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若干思考

时间:2022-07-29 11:15:10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若干思考

摘要:教师的素质是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相当、素质优良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通过政策倾斜、加速代谢、整合师资、提升素质等有力举措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教师;教师队伍建设

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重大项目,我国农村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校园建设等硬件方面都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在硬件环境日益改善的背景下,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增强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软实力建设已成为乡村教育日趋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因为硬件设施只有在优质师资的充分利用下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没有优质师资,教学设施再好都等于“零”,没有优质师资,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落实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质量等理念只可能停留在口号,或将永远是一种美好的理想、愿望与憧憬。农村教师,尤其是偏远乡村的中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结构性缺编、学历低、教学能力差等现象,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着农村教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支持农村教师的特别政策,如: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2012年教师节前夕,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指出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采取倾斜政策,切实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从教”;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因地制宜保留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2015年6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围绕着怎么“下得去”“留得住”和“干得好”的目标公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了“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市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八大举措全面加强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1]。尽管各级政府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也采取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但从现实的角度一看,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仍然堪忧,远远满足不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提升330多万(不含县镇)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再一次成为热门话题,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是一个需要持续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需要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与献计献策。政策倾斜、加速代谢、整合师资、提升素质等策略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可供借鉴和参考的策略与途径。

一、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长期以来,农村教师都是一个不太有吸引力的职业。笔者曾访谈过数名生源地来自乡村、即将毕业的师范院校的学生,问及他们是否愿意去农村当老师时,85%以上的学生毫不犹豫地说“不”,他们宁愿选择去城市私立学校或交通便捷的城市当代课教师,他们说农村的资源太少,尤其是择偶与交友方面,城市的机会更多;笔者也曾访谈过职称较高的农村中年教师,他们渴望流动的原因是想为子女创造更好的求学条件。《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的调查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到城市任教[2]。“下不去、留不住”一直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这对农村师资的储备来说是严重的“缺血”和“抽血”,留住教师、吸引教师才能为农村教育和农村孩子带来希望和曙光,提高农村教师的岗位吸引力已迫在眉睫。首先,要大幅度提高工资待遇。“造成农村学校留不住年轻优秀教师的核心问题就是待遇问题”[3]。据了解,农村教师的总体收入普遍低于城市教师,如果农村教师的工资远远高于城市教师及城市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且地理位置越偏远、自然条件越艰苦的农村地区教师的工资越高,也许农村有可能吸引更多的教师愿意从教。《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的调查表明:如果月薪达到4000元时会有79.4%的师范生愿意去农村任教,月薪达到5000元时会有70.6%的师范生克服困难到边远艰苦农村任教[2]。其次,逐步完善农村教师医疗、养老、工伤、住房、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农村老师的后顾之忧。再次,实行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如:交通补贴、山区津贴、单身赴任津贴、寒冷地区津贴、休假、学历与职称的晋升、子女接受教育和升学中的政策倾斜和优惠等,让农村教师静心、全心投入教育教学,以创造更佳教学业绩。此外,设立乡村教师奖励制度。每年都对在农村工作的教师进行物质与精神上不同级别的奖励,时间越长、越尽职尽责、突出贡献越多的农村教师奖励级别越高,让农村教师充分感受到在平凡岗位上自己的所有付出和努力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肯定,这种肯定和认可是进一步激发农村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真情付出的巨大动力。通过一系列综合待遇的提高,让农村教师真正感受到这个职业的尊严感与幸福感,形成职业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这样既能使原有的农村教师安心从教、专心从教,也能吸引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或在城市与乡镇工作的老师乐意从教、热心从教、长期从教,让农村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令人仰慕和羡慕的职业而逐渐“香”起来[4]。

二、加快农村教师队伍新陈代谢

农村教师队伍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及时补充朝气蓬勃的年轻教师以及紧缺专业教师等“新鲜血液”,以保持其应有的活力和生机。但农村老师队伍老龄化、占编不在岗、在岗做不好、新教师进不来等现象使农村教师队伍的“新陈代谢”举步维艰。笔者曾走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多所学校,越是偏僻的农村小学,老龄化现象越严重,平均年龄基本上是50岁左右,因为这些偏远农村的老师几乎都是代课老师转编的,他们的知识结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适应,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县教育局相关领导的交谈中得知,从理论上说,乡村学校的师生比是符合要求的,小学的师生比是1:20,中学的师生比例是1:18。但实际上,教师是缺编的:部分小学的支教点整个学校从一年级到四年总共才十来个学生,但一般都得配置二名教师,这就占去一定的名额编制;每个学期休产假的女教师会占一定的比例;重病的教师有一定的比例;小病或家里有重要事情临时请假的教师经常存在。由此可见,在这种“足编”而“缺人”的编制困局下,无法让符合教育发展实际需要的教师充实到农村教师队伍中来。因此,一方面,针对农村教师的特殊情况,适当放宽师生比;另一方面一定要严格规范农村教师的岗位编制,建立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师退出机制、退休机制与转行机制。对出勤不出力、爱岗敬业不到位、素质不高、师德不良的农村教师进行全面清退;对不喜欢、不适合教学岗位的教师交流到其他适合的岗位或其他行业就业;对身体不好、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效果不理想的老教师实行提前退休机制。通过多措并举建立健全有进有出、循序渐进的进出渠道,破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编制困局”,并根据农村学生人数科学预测、合理配置农村师资,全面优化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让更多、更优秀的、热爱农村教育教学事业的年轻教师不断充实到农村教师队伍中,加速农村教师的新陈代谢,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畸形现象,满足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农村教育。

三、整合农村教育师资力量

农村学校有很多比较特殊的情况,尤其是“一个教师十个伢”的微型“麻雀”学校、以及师资结构性缺编而需要“进得操场、上得课堂、教得体能、解得方程”的全科型教师。据我们的现场走访与调查得知,有些偏僻农村学校根本没有计算机、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专职老师,还有些学校的历史老师与地理老师等也普遍不足,这些科目要么是课表上的摆设要么由其他老师兼上。众所周知,在农村学校不开设的科目,都是孩子们特别渴望和期盼的,这些科目对孩子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方面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而且能陶冶孩子的情操,激发潜能。如果是“教非所学”的非专业教师兼教,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学效果不明显是常态。针对农村诸如此类的实际情况,农村教师的队伍建设有必要整合师资,即将交通相对便利、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原来各自独立的几所学校或多所学校成为一个联合实体,充分利用和激活区域内现有的教师资源,采取专职专任、多校“走教”的流动教学形式,尤其要让英语、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科学等短缺少学科的专业教师在地理位置较近的多个农村学校流动起来,实行“教学计划统一、课程安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考核评估统一”等“五个统一”原则,以优化发展为前提,以师资共享为载体,保证送教到点,执教到班,辅导到人。通过区域内师资资源的整合,既能规范农村学校因教师队伍配置失衡和专业教师短缺而难以开齐薄弱学科、教学质量过低等方面的办学,让小规模学校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又能让不同农村学校的学生分享专业教师的教学,可以激发农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编织农村孩子的成才梦,且有效缩小农村学校间的办学差距。更难得的是,区域内师资的有效整合,能培养一支“专职专教”、热心“走教”、熟悉“支教”工作的农村教师队伍,他们将是农村教育的主力军,将成为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均衡发展的有力保障。

四、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

“让农村教师专业地教”[5]是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做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能专业地教的中小学农村教师,既需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等明确的师德规范,又要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还应具备教育教学专业素养与能力以及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利用网络搜集获取信息、加工利用信息、整合交流信息、评价信息成果的能力,此外,还要具备“中小学教师即研究者”的良好教学研究意识。而农村有很多教师离专业化程度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提升农村老师的素质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所在。首先,搭建区域内“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工作室”等平台,采用课堂示范、主题研讨、专题研修等活动为载体,通过区域内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以及优秀班主任的传、帮、带,促进区域内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其次,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由政府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尽可能把市级、县级或省级、部级等不同层次的专家、骨干教师等请到最渴望接受“洗脑”的农村中小学,为农村教师做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教研课题、教育教学活动观摩等现场指导,并让农村教师对自己最关心的或突出的问题与名师们面对面交流、对话与讨论,在与名师互动的过程中让农村老师明确事理、增长知识、更新观念,实现乡村教师“足不出校”就能接受高质量的熏陶。还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农村教师去其它省、市、县等比较好的学校和企业参观、学习,让他们在感知和体验中开阔视野,并要求这些教师把外界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带回学校,最大程度地发挥外出学习的效益。再次,“互联网+乡村教师素质提升”。面对信息化教学所引起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双重变革,乡村教师全员提升要充分考虑总理在2015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互联网+”战略,尽可能为乡村学校搭建教师网络服务云平台,为乡村教师配备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让农村教师逐步学会享用各个省、市的“天网”“地网”“人网”相结合的公共服务体系和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在线课程浏览、视频、作业等形式实现乡村教师“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网络研修方式。农村教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自我教育,教育部门要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争当优秀教师的使命感,不断强化他们自我进取的意识,促使他们进一步拓展视野,更新教育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把好的教育留给农村,把好的教师留给农民的孩子,这是广大农村、广大农民的美好愿望和憧憬。农村教师的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政策、观念、环境、实践操作等多个层面的工作机制,需要建立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个学校、学生及广大家长等各方面联运的工作网络,也需要信心、耐心和恒心。但愿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建设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农村教师队伍,让乡村教师成为所强调的“让人羡慕的职业”。

参考文献:

[1]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EB/OL].中国政府网(2014-03-11)[2015-6-8].

[2]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N].中国教育报,2015-1-17(头版).

[3]钟秉林.支持乡村教师给教育一个坚实的支点[N].光明日报,2015-6-30(2).

[4]李涛,邬志辉.让乡村教师的职业“香”起来?[N].光明日报,2014-10-1(3).

[5]薛二勇,杨小敏.新形势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2013•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会议综述[J].教师教育研究,2014(1):111.

作者:肖晓玛 单位:肇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