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建设问题分析

时间:2022-11-15 11:26:36

乡风文明建设问题分析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的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去推进欠发达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以山西省静乐县为研究对象,对欠发达地区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调研,结合当地的乡风文明建设现状及相关问题作了一些对策性思考及总结。

关键词:乡风文明;乡村振兴;道德建设

1静乐县域概况

1.1静乐县区位环境。静乐县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县域面积2058km2,地处山西省西北部位置,是太原、忻州以及晋西北联系的关键枢纽地带[3]。全县下辖4镇、10乡、1个居民办事处,381个行政村,450个自然村,2016年静乐县总人口约为16×104人,其中城镇人口为54482人,乡村人口为104591人,城镇化率约为34.25%。1.2静乐县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矿业是静乐县的两大支柱性产业,产业结构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立足于长远与未来,静乐县的农业产业将处于基础地位,工业、商旅业加快发展对城乡建设的覆盖引领作用也将进一步扩大。所以发展生产、搞活经济将是乡村振兴的本质性内容[2]。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约为21.3×108元,较2012年增长12%,增幅在忻州市排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52.8×108元,增长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04元,较2012年增加了10.7%;农民人均纯收入4566元,增长14.5%,全市第2,静乐县被山西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县”。近些年,静乐县紧紧把握“百里汾河川、太原后花园”的奋斗目标,经济发展呈现出稳重有进的态势。

2静乐县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

2.1静乐县村民积极向善的氛围更加浓郁。近几年,静乐县开展“身边好人”活动,建设“文明村镇”,持续加快乡风文明的建设发展[6]。调研发现,静乐县根据建设“乡风文明”的总体要求积极提倡科学精神,针对部分村民的不良倾向与陋习,加强无神论教育以及科学文化的引导。通过“身边好人”活动的开展孝老典型的评选。静乐县在“身边好人”这项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文明乡风。静乐县政府在思想道德建设与“道德讲堂”建设相结合下,以村民讲述村民身边事的形式,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力度,逢年过节之时,会组织志愿者开展一系列扶贫帮困、保护环境以及公益劳动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去影响村民的文明实践。2.2静乐县乡风文明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静乐县农民在养成文明乡风的过程中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加强了认识。伴随着农民收入增加,曾经那些为了吃饱穿暖而奔波的农民现在开始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生存的环境。媒体的发达与信息的流通让他们感受到新时代生活的幸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发展的同时让他们把在城市中的良好习惯带到农村,他们开始注重邻里关系和睦、生活环境整洁以及行为举止规范。在静乐县,农村的文娱活动得到丰富,各个村都纷纷建设了广播站、室,90%的家庭同时拥有电视机、电脑、手机等,这使得农民更好地学习先进文化并且形成了良好风气。2.3静乐县村民不文明现象逐渐减少。农民在素质教育的普及之下更加积极地加入到社会大众素质提升的行动中。随着各种媒体及网络持续强化对好人好事的宣传和报道,无形间提升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静乐县政府举办的农村群众文娱活动逐年增加,在活动内容以及形式上都在培养农民养成文明的行为。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腐朽文化市场的整治和监管。经统计发现,静乐县村民认为打牌成风现象有所改善的占80%;认为遍地迷信现象有所改善的占62%;认为陈规旧俗有所改进的占60%。2.4静乐县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的成就。最近5年以来,静乐县在大力建设与整改乡风文明的行动下,扭转了不正乡风,形成了诸多良好的乡风。最近几年,在静乐县全体人民以及静乐县政府的努力之下,静乐县的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出现了比较稳定且较快的增加,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66元,增长14.5%,全县生产总值约为21.3×108元,比2012年增长了12%[4]。经济的快速腾飞为静乐县乡风文明建设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物质保障;静乐县农村教育也有了不小的改变,这些年教育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对静乐县而言,教育公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障,党中央和政府对静乐县以及国家其他贫困地区的学生的教师队伍建设、公用经费、校舍维修和改造等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而大大改变农村义务教育的环境,对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改变农村教育环境的不利局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与物资支持,鼓励农民更加积极地去建设文明乡风,使良好乡风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与发展。

3静乐县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3.1现阶段乡村文娱生活严重不足,诸多文娱活动都在争夺乡村市场。由于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化,各类文娱方式在乡村得到发展与实践,高雅与低级的文娱形式都在争夺农村市场。茶馆、卡拉OK厅、麻将馆作为很多地区重要的农村文娱活动在个别地区出现。在常见的娱乐活动之外,出现了不少聚众之风,伤了农民辛辛苦苦的血汗钱,同时毒害了当地风气。3.2封建迷信现象逐渐增加。很多村子建起庙宇,个别农民去外地打工都要挑选吉日,甚至还要到寺庙占卜。与此同时静乐县的宗教势力愈演愈烈。寺庙数量增加的同时外来宗教在农村的本地化趋势也逐渐扩大化。在静乐县的一些村子进行调研时,村干部提到目前农村的基督教徒比党员数量庞大。邪教应该持续关注并且依法整治。在宗教活动以外的某些邪教组织想尽办法去欺骗村民,为了达到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个别邪教组织为了争抢教徒,不惜使用违法手段,为社会稳定带来隐患。3.3静乐县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农民道德素质不足。在我国,具有大专或者大专以上学历的农民所占全部农民人口的比例很小,大多数农民平均受教育只有7年左右,他们的整体文化素质比较低,因此对新事物或是新技术没有足够清晰地认识,对新事物的接受有难度,对新科技的运用与学习感到复杂,这就给农民的增收带来的不小的阻力。关于道德素质的建设,尊老爱幼、艰苦奋斗和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3.4常住人口出现改变,乡风文明建设主体结构转移。伴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进步,不少农村年轻人放弃在家务农而是纷纷前往城市打工或做生意,这部分收入为静乐县农民家庭带来经济支持,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由于农村的大量年轻人去城里务工,因此村里留守人口大部分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这样的现状不但制约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正常发展和进步,而且加大了建设乡风文明的困难程度。3.5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应当被关注农村人口流动性逐渐增强,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值得被人们广泛关注。随着农民的维权意识的提高,当农民的诉求没有得到合理调解,会为产生刑事案件埋下伏笔。

4静乐县“乡风文明”的实现途径

4.1提升静乐县农民文明素养。积极弘扬“静乐道情”、“静乐刺绣”等文化精神,通过绘制宣传画册、编印学习手册,采用戏剧、歌舞、晚会、摄影展等形式,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重点突出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的积极作用,在凝聚道德力量的同时传播与发扬主流价值的精神。在静乐县鼓励表彰活动的开展,增进静乐县农业人口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与行动上的自觉。开展“新农村新生活新农民”培训,在提倡静乐县农村人口热爱科学与改变生活模式的同时,把科学精神和文明理念慢慢渗透进人民的思想当中并蜕变成为每一个静乐人的行动。4.2倡导静乐县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加强静乐县乡风与民风的建设工作,发动群众进行乡风民风评议,重视家庭教育与塑造家风,鼓励静乐县的人民群众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的方向改变。摸索创新乡风文明建设评价的新模式,重新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村规民约,鼓励静乐县的年轻人建立新型婚恋观念,开展免费颁证的服务。鼓励厚养薄葬,文明办丧,加大力度去创立丧事改革试点,在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节地生态安葬、治理农村散埋乱葬等方面,形成一系列能够学习借鉴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模式,争取在2022年实现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文明新风促进工程,以“硬件”水平的提升,带动“软实力”增强,解决好“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问题[10]。4.3传承发展静乐县优秀传统文化。相关部门应该总结静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并编写《静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做好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工作[5]。相关单位要指引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方向,让静乐县非遗教授、艺人、传承人,学习传统手工技术、手工文化,将保护和开发完美结合。当前,“静乐道情”和“静乐剪纸”已经成为了静乐县旅游文化的最新名片。4.4提升和丰富静乐县群众的文化生活。根据有标准、有内涵、有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加强静乐县乡镇基础文化站等全面性文化中心地重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促进文化利民,鼓励政府以购买、补贴、部分项目定向资助的方式推进农村基本文化建设,鼓励社会大众投资捐助乡镇公共体育设施。掌握农村文化服务的主体、对象、媒介变化的新特点、情况,同时准确了解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改善群众文化服务的目录。在此之上,全面展开文化、科普和法治基层活动,推进图书进农村的活动。并且要加强社会团体的积极性,提升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和文化遗产认同感。重点推进“戏曲进农村”工作,持续开办“送戏下乡”活动班,发挥文化育民、娱民、乐民的用处。通过文化演出等方式,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交流娱乐的场所,支持村集体成立各种文化团队。4.5提高静乐县党员、干部的法律知识水平。在静乐县农村普法中,加大力度去增强静乐县农村党员和干部的法律水平,通过以点带面会在加强农村法律水平方面有显著的改变[7]。强化对党员和干部的法律知识提升,增强静乐县党员干部的法律知识水平以及运用法律的能力。可以很好的在法律体系下调解农民中的纠纷,可以通过法律这一手段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他们的引领下,提高农民运用法律的意识并使静乐农民自主学法用法。4.6提供基础法律援助,完善静乐县农村法律服务。农村的法律建设并不应该独立于社会以外,它应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因为农村受到客观经济、教育和文化因素的制约,农民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时出现了各种困难,许多的村民不懂打官司也害怕打官司,“哑巴吃黄连”的舍弃自己的利益,因此健全农村法律体系的建设应该得到社会关注。为农民提供基础的法律援助与服务,政府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法律援助活动给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司法援助,但是与农民的实际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这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法律援助和服务,使农民可以真正的通过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9]。

5结语

乡风文明建设需要时间的打磨,它不是几个阶段或者几个项目就可以达到目的[1]。乡风文明建设是一场持久战,它在整个农村发展的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一场全面建设,它涵盖了新农村建设诸多方面,同时影响着整个新农村的建设。建设乡风文明的重中之重是对人才队伍的大力建设与培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提到人是生产力诸多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素质的高低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大量引进人才[8]。新中国成立至今,农民都怀揣一个跳出农村进入城市的愿望,农村的年轻人找寻各种方法离开了农村,因此现在的农村在人才方面不断的“失血”,农村的发展遇到不小困难。农村要想办法把更多的人才留在农村。2006年,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卫生部、国家扶贫办和团中央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三支一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农村对于人才的需求的问题。

作者:柴 锐 孟志兴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