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侵犯债权之民事救济分析

时间:2022-06-01 11:35:12

第三人侵犯债权之民事救济分析

【摘要】自2018年8月23日孙赫在高铁上霸占其他乘客座事件位以来,公共交通设施“霸座”的案例又频频被曝出。我国目前《侵权责任法》没有对第三人侵犯他人债权的侵权行为进行规制,基本处理方式都是对“霸座”方处以行政处罚,但对于被侵权人的合同权利却无法律途径救济,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以“霸座”为典型,探究第三人侵犯债权的民事救济途径有利于民事主体权利的实现,促进社会和谐,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债权;侵权;第三人;霸座

一、“霸座”案中的法律关系与问题

分析“霸座男[1]”“霸座女[2]”等多起“霸座”案[3],笔者发现,“霸座”案一般是在公共交通运输活动中,乘客票面分配的座位被第三人强行霸占,不予返还并受到相应处罚的情形,在这类案件中往往存在以下两种民事法律关系:第一,乘客与承运人的客运合同关系,乘客与承运人之间虽无书面合同的订立,但是售票时客运双方均对始发地、目的地、座位区域、携带行李、票价等一系列合同内容达成合意,《合同法》293条规定,无特殊情况的,客运合同自承运人向旅客交付客票时成立。乘客与承运人之间的合同关系是“霸座”案中最基础的法律关系。第二,乘客与第三人侵权关系,在“霸座”案中,客运合同真实有效,乘客与承运人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乘客享有在客运期间内乘坐票面规定座位到达目的地的权利,在承运人完成提供相应座位的义务之情况下,乘坐约定的座位属于合同标的给付的一部分,第三人的“霸座”行为是典型的侵犯债权行为,会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完全实现。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乘客对座位享有特定的合同权利,应对其加以保护。但侵权关系产生的侵权之债因我国无相关法律规定而无法得到救济,在权利本位范式下,第三人侵犯债权救济制度的建立相当具有必要性。

二、第三人侵犯债权的理论基础

(一)债权的不可侵犯性。第三人侵犯债权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基础是债权的不可侵犯,有观点认为,“盖即曰权利,即有不可侵犯性,物权为然,债权又何独不然。”[4]法律以其强制力保障公民之权利,虽然对于权利种类有相对权与绝对权之分,但从法律规定之目的出发,笔者认为,在权利本位的范式下,无论权利是何种类型,只要是合法的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债权是众多权利的一种,当然具有不可侵犯性,侵犯他人合法权利应当承担相应责任或受到相应处罚。(二)债权相对性的突破。传统民法按照义务人的不同将权利类型划分为绝对权与相对权,债权是典型的相对权。但在目前的民事生活中债的相对性已有所突破,“债权物权化”的体现日益增多,有学者认为“物权和债权在某些特定部分仍然处于混合状态”[5],比如在我国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六条明确了两种债权相对性突破情形,第一,实际施工人可跨过转包人直接向发包人主张工程款;第二,发包人向承包人和分包人均可主张违约责任。[6]又如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既可以向销售者追偿,也可以向生产者求偿。而“买卖不破租赁”的特殊规定更是债权物权化的体现,使得租赁权能够对抗所有权。在立法以及司法实践中债权相对性被突破的应用越来越广,权利本位范式下公民对包括债权在内的权利保护要求越来越高,债权不可侵性的特征得到发展与认可,此背景下,第三人侵权制度的构建有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三、第三人侵犯债权的概念与构成要件

历史上第一起第三人侵犯债权的案件来源于英国,1853年的拉姆利诉吉厄一案,案情大致如下:拉姆利与吉厄两人都是戏院老板,拉姆利与当红明星维格签订了为期三个月的在其戏院独台演出的合同,但吉厄在明知合同履行期间“恶意引诱”维格不履行合同,并开出高价到自己的戏院演出,拉姆利起诉吉厄明知自己已与维格存在演出合同关系后恶意阻挠债权行驶,构成侵权,法院判决拉姆利胜诉。此案在英美法系债权侵权的规定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7]作为大陆法系国家,我国关于第三人侵犯债权的概念界定争议较小,学界主要观点如下:第一,债权侵权是“债的关系以外的第三人故意实施或与债务人恶意同谋实施旨在侵害债权人债权的行为并造成债权人损害。”[8]第二,债权侵权是“债的关系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故意实施妨害债权实现、使债权人因此遭受财产利益损害、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9]第三,债权侵权为“不法侵害债权指第三人以故意损害他人债权为目的,妨碍债务人履行债务的行为。”[10]笔者认为,第三人侵犯债权是第三人明知债权存在而故意实施的使得债权无法实现并应当承担相应责任的民事侵权行为。债权侵权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侵权形式,纳入传统侵权四要件构成如下:(一)第三人故意。传统的债权债务关系来源于合同,是合同双方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合同双方主体既签订合同的主体,主要关系由《合同法》调整,若债权债务关系人存在违约等情形,依照合同规定承担责任。第三人侵犯债权在日本法中有学说如下:“妨害债权实现的,称为侵害债权。广义言之,第一是债务人的侵害,既不履行债务;第二是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对债权的侵害,一般所言的债权侵权,就是指这种侵害。”[11]笔者认为,在第三人侵权关系中的第三人是与债权债务关系两方无关的第三方,其侵权行为与合同无关,而侵权关系调整应当适用侵权法的有关规定。第三人在主观上应存在故意。由于债的相对性,债权债务人没有公示债权债务关系的必要,所以对于一般第三人来说具有隐秘性,而侵权第三人存在对债权的明确认识而有意侵犯之就排除了过失的可能性,“霸座”案中,债权人的债权是可以被第三人清楚识别的,在这种情况下依然霸占座位的行为显然侵犯了当事人的债权。(二)侵害债权的不法行为。对于公民个人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被法律所规定或不被法律禁止的行为都是合法行为,不法行为就是与法律规范有直接或间接冲突的损害法律保护对象的行为。在侵权法领域,不法行为是与市民社会或者国家法律冲突导致他人受保护的民事权利或者利益受侵害的加害行为。[12]另有观点认为,不法行为是指不履行法定义务、阻断对他人受保护的法律行为以及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13]笔者认为,公序良俗原则作为我国《民法总则》所规定的强制性规范,可以直接在法院裁判中使用,当然地可以作为判断侵犯债权的侵权行为不法性的条件,侵权行为是第三人故意引起侵权损害结果的必要条件,在“霸座”案中,“座位”作为一种合同给付标的,强行取得的行为侵犯了相对人受法律保护的合同权利,属于不法行为。(三)合法债权的损害。笔者认为,我国法律只对合法债权进行保护,而对于赌债、嫖债等非法债权不做保护,且只有侵权行为导致了损害结果的产生才会引发被侵权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有学者认为,损害结果是一定行为导致权利主体的人身、财产或其他权利受到侵害,并造成财产利益或非财产利益减少或灭失的结果。[14]“霸座”案中,乘客购买火车票后,客运合同随之成立,承运人与乘客之间的合同当然成立并生效,在此情况下,乘客享有的要求承运人按照合同法给付座位并将其运送至目的地的债权也当然合法有效,而侵权人的“霸座”行为导致债务人的履行合同行为无法正常进行,债权人合法债权遭受损害。(四)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传统侵权理论在因果关系方面采用的是必然因果关系说,认为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时,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15]第三人侵害债权行为除高铁“霸座”这类直接侵权行为外,还存在如“恶意诱导他人解除合同”等情形的间接侵权行为,以必然因果关系确认第三人侵犯债权时条件未免太过苛刻,笔者认为应当采取相当因果关系的判断,即行为人改变危险,增加损害结果发生之可能性,损害之发生不存在异常独立原因的介入。第三人侵犯债权结果发生后,可以以一定的事由组阻却,除一般侵权违法行阻却事由以外,针对第三人侵权还可以参考美国法,将正当竞争、职责履行、忠告等免责事由引入。

四、我国第三人侵犯债权规制现状与完善

(一)第三人侵犯债权我国的规制现状。我国目前无第三人侵犯债权的法律规定,但《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条对第三人过错导致的合同违约进行了如下规定,“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应当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约定解决。”这种情况下,债务人仍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但同时其中当事人与第三人纠纷,依照法律法规或者约定解决,如追偿等的情况。此条款的规定过于僵化,被限制在债的相对性理论中,但目的论解释下,笔者认为法条本意是第三人应当承担侵犯债权的相应责任。但法条中所说的“依照法律规定或约定解决”的“法律规定”又是什么呢?现阶段,我国没有对第三人侵犯债权的明文规定,但司法实践中已出现过审判案例,如杨玉石诉上行北海市分行一案,此案1996年由北海市中院审理,债权人杨玉石与债务人海兴贸易公司之间存在购销合同纠纷,债权人起诉后,法院对债务人在上行北海市分行的存款七十九万九千余元的存款进行查封,但该行在法院发出停止支付令后依然允许存款被债务人全部提走,造成生效文书无法执行,法院判决银行承担对债权人的损害责任。[16]此外,还有杜雨鑫诉程翠屏侵权纠纷一案,被告是一啤酒经销商,原告为批发商,2002年,双方因回收啤酒瓶产生争执,被告将原告的账本以及欠条撕毁,导致原告数万余元的出借款无法收回,法院认为被告四会原告账本的行为属于债权侵权行为。[17](二)我国第三人侵犯债权规制的不足与完善。我国的第三人侵犯债权制度在立法上并不完善,导致司法实践中的乱象丛生与学术上的争议不断。笔者发现,司法实践中,有的案件通过《合同法》第59条、《民法总则》第154条,以债务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权益而确认合同无效来保障债权人利益,有的案件通过《民法总则》第3条、《民法通则》第61条、第106条通过扩大解释“财产”的定义,将债权纳入“财产”的范围来保障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学术上,针对债权是否属于“财产”以及劳动合同项下侵害债权救济措施在《劳动法》上与《合同法》上规定冲突的解决产生了巨大争议。以比较法研究分析各国对于第三人侵犯债权的法律规制如下:《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规定“无论何种行为只是他人遭受损害时,只要是由行为人过错导致行为发生的,行为人就应向他人承担赔偿责任。”[18]德国第三人侵犯债权专门规定虽然并不存在,但是司法实践中法官往往援引《德国民法典》823条的“违反保护他人法律”、826条的“违背公序良俗”进行司法规制,后2002年又将“积极侵害债权”引入法典,从立法层面上进一步规制。[19]《日本民法典》第709条规定“因故意或过失侵害他人权利时,负由此而产生的损害赔偿责任。”将债权直接解释为权利,司法实践中第三人侵犯债权的情形由此条款规制。[20]我国第三人侵犯债权在立法建议层面曾被提出过多次,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研究中心起草的《中国民法典•侵权行为法编》草案建议稿1833条“第三人明知他人享有债权,以引诱、胁迫等方式阻止债务人不履行债务,侵害他人债权,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承担责任。”[21]梁慧星教授领导的课题组提出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第1575条“第三人以引诱、胁迫、欺诈等方式使合同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的,合同另一方有权请求该第三人赔偿。”[22]将债权侵权救济纳入我国民法典是必然之趋势,但英美法系显然难以参考,日本法的处理模式过于简单直接,学术上缺少理论基础,笔者认为我国民法体例与德国“潘德克顿”式较为接近,可以参考德国模式中的以“违法侵权”与“背俗侵权”模式处理第三人侵犯债权的模式。以“霸座”案为例,霸座行为违反了社会善良风俗,并且侵犯了《合同法》等保护合法债权行使的法律法规,侵权第三人应当对债权人进行赔偿。笔者认为以“霸座”案为契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侵权责任编对第三人侵犯债权进行全面定义,并就责任构成以及救济赔偿等问题形成成熟的法律条文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朱翔宇 单位: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