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发展研究

时间:2022-01-25 08:50:48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发展研究

摘要:乡村旅游能够在旅游市场上争得一席地位,主要是因为经济的繁荣,带给了人类丰富的物资享受。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海峡西岸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因而,寻找海峡西岸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发展规律,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有利于加强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海峡西岸;乡村旅游;农村建设;耦合发展

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旅游产品,能够在旅游市场上争得一席地位,主要是因为经济的繁荣,带给了人类丰富的物资享受,但也同时产生了渴望有个体验乡村生活的经验。这样的现象在越是城市化的地区其需求越大,由于紧张劳累的都市生活,使城市居民得不到一点宁静和安逸,因此,以乡村为背景的产品就顺应而生了。而在这个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海峡西岸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当前,应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对于拥有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的海峡西岸来说,随着“绿色环保”新观念的普及,人类渴望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心态更是锐不可挡,这样的想法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因而加剧了旅游者向往乡村生活的愿望,乡村由于有着大都市所没有的淳朴和宁静,自然便成为主要焦点进而被开发成乡村旅游产品了。在中国,近年“乡村旅游”正处于快速增长的高峰期。它的兴起确实提供了城市居民一个良好的休闲生活。可见,海峡西岸的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有着天然的耦合关系。

一、耦合发展

旅游业作为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明显的新兴产业,通过实施“以旅助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1]。旅游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旅游发展依托的多数资源分布于农村,以农村风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等为旅游内容的农村旅游,使很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加速了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国家旅游局原局长邵琪伟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明确指出,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农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旅游业不仅可辐射周边农民致富,还可以拉动较远距离的农民从事旅游运输、种植养殖和商品生产。例如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近年涌现的271家“农家乐”,直接从业农民1184人,带动从业和从事原材料供应的农户达3000多户。另据跟踪调查,旅游业不仅为农民创造了长效增收机制,而且通过旅游脱贫的农民返贫概率很低。乡村旅游业作为大容量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载体,这种“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方式既减轻城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又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2]。当前,海峡西岸农村旅游发展很快,但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因而为了更好地发挥海峡西岸的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耦合发展作用,需完善规划,分类指导,整体提升。加强部门联动,实现对农村旅游发展的统筹协调,引导开发确已具备条件的旅游资源,更好地建设海峡西岸新农村工程。同时,必须强调的是要先规划后开发,要强调保护环境和永续利用资源,避免造成旅游资源破坏。对于各种方式的“农家乐”,要倡导健康向上的旅游文化,营造高尚文明的休闲氛围,突出经营的特色化、服务的规范化;对于高科技、生态、观光、采摘等农业旅游,要按照“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标准,突出地域特色和产品特色,防止产品同质化和雷同化;对于现代新农村、古老村镇、生态村庄、民族村寨等,以开发复合型观光、度假、休闲、体验类旅游产品为目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重点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旅游附加值;对于近年来新兴的乡村旅游,要瞄准国际同类产品,本着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的原则,开发与国际水准接轨的高档优质旅游产品。只有按照上述的部署和安排去做,才能真正发挥好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耦合关系,进行资源整合,从而更好地进行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

二、政策措施

(一)技术支持

发挥海峡西岸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耦合作用,需要提高技术含量,而技术又集中体现在人才、管理和信息方面。

1.制订和实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及社区居民的系统培训计划

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农民从自我管理的农业生产转向乡村旅游服务接待工作,在心理和行动上难以平衡心态。通过定期举办旅游培训和教育,消除农民对服务工作的顾虑,端正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意识,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3]。通过参加培训班,强化农民服务意识,逐步完成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过渡。

2.引进先进管理技术,逐步推行规范化管理

通过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评定考核,具备条件的颁发“旅游接待许可证”。对接待服务人员进行培训考核,推行上岗证制度,并定期检查。推行评优活动,对条件较好、服务质量优秀的农户进行星级评审,并挂“星级牌”,对参与乡村旅游的村寨分级评定。注重法规体系建设,包括乡村旅游规划纲要、乡村自然与人文遗产资源保护草案、乡村游憩地利用规划实施细则、乡村旅游促进计划、乡村环境保护条例、乡村旅游开发申请条例、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条例、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

3.利用互联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以信息平台

打造我国乡村旅游与传统媒体和营销方式相比,网络营销具有廉价、速度快、影响面宽、服务功能强、易形成个性特色等优势,更适宜乡村旅游的营销。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普及,可以在网上为游客提供旅游景区的门票信息与订购、酒店信息与订房、交通信息与订票等等。同时建议建设全国和全省乡村旅游网,集营销、预订为一体。网站的建设与运行,可以在政府的扶持下,公司化运作。

(二)市场定位

从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角度看,选择一批旅游资源富集、交通好的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区,满足游客的休闲体验需求。这样才可以发挥海峡西岸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政府负责组织专人搞好规划,派出专人加以指导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大量的投入是通过农村居民互换劳动去解决。为使互换劳动在大范围内发展,并有利于农村行业分工专门化,政府可印制“劳动交换凭证”,并建立劳动储蓄银行,用存贷方式交换劳动或积累劳动,按照现代的建筑和生活环境要求,从更新改造住房、美化环境入手,推进规模化经营。由于受乡村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制约,当前乡村旅游存在分散、规模小、个体经营占主体,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产品深层次开发不够,产业经济结构不健全,经济贡献小等问题。因此,以土地联合经营为核心,形成合作经营组织,综合利用乡村的景观资源和农业景观,建设乡村旅游基地,提供多方面、全方位的旅游产品与服务,推动乡村旅游的规模发展。从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角度看,以劳动力资本化创新推进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供给,丰富乡村旅游市场。这种方式具备了非常好的条件: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大量过剩劳动力。只要政府出面组织或倡导,从“营造新居”、改善住房和居住环境入手,互换劳动不成问题。二是,建设使用的石、沙、灰、砖、瓦、木材等均可就地取材,成本费用低,并可以换工方式取用。三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向民族贫困地区投入的扶贫资金、民族发展资金、民政救济资金、以工代赈款、农田基金款、城乡建设款等,加上有世界银行、联合国有关组织和各种国际慈善机构、民间社团的贷款和捐赠款等,只要相对集中使用,包括政府财政专列补贴基金供农民新居建设贴息贷款,用于农户购买水泥、钢材和装饰材料等,“新村建设”的展开不成问题。四是,可选择一部分有专长的、有干劲的干部,经专门培训后充实城乡建设局组成新村建设指挥机构,具体实施“新村建设”的规划设计、资金筹措和现场组织指挥、技术把关等,使“新村建设”运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科学扎实,不流于形式。五是,利用开展“新村建设运动”带动其他各项工作,刺激乡(镇)村干部“为官一任、造富一方”,为老百姓办实事的积极性。不仅政府支出成本低,而且有利于把农村的官与民都纳入为同一目标而奋斗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六是,农村有大量能工巧匠和知识青年,只要加强组织和训练,可以成为“新村建设运动”中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

三、结论

乡村旅游是近几年在海峡西岸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它以丰富的风土人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乡村旅游在让游客休闲体验的同时,也给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发展机遇,因为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有着天然的耦合关系。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表明,乡村旅游不仅是旅游业的亮点,而且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把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而且可以极大地助推海峡西岸的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刘爽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立民.基于耦合理论的旅游业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1(11):29-32.

[2]赵承华.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若干思考.[J].乡村旅游与农业信息,2007(3):28.

[3]孟铁鑫.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