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环境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7:06:59

信用环境

信用环境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创建、整体达标”为目标,以政府信用为表率,企业信用为支撑,继续深入开展企业信用、农村信用、社区信用和区域信用等“四大信用工程”建设,全面实施金融生态环境监测评价,进一步强化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人民银行协调推动、各商业银行主动服务、全社会积极参与“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完成创建目标任务。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建设,社会信用意识进一步增强,社会征信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银行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入不断加大,信贷资产质量和银行经营效益进一步提升,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稳健运行,金融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建立起政府、银行、企业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谋发展的新型政银企关系。继续保持全省“金融信用市州”水平,85%的县市区达到全省“金融信用县(市、区)”标准,信用乡镇达到95%以上,信用社区达到20%以上,“A级以上信用企业”达到65%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加强政府、部门和银行信用建设。各级要积极发挥表率和主导作用,精心组织创建活动,制定落实奖励惩戒措施,支持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改善地方投资环境,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各信用环境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严格依法行政,忠实履行自身职责,自觉加强本系统诚信建设,制定完善便民优惠措施,为企业、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各金融机构要积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和符合社会需要的金融产品,并主动帮助贷款企业改善内部管理,提升信用等级,增强互信合作。要紧紧围绕信用创建,制定今年的信用环境建设工作目标,完善实施措施,并将信用环境建设工作目标落实考核结果纳入对各级各部门和各金融机构的年度工作目标以及主要负责人工作业绩的考核内容。

(二)扎实开展A级信用企业培植工作。在继续开展A级信用企业培植和银企对接、集中授信放贷活动的基础上,各银行、信用社要定企业、定措施、定目标,从诚信履约、按时还贷付息和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入手,加强对企业的诚信教育和信用培植,将A级以上信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组织各金融机构和有关部门对拟培植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指导,力争2011年全市A级以上信用企业占贷款企业总数的比例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三)不断提高信用社区创建质量。要依托城镇社区平台,整合街道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工商及金融等部门资源力量,深入开展“诚信居民”、“诚信经营户”、“诚信企业”的宣传教育和细胞创建活动,切实提高社区企业、工商户和居民的信用意识。将信用创建活动与推广小额担保贷款业务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扶持社区人员创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社区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部门,共同开展推广小额担保贷款发放的专题活动,充分调动社区及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形成政府主导扶持、人民银行与街道协调推动、社区积极参与、金融支持、部门配合的整体联动创建模式,确保创建质量。

(四)继续深化农村信用工程创建。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农村信用联社具体负责的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模式。把农村信用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创建力度。农村信用社要运用评级授信的方法,深入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组和信用乡镇的创建活动,推动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向纵深发展,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吸引资金向农村流动。加大大额农贷发放力度,提升小额农贷级次,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创新支农金融服务品牌,建立起农村信贷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切实满足“三农”的资金需求。同时,对信用乡镇的重要指标逐个进行核查,特别是信用乡镇的不良贷款占比要控制在12%以内,切实提高信用乡镇质量。

(五)深入开展区域信用工程创建。各地要继续按照区域信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创建要求,坚持争创与保级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创建方案,确定创建目标措施。运用行政和经济等手段,规范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经济主体的信用行为,不断增强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提高自然人和法人信用级次。通过信用企业、信用乡镇和信用社区的创建以及大力处置银行不良贷款,有效改善信贷资产质量,实现单项信用指标的好转和特定行为对象、群体信用状况的提升。

(六)开展金融生态环境监测评价。要进一步完善全市金融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数据库,做好系统运行的维护工作。探索建立符合辖内实际的金融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工作机制,并将监测评价结果与年终对县市区信用环境的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市信用环境监测评价部门要综合运用监测分析结果,按季通报测评结果,积极为各级开展信用环境建设当好参谋。

四、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信用创建和一年一度的申报工作,切实加强对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建设的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和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积极关注和大力支持金融生态建设,加强规划部署,结合实际,认真制定信用环境建设的实施方案,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巩固已取得的成果,保证信用创建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县市区要为信用环境创建提供经费保障。

信用环境范文篇2

一、贯彻落实宏观货币政策,加大金融对竹溪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力度

各金融机构要在认真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保持信贷投放合理适度的前提下,紧密围绕竹溪经济发展战略,主动发掘和培育新的信贷支持点,主动向上级汇报,争取更多的支持,促进信贷资源向竹溪倾斜。要努力实现信贷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增幅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幅。

各金融机构要在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加大金融对竹溪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力度。一是要加大力度突出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以扩大信贷投入为关键环节,针对“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有针对性地创新信贷产品、信用模式和信贷体制,增强农村信贷供给能力。二是要立足我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实际,进一步支持水电、绿色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矿产建材四大工业集群,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三是要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银企对接思路。四是要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投入,大力支持民生工程,履行社会责任。

二、深化信用工程建设,全面提升信用环境质量

(一)加强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满足“三农”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合理布局金融网点,增加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涉农贷款的发放力度。要以信用乡镇创建为平台,着力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加大创建力度,确保全县信用乡镇达到100%。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县、乡农村信用社要积极配合,每年对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进行评定,按照“支持、整改、摘牌”的分类管理模式进行动态管理。对符合信用标准和条件的,加大信贷倾斜力度。对信用下滑的实行黄牌警告,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好或完全失信的实行摘牌处理,取消相应信用资格以及信贷支持。

(二)加强社区信用工程建设。各社区要广泛开展“诚信经营户”、“诚信商业街”、“诚信企业”等细胞工程创建活动。金融机构要组织在社区开展信贷知识、征信知识等相关金融知识的宣传活动;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社区的领导,督促落实社区建设的配套措施及优惠政策,支持社区发展。人社局、财政局、担保公司和各金融机构要让社区居民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享受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等金融扶持民生工程的信贷业务。城关镇人民政府要加强与相关部门配合,完成信用社区创建工作,力争2012年底全镇4个社区全部评为“信用社区”。

(三)加强企业信用工程建设。要深入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推广中小企业网络金融服务等创新模式,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制定信用企业培植计划,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中小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各金融机构每年至少培植2家A级信用企业,要制定培植计划和工作方案,加强引导和督促,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通过培植A级信用企业,增大有效投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优化金融业服务环境,为经济金融发展保驾护航

(一)优化金融司法环境,依法维护金融机构权益。一是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下的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联合开展反洗钱、打击非法集资、假保单、假赔案等各类违法金融活动,坚决打击金融欺诈、高利贷等非法活动;二是要建立金融机构和司法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改进部分金融案件审理效率不高、胜诉案件执行难的问题,提高执行效率,推动标的资金执行到位;三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清收不良贷款或历史遗留债务,加大化解力度,努力盘活金融资产,降低全县不良贷款率;四是要建立地方金融机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金融风险报告制度和分析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提供优质行政服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范执法,不得以开展检查或其他名义向金融机构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对金融机构和各类金融主体在经营发展中需要审批的事项,要纳入绿色通道,积极配合,及时办理。已经制定了企业办理抵押和银行处置抵债资产有关税费减免政策的项目,应切实将相关政策落实到位。要组织对贷款抵押担保、评估、登记等涉贷收费项目进行清理,按照就低不就高的原则重新核定收费标准和收费内容,取消不合理收费和重复收费,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四、充分发挥《省金融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系统》的监测分析和系统晴雨表功能

现行的信用县考评首先是非现场考评,考评系统是由省人民政府组织省金融办、人行武汉分行联合开发的《省金融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系统》,该系统依托省政务网运行并监测结果,运用客观统计数据和科学的监测评价方法,对金融运行的基本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和分析,指标数据来源涉及部门较多,包括法院、经信局、商务局、财政局、统计局、工商局、房管局、民政局、国土资源局、担保公司、金融机构等。各涉及到的部门要严格按照系统数据报送工作的管理规则要求,按季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数据。

五、夯实基础,努力推进信用环境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信用环境范文篇3

一、建立运政软性监管体系,以更加民主、互动和人性化方式监管道路运输市场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市场准入制度。根据《行政许可法》、《道路运输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我所重点建立和完善了严格许可、核准、备案、运输经营招投标等市场准入制度以及许可责任追究制度,并严格执行州交通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州道路运输发展的29条规定,在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全面放宽道路运输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的同时,实行运政许可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严格按照“热情服务要诚,文明用语要响、微笑服务要甜、受到委屈要忍”的服务标准,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期限,为运政管理相对人提供高效、快捷的窗口服务。与此同时,通过与运政许可责任人、市场监管责任人以及与运输经营者建立三位一体的“三关一监督”责任追究机制,严把经营者资质不达标者莫入市、车辆技术等级不达标者莫营运、从业人员资格不合格者莫从业的三道关口,强化站场的源头监管,防范失职渎职、滥用职权及影响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和运输安全的责任案件发生。

二是在行政合同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偿试。2004年,我所以质量服务、安全管理、违章违规记录、群众满意度等为主要合同方面,偿试性的与主要客运企业签定行政合同,以行政合同约定的方式督促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履行服务承诺,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监管效果。我们认为,运政管理行政合同作为体现行政的民主性和公平性的有效手段,它所蕴含的宽松、非权力的色彩,更易为道路运输经营者所接受,它是《道路运输条例》所规定的“普遍服务”原则的细化,是运输经营者所承担的“普通服务”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对道路运输行政处罚的互益补充,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运政管理跟进监管措施。

三是建立了运政管理行政指导机制。近几年来,我所通过加强与运输企业的联系、沟通和协调,加强对运输经营者的行政指导,采用具体的示范、建议、劝告、警告、鼓励、洽谈等非强制性方式,并施以利益引导,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行政指导效果。在专业技术指导方面,重点对中小运输经营者开业前所需要具备的经济、技术、人员条件作出指导意见,指明所缺少的要素,帮助他们完善条件、规范经营。在信息、提示方面,及时将运输市场分析、站场规划、运力市场需求、道路运输方针政策等信息公布于众,正确引导行政相对人的行为选择,以此调控运输市场整体发展规模,指导运输经营者优化资源配置。在行政奖惩方面,我们注重通过正面的表彰、鼓励等方式加以褒扬,来引导和影响经营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对违章经营者通过通报等方式加以警示。

四是建立和完善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机制。我所把质量信誉考核作为强化运政监管,实施精细管理的重要手段,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道路运输业质量信誉考核暂行规定》,健全和完善了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档案,并根据企业信誉指标所反映的信用状况,将企业信誉等级标准分为三类,即规定为守信标准、警示标准和失信标准并实行分类管理。一是建立企业信用激励机制,对守信企业重点予以扶持,并享受免于日常检查,提供优质快速服务待遇;二是建立信用预警机制,对存在轻微信用问题的企业实行警示制度,在日常工作中予以提示;三是建立企业失信惩戒机制,把失信企业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加强日常检查,实施案后回查、办理运力许可和年审时重点审查、给予一定时间的整改期限等监管措施;四是建立企业严重失信淘汰机制,对严重失信企业采用资质降级、经营权取消等措施。同时,我们还把信誉考核结果作为道路运输年度审验、确定经营范围、线路招投标、企业资质评定的主要依据。通过规范的信用管理,使“信用就是市场,信用就是效益”的口号变成现实,使经营者明白不讲信用应负的责任和后果,直至被规则所淘汰,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秩序。

二、创新运政硬性监管举措,提高运政稽查效率,贯穿人性化的运政监管思想

2004年,我所在以站场源头监管为重点,强化运政稽查,严厉打击各种道路运输违法经营行为的同时,采取“疏、堵”结合的稽查监管模式,改变过去以罚代管、一罚了之的倾向,贯穿执法人性化、诚信原则,注意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运用。

一是建立专项整治普查机制。在普查工作中,注意通过日常稽查,建立专项整治普查机制,有针对性的对本辖区内的企业和单位、车辆等情况调查摸底,分类统计,掌握基础资料,据此有目的地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加强静态监管的力度。

二是注意提高稽查证据的收集能力。为了减少行政诉讼,杜绝行政败诉,在运政稽查执法办案中,我们特别注意对违法行为的调查取证,加强取证的规范性,注重证据的调查和收集,形成证据的互相印证。对一般程序的案件调查,坚持遵循“排除合理怀疑”原则进行证据调查,遵循“疑案从无”,不搞“有罪推定”,用证据和事实说话,避免出现“一张笔录定案件”的现象。

三是加强稽查监管中的教育作用。为了实现运政监管的长效管理,我们坚持把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落到实处,对首次违法的从轻处罚,对屡次违法的从重处罚,并采取训诫、责令保证等方式加强对管理相对人的心理约束,同时,把握好自由裁量权的运用,做到处罚额度与案卷所载情节相适应。特别是对态度恶劣,甚至威胁、谩骂乃至殴打执法人员的违法行为人,只要通过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能够使其态度转化,转变认识,写出诚恳的书面检讨和保证,均给予从轻处罚。近几年来,在公安部门多次对道路运输违法行为人进行治安处罚时,鉴于其认识态度好,我所都出面担保,对其减轻或免予了治安处罚,使他们消除了对立情绪,增强了对运政监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充分体现了和谐的、以人为本的执法管理思想,融洽了运管部门与道路运输经营者的关系。

三、优化运政监管环境,提升运管形象,保障运政监管工作顺利实施。

运政监管工作难以深入开展的深层原因,在于执法环境差,甚至连运政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难以得到根本保证。近两年来,我所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在加强自身运政监管队伍建设的同时,努力改善环境。

一是在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大力支持的同时,积极主动向县委、县政府汇好报,争取党委、政府对运管工作的高度重视,使政府加强了对我所各项工作的协调和领导。2004年,县政府多次就运管工作召开交通、公安、城建、工商等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工作会、协调会,强化了对运管工作的领导。

二是加强与公、检、法、司及其他各有关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的配合,争取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得到了公安、交警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有力打击和威慑了抗拒执法、威胁运政执法人员人身安全的道路运输违法经营者。近两年来,我所经常与公安交警等部门联合开展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及交通安全专项整顿活动。在实施运政监管工作中,只要我们找到有关职能部门,他们都有求必应,有难必帮。

信用环境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今年省政府提出的“切实改善辖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总体要求,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统筹协调和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继续深入开展企业信用、农村信用、社区信用和区域信用等“四大信用工程”建设,全面改善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升全市金融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经济金融互动发展。

二、工作目标

社会信用意识进一步增强,信用群体不断扩大,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银行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入不断加大,信贷资产质量和银行经营效益进一步提升,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稳健运行,经济发展环境、行政政策环境、金融法制环境、中介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政府、银行、企业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谋发展的新型政银企关系更加牢固。信用创建质量全面提升,信用乡镇占比达到90%以上,“A级以上信用企业”占比达到60%以上,信用社区占比达到30%以上,以更高标准保持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水平,确保通过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验收。社会征信体系、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以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基本建立起以政府信用为表率、金融信用为动力、企业信用为支撑、公民信用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

三、工作重点

(一)加强政府、部门和银行信用建设,完善协调督办机制。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帮助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改善地方投资环境。要制定落实信用环境建设奖惩措施,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要把信用环境建设工作纳入各地各部门年度工作绩效考核内容,塑造良好的政府信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完善便民优惠措施,为企业、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抓好“A级信用企业”培植工作,提升信用企业级次。根据松滋市A级信用企业培植工作方案相关要求,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金融培植、部门支持的“四位一体”A级以上信用企业培植体系。金融部门要加大“A级信用企业”的培植力度,要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规范经营行为,从规范企业财务制度,梳理编制财务报表、报告等,帮助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高投资理财能力,提升评级授信档次,让更多的经济主体达到信贷要求;经济部门要加强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研究产业发展,研究企业的资本结构,立足产业链,做好产业群,要为培植“A级信用企业”创造有利条件,改善企业外部运行环境,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中小企业要开展“A级信用企业”培植,要树立诚信观念,规范财务管理,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力争年底我市“A级信用企业”递增20%以上。

(三)加快信用社区创建工作步伐,促进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一是依托城镇社区平台,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和“诚信居民”、“诚信经营户”、“诚信商业街”等信用细胞创建活动,切实提高社区企业工商户和居民的信用意识。二是依托社区载体,将创建活动与拓展金融机构小额贷款零售业务、生源地助学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全民创业春风行动”,搭建信用平台,服务创业经济。在信用社区创建基础上引入市“政府+社区+银行+创业者”的“百姓创家业”信贷支持模式,力争全年累计发放各类创业贷款2000万元以上,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三是组织劳动保障、财政、银行、信用社等部门共同开展推广小额担保贷款发放的专题活动,充分调动社区及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形成政府主导扶持、人民银行与乡镇协调推动、社区积极参与、金融支持、部门配合的整体联动创建模式。

(四)深化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抓好新农村建设兴农工程。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农村信用联社具体负责的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模式。农村信用社要运用评级授信的方法,深入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组和信用乡镇的创建活动,推动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向纵深发展,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吸引资金向农村流动。积极引导农村金融服务方向,引导农村信用社大力开办大额农户贷款,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开展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经济的“社农携手共赢”大型活动,争取做到一个基层信用社有一个支农样板、一个基层信用社有一个叫得响的信贷特色品牌。同时,要对信用乡镇的重要指标逐个进行核查,特别是信用乡镇的不良贷款占比必须控制在15%以内,村组债务全面化解,切实提高信用乡镇质量。

(五)切实改善影响金融生态建设的相关环境,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一是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研究解决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二是要重新认识金融机构的投资人身份。要把金融部门当成外来投资者看待,要像保护投资者、优惠投资者、爱护投资者一样善待银行。三是要加大对恶意逃废债行为的打击力度。要集中力量对逃废债案例进行清理,选取典型案例,利用司法、经济、组织等手段进行公开处理。四是要切实落实优惠政策,为金融机构服务企业改善条件。五是要继续改善金融内部环境。各金融机构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积极开展信贷业务创新,增加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入,实现银企“共兴共荣”。要加强同上级金融机构沟通和交流,通过各种形式向上级金融机构推荐松滋本地企业和项目,争取纳入支持重点,对于有资金没有规模的积极争取规模;对于松滋收回的到期贷款、不良贷款清收或核呆资金与规模争取留在本地使用,从而使我市各金融机构申报项目在审批和资金、规模上得到应有的政策倾斜。

信用环境范文篇5

一、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信用环境是构成金融生态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县通过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由于农村征信基础比较薄弱,信用信息积累缺乏系统规范,信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农村经济主体的现代金融意识、信用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成为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将传统的道德约束与现信手段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改善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打造资金“洼地”,引导信贷资金更好地支持“三农”,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有效的组织推动、广泛的宣传教育、系统的制度创新、扎实的实践探索,切实推进各项工作,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二、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工作的总体框架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建立农户信用档案为基础,以整合农村信用信息为平台,以完善信用评价体系为手段,以培育农村信用文化为支撑,以健全农村融资服务体系为保障,形成农村信用体系基本框架,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引导信贷资金更好地服务“三农”,为全面推进社会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的总体原则是: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配合联动、扎实开展教育、加强正向激励、促进环境优化。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信用评价活动,健全适合农村经济主体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创评机制,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完善多种形式的贷款担保制度,探索创新担保模式和担保方式,促进担保机构规范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融资担保体系。通过普及金融与征信知识,深化征信产品应用,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力争通过三年时间的建设,使我县农村信用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三)主要内容

1、构建农村诚信教育体系。以培育现代金融意识、信用意识为目的,广泛开展金融知识、征信知识宣传,加强对农村经济主体金融观念、消费观念与信用行为的引导,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在乡规民约、中小学教育中加入诚信教育的内容,将金融信用教育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使诚信教育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

2、健全农村信用信息征集机制。进一步拓展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覆盖面,加快推进涉农金融机构农户信用档案建设,争取利用三年时间将涉农信贷业务信息全部纳入征信系统。以企业征信系统为平台,加强对县域尚未取得银行信贷的中小企业基本信息、生产经营及财务信息的征集,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设。不断拓展农村经济主体信息采集面,将工商、税务、质监、法院、环保、劳保、教育等有关部门掌握的信息逐步纳入征信系统,为银行信贷投放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

3、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以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与创建活动为载体,全面规范开展农村经济主体信用评价工作。农户信用评价要以信用档案为基础,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分标准,针对农村经济特点,将信用评分与信用评价相结合,努力使农户信用评价科学、公正、有效。完善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推动县域企业参与信用评级,开展微小企业信用评分,提高涉农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金融机构、中介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共赢。以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档案与信用评价为基础,紧密结合文明乡镇、文明村(单位)、文明户创建工作,继续规范和深入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户”创评活动,进一步完善创评标准与程序,以点带面,促进整个农村信用环境的优化。

4、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在银行信贷管理中充分利用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及信用评价结果,推动信用信息产品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普及应用,将银行信贷约束与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要求有机结合,使信用优良的企业和个人切实得到优惠和便利,使失信者处处受到制约乃至付出代价。加强对守信典范与失信典型的宣传或公示,引导农村经济主体增强信用意识,培养良好的信用行为。

5、建立形式多样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在引导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的同时,积极推动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解决“三农”发展中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等模式的积极作用,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个人资金投入,推动建立以农村经济主体为服务对象的各类担保中介机构。继续推动和完善“农户联保”、“大联保体”等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建设,积极探索适应农村经济特点的新型担保方式。

三、工作要求

(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监督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客观公正的考评行政服务效能和服务质量。设立举报投诉中心,接受投诉和调查处理群众和社会各界反映的突出问题,依法打击扰乱和破坏新农村建设的生产经营行为,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重点查处对“三农”的“三乱”行为、违反规定的乱收费行为、部门作出的不当行政行为、破坏新农村建设的违法违规行为。要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各人民团体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及时揭露、批评和违背承诺、失职渎职等行为。司法部门要以提高金融案件执结率为重点,着力解决金融案件判决难和执行难等问题,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及时向金融机构提出司法建议;对金融机构依法起诉的案件,及时立案查处,并主动、及时地采取诉讼保全措施;要及时审理、判决,加大执行力度,提高结案率,切实维护经济秩序稳定和金融资产安全。

(二)发挥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协调推动作用。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和协调配合。人民银行要加强宣传引导与组织协调,推动建立“政府主导、央行参谋、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合力。一是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与舆论氛围。二是要充分调动金融机构以及评级机构、担保机构等中介机构的参与积极性,推动金融机构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机制,加强与公信力较高的评级机构、担保机构等中介机构的业务合作,提升风险管理技术水平,完善贷款风险定价机制,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三是加强金融与征信知识宣传,探索建立农村信用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四是要加强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反映工作开展情况及支农、惠农的工作成效,注意发现问题与总结经验,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工作扎实开展。

(三)金融机构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要围绕工作实际,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一是认真做好信用宣传教育工作。各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经营网点较多的优势,积极组织开展“信用宣传下乡”活动,举办符合农村经济主体特点和需求的业务培训和咨询服务,面向广大农户和企业普及金融与征信知识,切实提高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意识、信用意识。二是进一步做好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工作。要加快农户信用档案规范化、电子化建设,广泛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征集,提高数据报送质量,逐步将农户和企业的信用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同时,充分借助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的力量,结合农村实际开展信用评价活动,开发适合农村经济主体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三是加强征信产品与结果运用。对信用农户、信用企业、信用村、信用乡(镇)要降低信贷门槛,减化贷款手续,扩大授信额度,执行优惠利率,优先安排贷款发放,并做好金融延伸服务。四是探索完善“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农户联保”、“大联保体”等担保模式与方式,积极创新与担保机构的合作方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作机制,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机制,推出适合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创新产品,加大对农村经济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

信用环境范文篇6

[关键词]卫生监督;信用;信用监管;社会信用体系;政策环境

市场经济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为了应对新业态新形势,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是大势所趋。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搭建了信用监管的整体框架,各地方也在执法领域过程中对信用监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整体而言,卫生监督信用监管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梳理了目前卫生监督信用监管的政策环境和实践基础。

1在宏观政府与市场层面,信用监管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陆续出现了一些严重失信问题,影响到了基本的市场秩序,迫切需要注入新的管理机制和运行动力,而信用监管正是政府规范市场秩序的“金钥匙”。自2014年起,国家就从政策层面进行了总体布局,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4〕21号)奠定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基调。从优化营商环境的角度来看,信用监管主要能够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2019年国务院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将信用监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件指出,国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维护信用信息安全,严格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关于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要求,创新和完善信用监管,强化信用监管的支撑保障,加强信用监管的组织实施,不断提升信用监管效能[1]。按照“应用导向、立法先行”的推进原则,各地方政府也对本辖区内信用监管的实际应用进行了一定的探索。2017年6月23日,《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颁布,作为国内第一部社会信用地方条例,该《条例》对上海市行政区域内社会信用信息的归集、采集、共享和使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卫生监督信用监管提供了理论框架与法律依据。随后,陕西、湖北、河北、浙江等省(市)先后出台了专门的地方性信用法规,例如《河北省社会信用信息条例》和《湖北省社会信用信息管理条例》中分别对信用信息作出了定义,并规定了辖区内信用信息的应用和管理方法,《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中对本省行政区域内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披露、使用及其管理活动做出了明确规定。

2在中观执法领域,信用监管是创新监管机制的着力点和抓手

传统监管模式已无法覆盖目前飞速增长的被监管单位数量,也无法适应新业态的发展,创新监管模式是必然的要求。信用监管是在传统行政管理基础上经过制度创新发展而来的,是创新监管机制的着力点和抓手。目前,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方向已经明确。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35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8号)指出,为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要进一步发挥信用在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全程开展信用监管。这两份文件进一步强调了信用在监管中的基础地位。各个执法领域也在信用监管方面展开很多探索,形成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原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实施了《上海市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与信用分级监管办法》(沪食药监规〔2017〕5号),要求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风险分级、信用分级和分级管理,其中风险分级为:低、较低、中等、高四个等级,信用分级依据行政许可、监督检查、监督抽检以及行政处罚信息分为守信、基本守信、信用缺陷、失信四个信用等级,分级形成之后开展分级监管,确定不同的日常监管频次要求。2018年3月1日,《上海市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信用信息管理规定》(沪食药监规〔2018〕2号)正式实施,进一步明确了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信用信息记录、归集、共享和使用管理机制。卫生健康领域作为与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民生重点领域,政策层面不断信用监管的相关文件。2017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医疗卫生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国卫监督发〔2017〕58号),明确了医疗卫生信用信息的定义并分为基础信息、不良信息、黑名单信息,信用应用方式分为公开和惩戒等内容。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63号),文件提出要建立健全医疗卫生行业信用机制,完善以执业准入注册、不良执业行为记录为基础的医疗卫生行业信用记录数据库,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卫生监管提供了可行的指导方案。至2019年,信用监管在卫生健康领域已经被明确列入法律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九十三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医疗保障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等信用记录制度,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按照国家规定实施联合惩戒。

3在微观卫生监督层面,信用监管是机构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卫生监督的监管资源在任何给定的时点注定是有限的,卫生监督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瓶颈问题是如何提高监管效率,实现稀缺监管资源的最优配置。本质上,信用监管是对管理对象的行为进行信用分类并据此采取差别化措施的新型管理模式,能够合理分配现有执法资源,实现精准监管,提高执法效率。对监管对象的分级分类管理在卫生健康领域已有前期经验。2009年,原卫生部颁布了《卫生部关于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通知》(卫监督发〔2009〕5号),文件规定对获得卫生许可证的公共场所进行日常监督检查时,要使用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进行量化评价。对已评价的公共场所需要根据其分级进行分类监管,不同的分级对应不同的监督检查频次。2013年,全国开始实施GB/T18205-2012《学校卫生综合评价》,该标准从管理和监测两大方面对学校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实际得分将被评价学校分为A、B、C三级。对于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监督,《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分类监督综合评价工作的通知》规定,卫生健康部门采用标化分作为医疗卫生机构综合评价的最终得分。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单位、合格单位和重点监督单位。卫生健康部门要对综合评价结果予以通报,加大对重点监督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整改到位。与此同时,全国多地已对卫生监督信用监管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结果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袁雪丹等[2]从诚信执业、诚信采购、诚信诊疗、诚信收费、诚信医保这5个维度,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对3家试点的公立医疗机构进行信用评价。每个维度赋予不同的权重后加权相加,得到百分制的分数作为结果。同样在医疗机构方面,黑龙江省医院协会、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黑龙江省卫生监督局联合开展了黑龙江民营医疗机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通过专家小组的评定,最终形成一个信用等级,并在黑龙江省主要媒体上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3]。江苏省从卫生管理、生产过程、产品卫生质量、社会影响等四个方面对江苏省144家涉水产品生产企业进行信用评价试点,符合要求的企业被授予“诚信企业”称号[4],并在2018年制定了《江苏省卫生监督信用评价评分表》,对被监管单位开展了卫生监督系统信用评价工作,评价结果由行政主管部门给予相应奖惩措施并及时向社会公开,E级失信人信息将直接推送至省信用办,进入社会征信“黑名单”。浦东新区邹涛等[5]从5大模块入手构建公共场所信用评价体系,并将一定时长内发生的行政处罚次数等问题纳入评价标准,将信用结果表现为A级、B级、C级三个信用等级进行分类监管,此外还明确了信用修复的具体标准。各地实践均以信用信息为基础,以信用评价评定结果为依据,对被监管对象进行了分类监管。这样的监管模式从以违法事实为中心转向了以信用主体为中心,对传统卫生监管模式进行了创新。但以上实践大多还是采用了传统的专家评价打分方式,在评价的实时性和动态性方面尚有欠缺。

4结语

卫生监督信用监管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卫生健康领域提升监督执法力量的必由之路。各类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为信用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工作框架和指导方案,各地也就卫生监督信用监管进行了探索。但整体而言,卫生监督信用监管制度建设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对其评价标准、信息来源、应用方法等还需不断探索,尚未形成比较统一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22号.优化营商环境条例[A].2019.

[2]袁雪丹,万爽,邓丽君,等.社会契约视角下公立医疗机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20,40(1):38-41.

[3]韩小磊,王丛,李权,等.黑龙江省对民营医院推行信用等级监督管理[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7,24(6):540-542.

[4]周群霞,陈宇,汪妍,等.卫生监督信用评价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9,26(3):217-223.

信用环境范文篇7

信用是一切制度和规范得以确立和运行的基础,是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建立的依靠。诚实守信在中国自古即为修身立国之本。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诚实信用的道德要求源远流长。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理念。传统的信用伦理可追溯到西周时期。“以质剂结信而止讼。”(《周记·地官司徒·司市》)春秋时期,“信”的意义得到了儒家的阐释,与“忠”、“孝”、“仁”、“义”并列,成为儒家处理一般社会关系的惟一的伦理准则。至汉代,契约的结尾都有“以印为信”的套语,明清时代则常见“恐后无凭,立此契为信”等等。这种将信用的建立落实到每一次具体契约关系中的做法,贯穿了中国传统契约全部的发展过程。中国传统契约的效力确立过程,也是信用价值的意义和权威在社会中得到普及的过程。历经数千年熏陶的诚实信用的道德要求在中国的商业文化中始终处于根基的位置。中国商人历来以“诚信”与“不欺”作为伦理要旨。认为“善商者,处财货之物,而修文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明清时代的晋商、徽商、闽商、粤商等商帮都表现出中国商人以儒道作为商道的根本传统。即所谓“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仁心为质。”始创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北京同仁堂,其堂训:“求珍品,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讲堂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无疑是其300多年诚信文化的真实写照。

西方人的信用精神,在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有精确的描述,他征引美国早期政治家、作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一系列论述:“切记,信用就是金钱。”、“影响信用的事,哪怕十分琐屑也值得注意。”信用不单是那种随处可见的商业上的精明,而是一种精神气质。诚实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可以保证信用。韦伯认为,这些正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精神。西方现代商业伦理都一直沿袭着韦伯这一主流思想。从相互信任的理由中产生出诚信的客观概念,即合乎道德,人们把这种诚信理解为具有约束力,这种可信任性一开始就是国际贸易世界的基石。遵守社会诚信,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是西方商人人格和商人精神的集中体现。

信用成为法治理念根值于罗马法,由“主观的善意与客观的平衡所构成,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诚实,善意行使权利,履行义务。”19世纪末,为了协调契约自由和自由放任主义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受社会本位法律思想的影响,立法者将诚实信用等道德规范引入法典。如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规定“契约应以善意履行之。”德国民法典第242条“债务人须依诚实与信用,并照顾交易惯例,履行其给付。”诚实信用原则被奉为现代民商法的最高原则,学者谓之“帝王条款”。当今世界的经济关系已经把诚实信用作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如《联合国国际贷物销售合同公约》、《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等重要的国际法律文件都对诚实信用原则进行了郑重规定。而且世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民商法,也都对诚实信用作了规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构造和探索中前进,其开放性和世界性特征对诚实信用原则提出了道德法律化的迫切要求。中国合同法确立的诚信原则正是顺应这一潮流的立法举措。

二、建立我国企业信用制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建国以来,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资源由国家配置,企业信用完全依附国家信用,企业缺乏树立良好形象的内在动力,企业信用先天不足。以信用为基础的契约经济也随之终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休制在我国的初步建立,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发挥。相应“市场失灵”、“市场缺陷”也逐步显现出来。法治精神的缺乏使得经济伦理的底线——社会信用的建立缺少动力。传统的信用文化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信用体系被打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体系未建立起来,导致整个社会“信用真空”。当前企业信用缺乏远不止于假冒伪劣泛滥、合同欺诈、逃避债务、偷税漏税、走私骗汇、虚假注册、黑幕交易、价格陷井、伪装上市等等表现。据统计,2002年全国企业三角债逾15万亿元,因逃避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因恶意违约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金融犯罪案件达7000多起,涉案金额逾52亿元,消费者对虚假失信行为的投诉达10万多件。有着诚实守信数千年传统美德的中国,今天正遭受前所未有的严重信用危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当然地包含了信用的要求,建立信用体系在我国已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主要表现在:

一是宏观经济良性运行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中的主要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信用问题。如前所述,信用环境不佳已严重制约了消费、出口和技资需求。微观层次的信用问题不改善,宏观均衡的困境将很难摆脱。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说,“信用差是当前国内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们的消费缺乏安全感,怎么会痛痛快快地花钱呢?”央行金融研究所负责人赵海宽认为,由于信用不佳,企业不敢大胆投资,银行不敢正常放贷。据调查,在未得到贷款的中小企业里,近50%是因为其资信程度差。信用危机还影响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环境。影响投资环境和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据中国外企协会调查,外商认为在华投资最大的风险之一就是信用。一些地方招商引资政策朝令夕改,让外商无所适从。

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必备要素,有着真金白银般的经济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开拓市场靠的是信誉和品牌。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信誉和品牌的竞争,而品牌由信誉凝聚而成。品牌的本质是建立在消费者的高度信任和忠诚的基础之上的。不言而喻,“现代公司必须真诚地向消费者承担社会责任。无论生产商还是销售商,他们献给消费者的应当是质优价廉的商品或服务,真实全面及时的消费信息和一片真诚爱心。这是确保消费者权益的基础,也是公司占领市场份额赚取利润的远期经营方略之一。”一个企业失去了信誉和忠诚,也就失了消费者,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可能。

三是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客观要求。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们必须遵守国际贸易相关规则,履行承诺。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树立信用意识。跨国公司都是有良好信誉的公司,积累了大量的信用资本,他们进入中国市场,与国内企业相比,重视信用是其突出的优势。国内企业要与他们同台竞技,除了比实力,还要比诚信。加入世贸组织“将国人推向国际市场,并将国际经济引入中国,大量的国际法和国际惯例迫使合作者的共同遵守,其中诚实信用的法律和道德要求受到格外的关注。”四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诚实信用,超凡入圣”是至高无上的道德理念。在今天的社会道德结构中,“明礼诚信”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即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建设中,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应形成“善意真诚、守信不欺和公平合理”的风尚。通过全社会的信用伦理教育,培养他们的信用观,为社会保持良好的信用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道德基础,促进社会文明和人类的全面发展。

三、企业信用体系的框架

企业信用体系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内容。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可以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探索路径。完整的企业信用体系的框架应包括企业自身的信用制度、企业信用的社会征信评价、失信惩罚制度和信用法规体系等内容。

(一)企业自身的信用建设

信用体系建立的关键在于信用主体自身信用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国企业内部普遍缺乏有效的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机制。当前加强企业自身的信用建设,首先应做好以下努力:一是强化企业内部生产、销售管理,保证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资金运行质量。杜绝制假贩假及拖欠货款、贷款及税款行为。二是加强合同和知识产权的管理。杜绝违约、侵权及欺诈失信行为。三是培养企业家的诚信品质,树立企业员工的信用理念。四是借鉴跨国公司信用管理经验,建立企业内部的信用资料库,为参与国际竞争打好制度基础。

(二)企业信用的社会评价体系

目前,国际上对企业信用征信和评估有两种模式:以美、法为代表的征信国家,以美国为例,采取的第三方联合征信的市场化运作。人们称从事信用管理和服务的公司为“信用局”(CreditBureau),如标准普尔、穆迪(Moody’s)和Fitch等信用公司。他们根据企业、个人的信用记录,结合各种途径的调查,将资信调查编写成具有统一格式的企业、个人信用报告。这种符合国际标准的国家版信用报告可提供于跨国服务。以印度为代表的非征信国家,由于市场经济相关制度不发达,信用管理体系属初建阶段,主要采取政府推动。我国信用评估制度的建立,在目前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的情况下,单靠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来推动,是非常困难的。企业的信用数据未公开,政府对企业信用数据的部门独占,没有形成国家统一的数据库。以信用产品生产和信用服务为主的信用中介组织缺乏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征信和评估需要政府通过制订政策、协调各有关部门开放相关数据,组织建立统一的数据检索平台,制定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等来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企业信用征信和评估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三)企业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

激励和惩罚制度是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制度就是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在银行授信和商务活动中给予优先和优惠。失信惩罚制度则不仅限于一般的行政处罚,更应体现对企业信誉评定的影响,道德的谴责和生存发展的制约等方面。实践中,北京推出的“黑名单”制度,定期各社会公布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并对失信企业经营管理者实施市场禁入,实现“阳光下的监督”,有一定的社会效应。治本之策还是要在全社会确立失信成本递增的违约制裁机制,让失信成本大大高于违约收益。

(四)信用法规体系建设

我国在企业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十分欠缺,仅在《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等法律中有一些原则性条款。针对当前企业信用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制定统一的信用管理法,对企业信用制度建立涉及的征信数据方式,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和管理、信息开放方式、范围、信用评估标准、信用中介组织、信用行业监督、失信惩罚制度等问题做出规制,是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走上法治轨道,获得良好发展的制度保证。

四、建立我国企业信用制度的思路

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发达国家经历了一百多年时间才建立起一套成熟的信用体系。我国在市场经济机制尚未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下,企业信用建设必须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思路。按照国家经贸委等十部门《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制订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督、提高信用”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信用管理教育,培育信用管理行业,制订法规政策,协调数据开放,建立行业协会和组建信用信息平台等方面的作用,在较短时间以较低的成本,推进企业信用系统的运营和发展。

(一)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鉴于我国企业身份登记采取的是分级注册模式,要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难度很大现阶段可以先由省级地方政府确定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比较集中的部门牵头,探索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从目前的实践看,除上海、深圳采取的是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机制外,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省都是以建立企业信用制度为突破口来推进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鉴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集中了企业全部身份信息和大量的经济违法信息,各地政府都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企业信用信息平台的组建部门,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信息资源为主,结合公安、税务、银行、海关、质监、药监等政府管理部门和各级司法机关掌握的企业因违法被实施行政处罚或刑事制裁的信息,组建统一的信息系统。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网络互联,打破数据资源的封锁,实行信息资源共享。为政府各部门实施监督管理和各类企业参与经济活动提供查询服务。

(二)大力培育信息服务中介组织,为企业信用评价的市场化提供主体基础

一是鼓励多元投资主体设立资信调查、信用征信,信用保险、信用评价、资产征信等服务企业;二是支持国内有实力和信誉的信息公司与有关行政机关联合开发信用信息软件,建立信息数据库,实现行政机关获取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的资金支持和信用评价公司得到信息资源的“双赢”;三是建立信用服务企业行业协会,加强征信市场间的交流、研究和行业自律。

(三)加强企业信用监督,培植企业良好信用

信用环境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中央、省、州、市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要求,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重点领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信用制度为支撑,以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为基础,以部门应用、跨行业应用和联合惩戒为突破口,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先易后难的策略有序扎实推进信用工作,不断提升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开创信用乡镇建设新局面。

二、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成立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组织、指导、协调本辖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辖区各社区要把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推动信用建设与业务工作、诚信教育与管理举措融为一体。

信用环境范文篇9

一、社会经济信用危机的根本原因:失信的机会成本过低

从经济交往的角度来看,守信与不守信是一种经济行为选择,社会经济信用程度低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守信用的机会成本过低。经济交往中,违约一般能取得短期的直接利益,如违反经济合同借款不还、收货不给钱或收钱不发货、销售伪劣产品等,而对这种违约行为,在中国目前法律不够健全、执法效益不高、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不良司法环境下。受害者难以追究其责任,破坏信用的一方在经济上、法律上没有受到应有的追偿和处罚,造成失信成本过低的局面。政府部门一般不会介入这种经济纠纷中,就是想管也管不过来。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守信用者可以继续与其他人交往,或者干脆注册新的公司,改头换面卷土重来,收益高于成本,风险又很低,使得部分道德修养较低的人自然就选择了不守信用。更有甚者,其中部分靠违约失信、坑蒙拐骗发家,而后改邪归正走上正常经营的“企业家”们成为市场经济的“英雄”,其发财的劣迹被一些人模仿,“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血腥的”成为了一种既往不咎的借口,大大扭曲了信用秩序,从违约走向了违法,走向了犯罪。不仅如此,失信者还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攫取了政治头衔和荣誉。按“经济人”的假设,在这种杯境下,选择不守信是合理的。此外,各类经济欺诈犯罪行为,只要没有发生群死群伤或严重危害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恶性事件,也难以得到应有的惩处,更助长了不守信用风气的滋长蔓延。以上这些都是失信法律和经济成本过低的典型表现。

二、改变失信机会成本过低的根本手段:对失信行为进行严厉的追究和惩治

既然社会经济信用程度过低的根本原因是不守信用的机会成本过低,那么提高社会经济信用水平的努力也必须从这个方面入手,重点是通过建立经济或市场游戏的规则等一系列手段,追究失信行为的经济责任,给予严厉的法律惩治,改变守信与失信两种行为方式机会成本,使守信者获得公允回报,失信者得不偿失,甚至付出法律上和经济上的沉重代价。

由于经济活动纷繁复杂,对失信行为的追究及惩治、维护正常的信用秩序,不可能只靠政府或某一机构的力量,还须靠经济活动中各个微观主体在积极维护自身利益,自觉恪守信用规则的过程中来完成。而当前经济活动参与者面临的困难正是维权手段不够、维权能力微弱。因此提高社会经济信用水平的努力应该是重在创造一种信用宏观秩序环境,营造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氛围,同时提高经济活动参与者追究和惩治失信交往对手的能力和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能力。

三、改进社会经济信用宏观秩序环境、提高微观个体主体作用的必要措施

(一)、迅速建立起个人、企业信用状况征信,查询信息系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每一个行为主体自身救济能力。

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不守信者能够生存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交往前往往不可能掌握对方所有的情况,特别是对其商业交往中是否守信很难获得相关资料,从而容易造成判断失误或者受到欺骗,给不良信用者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也是阻碍经济交往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对对方信用把握不足,即使达成交易也会设置保证条件。例如,银行贷款必须提供担保和抵押,使交易成本大幅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效益提高。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信用征信及查询信息体系,企业的信用记录分散于工商、税务、审计、银行、保险、法院等各个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当中,居民更没有个人基本信用档案可供资信证明查询。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建立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及查询系统,以有效解决社会经济交往中信用信息缺乏和不对称的问题我国2000年4月实行的个人储蓄实名制和2001年6月在上海推出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正是在这方面进行的探索,但就全国而言,还远远不够,需要下大力气加快建设和完善尽快建立起完备的社会经济信用信息系统。

信用信息系统的建立,将形成一个公用、通用的信息平台,行为主体可在进行经济交往活动前通过信用信息系统查询交往对手的信用记录为是否与其交往提供决策依据。该系统建立后,还能节约大量信用调查费用,降低交易成本。该系统的建立和使用,还能将信用记录不良者排除在社会经济活动之外,使失信者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再得逞,而是被自然淘汰在经济活动中无立足之地,促进良好社会经济信用秩序的建立。

建立这一信用信息系统,必须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在我国目前现实的政治、经济体制下,由于这一系统属于社会公益性质,并且信息的获得需要多种手段,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参与建立信用信息骨干系统,将个人与企业的工商登记年检记录、纳税记录、进出口报关记录、产品质量技术检验纪录、民事纠纷与诉讼记录、违法违规与刑事犯罪纪录等通过信用信息中心联网集中社会共享。

同时,应大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信用征信及查询系统的建设。如各行业协会就可以建立本行业信用记录。例如人民银行牵头组织建立的借款人信贷信息登记查询系统、贷款证系统、资信评估系统等,将个人和企业在各金融机构融资、担保的情况和信用情况全面反映,提高了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能力,有力地打击了不良信用企业和个人。如果将这一企业和个人借款信用信息系统融人信用信息中心,无疑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还应该鼓励商办信用信息系统,即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自己组织信用调查,建立专项信用信息查询系统,为使用者提供有偿服务。

总之,各类信用信息系统应互连互通,形成信用网络和中心,做到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全社会各方面的使用者提供快捷全面的信用查询和资信服务。

(二)、进一步整肃信用中介机构,规范其经营行为,提高和发挥各类专业中介机构在信用建设中应有的作用,成为征信系统重要的把关环节。

目前,一些社会中介机构本身信用程度就很差,常常提供不真实信用信息,不仅不能起到客观公正的中介和咨询作用,有些还提供虚假评估、审计结论,误导和欺骗社会,欺骗企业和个人。如故意高估价格的房地产评估报告,虚假验资报告、财务报告、审计报告等,在很多上市公司骗案中出现,屡见不鲜,如银广夏、麦科特,东方电子等骗案,都是中介机构所为,给社会和投资企业及个人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

可见,全面整肃信用中介机构,提高市场准人标准,规范其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失信的中介机构,是建立正常信用秩序的一个重要措施。首先,要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立法,明确其对失信结果的法律和经济责任。其次,要尽快培养出一批信誉可靠的咨询公司、信用调查评估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信估价公司等中介机构,提高其评估、调查资信的可靠性,提高其对社会披露信息的可信性。同时通过立法允许根据企业或个人需要,对交往对手的信用情况进行专门调查,提供专业征信服务,提高企业和个人在经济交往中信用判断的准确性,有利于排除失信者。

(三)、加强信用法制建设,为企业和个人等行为主体提供申张正义、惩罚失信者的法律保障。

1、加快建立、修改和完善法律体系,建立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守信方,打击负债、失信方的信用规则,使经济行为主体在维护正当权益上有法可依。

当前特别需要加快建立和修改的法规应该是《合同法》、《公司法》、《信贷法》、《赔偿法》、《商业银行法》、《诉讼法》等。立法上不仅要考虑各种实体法的建立、修改和完善,明确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诉讼程序上也应采取一些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措施和法规或条款。

2、采取各种措施、切实解决诉讼难、执行难的问题。

司法应该是维护信用秩序的最后铁腕手段。但是目前诉讼难、执行难的问题,已成为信用建设的重大障碍。

两难的存在导致大量的经济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违法违信者逍遥法外。最突出的还是执行难的问题,表现为一是执行效率不高,二是执行中存在不公正现象。如有执行中会受到各方面的行政干预,或受到不良信用人抵制、行贿等不良影响,使判决不能有效执行。消极执法的状况也比较普遍,如对债务人财产等的追踪,法官往往听任甚至屈从于债务人,而债权人正是因为缺少追踪财产的手段才诉诸法院,由此形成债权人赢了官司赔了钱(如诉讼费)的局面,而债务人则成功逃债,经济上和法律上得不到应有的制裁。

提高司法效率,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公正积极的执法,讲求法律信用维护债权人的利益,警示和惩罚违约、违法者,及时有效地追究失信者经济和法律责任,消除侥幸的避债心理和失信可占便宜的不正常状况,是实现社会正义、建立正常的社会经济信用秩序的基本保障。

3、提高司法独立性,监督地方政府信用行为。

司法独立,不仅有助于解决诉讼难和执行难的问题,更有助于解决政府机构的信用问题。检察院、法院等司法系统受制于同级地方政府,是司法不独立的重要因素,是有法难依、执行难的原因所在,也是地方保护主义不能有效解决的原因所在,更是行政诉讼的巨大障碍。政府既是社会经济正常信用秩序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更是信用关系的维护者、参与者和执行者。政府管经济的特殊地位,使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也有自身的经济利益,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其在信用公正方面必然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偏袒性。因此,司法系统在人、财、物方面必须通过立法由中央垂直领导,脱离同级地方政府,实现独立司法。

应该看到,政府信用建设也是全社会经济信用建设的一个内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也要守信用维信,切不可失信。政府信用是社会经济信用体系中的龙头和旗帜,政府讲信用可为全社会做表率,对社会经济信用秩序的影响作用极大。这一问题要从两个方面说,在经济交往中,政府作为平等主体,确实有信用的问题,这就是必须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不可能长期靠政府自觉让利或强权牟利。政府在行政和经济活动中所谓讲信用,为社会服务、为民办事是其职责听在,况且与企业和个人的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靠讲信用维护正常信用关系决非长久之计,关键是要有第三方监督,如人大质询渠道、社会舆论渠道、行政诉讼等司法监督渠道。

4、加大对欺诈行为等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

经济转轨时期社会心理失衡,社会经济秩序不稳定,社会经济信用秩序不正常,部分人追求一夜暴富,不择手段,不讲信用,甚至违法犯罪严重危害了社会经济信用环境。对犯罪分子打击力度不够是各类经济欺诈行为频发的重要原因。加大对破坏信用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形成法律的威慑作用,是建立社会经济信用秩序的重要任务。如在信贷案件中,有些企业和个人将贷款资金转移、抽逃私吞、挥霍等,银行通过民事诉讼追索,借款企业控制人以对公司负有限责任为保护,以破产、注销企业来逃债,最后银行只能无功而返。银行想通过刑事追索,而有时司法部门不愿受罪,特别是几十万上百万的贷款,公安机关往往以标的小、而公安机关人手少、干不过来为由不予受理,而犯罪分子诈骗金额主要以几十万上百万为主。在证据的取得上,银行手段有限,只有司法介入后,才容易取得,但司法部门往往要银行先提供犯罪证据。银行难以做到,司法部门又不出手,犯罪分子则有恃无恐,形成极坏的社会示范效应。因此,严厉打击信用犯罪是当务之急。

四、加快社会经济信用秩序建设,需要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认识当前建立正常社会经济信用秩序的重要意义

首先应该认识到,当前信用建设滞后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生活中失信行为越来越广泛,情节越来越恶劣,制约了市场经济体制和良好社会经济秩序的建立,严重影响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以及人们的正常生活。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2000年消费者对于虚假广告、假冒商品。计量不足、欺诈骗销等厂商失信行为投诉就有12.5万件有资料显示,在经济活动中,竟有50%的经济合同带有欺诈性足见市场交易行为中的信用危机的严重性信用秩序混乱阻碍经济交易发生,消费者不敢消费,投资者不敢投资,银行不敢放贷,出现经济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金化”低级商品经济现象,造成了整个社会资源使用效率的低下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政府有关部门的权威估计,我国每年因为诚信缺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如合同欺诈、欠债不还、假冒伪劣产品等)总共有5855亿元人民币。以经济信用最为集中的银行领域为例,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银行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信用状况很不乐观,其结果在两个现象上反映出来:银行高居不下的不良贷款率,信贷诉讼的高发生率。社会经济信用水平低给银行造成的危害首先是信贷资产的损失,从目前银行的利差水平与不良率来比较,银行基本处于虚赢实亏的尴尬局面。其次制约了银行业务发展空间,近几年银行的信贷计划多不能如期完成,银行普遍惜贷,而惜贷的原因在于惧贷。社会经济信用水平低还限制了银行信贷业务的创新和品种的丰富,贷款必须抵押和担保,已成为银行的惯例和央行规章的要求。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不敢大规模推广,在发达国家极为普遍、在信贷业务中占比较高的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在中国没有充足的信用条件开展。银行是经济运行的输血器,对银行的危害同时也是对整个经济的危害,社会经济信用环境制约了银行资金信用创造功能,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进而导致经济发展对银行资金的需求不能有效满足。

其次应该认识到,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市场经济需要良好的信用环境、氛围和秩序。信用建设是市场经济的需要更是人世的需要。形成良好的社会经济信用秩序,创造公平良好的竞争环境,有利于降低经济交易成本,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繁荣。

信用既有道德的范畴,又有法制的范畴,信用建设需要道德的推动和法制的保障,反过来信用建设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也有利于减轻法律的压力。因此“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正是信用建设的重要指针,法治是外在的法律和制度的约束,德治是内在的意识自律,二者缺一不可。

(二)信用建设必须全社会参与共同推进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化强,涵盖范围广,各级党组织、人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公检法、金融机构、企业、个人等都与信用建设息息相关,都有建设信用体系的要求和职责,应整合各方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明确职责和分工,齐抓共管,使信用建设深入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

(三)要明确可行的规划、措施和方案

信用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抓就灵,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需要社会各方的努力与培育,因此必须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完整的规划方案,这种规划应是多层次的,国家、地方部门、单位层层规划,处处落实。各层次规划应协调配合,既要避免重合交叉,也要避免出现真空。信用建设规划还要考虑不同行业的基础和水平不同,分类制订,有的放矢。

(四)新闻媒体要发挥重要作用,舆论先行

充分利用声、像、图、文各类传媒,宣讲建立社会经济信用秩序的重要意义,广泛开展信用建设大讨论,加深思想认识,提倡诚实信用,反对失信欺诈,对不良信用行为口诛笔伐,给不良信用行为者曝光,培育“信用至上”的全民意识,营造一个信守承诺、珍视信誉的社会经济信用环境。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形成人人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信用道德风尚的提高。

(五)建立专门主管机构,形成组织保证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信用建设必须依靠上层建筑的重视和推动,否则难以落实。立法、司法、行政等国家机关必须把信用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专门机构主抓,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筹划,统一实施,这是建立社会经济信用秩序的重要组织保证。仅仅停留于一般的号召是难以达到建设信用社会目标的。

(六)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在对经济活动的参与和干预中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

政府部门应依法行政、积极履行职责,重塑行政管理上自身的信用。对危害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单个微观主体的力量难以抗争的,行政部门应坚决依法予以查处。对中介机构违法、失信、纠正不力的问题,应尽快解决,以取信于民。

从长远来看,在社会经济信用秩序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参与,这对于政府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极为有利。

信用环境范文篇10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信用建设,着力打造“信用芜湖”,城市信用环境明显改善,诚信水平明显提高,对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体而言,我市信用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社会信用基础还不扎实。还存在诸如政府部门不能很好地依法行政、公信度不够;一些企业不守合同、财务失真、逃废债务;有的公民信用观念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芜湖的加快发展,加强信用芜湖建设,已成为规范我市经济秩序、优化发展环境、争创新优势的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

一、加强信用建设是实现芜湖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

当前,芜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提升城市和产业竞争力,使芜湖更具魅力,必须增强城市对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增强即期增长和远期发展能力。要做到这些,除了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外,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与信用建设是正相关的。先进发达地区除了区位优势外,这些年在信用环境建设上取得明显进步。大家知道假冒伪劣、不守信用曾给*带来惨痛的教训和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市将每年的*月*日定为“*诚信日”,提醒整个城市永远都要牢记信用建设。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业无信不兴。要更快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必须将信用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信用芜湖建设进程。

二、信用芜湖建设有赖于政府、企业、社会成员等共同努力

省政府作出建设“信用安徽”的战略部署,并将芜湖列为全省信用试点城市,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芜湖寄予的深切期望。建设信用芜湖,政府信用是关键,企业信用是重点,个人信用是基础。以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以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公信力为核心,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继续推行和完善政府采购、政务公开、社会承诺、便民服务等制度。坚决兑现向社会公开承诺的事项,取信于民。健全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强化行政监察,及时纠正和处理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行为。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企事业单位信用监管制度和信用调查、信用评价、信用档案管理等各项机制,制定信用标准,界定和规范信用行为,加强信用自律,依法经营、诚信立业,推行标准化生产,增强质量意识,树立品牌、信誉观念,全面改善在生产经营、税费缴纳、信贷融资、往来账款、财务核算、数据统计等方面的信用状况,塑造良好的形象。

公民个人应当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品行操守,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严格履行法定义务,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讲诚信、守信用,珍惜和爱护自己的信誉。

三、认真落实信用芜湖建设的各项措施

建设信用芜湖、打造城市信用体系,是一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形成合力,认真落实各项措施,共同推进信用芜湖建设。

要宣传诚信公德,弘扬城市文明。要以“建信用城市,做信用芜湖人”为主题,全面启动公民诚信教育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采用学习培训、系列讲座、交流研讨、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普及信用知识,宣传诚信公德。各行业和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咨询和服务活动,努力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力争用3—5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覆盖全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道德规范,逐步培育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个人和诚信中介组织四类诚信主体,使芜湖成为守信用城市和最佳投资创业城市。

要抓重点和难点,营造诚信环境。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实行政务公开。全面清理行政审批项目,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切实解决群众“投诉难”、“办事难”问题。清理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大治理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力度。广泛开展“政风评议”活动,提高政府公信度和满意率。加速建立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信体系,对各类企业、个人提供信用调查、评估和咨询服务。同时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着力抓好窗口服务行业的诚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