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视域下的高校教育论文

时间:2022-09-13 11:30:45

社会转型视域下的高校教育论文

一、社会转型对高校教育诚信的冲击

近些年我国高校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新时期也存在着教育诚信缺失的问题,这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

(一)社会转型对诚信的冲击

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社会转型,普遍出现过“社会失范”现象。“社会失范”是指人们对于什么是适当的社会规范的理解存在本质分歧,在社会转型期主要表现为旧的社会规范被普遍否定,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逐渐减弱或消失,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形成或未被普遍接受,对社会成员缺乏普遍的有效约束力,整个社会缺乏明确、统一的标准,处于一种混乱的甚至相互冲突的状态。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主要表现在中国社会的社会整体结构、资源配置、利益分配等多个方面,与此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原有的旧的社会体制对人们的禁锢被打破,注重竞争、关注个性发展、鼓励发展经济在给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效益和活力的同时,也造成了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在这一时期过分膨胀。在经济领域,人们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不讲诚信,通过造假、欺骗等各种手段攫取利润;在政府机关,部分政府工作人员为了金钱利益,进行权钱交易,官员贪污腐败时有发生。在这种“游戏规则”下,教育部门也不例外。一些教师或教育工作者为了经济利益放弃职业道德甚至是不惜违反法律法规,对自身应负的社会责任和道义漠然置之,教育诚信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当然这不是说市场经济或者社会转型就是导致教育诚信失范的罪魁祸首,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信用经济,要求所有的参与者要受到市场规则的约束,必须遵守诚信。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失信并不是市场经济导致的必然结果,而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旧的社会规则被打破,包括诚信在内的传统道德观念遭遇冲击,传统的风俗习惯和舆论的控制作用减弱或丧失,而新的体系尚未建立或者说还很不完善,失信者做出失信行为可以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利益,但是缺乏相关的监督程序和处罚手段,失信者不必为其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这种利益与成本的不对称导致人们选择对自身有利的行为方式。

(二)当前高校教育诚信失范的集中表现

在如今教育领域,无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行为不当都会造成教育诚信缺失。总体来说,教育诚信缺失的行为主要具有以下特点:行为者主观上具有利己的目的;客观上行为是违反相关教育法律法规规定,有些甚至是违反基本道德的;过程或结果损害了他人或社会利益。首先是教育者的个人行为。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能以诚相待,不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能对学生做深入细致的工作,甚至和学生发生冲突;部分教师对待上课的本职工作时缺乏责任心和职业精神,缺乏时间观念,有迟到早退现象,上课敷衍了事,将过多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在学术研究方面,学历造假、学术剽窃的新闻也频频出现。这一系列的教师失信行为一方面对学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体现,难以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这个职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降低。教育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管理和低水平管理的现象:一是教育者对于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缺乏认知,在管理过程中,完全按自身喜好行事,学生对于其行为丧失了信任;二是部分教育管理人员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使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与权威性缺失从而造成诚信的缺失,这些看似微小的个人行为都可能最终导致教育诚信的缺失。其次是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集体行为。在现实中高校“假冒伪劣”现象也屡见不鲜,部分高校违反国家及地方的招生政策违规招生,直接或变相向考生收取高价费用;在学校常规管理过程中,对于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的评优、考核普遍存在着“走过场”的问题,部分负责人员碍于人情或怕得罪人,对于考核事项简单应付;对于在校学生管理松散,遇到事情相关部门互相推诿,对学生毕业论文敷衍了事;更有部分学校为了一时经济利益对部分校外人员乱发文凭,这也是导致假文凭和假学历日益增多的原因之一。这些不诚信的行为都是阻碍高校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在相当多的高校,后勤服务部门也存在很多问题,如采购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教学设备,学校食堂、宿舍等后勤服务不到位等。

二、高校教育诚信体系建设的深刻寓意

当下中国,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生活领域,各行各业都呼唤诚信。倡导教育诚信,构建教育诚信体系,既是教育改革发展本身必然要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促进个人自身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塑社会诚信道德理念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一)高校教育诚信是人才培养和教师自身建设的需要

教育的首要功能即是人才培养,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是首要也是基本要求。如果没有教育诚信,很难想象怎么能做到培养合格人才。陶行知认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也是学生步入社会前学习的重要阵地,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学校的诚信教育,教师传播高尚品德,学生耳濡目染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高尚的道德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高校教育本身能做到诚实守信,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才有基础。对于教师个人来说,良好的师德是评价其工作甚至人格的重要标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如果教师保证自身行为的诚信,其行为自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家长以至于社会都会给予其高度评价。因此,诚信教育行为对于教师个人来说是实现其个人职业价值、促进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教育诚信对高校自身发展及高校教育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是培养人的诚信品质从而促进整个社会诚信道德发展的基地。对一所高校好坏的评价,最终还是要细化到其所培养的学生,学生的品质及素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校期间所受教育。而评价所培养学生的品质不单单是看其学生就业率、就业情况以及获得过哪些奖项,很重要的一点还包括该校的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是否具有诚信的基本素质。其次,学校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做到严于律己、恪守职业道德,以诚信教育作为办学和育人的基本宗旨,那么学生、家长和社会对高校的发展的评价自然会提高。教育活动是个社会交往系统,教育行政部门不讲诚信就会影响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高校自身不讲诚信很难长期生存,必然会被社会淘汰;教育工作者不讲诚信,那么很难完成本职工作,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最终也会被淘汰。如果每所高校都将诚信作为办学的重要评价指标,所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都将高校教育诚信作为自己工作的基本准则,那么面对如今整个社会教育困境,学校的努力就不会显得苍白无力,高校教育环境得到改善。只有诚信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选择,才能提升社会对教育的认可度和信任度,教育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三)高校教育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和保障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不再只是传统伦理领域的道德诉求,其内涵更加丰富,要求各行各业都以诚信作为基本行为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交易、交往都要遵守契约。良好的诚信氛围有助于整个社会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提高企业和个人的信誉,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作为特殊行业的教育行业,一方面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整个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只有在教育领域形成了诚信评价体系,受教育者在校期间就树立起责任和自律意识,形成诚信品格,在步入社会后才能自觉遵守诚信,信守约定,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逐渐将信用渗透到市场经济的每个角落,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其本身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必须遵守诚信原则。因此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核心战略任务就是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同时这也是新形势下教育自身发展和完善的必经之路。构建高校教育诚信体系,既能使教育系统本身诚信、有序发展,促进教育产业的良性循环;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基础作用,为社会提供诚实守信的个体,今天诚信的学生成为明日诚信的员工、老板,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四)高校教育诚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历来就注重诚信建设,有很多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从孔子的“民无信不立”、孟子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到鲁迅的“诚信为人之本”,无不是在强调诚信的重要作用。在个人层面是否能“信守诺言”是衡量君子个人操守的标尺,在统治者角度是否能“取信于民”是评价国家统治的基准。进入现代社会,对诚信的需求并没有降低反而愈加强烈,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诚信失范的情况下,要实现中国梦的共建共享,诚信建设势在必行。“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梦具有深厚的价值内蕴,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中国梦价值内蕴的具体体现。中国梦憧憬的现代化社会不仅是物质丰裕的社会,更是诚信善治的社会。”诚实守信作为为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之一,是改善社会风尚、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保障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高校是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坚持诚信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目标,并积极投身到建设诚信中国、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

三、高校教育诚信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对策

当前教育诚信失范现象严重,这对社会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呼唤高校教育诚信建设。

(一)优化高校教育诚信的制度基础

尽管我国从古代社会开始就认识到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当今社会也一直在呼唤诚信建设。但应该认识到诚信建设不能单纯停留在道德层面,道德是依靠个人自身修养和社会舆论监督来发挥作用的,不具有强制作用。没有法律法规作为依据,真正的现代诚信体系很难建立。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应该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个人分工和职责,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诚信失范行为,追究行为人的责任。制定和完善教育诚信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得诚信建设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可以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的。但与此同时,也应注意要保证教育法令法规及规章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和权威性。在制度层面根据规范性文件的效力等级可将其分为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地方有关部门出台的和教育有关的文件,此外还包括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法令法规应具有稳定性,如果朝令夕改,会使得有关规定不能有效得到实施,强制执行力就会下降。在制定和修改时应该从规定的合理性、可操作性以及对相对人的影响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既要能规范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的行为,也应注意不能损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应考虑规定实施后可能产生的各种效果,尽可能是规范科学化。

(二)加强高校教育诚信观念建设

学校各个行政部门要认真执行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不断完善自身的各种体制,应树立起为学生、教师服务的意识和对学生与社会负责的观念,公平公开公正客观对待学生和教师,增强师生对学校的信任感和亲和力,营造诚信的校园大环境。对于行政工作者要求他们将诚信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在工作过程中能做到恪守职责,提高办公效率,遇到事情不互相推诿,真正做到为教师和学生、为教学工作服务。只有他们的诚信意识增强了,才能在日常工作中折射出来,进而促使教师教学过程中也能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另一方面,就是要强化教师的诚信品格培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早在千年前韩愈就道出了为人师的职责,教育的功能不仅单一地体现在授业方面,更重要的是传道。教师在教育诚信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强化诚信品格修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诚恳地对待学生和工作,求实务真,不敷衍了事,更不弄虚作假,通过他们高尚的思想品行树立教育诚信的榜样和典型。

(三)强化教育诚信管理和监督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固然重要,但要将规范在现实中予以贯彻实施,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行为。学校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科学可行的诚信教育方式,在制定校规政策时能做到民主,听取各方的意见。建立对教师和其他职工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单纯地以授课时数和听课记录判断,还应将学生评价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对于教师的科研考察,应改变单一数量的评价标准,应实事求是。此外学校还应建立诚信教育监督体系,针对教师个人建立诚信档案,使教师个人行为公开接受监督和评价,将教师诚信考核的结果作为其评奖评优、晋级、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对于违反法律法规和学校相关规定的教师,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分,避免“送人情”、“当好人”等不良行为。如何建设高校教育诚信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纯依靠某个部门和某个群体的努力并不足以改变或很难改变如今教育现状,这需要教师、学校、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努力。教育系统内部要洁身自好、杜绝各种诚信失范行为,社会要为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实现教育服务社会、社会促进教育的良性循环。以高校教育诚信建设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诚信的社会道德基础,促进反腐倡廉建设。

作者:赵水琛单位:长治学院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