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思路

时间:2022-03-26 10:20:56

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思路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国家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和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不但是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市场经济体系完善的重要标志。社会信用体系的作用在于,它能够显示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降低社会交易成本,警示经济主体信用风险,是一项重要的交易工具。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一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薄弱环节和滞后之处,而在网络时代,互联网信用和新型信用模式的兴起,既给传统的信用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让传统的信用体系有了难得的弯道超车的机会。在网络这个“开放、共享、平等、协作、便捷”的平台中,网络信用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互联网时代信用体系的全新机遇

“信用”在汉语中具有“诚信”的意思。《左传•宣公十二年》有言:“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几乎?”在现代社会中,信用作为独立的范畴具有特定的含义。一般来说,信用是指依附在主体之间和商品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互信任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信用奠定了商品交易双方自觉自愿的重复交往。信用可以表征狭义的借贷关系,也可以佐证一般的履约能力以及广义的社会道德规范。其中信用的本质特征,是客观性、差异性和扩散性。在时间维度上,信用体系源自社会的分工和协作。社会大生产和大协作的现代经济体制使得交易更多建立在陌生人之间,信用体系可以降低陌生人之间的不信任感,进而促使交易的顺利实现。信用通过对客观交易行为的记录来评定交易主体的信用程度,从而达到降低社会总交易成本,保障经济安全,提高经济效率的目的。因此信用体系也具有褒奖和惩戒的功能。我国的信用体系以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为主体。从1992年我国试点建立贷款证制度以来,征信系统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领域的重要基础性制度。《国务院关于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通知》指出,要以健全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为基础,以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推进诚信文化建设、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重点,以推进行业信用建设、地方信用建设和信用服务市场发展为支撑,以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改善经济社会运行环境为目的,以人为本,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使诚实守信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规范。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人们新的生活场域和实践空间,传统的信用体系建设迎来了新的广阔天地。网络拓展了信用信息的来源。以个人信用信息为例,个人信用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银行信贷信息和其他非银行信息。其中银行信贷信息包括多少银行开户数量、有银行贷款、是否有逾期、信用卡透支记录等,银行会基于以上个人信用信息生产个人信用报告,作为银行贷款和信用卡审批等业务的重要参考依据。非银行信息包括各种共用事业性收费的缴纳情况、欠税情况、车辆违章信息、司法判决的执行情况等。当前一些地方的司法机关和公共服务机构合作,对拒不执行民事判决的“老赖”进行限制高消费、限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惩戒措施。这些举措虽然也积极发挥了信用的功能,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下,上述信用措施的局限性愈发明显。例如,传统信用体系的信息来源渠道已无法描画主体真实的信用形象,导致出现信用失真现象。人的网络行为偏好、购物习惯、社会信息等都能反映个人真实的信用情况,但是没有纳入到传统信用评价体系中。在网络时代,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对个人进行数据画像,对个体的微观行为进行整合,从而得到更加真实和科学的信用形象。网络丰富了信用的适用场景。信用的价值在于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信用的生命在于真实,传统信用体系的适用场景有限,难以充分发挥信用体系的价值。当前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的乱象,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网络信用建设的缺失。网络借贷平台的违约率一直居高不下,一方面推高了网络金融的运营成本,加大了借贷者的借贷负担,另一方面也滋生了诸如暴力讨债等社会问题,这种乱象反过来又扼杀了互联网金融应有的活力。打造互联网信用体系,可以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以前的信用服务主要面向金融领域,而在网络时代,信用辐射的范围和广度都将大大拓展。网络信用信息渠道来源的广泛性,催生了更加真实客观的信用评价机制,同时也能拓展信用的适用场景。例如阿里巴巴试行根据个人的芝麻信用分数租房免押金,甚至个人办理出国旅游、留学时还可以免除抵押。全面和真实的信用评价体系可以扩展信用的适用范围,在公共服务方面,良好的信用记录可以获得更多的优先便利与交易机会,包括业务办理的绿色通道、政府采购的优先机会等。

二、互联网时代信用体系面临的问题

基于信用的巨大价值和互联网时代信用体系的广阔前景,我国有关部门也在积极布局,推动互联网信用体系建设。201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推动信用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互联网金融配套服务体系,支持大数据存储、网络与信息安全维护等技术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从业机构依法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符合条件的相关从业机构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允许有条件的从业机构依法申请征信业务许可。支持具备资质的信用中介组织开展互联网企业信用评级,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鼓励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互联网企业提供相关专业服务。可以说,互联网信用体系建设已经迎来了难得政策机遇期和窗口期,不过,其可能存在的隐忧和问题依然是值得我们重视和防范的。第一,网络信用平台的独立性问题。早在2015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就印发了《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准备发放个人征信拍照,同时要求8家市场化公司做好开展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网络个人征信业务有助于根治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的个人骗贷、多头借贷等行业乱象,从而防范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但是直到2018年1月份,姗姗来迟的“信联”才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官网上结束公示。中国人民银行有关官员对此表示,这是因为每一家参与机构都想依托互联网形成自己的业务闭环,不利于信息共享,不具有第三方征信独立性,存在比较严重的利益冲突等。基于信用在现代社会的巨大价值,信用评价体系对主体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具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因此信用平台必须具有客观中立性,这是维随着云计算的成熟和发展,大数据已经并且正在改变着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信息数据的获取和加工成为主要的生产劳动,从“技术就是生产力”向“知识就是生产力”的转变中,跨越到“信息就是生产力”。系信用体系良好声誉的先决条件。网络信用平台缺乏独立性,则信用可能会从竞争的先决条件异化为竞争的手段,信用基础信息的搜集以及信用等级的评定也可能失去客观性,这样反而贬损了信用制度的价值,造成经济生活的混乱。第二,个人信息被侵犯的问题。信息技术的进步给公民个人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带来了极大便利。受惠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公民个人信息越来越具有集成度,从前分散的公民个人信息借助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手段,可以很轻而易举地集中起来。从前只在国家行政机关手中掌握的公民个人信息,现在逐步地迁移到公共服务机构和事业单位中。这些机构包括银行、电信公司、交通运输部门、医院、中介服务机构等,凡是一切面向公众的社会服务机构都可以积攒、搜集公民个人信息,公民个人信息以客户资料的方式被这些机构保存。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公民个人信息可以很便利的被搜集和保存。从信用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出发,网络信用平台必定积存了大量公民的个人信息,存在着内部人员“监守自盗”与外部攻击,以及技术与管理的双重风险。对此,网络信用体系建设,应当注重公共利益与个人私权的平衡,并建立信息档案管理制度、信息保密制度、信息查询内部分级管理制度和个人信息数据库访问监控制度,明确征信平台对信息的安全保障义务,确保信息的安全运行。

三、互联网时代信用体系的建设重点

随着云计算的成熟和发展,大数据已经并且正在改变着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信息数据的获取和加工成为主要的生产劳动,从“技术就是生产力”向“知识就是生产力”的转变中,跨越到“信息就是生产力”。建立在个人信息基础上的信用体系,在互联网时代大有可为。不过由于信用法律制度的缺失,客观上也对信用体系的建设造成了一定阻碍。对互联网时代信用体系的建设,应当注重以下几点内容:第一,探索建立部级的基础信用平台或者数据库。过去受制于技术水平等原因,信息的搜集与处理成本高昂,而在信息化时代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打破不同行业之间的信息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都成为可能。2017年12月8日,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学习,数据开放与共享进入了政策实施的快车道,在此背景下,应当逐步推动国家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逐步完善我国的信用体系,将市场主体在互联网金融机构中沉淀的大量信用信息纳入国家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在参与范围上,可以“五湖四海”,吸纳大型互联网公司参与,但是,必须坚持信用平台的公益属性和客观中立的性质。在部级基础信用平台之外,也应当允许行业性的信用数据库的存在。一些互联网企业可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自身的信用评定机制,国家应当指导建立信用的行业标准,并对行业标准进行维护,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和科学性,从而规范和约束行业或者企业的信用数据库。第二,加强对信息主体的权益保护,防范“信用滥用”。信用制度是一个具有很强公益属性的制度,在建立完善信用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强化对个人权益的保护。这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要假借采集征信信息之名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二是明确信息收集的范围、方式和使用范围;三是加强对个人的权利救济机制,完善责任追究。有些网络购物平台将消费者纳入黑名单中,却不及时告知,涉嫌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四是明确信用的适用范围,防止信用被过度使用。我国信用体系的单一化和受众群体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信用功能的发挥,当前许多领域都要纳入信用体系中,特别是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保障等领域。不过,一旦信用体系充分建立以后,则要注意控制信用体系的适用范围,防止对信用体系的过度适用而影响到个人的基本生活,毕竟任何制度的惩戒功能都应当是有限度的。应当明确信用的适用范围,给主体以明确的行为预期,对单位和个体,对经济活动与个人生活,也应当有差异化的信用评价强度。

作者:李怀胜 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