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教师教学论文5篇

时间:2022-07-03 08:49:40

职校教师教学论文5篇

第一篇

一、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教学风格概念的界定

所谓教学风格,《教育大辞典》是这样定义的:“教学风格是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点的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而中外教育家关于教学风格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但我们从这些表述中大致可以概括出教学风格概念的四个基本要素,一是教学风格是在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二是教学风格是与教师独特的个性紧密联系的;三是教学风格是能够体现教师成熟的职业认知与教学理念的;四是教学风格是教师选择教学策略、方法和技巧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指的是在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理念下,以理实一体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从事职业院校一线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专业课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除了与教师的专业学识、技能和个性心理特征等相关外,还跟所处的环境、所面对的学生密切相关。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的教学风格,除前述四个基本要素之外,还应该充分体现以下特质。

1.专业倾向性

所谓专业性,就是指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与其专业课程的性质紧密相连,又有所侧重,并能体现专业特质。例如,数控加工专业中的编程教学就需要教师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而广告设计专业的室内装潢课程教学则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同专业的教师,其教学风格应该与专业所特有的属性相一致,进而成为学生专业特质形成的内生动力。

2.职业适应性

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往往是以职业岗位的能力培养为重点来确定的,与其相适应,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环节的确立,到学生学习成果的鉴定、考核,都应该具备职业的特点,而专业课教师就需要具备设计、驾驭这种专业课堂教学的能力。例如,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语言到教学行为,甚至是教学的思维,都应该与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链)相一致,进而成为其教学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动态开放性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专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导致职业本身特质的不断发展,也使得职业教育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专业课教师的教学风格与一定的专业相适应,随着专业(职业)的变化而有所调整,是保证一定教学风格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基本条件,也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充分体现。当然,这种开放性并不是否定了教学风格的稳定性,而恰恰是专业课教师保持教学风格生命力和时代性的重要特质。

二、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基本价值取向

近年来,我国各类职业教育的地位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同时,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也渐趋成熟,共识增多,这就为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广泛形成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就有了理论探讨与实际践行的现实空间。

1.形成教学风格,达成教师专业成长目标

尽管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极其丰富,但教师成长的立足点始终只能是课堂,很难想像一个脱离课堂的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上有所建树。世界上大凡伟大的教育家也都是从课堂上、从学生中间走出来的,他们往往个性鲜明,风格迥异。“教学风格标志着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1]作为教师,其成熟的标志就是在教育教学上拥有自己鲜明的主张,并且这一主张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进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甚至是成为了自己教师生涯可靠的“标签”。

2.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教学风格有着成熟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支配,并有着相对固定的课堂教学“工艺”,显然,“熟练”的课堂教学“工艺”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在职业院校的课堂上,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业务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在课堂上自如操作或演示,并将其与课堂专业知识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高效的理实一体教学课堂。值得一提的是,教学风格的“固化”,并不意味着教学策略、方法的单一与僵化,相反,为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风格,教师往往会在某种教学风格的支配下对多种教学策略、方法进行有效的取舍。[2]

3.形成教学风格,促使形成院校教学特色

职业院校的教学特色仍然是要以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为基础的,大部分教师个体风格的一致性生成,必然会形成学校整体的教学特色。一所院校,就会有一所院校的办学理念与教育教学风格,相同的价值追求与环境氛围,很大程度上会促使形成在发展目标上较为一致的教师个体教学风格,而不会出现零散的、没有头绪和灵魂的教学风格。基于教师教学风格形成基础之上的院校教学特色,必然会产生更大的教育向心力,促使院校更为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4.形成教学风格,进一步丰富教育发展内涵

一所院校的办学质量,存在着诸多的影响因素。就教师教学而言,目前各类评估还只是停留在可比性较差的教学机制和以教师职称占比等为主要参考依据的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上,包括学生学业成绩、就业质量等方面,而对于相对客观的课堂教学与教学风格却远未重视,一定程度上也就降低了检查评估的可信度。实际上,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高低,除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规范性以外,更应该看一看一所院校教师课堂教学所体现的理念的合理性、一致性,这种合理性、一致性就是积极向上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的形成,应当成为院校教育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内涵和价值取向,进而成为教育主管部门衡量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三、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路径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建构与解构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有其特定的教学工作背景,教学风格的形成也有着特定的路径,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1.就职业院校的作为而言

首先要具备鲜明的教学主张,用简洁明了的表述来界定本院校的教学理念,并通过一定的技术与非技术手段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逐步形成区别于其他院校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其次,职业院校要有包容的教育心态,创造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对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要加以理解,并予以必要的保护,也只有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才有可能孕育并最终形成有影响的教学风格。再次,职业院校要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鼓励教师立足专业、立足课堂,在教学中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尤其是在提高学生学业水平成绩与专业技能上下功夫,而不再是好高骛远,远离课堂,远离学生。最后,职业院校还要有完善的教师成长考核机制,在给教师创造教学交流机会的同时,不断加大课堂教学实践的权重,促使教师的心从相对浮躁的社会氛围中实现真正的“突围”,回归到课堂。

2.就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自身而言

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颇多,主观上有自己的理想追求、职业素养、个性特征等;客观上有学生、专业学科、教学环境等。大体来讲,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要形成教学风格,可以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自觉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以明确的目标指向引领自身专业定向成长,并适时调控成长方向与预期;二是积极参与企业实践锻炼,以切实的生产体验强化自身职业认知,拓展专业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三是主动交流学习,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四是勇于课堂实践,以踏实的专业课堂教学追求自身教学风格,在合适的范围内不断推广与应用,形成独特的教学魅力和较强的影响力。教学风格是“教师的教学艺术达到的最高境界”。[3]倡导对教学风格的追求,并不意味着每一个教师都要成为教育家、成为教育大师,而是将教学风格的形成作为教师自身成长的目标,最重要的是教师能朝着这一目标作出不懈的努力。作为教师专业成长与成熟的最终标志,我们不应该苛求其成长过程的完美,而更应该享受其成长的过程。

作者:曹荣工作单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通州学院

第二篇

一、中职教师教学能力层次结构模型和权重设计

本文采用美国运筹学家Saa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又称AHP法)构建教学能力模型和设计子能力模块权重。[2]层次分析法是建立在专家经验判断的基础上,把众多因素进行两两对比形成判断矩阵,再按照1到9尺度法,把这种经验判断转化成数学符号,最后进行科学的综合和定量计算。运用AHP法时,需要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各因素的权重及一致性检验几个步骤。为了方便运算和避免误差,本文采用了基于该方法开发的yaahp软件来实现整个运算过程。[3]1.构建教学能力层次结构模型为了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能力进行充分的认识,在能力素质模型的指导下,探索教师教学能力中的关键能力指标,参照了教学能力的相关文献和“标准”,[4][5]邀请了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共同参与,构建了以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和实践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指导能力、教学改革与研究能力5个子能力模块,12个能力指标项,如图1所示:2.构建关系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层次分析法的关键是构造一个反映任意两个评价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即对方案层C中的能力指标进行两两对比,形成判断矩阵A=|aij|12×12(i=1,2,…,12;j=1,2,…,12),为了进一步对指标间的重要性程度进行量化,使用Satty的1到9尺度法对判断矩阵A=|aij|12×12中的元素aij进行赋值,aij=[1,9]∪[1,1/9],若第i项评估指标对第j项评估指标的重要性程度为aij,则第j项评估指标对第i项评估指标的重要性程度为1/aij。量化值及其含义见表1。根据上述的量化标准,构造关系矩阵。本文使用yaaph软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录入。现以其中一名专家的数据录入(见图2)为例予以说明。把目标层O、准则层U和方案层C的教学能力的评价指标进行两两重要性对比后,得出该名专家的评价结果。本次访谈了12位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向25名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长和44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骨干教师发放了问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保证了权重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为层次分析法和yaaph软件的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确定相对权重利用yaahp软件,对所有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判断矩阵A(CR<0.1)进行均值计算,得出方案层C中能力指标的权重集W=(W1,W2,…,W12)(见图3)。

二、案例应用

1.案例选择和数据采集

按照上面构建的教学能力层次结构模型和设计的权重,选取了某中职学校5位教师作为案例,组成了一个由5位教学管理人员、3位教师代表和2位学生代表的评价小组,现场给评价小组发放评价表,小组成员给每位教师打分,最后取平均分。在设计的评价表里,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能力指标用Cj表示,定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级,同时,为了便于计算和统计,依次赋值为5、4、3、2、1。现把5位教师依次编为JS01、JS02、JIS03、JS04、JS05号,教师的各项能力指标的得分用xij表示,平均分用xij表示,其中(i=1,2,…,5;j=1,2,…,12)。把五位教师评价表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后,运用Excel软件计算各项能力指标的平均分,汇总后的平均分。对于教学能力各项能力指标的平均分,不能通过直接求和的方法去判断五位教师教学能力O的高低,因为每项能力指标在整个教学能力中所占的地位和起的作用不同,所以需要对各能力指标平均分进行加权,计算公式:O=∑ni=1xij×Wj其中(n=1,2,…,5;j=1,2,…,12),用Excel计算后,最后得到五位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分数(见表3),从分数看,JS01以3.66分位居第一,然后依次是JS04,JS02,JS05,JS03。

2.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评价小组给五位老师的教学能力的平均分值(见表2),从能力模块上看,五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表现优秀,平均分值都达到了4.0分以上,差异不大;在教学组织和实践能力上,各位教师出现了比较大的差距,但都达到了3级以上水平;在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指导能力方面,各位老师等级差异明显;最后在教学改革和研究方面,各位老师都处于较低水平。从单项能力来看,教师JS01,在教学实施能力和指导学生的能力方便表现最好;教师JS02的课程评价能力最强;教师JS04教学组织、教学调控能力和教学影响力方面表现最优秀;教师JS03在设计教学资源能力、课堂评价能力和教学改革能力方面最好。而教学改革和研究能力则是各位教师最薄弱的地方,但由于各项能力指标的权重不同,各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总体排序上存在先后次序。权重的大小,反映的是教学能力中构成要素的主次地位,也是各位教师日后能力改进的参照,不过从五位老师综合得分看,五位老师的教学能力都达到了良好水平。

三、结束语

中职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是一项复杂又细致的工作,评价结果是否科学、准确,取决于评价指标的选取是否有代表性,权重的设计是否合理,计算过程是否精确,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本研究对中职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评价指标是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选取的,赋予了现阶段中职教师教学能力新的内涵。运用AHP法,在专家经验判断基础上,综合专家的意见得出权重,保证了权重分配的一致性。

作者:何银叶史旦旦工作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三篇

一、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国高校不断扩张,教师队伍也随之扩大。但我国目前并没有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专门的高职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导致无法保证高职教师的素质的情况出现了。目前高校新聘请的教师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除此之外,有的高职教师不能做好教学和科研的协调工作;有的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严重,仅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死板的教学方法[1];有的教师只注重成功,忽略了在过程中应教给学生的其他能力。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高职教师的教育能力存在明显的问题,也说明国家走科教兴国的道路,要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提高我国高职教师的教育能力势在必行。提高我国高职教师教育能力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培养,建立和完善高职教师教育能力培养机制,促使高职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2]。

二、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宏观思考,目标建立

1.树立正确的培养理念。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培训基本上都是停留在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上,忽略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其他方面。而真正意义的提高我国高职教师教育能力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观念,另一方面是技术[3]。树立正确的观念就是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提高教学技术就是提高课程教育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只有从这两方面努力才能全面提高高职教师的能力。所以要树立正确的培养理念才能从本质上实现教师培训的价值。

2.建立明确的培养原则。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是一个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任务,从其准备进入教育行业,到其从事教育事业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进行教育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而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所以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明确的培养原则。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也是与时俱进的,所以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原则也应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与教育的具体要求制定。也就是说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原则要具有长期性和与时俱进性,同时其还有明显的方向性[4]。所谓方向性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培训是由浅入深的。随着教师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培训的内容会不断深入。总而言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要遵循长期性、方向性和与时俱进的原则。

3.制定完善的培养计划。第一,对新聘请的教师做综合的考察,保证教师的素质,避免教师只是想借助学院的优势,只注重项目忽视教学的情况出现。第二,要对新上任的教师特别是没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保证教学质量。第三,对在教学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教师从荣誉和奖励两方面给予鼓励。第四,建立健全教师教学方面的考核制度,促使教师增强教学的竞争意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一线教师的工资等。除以上制度增强对在校全职教师的培养计划外,学校还应对从相关专业的企业中聘请的兼职任教的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6]。但这种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其缺乏教学经验,应对其进行专业性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的培养,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建立健全聘请优秀专家到学院兼职授课的有效机制,保证兼职教师可以提高学校教育水平,且不会因为其工作影响正常教学。

三、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中观思考,过程控制

1.教师任职前的基本教学能力培养。第一,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简单的来讲教学设计能力就是指教师准备教学的方法。教师应该对学校的教育理念有足够的认识,根据教学的课程的基本要求,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所以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着重在于对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的能力的培养、对教师分析和调整教材的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教师掌握和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在这个培养过程中还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学会编写教案、学会课程安排等。第二,教学实施能力培养。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后,登上讲台将自己的计划实施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完整地实施自己的教学计划,还要时刻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状况。例如:学生无法理解或学生提问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讲解能力,还要有良好的答疑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7]。这些能力也就是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点。第三,教学反思能力培养。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结束后自我反思的能力。包括对教学设计内容的反思和对教学实施过程的反思。反思过程要求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内容和实施过程进行科学的、客观的评价[8],寻找设计内容中的不足和错误,寻找实施过程中的失误和缺陷,思考解决和纠正的方法等,这些是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教学反思能力培养就要培养教师对自我工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促使教师将教育教学提升到研究教学的高度,将教学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在教师岗前培训中要对教师反思能力的培训有足够的重视。

2.教师任职后的基本教学能力培养。第一,教学实践能力培养。高校的教学目标与中学有所不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高职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或者对实践过程有足够的了解。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培养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产品完成能力,并对教师进行关于专业技术实施方法、工作流程等知识进行系统的传授和训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最重要的基础。第二,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目前,在我国各大高校的评比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想要整体提高院校的教育水平,就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这不仅关系到教师的自身发展、院校的评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院校的教学环境、院校的办学品位。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以完善教育理论、丰富教学方法,重点是可以增强教育的科学性和前瞻性[9]。所以一定要重视对教师的教育科研培训,使其可以利用科研带动教学,深化教学内容;使其在带学生做科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在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中要从以下几点入手:培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组织协调能力等。

3.教师任职后的拓展创新教学能力培养。创新教学能力培养是对比较成熟的教师而设置的,这类教师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为了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第一,课程拓展能力培养。高职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教育教学,还在于教育科研。因为高等教育院校不仅承担着传授学生新知识的任务,还负担了让学生了解社会现实情况、国家发展需求的任务,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人生目标与现实情况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综合运用教学技巧,让学生不仅会听课,还要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和自省能力。2006年,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相关意见。其意见主要是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应采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并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高校和企业间达到互利的效果。这更说明了高职教师课程拓展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课程拓展能力进行培训,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灵活转换知识结构、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第二,教育创新能力培养。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传统的理论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了。要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师就必须对自己的教育方法进行创新改造,才能教会学生学会适应社会的发展。现代教学的一个关键点就是使学生学会应变、学会快速接受新鲜知识、学会不断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培养自己的教育创新能力,学习运用新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理论,将社会发展最前沿、最高端的知识,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并将这种理念传达给学生。

四、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微观思考,自我完善

1.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自古教育行业都在强调一个“师德”的问题,可见“师德”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现代高校教育过程中,国家没有统一的课程要求,学校没有明确的规定,基本上都是高职教师讨论研究,决定学生学习的课程。这种情况就更需要把“师德”作为教师培养的一个重点。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关系到教师在任教的过程中能否全心全意地投身教育事业,而且教师的道德修养还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10]。所以道德修养不仅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手段以及教育因素,更是一种精神力量。教师高尚的道德修养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2.扩展自身教育视角。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才能使自己的教育事业更加成功。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建议:第一,进修。人生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对教师而言更是如此,而进修是教师学习的最直接的方式。教师进修提升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将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学校应鼓励在职教师继续进修,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第二,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经验。高职教育与实践息息相关,教师要通过实践,对社会发展方向产生思考,对行业、产业的动向产生认识,才能将这种对社会、行业、产业的认识反应在课堂上,达到人才培养的教学目的。第三,开展教学讲座。学校组织教育专题讲座对在校老师进行集体培训。教师对专家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设计、实施、创新等进行思考,并分析学习。通过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总而言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现代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提高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有利于我国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有利有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只有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进行全面培养,才能全面提高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作者:张梅孟霞工作单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第四篇

一、高职学生学习特点

1.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生源类型层次复杂,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学生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成绩的好坏并无追求,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明确的规划。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目的主要有就业、继续求学、提高素质、目前尚无出路暂时上学等几种,超过一半的高职学生学习目的是为了获得一技之长,为今后谋得一个好职业。但他们并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努力的方向也不确定,具体目标更是很茫然。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是厌学情绪严重,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缺乏,具体表现则是上课不听,下课不学,去上课只是为了考勤合格,更有甚者上课时听歌、睡觉、玩手机,在课上各显神通。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除学生自身因素外,也与教师教学能力有关。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2.高职学生学习能力较弱

学习能力是指主动、系统地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了解到,多数学生对考入高职院校有自卑心理,对提高学习成绩缺乏自信心,学习遇到困难时不能知难而进努力克服,并且很多学生不会学习。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弱,学习行为依赖性较强,把学习局限于课堂,课后用于学习的时间很少,而且不能合理地安排和支配自己的时间,生活茫然。高职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偏低,在学习中很少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另外,高职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也有待提高。高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转变思想和授课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高职学生学习方法不当

目前高职学生仍沿袭初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以课堂接受式为主,主要是听课、记笔记、做练习。课上学习知识主要为应付考试,课后很少学习。许多高职学生对于高职院校学习特点认识不清,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和现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效地处理自学与听课、实践与理论、技能与能力等几方面的关系,也不能较好地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较低。

4.高职学生缺乏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也是使用个人才智的方式。合理运用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质量。高职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对学生自主能动性要求较高。然而,目前高职学生在学习策略使用上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学习规划意识淡薄,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或者虽然有目标和规划但不能有效执行。二是学习行为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很少思考应该怎样学和用什么策略学的问题。三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高职学生课前不预习,课上不集中精力听课或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后不复习也不提出或提不出质疑。学习策略的形成与运用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水平,但学习策略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养成使用学习策略的习惯。

二、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

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是指高职院校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组织和实施教学的能力,包括教学设计、组织、研究、认知、操作、监控等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面对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教师既要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态度、方法、规划、策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

1.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对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

教学理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持有的基本观念,目前高职教育教学实效性不高的深层次原因之一仍是教学理念陈旧。部分高职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理念,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脱离了高职学生实际,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高职院校教师提升教学能力首先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理解和重视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传授给学生必需够用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2.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影响

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能力是影响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目前,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较弱,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不强、课程教学实效性较低等情形。只有以学生为重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才能有效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特点,教师课程教学设计,首先须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明确课程性质、课程目标,选取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料,确定课程考核方式等课程整体设计要素。其次要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现状精心确定课程能力培养目标,以能力为主线设置教学任务、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导向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教学。

3.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对教师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的影响

教师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是指教师组织学生使其积极、有效参加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其他教学活动的能力。具体包括教材分析能力、多种教法运用能力、教学方案实施能力、实践教学指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现代教学技术应用能力等。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高职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升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一是要立足学生学习特点及心理特点分析教材,恰当确定重难点并组织相关内容,使其成为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的知识。二是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准确、简明、生动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智慧,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提供便利条件。三是实践教学中要充分与学生互动,指导学生分析教学项目实施环境,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4.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对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影响

教学和科研是高职教育的两个关键要素,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师要提升教学能力必须进行教学研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步较晚,需要研究者在实践基础上总结、探索、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性质、规律等要素。高职院校教师拥有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最佳研究场所、机会和研究对象,而且高职教师具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的的便利条件。高职教师首先须克服因学生厌学而产生的职业倦怠感,提高职业认同感,提高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情。其次要在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特点的基础上发现、整理、反思、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总结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此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5.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对教师教学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

教学自我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学自我监控具体做法包括教学前的计划和准备、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状况的反馈评价和对教学场面的调节控制、教学结束后的课后反思和对教学行为的矫正等几个方面。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管理、教学研究能力后,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就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可以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使教学活动得到科学合理的调节和控制,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高职学生学习特点,教师提升教学监控能力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情感、学习习惯,熟悉教学内容和各类教学方法,及时根据学生学情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二是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发现、分析、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并能有效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三是科学有效的反馈和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各项能力发展水平与速度,以便总结成功经验,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调整教学安排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总之,在新形势下,高职教师只有真正地尊重与重视学生,立足学生特点,把握学生学习、心理上的差异,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核心提升教学能力,才能让学生理解、吸收知识和学会技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王艳萍工作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第五篇

一、教师教学信念的含义及其形成过程

(一)教师教学信念的含义

佩詹斯指出:“教师的核心工作是教学,大部分的研究集中于教师关于教学的信念,所以,教师信念就是教师对教学的信念,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和观点”。[2]我国学者郭晓娜认为:“教师的核心工作是教学,教师教学信念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学本质所坚持的价值观念、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对学生发展与师生关系的看法、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对教学评价方式的使用与筛选原则、对教师角色的知觉以及对于学生学习特点的掌握等,均会有一套特有的诠释与判断之价值体系”[3]由此可见,教师教学信念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载体持有信以为真的主观认识。

(二)教师教学信念形成过程

新任教师教学信念的形成及提升是一系列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个人经验与社会建构两个方面。理查森指出:“教师信念和态度的主要源泉有三个方面:个人经验,学校教育和教学的体验,正式知识的经验(包括学校科目和教育学知识)。”[4]而“教师教育观念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自我建构,即产生于个人的直接经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人建构过程’;二是文化脚本,即教师教育是经由文化适应、教育、学校教育等三种文化传递途径形成的。”[5]由此可见,新任教师教学信念的提升过程也要通过一系列内外因素共同施加力量,才能筑建稳固而又适应学校以及学生发展的教学信念体系。教学信念的形成过程主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1)无意识阶段。初始阶段,信念只是一味地被接受,并未审视究竟什么是信念。随后,信念的接受以正当的理由为基础,主要是因为某权威称它是真实的。(2)“准反省思维”阶段。个体在原有背景的基本上验证所“接受”的信念,并与他人的阐释保持平衡。(3)“反省思维”阶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手段来证明信念的可靠性。(4)个体哲学化。个体能以各种阐释成熟的观点为基础证明信念,以集中反映最全面、似乎有道理的证据,或以有效地促进问题理解为证据,为结论进行辩护。[6]总之,教师教学信念的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以教师为自变量,其它各因素为因变量的一个由“不确定”———“确定”的“变中求稳”的过程。[7]

二、高职院校新任教师教学信念的现状

通过采用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式了解到,在若干高职院校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是非师范类毕业的,由于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类专业知识训练,导致教师教学信念的先天不足,虽然他们也有新的教学理念,但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更因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后天失调,教师的教学信念状况不容乐观。

(一)教师教学理念普遍较新

通过访谈,绝大部分教师持有建构主义教学信念取向,认为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以全面并可持续发展学生的潜能,课程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提高和思维习惯的养成;持有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化教学为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完成任务的教学信念的教师还是占多数。

(二)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脱节

经过课堂观察、对学生以及进行教师访谈,发现多数教师是“说一套,做一套”。一名优秀的教师通常把教学信念与其教学伦理、知识价值、思想观念、教学态度、方法和策略融为一体,其教学根植于正确而坚定的教育信念,蕴含着知识的博大精深,体现出教学的娴熟和睿智,表现出教学情势洞察的机智和敏锐,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充满了教师的创造。[6]但新任教师往往受内部和外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其行为改变相对迟缓。当新入职教师对职业的憧憬与复杂多变的现实教学相冲突时,他们无法把自己先进、合理的教育教学理念付诸实践,也很难在教学中产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8]因此,外界环境因素经常能左右教师教学信念的稳步提升。

三、新任教师教学信念的提升路径

针对高职院校新任教师目前状况,借鉴一些国外经验与对策,建立新任教师教学信念培养体系,帮助新任教师教学信念稳步提升。具体来说,教学信念的培养需要三个阶段:入职前的教育、就职后的岗前培训、入职后的继续教育。

(一)入职前的教育

入职前的教育,主要是针对高校师范生教师教学信念的培养。虽然在大学学习阶段一般是以教育学和相关课程为中心的,但由于他们长期接受的是传统取向的教学环境,其头脑中形成的有关学生、自我角色、课程、教法等多方面的信念也是比较传统的,且不容易改变。所谓的“教学实习”,时间较短,相对来说也有很大的随意性,对教师教学信念的培养也只是停留在“观摩阶段”,至于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能力、工作投入程度和意识。因此,职前教师教育即要进行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教育,促进他们的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而且,也要理论结合实践,锻炼实际工作能力,注重实习,增强对教师教学信念的培育,做到未雨绸缪。

(二)就职后的岗前培训

1.就职后参加岗前培训的缘由。(1)入职前的高师阶段学习或学徒式观摩,虽说大致能使他们熟知教师的各种工作任务,培养他们对教师的认同。但是,并没能给他们打下进行教学技巧评价的基础,也不鼓励发展对工作的分析取向。除非新任教师历经了足以抵消他们的个人主义和传统体验的培养。否则,教师入职前后的信念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其过往的经历仍将在日常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群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高职院校新任教师除了来自新毕业的大学生之外,也有一部分是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或是其他学校转岗的教师等。这些教师入职前的个人经历千差万别,其教学信念也有较大不同。新毕业的研究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大都是关于教育教学的理想观念,并且,还有一些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其教育教学知识相对贫乏;一些从企业转到学校的新任老师,更是对教学抱有理想化的倾向;从其他学校转岗的教师,因教育对象、课程内容等不同,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影响教学信念的提升。因此,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指导,是构建正确的教学信念的前提。

2.就职后参加岗前培训的保障条件。(1)制定包括设立新任教师培训专项资金的长效机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任教师的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进行培训的前提是要有专项资金的支持。国家已经做出相关规定:“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9]培训不能由教师个人和学校承担,而是政府应该拨出专项资金,明确社区、学校和教师个人的权责,制定培训的指导性方案,确保培训的有效性。国家提出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其培训的专项经费支持也应跟上。(2)制定并有效实施明确的入门指导计划。这可增强新教师的“归属感”以及对学校的“认同感”,进而促发强烈的责任感。新任教师入门培训指导计划要有明确的目标,如新学期开学前应着手开展新任教师的培训,培训要有详实的日程安排;此外,每月定期召开新教师教学交流会议;在第二年的3-4月份,召开新教师经验交流会议,并进行培训活动。[10]这些日程制定下来之后,接下来就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领导地予以实施。(3)完善培训制度,坚持持证上岗。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新任教师的岗前培训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新教师都上岗2年了,才统一安排岗前培训。这样,就失去了提升新任教师教学信念的良好时机,也根本谈不上筛选合格教师,使其持证上岗。因此,完善培训制度,坚持持证上岗是杜绝“不合格”教师加入师资队伍的有效保障。

(三)入职后的继续教育

在我国,教师整体入职指导体系并未发达。教师职业要求接受的培养并不如一些专业性职业、技艺行业或其他技术领域要求的那么多。因此,需要入职后继续教育或培训进一步跟进。入职后的培训关键在于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适应新时代的信念调整。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促进高职教师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方法,不断进行创新,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访谈发现,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新任教师希望再次进修。高职院校可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使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9]但实际上,由于经费和教学任务问题,大部分教师缺乏进修或到企业实践培训的学习机会。即便有一些培训,但由于时间短,任务多,往往都流于形式,做不到系统、有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技巧及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阻碍着教师教学信念的提升与发展。这里,也应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入职后的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新任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的初期,是其专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期,新任教师的教学信念,对其日后的发展取向与态度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英美等先进国家,都越来越重视新任教师的导入教育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反观我国情况,一直缺乏对新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怀。要提升新任教师的教学信念,除了上述的基本路径,还需要各级领导关心新任教师的生存状况,给予生活、进修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当然,教师个人也需要经常反思,依据自身的条件,制定个人的专业发展方向。

作者:韩利红工作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外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