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到期债权执行名义的正当性分析

时间:2022-11-03 10:54:31

第三人到期债权执行名义的正当性分析

摘要:执行第三人到期债权时,债权难以公示,执行机构又因审执分离原则不能对到期债权进行实体判断,易出现与真实权利悖离的情况,加之执行程序侧重对债权人的权益保护,过分追求执行效率,执行名义的正当性受到质疑,会有不当执行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因现行规定未涉及对第三人的实体救济,而对债权人的救济又不能实现预期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作用,故根据权利主体的不同赋予相应的救济途径,以期能完善现有的救济体系,方能兼顾公平与效率。

关键词:第三人到期债权;执行救济;收取诉讼;债务人异议之诉;不当得利之诉

对执行第三人到期债权的规定,主要存在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执行规定(试行)》)第六十一条~六十九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解释》)第五百零一条。执行机构基于审执分离,除第三人对生效法律文书所确认的债权予以否认外,只要第三人异议就不会对第三人的财产强制执行。那么,当第三人异议成功后,应如何救济债权人的权利?现有的代位权诉讼是否能够实现保护债权人权益的功能?当第三人不异议或异议不成立法院即可强制执行,第三人有正当排除强制执行的理由时,其是否有救济自己权利的途径?故健全第三人到期债权执行相关的救济程序,对保护各方当事人的权益至关重要。

一、到期债权执行制度实体救济的缺憾

在执行第三人到期债权中,债权人未取得执行名义,就可对第三人的债权执行,会导致第三人程序保障与实现债权人权益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探讨第三人到期债权的实体救济确有必要。(一)到期债权执行未区分程序与实体事项。因强制执行行为系公法上行为,需要遵守法律所定的要件、方法和程序,完全遵守了法定程序的执行为则为无瑕疵的执行行为,反之,则为有瑕疵的执行行为。而对于有瑕疵的执行行为可分为违法的执行行为和不当的执行行为。前者是指执行行为违反了法定的要件、程序、方法或外观上虽然合法,但实际上违反公平正义的原则,导致当事人或第三人的利益受损的行为;后者虽然符合法律规定,但是执行的结果与债权人在实体法上权利关系义务不一致的行为[1]7。反观《执行规定(试行)》规定,执行法院在执行第三人到期债权时,应向第三人发出履行到期债务通知。就履行到期债务通知所能发挥的效果而言:第一,其不得擅自向被执行人履行,否则不能发生清偿债务的效果,更有甚者,可追究第三人妨害执行的责任。第二,若第三人无异议,则应在期限内履行,法院则对此应出具相关证明。第三,若第三人提出有效的异议,法院不审查不执行。若未发到期履行通知书,则应是执行违法?。可见,现有规定并没有对执行到期债权制度中的程序、实体的事项进行区分,也未涉及对违法执行行为、执行不当行为的规定,更不论相应的救济途径。(二)代位权诉讼作为债权人的实体救济途径欠妥。当国家禁止私人用私力救济自己受损的权益时,其就负有保护权益受损当事人的义务。故当义务人不履行其义务时,国家赋予了债权人可申请国家强制力的权利,以强制债务人履行义务。正如在诉讼中,原告一方具有起诉权,而在执行中,申请执行人有强制执行请求权。强制执行请求权是指债权人基于执行名义,请求执行机关行使强制执行权,以实现其执行名义所载请求权的权利[1]5。所以,在执行第三人到期的债权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认真贯彻实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有关规定的通知》的规定,第三人向法院提出的异议成立后,债权人可以另行提起代位权诉讼主张权利。但因代位权诉讼的诉讼标的一直存在分歧,加之现有规定将代位权的功能定位异化,导致债权人代位诉讼复杂化,也扰乱了理论的逻辑体系[2],则主张通过代位权实现对债权人实体救济,其是否合适且适当地能够实现保护债权人权益的功能,尚待考察。(三)未规定对第三人的实体救济途径。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因强制执行违法或不当而遭受侵害时,可以请求救济的方法,分为实体上的救济和程序上的救济。对于违法执行行为的程序救济,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违法执行行为可提出书面异议。对于执行不当行为的实体救济,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被执行法院裁定驳回的,其与原判决、裁定错误的无关的,案外人可以提出执行异议之诉;而异议成立后,申请执行人则可通过许可执行之诉进行救济。但在执行到期债权中,因执行法院对执行到期债权的异议审查为形式审查,未对第三人、债务人之间是否存在法律关系进行判断,易出现权利义务不一致的情形,导致执行不当行为的发生。而现有规定中只有《民诉解释》第五百零一条第二款?规定了利害关系人可通过案外人异议之诉提出异议,但并没有涉及对第三人的事后救济。由此可知,执行到期债权制度忽略对第三人权益的保护。

二、到期债权执行实体救济欠缺的成因分析

国家机关据债权人之申请,以实现其债权,导致执行始终较彻重于债权人一方,对债务人实施强制力。而在执行第三人到期债权中,第三人、债权人权益保护之间的对立、效率和公正之间的紧张关系尤为明显。究其根源为何?(一)执行名义正当性的欠缺。在执行中,为了避免债权人滥用权利侵害债务人的正当权益,就需要有证明文件肯定债权人有司法上请求权并标明权利范围,此证明文件为执行名义[3]。执行机构依据执行名义,遵循外观主义,仅仅根据执行标的的权利表象而非真实权利执行[4]。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执行名义通常包括生效的裁判文书、仲裁文书、公证债权文书、实现担保物权的裁定等法律文书。而执行第三人到期债权时,未对债务人和第三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判断,欠缺执行名义。对此,理论上存在以下观点:第一,有主张将债权人对债务人的生效文书作为执行名义,其实质是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力的扩张[5]。但既判力原则上作用于特定主体,只在特定情形下,会扩张至口头辩论终结后的诉讼继承人;请求标的物持有人;诉讼担当的被担当人[6]。而第三人并不属于任何一种类型,并不受执行依据效力扩张的效力波及。第二,有主张冻结债权裁定为执行名义[7]。因冻结的实质是防止第三人与被执行人恶意串通,向债务人主动履行债务,其不是执行名义。第三,还有主张履行到期债权履行通知书为债权名义[8]。履行通知只是执行程序中必经的程序性事项,并不具备确定实体权利义务关系的功能,履行通知书难以被归入执行名义[9]。因现有主张的所有的执行名义都有着自己难以克服的理论缺陷,见表1。所以,欠缺执行名义的第三人到期债权执行制度的正当性也一直备受质疑。(二)过分追求执行效率。通过国家权力保护私权民事程序方面,须经一定程序确保实体正确性与程序合法性。该程序可分为:一是,确定私权存在的审判程序,追求公正兼顾效率;二是,实现私权的执行程序,追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在执行到期债权中,为尽快实现债权人的权益,达成效率这一价值,执行中通常采取略式审查程序,不对权利的实际状况审查。而在交易社会中,动产以占有为权利表像,不动产则以登记为权利外观,加上公示公信原则,通过善意取得制度将交易安全和真实物权人的利益调和到最佳状态。但债权的特性就是难以公示,隐蔽性较强,故不得轻言外观主义[10]。但未经实体的审判,即可执行到期债权,因易出现权利变动事由,该制度的正当性欠妥。虽然,将到期债权作为执行对象,扩大了债务人责任财产的范围,减少了债权实现环节,增加了债权人权益实现的可能性,提高了执行效率[11]。但执行公正应包含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双重含义[12]。执行程序之争议解决制度,亦应以公正、公平为主要价值维度[13],为实现债权人的权益,在追求效率下可适当弱化保护债务人的权利,但也不应以损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为代价。(三)理论基础争议不断。因到期债权执行突破合同相对性,易导致执行权的不当扩张,在司法解释制定过程中有主张不再保留该项制度[14]。因债权人根据执行名义申请执行债务人财产无可厚非,但既判力对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并没有效力,那执行到期债权的理论依据为何?理论上存在以下学说:“协助执行说”,主张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是协助法院的执行[15],但协助执行人并非执行当事人,而第三人需要接受对其财产的强制执行时,相当于执行债务人[16];“债权保全说”,认为债权人行使代位权,是执行名义执行力扩张至第三人[17],但第三人并不属于既判力扩张的对象;“督促程序说”,主张为尽快实现债权人的债权,避免诉累与资源浪费,引入类似支付令形式的简易程序[18]。支付令发出前提为明确的债权债务关系。但在债权人和第三人债权债务关系成立之日起到执行第三人债权止,在此期间可能发生免除、抵销、清偿等消灭债权事由,也有可能存在附条件、附期限等妨碍债权实现的事由,所以,不满足发出支付令的前提。可见,执行到期债权制度的理论基础一直处于未明朗的状态。

三、第三人实体救济的构建

因在执行到期债权时,在债务人事先已得到相应的程序保障,事后存在新事由仍可异议,何况事先无保障的第三人,当执行到期债权时,第三人当然可就其与债务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变动事由提出抗辩。故当第三人在指定期间的异议被驳回,其和债务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确实也发生了变动时,其在执行中是否可以提起债务人异议之诉来排除执行?其在执行完毕后,能否有相应的救济途径?(一)执行中,债务人异议之诉。执行到期债权,基于审执分离原则,法院不能审查第三人针对债权本身是否存在以及有无合理抗辩权等实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异议或者证据。因执行第三人到期的债权,并不存在一个审查债权人和第三人之间债权债务是否真实存在的标准时,这样一来就难以确保在发出到期债权履行通知书之后,执行之前,债务人对第三人享有的到期债权可能既有妨碍债权实现事由,也不排除债权消灭的事由存在,从而导致执行不当的情形发生,故可以通过债务人异议之诉制度予以弥补。债务人异议之诉是指债务人主张执行名义所表示的请求权,与债权人在实体法上权利现状不符,请求以判决排除执行名义之执行力为目的的诉讼[1]186。当第三人异议不成立,因第三人对于债权人所申请执行的债权,其处于债务人地位,若其对于债务人的债务存在消灭或妨碍债权人请求之事由,其应在申请执行人申请执行程序之后进行主张,进而有权提起债务人异议之诉,以对抗债权人的强制执行,排除原确定裁判的执行力,这个权利不因确定裁判是否进入执行程序而有所差异,也不应存在程序保障上任何的不同。(二)执行完,不当得利返还之诉。对整个执行程序而言,在对债务人具有执行依据的前提下,申请执行人有权保有该执行的效果,即受领该债权的权利。执行机构介入私人之间权利义务的必要性在于债务人不履行义务,而执行名义的存在标表着执行关机启动执行程序的正当性,但基于执行名义下的执行,还是会存在不当的执行行为即执行的结果与债权人在实体法上权利关系义务不一致的行为。对于执行到期债权来说,因债权人与第三人不存在债权债务关系下,对第三人的财产进行强制执行的目的就是为债务人清偿债务,当执行机构向第三人发出到期履行通知书,第三人又未异议或异议不成立,执行机构即可执行,当债务人对第三人的债权确实存在妨碍事由和消灭事由,说明此时则存在不当的执行行为,而执行第三人的责任财产又使得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债务得到了清偿,债务人得到该利益却不存在法律的原因或约定的事由,而第三人因给付的行为使自己的财产予以减损,此时其取得了要求债务人返还不当得利的权利,可以向债务人提起不当得利返还之诉。

四、债权人实体救济的路径选择

当第三人异议成立,执行法院则不会执行第三人的财产。通过现有规定可知,虽然债权人可通过代位权诉讼寻求救济。但在理论上,有主张通过引入收取诉讼来救济债权人,以获得执行名义,进而执行到期债权[19]141-145。所以,对于债权人的救济来说,是对现有的代位权诉讼进行修正还是引入收取诉讼比较合适?(一)收取诉讼与代位权诉讼的优劣势分析。收取诉讼是指执行债权人,因第三人不承认债务人的债权或数额有争议,于法定期限内提出书面声明异议,债权人认为其声明不实,基于法院的收取命令等,请求法院判决第三人为给付的诉讼[20]478-479。收取诉讼相较于代位权诉讼来说,虽然都是以债权人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但存在以下不同:1.诉讼标的因代位权诉讼的诉讼标的一直存在“一诉讼标的说”?“二诉讼标的说”?的分歧。一方面,“一诉讼标的说”无法解释对代位权的诉讼效果———为何因第三人的履行会使三方的法律关系全部消灭。另一方面,“二诉讼标的说”会出现与诉讼理论矛盾的情形。而收取诉讼,因债权人已取得了执行名义,其与债务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已得到确定,该诉的诉讼标的仅为债务人与第三人的债权债务关系,可以有效避免代位权诉讼的诉讼标的悬而未决问题。2.诉讼效果代位权诉讼源自于债权的担保,以保障所有债权人的全部债权皆能受偿,采取“入库规则”。但现有规定将代位诉讼的实体法效果变成了直接实现债权人债权,这样一来,违反了债权平等原则、共同担保原则,使得代位权功能错位,嫁接了承担债权实现的机能,会给整个民法制度及其理论造成破坏[21]。但债权人提起收取诉讼,因债权人是基于自己固有的实体地位,为满足自己债权的给付诉讼。收取诉讼的诉讼标的为执行债权人自己对第三人的收取权,不得为处分执行债务本身的权利[20]480,则不会发生代位权突破“入库规则”的理论悖论。3.起诉条件只要第三人异议成功,债权人就可提起收取诉讼,起诉较为容易。代位权因突破债权相对性原则,成为例外。故代位权诉讼需要满足条件方可提起。只要当债务人怠于行使权利,使得其债权有不能获得清偿的可能,此时,债权人具有保全的必要,构成了提起代位权诉讼的前提要件。一旦该债权存在“解决纠纷的必要性和实效性”时,即有诉之利益时可提起诉讼。(二)收取诉讼的引入。对比收取诉讼和代位权诉讼的不同,见表2,可知收取诉讼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对解决执行到期债权问题相较于代位权诉讼更具合理性。无论程序方面,还是实体方面,都为收取诉讼的引入奠定了基础。一是,冻结程序之后发到期债权履行通知书,赋予第三人异议的权利,其具有收取命令的功能;二是,债权执行就是使得债权人能优先受偿,而与代位权规定债权人优先清偿有异曲同工之妙[19]144。因收取诉讼的目的在于实现债权人能够收取债权,故债务人主张对第三人权利与债权人对第三人主张债务人的权利,应具有一致性,故债权人提起收取诉讼,应对债务人告知诉讼,保障债务人得以参加诉讼,对该到期进行攻击防御,获得相应的程序保障。若债权人未履行诉讼告知义务,债务人的利益受损,则债务人享有损害赔偿的权利。故收取诉讼的确定判决,无论有利或不利,其确定判决之既判力,均应及于债务人[1]536。经过审理后,若法院认可债权存在,则说明该债权确实属债务人的责任财产,债权人就该到期债权优先受偿是强制执行的自然结论[22]。否则,该制度就会形同虚设,也会变成债权担保的工具。

国家机关据债权人之申请,以公权力介入实现其债权,应确保公平正义。因执行第三人到期债权,执行名义的确定关乎于启动执行的正当性问题,而执行名义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故执行到期债权制度一直存在争议。但该制度的价值取向在于侧重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忽略对第三人的保护,加上在执行中会出现执行行为不当的可能,根据债权人、第三人各自需要救济的重点不同,建立健全第三人、债权人相应的救济渠道,才能平衡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实现执行公正。

作者:姜艳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