一带领学生分析不同的构图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图形创意。然后面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这两幅图画在构图上有哪些特点?”鼓励同学们站起来说明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展示自己独特构思想法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各种潜在的创造力和吸引力。通过塑造更具新意的美术作品,帮助学生养成更加科学的思维习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拓展性和创造性的人才。

4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美术拓展教育在校园教育中,实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美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利用现有的地域、文化等资源进行学习,确保美术教师能够在拓展过程中积累更多的教学资源。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立足美术拓展课程的发展方向,在顺应历史背景的过程下,引导教师应该充分结合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增进到美术拓展教育的资源性和反响性,打破学校美术拓展课程对学生的局限性,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开心、轻松地融入到美术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孙海燕.美术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2).

[2]李文洁.因地制宜,开发美术课程资源[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14(4).

[3]索奕双.地方文化资源在美术教育中的开发利用研究[J].浙江工艺美术,2011(2).

[4]吴晓羽.运用多样化材料创新美术教学[J].职业,2013(18).

作者:黎少玲 单位:广州市黄埔区东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