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技术的教师演化

时间:2022-01-14 09:28:46

当前技术的教师演化

本文作者:潘丽芳工作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到了近代,社会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各地学堂数量猛增,坐等教师“自然成熟”显然过于缓慢,无法满足当时急剧增长的师资需求,所以就产生了培养教师的师范学校。自1840年开始,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的文明中国遭到西方列强枪炮的无情打击,中华文明任由野蛮践踏。军事“图强”、经济“求富”,最终的落脚点归结于培养人才。培养“济世”人才就要兴办新式学校,于是教师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1896年8月,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在充分论证办师范学校之重要性的基础上,他阐述了关于教师作为专业需要专门培养的看法,“专门之业不分,致精无自也”(郭齐家,1987),他已经意识到教师如果不作为专门职业进行培养,仅凭数量有限的学者,即使学问再高也无法使国家自立自强。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当时清政府大理寺少卿盛宣怀经奏准在上海创办洋公学,内设师范院为其他各院培养师资。南洋公学师范院对南洋师范生进行培养的模式,是中国首次对即将任职的教师进行专门的培养。1902年,京师大学堂内设师范馆,培养中学师资。从此建立了师范教育体系(顾明远,2003)。师范教育体系的建立也就意味着教师学习开始走上了正规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此外,科技的发展也为教师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伴随着十六、十七世纪科学和技术的大发展,造纸术和印刷术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1782年,英国人瓦特发明蒸汽机,从而将人力进一步延伸,机械动力替代人力去生产、制造,极大地加速了纸张和书籍的生产。机械印刷术的诞生和发展为知识的大批量和快速复制奠定了基础。如当时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开始陆续引进,通过印刷媒体学习成为职前教师学习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教师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教师学习开始步入规范化的轨道。教师学习由原来的自主的、零星的学习转向了规范的、有计划的学习,即通过师范教育,统一课程设置,培养一批在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上都符合社会需求的新教师。同时,师范教育体系的建立也表明社会对教师入职开始有要求了。第二,教师学习是一种储备式学习。由于师范教育主要侧重于教师的职前学习,而职后主要是运用所学,也就是说职前的教师学习主要是为职后做知识准备的(毛齐明,2010)。第三,教师学习的内容愈加丰富了,除了近代学科外,还增加了普通心理学、教育理论、教育史等师范特色课程和儿童身心发展方面的课程(蔡元培,1980)。第四,教师学习的途径拓展了,可通过印刷媒体进行学习。印刷媒体的质轻、便于携带等特点,为教师学习提供了便利。师范教育体系的建立有效地缓解了社会对教师数量的需求,在教师数量得到一定满足的情况下,继而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师范教育的封闭性与单一性问题日益突出,教师学习的一次性完成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就出现了教师职前教育(学习)向教师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一体化(学习)的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往单纯的职前教师教育已经无法应对课堂教学的复杂变化,过于注重职前而忽视职后的师范教育开始受到批判。英国早在1972年的《詹姆斯报告》里就提出了师资培训三段制,具体为培养、任用和培训三个连续的阶段,即著名的“三阶段培训理论”,具体内容是普通高等教育阶段、专业训练阶段和在职培训阶段。该报告认为,在职培训应贯穿教师工作期的始终。“三阶段培训理论”拓展了教师教育构架,弥补了师范教育只注重职前的不足,很快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自此,当代教育开始关注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即既重视教师的职前教育,也重视教师的在职教育。我国从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的《关于加强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1993年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到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都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力和义务,原则上每5年为一个培训周期,为教师培训提供了政策法规保障,之后教育部又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1999-2002年)和“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这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充分说明了政府对教师在职教育的重视,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对在职教师学习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后期,除了常规的纸质教材,一些电子媒体相继被引入到教师学习领域,如幻灯、电视、录像、VCD/DVD等,他们在教师在职学习中扮演“教材”的角色,或承载着教育教学理论的名家讲座,或承载着优秀课堂教学实录,或承载着教学技能培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师学习的需求。虽然“教材”形象了,生动了,但并没有改变以教为主的灌输式教师教育格局,更谈不上对教师学习主体性的关照。在这方面微格教学是个例外,通过视听技术,教师能以“第三者”的身份观看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客观分析自己教学行为的优劣,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符合信息及时反馈的教学原则,也凸显了教师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由于微格教学对技术设备等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只是作为实验研究之用,没能大面积地应用推广。这一时期的教师学习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职教师学习有了政策、法规保障。自1986年以来,各项相关政策相继出台,教师培训的项目密集推出,可见政府对教师的在职教育(学习)的重视。第二,教师学习的内容指向性明确了,也有法可依了,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的要求进行学习,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第三,教师学习的途径和方式更加丰富了,可以通过印刷媒体,也可以通过电子媒体进行学习。视听媒体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学习的效果。第四,教师学习的机会更多了,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到现场聆听专家的报告,而其他教师可以通过观看专家讲座、优秀教学案例等视频资料,足不出“校”就可以进行学习了。虽然我国对教师的在职教育非常重视,但“教师培训”、“教师继续教育”、“教师教育”的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反而受到很多的批评和抱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教师教育那种“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对教师学习需求的漠视,以及无论是新任教师还是老教师,学习内容“一刀切”的状况,严重阻碍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成效,远远不能满足当下教师学习的需要,所以这种单向的、灌输式的传统教师教育模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一)数字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现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快速,需要大量的师资,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教师教育制度的保障,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数量基本得到满足,而教师质量的提升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摆上了议事日程,从而使“教师学习”这个日常用语第一次登上学术的殿堂。传统的教师教育和培训方法需要进行变革,通过数字技术来支持教师学习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解决方案。正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世界信息社会报告》中指出的,“新技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提出挑战,教师和学习者都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来获得知识。为了应付这些挑战,教师必须接受新技术,采用适当的信息通信技术工具。同时,他们还必须转变传统的学习模式。”(UNESCO,1998)我国对教育的信息化非常重视,先后推出了多项基于数字技术的教师培训项目。2003年启动了“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2006-2008年教育部又连续三年组织“中小学骨干教师部级远程培训”和“西部农村教师远程培训计划”。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我国于2004年出台了面向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标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5年,“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正式启动。这些政策和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为教师参与数字技术支持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特别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由此掀起了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世界各国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计划。我国教育的信息化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迅速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从管理到教学,再到教师的专业学习和发展等,呈现一片繁荣之势。数字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可以解决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信息单向传输的缺点,除了提供海量的资源,还可以打造同步、异步的交流空间。于是,各类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但实际效果不容乐观,目前的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多为传统教师教育的翻版,以单向的知识传输居多,强制教师完成所要求的学习任务,递交规定作业,甚至包括参与讨论的发帖作业,教师就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做作业。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大到部级平台,小到省市级甚至校级平台。数字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学习更方便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能够上网,教师就可以进行学习。第二,教师学习的形式更加丰富了。通过数字技术,教师既可以获得文本信息,也可以获得视频、音频和图片等信息,这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学习形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第三,教师学习的自主性有了一定的改善,具体体现在教师可以自定学习时间和节奏,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就可以。第四,教师学习的交流范围更广了,数字技术让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成为可能。虽然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已经出现,但是从目前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数字技术只是提供了一只“新鞋”,而教师学习还是穿着“旧鞋”,依旧走着“老路”———那种自上而下式、“一刀切”的教师教育方式并没有改变,教师学习的自主性体现得不够。教师学习的内容也严重脱离教师教学实践,多表现为偏理论和观念层次的内容,对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关注不够,导致教师学习只是走形式,不能真正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二)数字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展望当下知识和技术呈指数级增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的日益常态化,教师必须时刻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如Har-greaves等人(2001)所言,今天的教师正学着以他们自己没有经历过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而对象是那些出生于因特网时代、伴随着各种新技术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生,即所谓的“数字原居民”,他们比他们的长者特别是他们的老师和学校管理人员一代,更能理解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复杂性和机会。他们伴随着网络成长,这些经历是他们的老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所没有的,为应对压力和挑战,教师需要学习新的学习内容、教学内容和技术工具。(Resta,2010)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从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网页的Web1.0向内容更丰富、交互性更佳、工具性更强的Web2.0发展是互联网的总体发展趋势。Web2.0是对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它由原来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基于Web2.0的应用技术层出不穷,如Bookmark(社会性书签)、RSS(内容简易聚合)、Tag(标签)、Blog(博客)、Wiki(维客)、Podcast(播客)、Flick(图片共享)、Traceback(引用)、SNS(社会性网络)等,我们称之为社会性软件,它们都强调知识的分享和丰富的用户体验的提供。随着新一代网络计算模式———云计算的出现,互联网时代的计算和数据存储已经从以客户端软件为中心的时代向以“云”服务为中心的“云”时代转变。通过云计算,用户不必购买新的服务器和部署软件,就可以得到应用环境或者应用本身,软硬件也不必是部署在自己身边的、专属于自己的产品,而是可以变身为可利用的、虚拟的资源。(Chattietal.,2008)现在已经出现了无CPU、无硬件的云电脑,用户只需将云电脑终端插上网线,就能与数据中心互联,登录自己的办公或私人桌面,所有的运算和存储资源都在数据中心进行。云计算为实现真正的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提供了可能。未来数字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将具有三大特性,即社会性、移动性和连通性。1.社会性新技术允许教师创建自己的个人学习空间,可以通过Tagging/RSS订阅学习内容,利用Wiki进行协同创作与知识共享,利用SNS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可以在3D虚拟实验室里进行虚拟实验等。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新技术分享知识(Wikipedia)、分享网络书签(Delicious)、分享图片(Flickr)、分享新闻(Digg)、分享视频(YouTube)、分享一切(MySpace)。届时,教师不仅是知识和信息的消费者,也是知识和信息的建设者,每个人贡献、分享自己的所学、所想,自发地协同组织知识,构成分布式连结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在这个虚拟的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可以进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协同创作,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知识的传承性学习。由此可见,数字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的社会性表现为教师群体间的一种对话与交流活动,教师在与其他学习者、学习共同体和专家的交流协作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其学习内容多样且常常动态地产生于群体交流的过程中。(庄秀丽,2007)2.移动性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性已经成为这个世界越来越突出的特点。当每个人都买得起铅笔时,学习方式将会随之改变。同样,当每个人都拥有一台具有便携、廉价、能通信和交互,且具有强大情境感知能力的移动学习设备时(OnetoOne,1∶1),我们的学习便会发生变革。(Chanetal.,2006)对于成人学习者的教师也不例外。教师学习的内容可以包括专业学习资料、嵌入式数字资源和其他信息,它们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管教师身处何处,只要手持移动学习终端设备都可以即时获取信息进行学习。移动学习强调学习内容的微型化,可有效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教师的学习被镶嵌在日常工作中,具有很强的情境性,而且所遇到的问题或所需的知识通过自然有效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助于促进教师学习。3.连通性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某种意义上单打独斗的专业人员的时代让位于互助协作的团队时代。当今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使得任何个体都不能准确地理解情境、领域或主题的整个范围。正如Siemens(2009)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现在正依赖连通的专门化———把专门化的功能加载到网络上,从而提升我们的能力。数字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因为知识的连通使得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或学习需求联系得越来越紧密,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自然、更加有效。未来,每一个教师学习者都将拥有自己的学习网络,并以适合他们自己的方式获得所需的信息,学习的连通性使他们在安排自己的学习时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通过对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技术的发展与教师学习的发展之间存在这某种“天然”的联系,媒体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印刷技术———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历程,而教师学习几乎同时经历了从原始的“教师”学习———蒙昧的教师学习———师范院校中的教师学习和教师学习终身化(职前、职后学习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可见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不同时期教师学习的需要,使教师学习呈现出明显的技术特征,以此推动着教师学习的进程。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技术的发展和支持,就没有教师学习的今天。相信在未来,技术将更给力,教师学习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