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集中制原则教学误区

时间:2022-01-15 03:26:01

民主集中制原则教学误区

【摘要】民主集中制是《政治生活》第五课的教学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即将民主集中制分解为民主制与集中制两个部分来理解。笔者在本文中尝试引入政治学界对民主集中制原则溯源的一些经典成果来纠正这个误区。

【关键词】民主集中制;教学;人民代表大会;政治生活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三层两面式”剖析法的疑惑

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作为必修2•政治生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课的教学难点,多数教师习惯于在讲解时将课本列举的三层表现分解为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在人民与人大的关系上,人民民主选举、代表民主决策体现民主;人大统一行使权力体现集中。在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大代表民主选举其他国家机关组成人员和其他国家机关各司其职体现民主;权力机关集中行使国家权力体现集中。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地方充分发挥积极性体现民主,遵循中央的统一领导体现集中。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讲解方式存在误区:将民主集中制分为“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似有将二者人为割裂之嫌,有悖于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真谛。

二、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民主的丰富形式

党史专家、中央党校教授王贵秀先生曾在《民主集中制正误》一文中指出:“长期以来在对民主集中制的解释上,往往把它解释成是‘民主(制)’和‘集中(制)’两个实体构成的,然后再说它们是对立统一的或辩证统一的。这就有想当然地贴辩证法标签之嫌。”按照王贵秀先生的考证,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与“集中”是“属性”与“实体”的关系。“‘民主的’这种属性是内在地规定‘集中(制)’这一实体的性质的。具有了‘民主的’这种属性、性质或规定性,‘集中(制)’就成为‘民主的集中制’;不具有或失去了‘民主的’这种属性、性质或规定性,‘集中(制)’就不是或不再是‘民主的集中制’,而成为‘非民主的或专制的、官僚的集中(制)’”。因此,“民主集中制是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基础的集中制。”[1]不难看出,这个定义更强调集中制的民主属性,也更符合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原则: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没有民主的过程,就不可能有集中的意志。因此,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主集中制时,可把民主集中制具体化为两个过程,即在民主基础上最后达到人民意志集中的过程和在业已形成的集中意志指导下进一步推进民主的过程:1.从人民与人大的关系看,直接的民主形式是选举民主。这层关系的重点是强调国家权力机关的产生基础,也即只有经过法定民主程序选举产生的国家权力机关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也正是因为经由民主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才必须坚持民主议事的方式,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离开了民主选举这一过程,国家权力机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这层关系体现的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已故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中心主任蔡定剑先生特别指出:“民主的本意就是多数人的统治,少数人要服从多数人的意志,少数服从多数是民主的表现形式,而不是集中的表现形式”。[2]2.从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看,直接的民主形式也是选举民主。这层关系的重点是强调其他国家机关的产生基础。其他国家机关由人大代表民主选举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这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而“一府两院”必须在全国人大制定的宪法法律框架内活动,其权力不能“越雷池一步”,则体现了在法律这一人民集中意志指导下的民主。3.从中央国家机构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看,直接的民主形式是分权民主。这层关系的重点是强调地方国家机关的活动基础是遵循中央的统一领导,强调的是中央集权型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比如上下级人大之间的关系是工作指导关系,地方人大的民主活动必须在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法规指导下进行。因此这层关系主要体现了一种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过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民主集中制的教学应突出其时代意义,特别是其在今天所折射出的民主法治理念: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它是最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国家性质的证明。借民主集中制的准确剖析,引领学生走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误区,感受人民当家作主的魅力,树立高度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参考文献:

[1]王贵秀.民主集中制正误[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1):66-67

[2]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93

作者:黄光毅 单位: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政治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