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毕业生初任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分析

时间:2022-08-24 03:35:13

高师毕业生初任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分析

【摘要】高师院校是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的重要场所,高师音乐教育的水平决定着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水平。本文主要从初任教师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出发,分析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与中小学初任音乐教师需求之间的矛盾,并提出解决策略,以培养更优秀、全面的音乐教师。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初任音乐教师;存在的困境;解决策略

一、发现问题

(一)难以适应教师的角色。初任教师入职后首先面临着从受教者到教育者的角色转换问题。教师角色的转换是从学生转变成教师,这两种角色的社会特征完全不同,前者是知识的接受者、受教育者,而后者是教育者。作为教育者,主动性要更大,责任意识要更强,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稍有不慎,都可能出现纰漏,这也让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初任教师感到压力重重。受过师范教育的初任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都学习过教育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音乐教师的基本素质,对教师的角色认识也比较清晰,由于教科书总是站在较高的角度把教师角色理想化,因此,初任教师都会带着清晰而高标准化的教师概念进入职业岗位。但实际上,教师要达到完全适应角色、高标准的教师概念,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二)专业技能薄弱。许多教师在高师音乐教育阶段,因主修的专业不同,因此他们所擅长的领域也不同,如有些初任教师擅长声乐教学,有些擅长器乐演奏,有些擅长理论知识,因此,有些老师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而这一情况主要表现在器乐专业的教师身上。作为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拥有歌唱能力,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的演唱应该是优美流畅、富有情感表现力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充满情感表现力的范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去立即和体会歌曲的风格和情感,还能帮助他们自信的演唱歌曲。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钢琴和电子琴是最常用的乐器,这要求音乐教师具有良好的钢琴、电子琴演奏和即兴伴奏的能力。教师要根据歌曲的旋律、情感特征,编配恰当的伴奏织体,增加音乐课的趣味性,达到创造性教学的目的。但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初任教师并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两种专业能力,这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学是十分不利的。(三)专业知识单一。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又包含学生发展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音乐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知识,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在笔者对不同教师的访谈和听课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环节基本都是复习—导入新课—聆听—学唱—再聆听—总结。对课标挖掘不深,教学形式与实际目标相差甚远。有些教师在课堂中也会设计一些游戏和表演环节,但由于设计目标不明确,使设计流于形式,与国家的课程标准很难融合。通过访谈发现,教师普遍存在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不扎实、教学知识单一的问题。

二、造成初任教师困境的原因

(一)高师层面。1.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音乐教学输送人才。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延续了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追求声乐、器乐“高、精、尖”,想要将学生都培养成演奏家、歌唱家,让他们走上专业音乐表演的道路。但高师院校受学校招生制度、生源素质、培养方案等因素的限制,使高师音乐院校的学生不但没有达到音乐学院的培养效果,反而忽视了高师音乐教育师范性的培养特点,没有培养学生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只是一味地追求规范化的表演技术技巧和曲目的难度。2.课程设置不合理。音乐教育专业离不开音乐学与教育学两者的交叉和融合。笔者的调查中发现,高师音乐专业都有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但这些课程开设时间都只有一学期,时间较短,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占比较小,而且教育教学类课程的内容对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针对性不强,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很多音乐基础理论和音乐专业技能课程,这些课程门类众多,却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贯穿的课程体系,学生对学习的知识难以构建联系,没有形成整体的认识。3.教学实践的缺乏。初任音乐教师在入职前或多或少都会有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机会,这是帮助初任教师适应教师角色、提高教学实践最有效的途径,但由于见习和实习时往往都是观摩多、实践少,实践时也是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机械模仿,无法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初任音乐教师在高师音乐教育阶段都有系统的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但师范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根据学生心理调整授课方式,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是需要真正进入到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当中进行长期的教学实践、慢慢积累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二)任职学校层面的原因。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临夏县地区很多学校对音乐教育并不重视,更有学校到了六年级、九年级,高三年级就不开设音乐课,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上。学校很少组织说课、评课和听课活动,对音乐教师的考核也只是教唱会了几首歌曲,不重视学生音乐素质的提升。在领导心中,音乐是副科,可有可无,音乐教育事业得不到良好发展。初任教师满腔的热情在长期这样的状态下被消磨,这都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三)初任教师自身的原因。许多初任教师在师范教育阶段,由于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定位不清,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没有认真思考自己今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音乐教师,也没有仔细了解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只是盲目地上课。因此,学校虽然有开设很多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音乐专业的基本技能技巧课程,但却没有认真地钻研和练习,没有努力提升自己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有些教师入职后也没有形成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仅仅将教师职业当成谋生的手段,没有努力学习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也没有掌握最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更没有朝学科专家的目标发展。

三、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建议

(一)明确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提出,师范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音乐教育工作者。高师教育的根本是培养教育工作者,因此,要突出高师教育的师范性。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应该以某一技能或理论知识的“专”为目标,而是需要做到全面发展;不以某一领域的“深”为目标,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方法要正,不仅为自身的之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将来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二)优化课程结构。增加教育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占比。开设的必修课中《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两门课程分别由原来的一学期增至两学期,而且增加课程的针对性,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应该更多涉及中小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需要,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增加音乐教育教学类课程,如《教材教法》《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导论》等课程。在教学形式、内容和考核上也可做出相应的调整,课程采用教师教授和学生分组教学,增加课程的实践性,考核内容从理论考核转为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考核,教学内容中适度增加新课标和中小学音乐课例分析、研究和实践,模拟中小学音乐课堂,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增加学科之间的联系。尝试将相关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如将音乐欣赏与音乐史整合开设一门有关中外音乐发展史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赏析作品,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掌握相关知识,形成对中外音乐发展的完整认识。(三)增加教学实践机会。教学实践应该贯穿于本科四年的全过程。以往的课程计划都是先学习理论知识,最后再进行教学见习和实习,这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学见习和教学实习不应该是一次性的实践,不能集中在某一个学期进行,应该在每个学期制定不同的实践任务,并且与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理论课程、教育理论课程交叉融合。例如前期,可以到中小学其听课,参加课外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开讲座;在合唱指挥课程学习中,组织学生到中小学辅导课外合唱团活动,组织学生在中小学开展器乐、声乐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上升形态,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四)加强教学技能考核。每学年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加入不同形式的教学技能实践和考核,例如,大一年级学生很多专业学科还没学习,就可着眼于口头表达技巧的培养,用“演讲”的方式进行考核;大二年级以“说课”的形式让学生对中小学音乐教材进行了解;大三年级就可以用“模拟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形式进行考核,让他们对中小学音乐课堂又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样可以让尽快树立角色意识,并且认识到自己现阶段存在的不足,然后加以锻炼。

四、结语

想要有效地解决高师毕业生初任音乐教师所遇到的困境,除了教师自我发展外,高师音乐教育也必须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紧紧围绕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内容,深入探索多样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能更快适应教学的音乐教师,进一步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Z].2004.

[2]王耀华,万丽君.师范性•发展性•开放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创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50-158.

[3]卢斌玉,辛继湘.70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

[4]杨薇.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J].中国音乐教育,2005.

[5]叶飞燕.加强高师音乐教学实践为中小学培育高素质音乐教师[J].北方音乐,2015(20).

[6]孙树敏.集宁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作者:马晶雨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