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分析3篇

时间:2022-05-24 11:00:12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分析3篇

第一篇

一、“、导”与“学”二者关系

1“、学”居主体地位

“导”的出发点是使“学”的更好。所以“导”是为“学”服务的、它应该围绕着“学”而展开,“学”是“导”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脱离“学”的“导”则无任何实际意义。

2“、导”居从属地位

“导”主要是指教师的引导、指导、辅导和督导。导也很重要,如果没有教师“导”,“学”可能处于无序的状态,“学”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几乎无法形成。

3“、导”与“学”的联结纽带

在“问题导学法”中,是怎样联结“导”和“学”的呢?主要靠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而设置的问题和问题串;教师利用“问题”来创造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组织解决问题情境的可能方法,最终解答问题;学生则根据自身的学习知识和经验、沿着教师的问题导学和问题串,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与学习、提出并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获得初识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创新潜能的学习过程。由此看来“,导”和“学”之间联结的媒体是“问题”。综上所述,从“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导”与“学”联结的纽带是“主线”。

二、高中地理“问题导学法”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把问题解决作为其学习的基本策略。它认为,学生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听;知识不是教师直接传授的,而是学生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实际上,“问题导学法”遵循了建构主义理论,符合新课改精神。是一种巩固所学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

2、布鲁纳的教与学理论

美国布鲁纳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倡导“发现法”。从学生好奇、好学、好问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演示、实验、解答问题等手段,引导学生像当初地理学家发现地理知识那样去发现知识,以便培养他们进行研究、探讨和创造能力。“问题导学法”是贯彻发现式教学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去发现学科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的原理或知识的学习模式。他要求教师淡化“讲”,强调学生“学”。

3、我国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问题能力”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地理教学的指导性、纲要性文件。(1)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我国把“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做为2003课标评价地理课程和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地理课程目标淤。(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我们地理教学要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于(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盂。很显然,在我国课程标准指导下数几种不同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无一不把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总而言之,我们高中地理教学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引入新课题,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来开展活动,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

三、高中地理“问题导学法”的基本特点

在“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问题是“主线”、教师是“主导”,这就是“问题导学法”的课堂教学特点。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问题导学法”的教学,其实质是教师在课堂用问题或者一系列的问题串来引导、指导、辅导、督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实质就是要处理好“教师以问题为主导”和“学生怎样沿着问题来学习”的关系。传统教学教师总是“讲”,以致于学生得不到思维训练的机会,而“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则更注重“学”,它基本上是全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学生应当通过课堂,多方面都得到最大效度的发展。美国加州教委顾问大卫•坦西博士说:“当学生横向的影响大于教师的直接影响时,学生的学习活动会进入最佳状态。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在课堂上,成绩好的学生思维活跃,反应快是教师的“宠儿”,大部分学生却是学习的“配角”。因而在同一课堂上,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比中差等生获得更多的表现机会。“问题导学法”它却能使每个成员获得的机会均等,而且成员之间通过合作互助,达到知识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尤其是对成绩不好的学生。

2、问题是主线

“问题导学法”是以“问题”为联结的纽带的。是问题驱动导学,变知识学习为问题学习,走向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问题导学有两种形式:导学案的静态导学和教师上课临时生成的问题动态导学两种。教学要想顺利地实施,问题的设置是核心。“再次提问”是升华。

3、教师是“主导”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控制课堂,通过“讲”构建“教”为中心的课堂。它重视“是什么”,而往往忽略了“为什么”,所以学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学生也得不到发问以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机会。时间一长,以至学生对于教师的后续的“讲”越听越糊涂。最后,失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导”的功能有引导、指导、辅导、督导等四个方面“引导”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起向导和带领的作用。能够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指导”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指点,以使学生能够得到准确的认知和规范的结论。“辅导”,是教师针对学生不会解答的问题而进行的必要的辅导,为学生认知活动排除障碍。“督导”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督促、评估。“导”的水平决定堂课上的优劣。“问题导学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教法,它要求课堂由“教为中心”转移到“学为中心”上,教师重心由“教”转移到“导”上,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上。

作者:张春燕工作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管理学院

第二篇

一、解析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现状并提出主要存在问题

1.现阶段,尽管我国的高中地理新课改工作广泛开展,但是其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部分高中院校把一些资质较老、教学经验较丰富的老教师安排在高三年级执教,对低年级的基础教学标准及新课程改革后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不好,不能在短时间内了解教科书中各个模块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在授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漏掉知识点,对教材内容不熟悉的现象,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影响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2.由于一些高中地理教师对新课改后的教材接触少,在授课的过程中对难易程度不同的知识点讲解把握不准,使教师在对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标准掌握方面有很大难度,容易出现因新旧教材交替而产生的知识错位的现象。一些教师讲课习惯面面俱到,然而高中地理新课改的特点就是增加了探究性学习的内容,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老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因此,传统教学习惯反而会影响新课改的推进效果。

3.高中地理新课改教材主要包含选修和必修两个部分,各有特点,选修部分主要是专业性较强的内容,而必修则涉猎较广,如果我们能够科学、合理的利用两部分内容的特点并衔接顺利,一定能够大幅度的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很多教师对如何衔接选修和必修部分存在困惑,不知从何入手,往往会顾此失彼,事倍功半。

4.经过近些年的新课程改革,上述存在的问题已经逐渐解决,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致力于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强调探究精神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高中地理教师能够创新教学内容的机会很少,对新课改后的课堂进度把握不好,教师讲课慌张,学生记笔记仓促,因此,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针对高中地理新课改实行现状提出一些建议

我们要认可新课改以来教育事业的进步也要清晰的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如何促进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工作的进行成为我们现阶段探讨的重要课题。1.认真做好教学设计。高三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往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通常会表现在个人的兴趣、情绪及学习态度等方面。所以我们在授课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为此,精心做好教学设计显得尤其重要。随着新课改的推广,目前较为广泛的学习方式包括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实验学习,教学活动的主体回归学生,因此做好教学设计显得尤其重要。比如在学气热力循环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自行对大气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包括气压是如何流动的,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推断气流的运动方式,由此拓展到城市风、海陆风等知识的学习;再如,在学习太阳高度角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实验性学习方式,选择合适的时间,让学生来室外观察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通过正午太阳高度角等于九十度减掉当地的纬度,从而得到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数值。

2.使高中地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于生活。高中地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科目,学生在日后步入工作岗位后也会用到地理知识。高中地理老师可以巧妙的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比如说,教师可以把目前很流行的宣传名胜古迹的广告引入课堂,在介绍该地区的人文、气候等特点的同时讲述一些关于该地区的拓展性地理知识,学生在掌握了必修知识的同时还拓展了知识面,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教师讲课有激情,学生听课有兴趣,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使高中生的地理成绩有一个质的飞跃。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新课标要求,要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积极探索,而地理知识是一个充满神奇、实践行较强的领域,需要的就是学生的探究精神。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多种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例如在讲到“地图和地球”这一小节时,我反复讲解,尽量做到精讲细讲,让学生在大脑中对这部分知识有个深刻的印象,然后组织学生动手制作和地动仪,观察地球的布局和方向。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勾画地图上每个大洲大洋的版块,学生对地图有个深刻的记忆。

4.发扬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课程改革的主要亮点在于“创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在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处于辅导地位的教师,都需要发扬自身的创新精神。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除了要不断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扩展知识面,还要理解社会乃至世界发展的现状,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着这种精神传达给自己的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让学生深刻了解地理知识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并结合当前的地区现象、天气变化,让学生能够自身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说和理解。通过上述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反思,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现阶段在高中地理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新课改对于教育事业是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毫不夸张的说,我们中国的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新课改是否得到成效。我们广大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齐心协力,恪尽职守,不断探索促进高中地理新课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效提高高中生的地理成绩。尽管现阶段,我们在进行该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我坚信,天道酬勤,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够使高中新课改后的地理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作者:姚超敏工作单位:陕西省吴起县吴起高级中学

第三篇

一、思维导图运用于地理学科的特点分析

新课改“三维目标”的落实依赖于可行有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体系、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地理学科亦是如此: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理论是基于建构主义基本理论建立的,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教为学生主动学,强调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将学习内容渗透到思维过程中,用理性的概念文字和感性的色彩图像融汇成个性鲜明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系统掌握,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善学习方法。思维导图与地理学科的结合是由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决定的。首先,地理学科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它的系统性有利于思维导图用网络和树形结构再现知识。其次,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相比,更依赖于图文结合的表现方式,与思维导图的表现方式契合。再次,地理科学的综合思维方式与思维导图的发散思维方式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1.设计与应用

思维导图以神经元为设计原型,其构成要素主要有(1)主题:是整个思维的中心主体。(2)次级中心主题:上一级主题的发散信息,下一级主题的中心主体。(3)分支:链接主题与次级信息之间的树枝状符号。(4)说明:对分支两端的信息关系加以说明。(5)联系:用箭头表示相互有联系的信息。如图1(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思维导图可以用多样的文字、图形、符号表现信息。思维导图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形文字,它体现了大脑的思维过程,是人脑对信息的发散联系和归纳总结。但人脑的思维有广泛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有效有限度的思维。因此,它应当有以下几个过程:准备阶段———明确主题与相关内容;腹稿设计———重要信息在大脑中的重新组合;详细绘制———用印象深刻的图形文字表现;反馈优化———查漏补缺,优化思维成果。在设计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逻辑思维准确明了。(2)主干知识清晰扼要。(3)重点难点的突出体现。(4)表现方式简单易懂。(5)运用颜色和图像丰富内容。(6)地理术语的准确性。高中地理教材必修分成自然、人文和区域三大块内容,在知识内容体系中相互联系又各有特色,在思维导图的设计中,自然不尽相同。必修一教材重视图像展现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与发展变化,导图设计可用比较法、举例法等分析地理现象的异同点(如图2)。必修二教材主要探讨地理要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导图设计重在地理要素之间的并列、从属等关系系统的表达(如图3)。必修三教材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在区域发展中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的综合作用,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导图设计应展示地理自然与人文要素与区域发展之间的综合性和层次性(如图4)。

2.评价体系的建立

现行的教育体制,尤其在高考指向标的作用下,学习评价单一指向考试分数,使师生只重视学习结果原原分数,而轻视学习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评价中不仅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约束了老师的能力创新。思维导图的效果评价不应只注重学生记忆了多少内容,而应是多元化、人文性的评价。就评价内容而言,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全面的阐述了评价内容,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评价主体而言,应师生共同参与。就评价原则而言,首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其次,应以积极的评价为主,多给学生正面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乐在其中;再次,应“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要求;最后,虽不能有统一的标准,但评价过程尽可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评价方法而言,(1)既要进行结果性评价,又要重视生成性评价:通过结果性评价可以让学生找到与其他同学的差异,优胜劣汰,寻找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掌握知识重点;通过生成性评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张扬个性,也可根据试用效果进行必要的修改。(2)既要定性评价,又要定量评价;(3)既要老师指评、生生互评,也要学生自评。

三、反思

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优势:(1)直观而形象的表现方式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提高了学习效率。(2)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了对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深度。(3)思维建构,再现了学生思维过程,形成了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4)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查漏补缺,体味集体智慧的光芒。(5)参与评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提高兴趣。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利有弊,在实际应用中,思维导图也有其不足:(1)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并非所有学生都能马上接受并熟练掌握,这需要教师积极正确的引导和反复训练;(2)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全体学生不太可能在课堂上完成思维导图的建构,可能最终敷衍了事,这需要教师作正确的方法指导,创设机会,也需要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拓展。(3)思维导图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地理知识,有些知识可能通过思维导图构建反而加大了学习难度,降低了学习效率,这需要师生的共同探讨与选择。(4)并不是所有形式的课堂教学都能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思维导图重在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更适用复习巩固、归纳总结。(5)思维导图的构建一定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基础,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作者:汤恩嫔工作单位:昆山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