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利润调节与监管研究

时间:2022-12-07 03:54:42

上市公司利润调节与监管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行为增多,沪深交易所和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这种行为加强了监管。文章从利润调节动因和方式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利润调节的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2017年深市上市公司利润调节的主要方式及趋向,并提出相应的监管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利润调节;公司监管

一、引言

准则的灵活性和会计事项处理方法上的多样性及主观性,通过变更会计估计、处置非流动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非经常性损益经常化、债务重组、会计差错等方式对企业经营利润进行调节。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国民经济债务成本与投资收益率的背离愈发严重,在微观经济层面表现为企业利润的普遍性下降,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情况也有所上升。仅2018年,就利润调节问题深交所向96家公司发出关注函65份,向证监局发出协助调查函30份,会计监管问题9份,提请关注函79份。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上的参与主体,也是资本投资的主要标的,客观真实且公允的会计信息是投资者进行决策的基础。如果上市公司在会计年度末期通过上述多种方式对利润进行随意性调节,会导致企业会计报表无法客观真实反映公司在报告期内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误导机构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的决策,使得企业真实价值与投资价值相偏离,扭曲资本市场定价机制,严重损害机构投资者,尤其是普通投资者的利益,最终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二、上市公司利润调节动因

总体上,上市公司利润调节的动因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会计准则的灵活性使得一些会计事项的处理有多种选项,并有着人为主观判断的特征,上市公司在不违背会计准则基本原则下对企业经营利润进行调节;二是企业管理层与利益相关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债权人、税务部门和中小股东等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经营活动无法做出有效约束,给予了企业管理层进行利润调节的机会空间;三是上市公司自身主动调节经营利润,具体原因包括保持上市地位、维护大股东利益、管理层业绩达标、提振股价等[1]。(一)会计准则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矛盾。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在财务会计核算上的一般原则包括:客观性、权责发生制、可比性、一贯性、配比性、相关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重要性、历史成本、明晰性、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和及时性等原则。由于这些会计核算原则在某些会计事项的处理上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致使在企业资产价值、实质交易及其影响的认定上存在着大量的主观判断,对一项企业经营活动的会计处理往往不存在唯一的核算结果,这又体现了会计准则灵活性的特点。会计准则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矛盾给予了企业进行利润调节的操作空间,企业在不违背会计准则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出于多种目的通过变更某些会计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二)企业管理层与利益相关方的信息不对称。相较于中小股东、税务部门、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企业管理层掌握了外部利益相关方无法及时获取的企业经营信息,有着明显的信息获取优势。企业管理层与利益相关方的信息不对称,致使管理层存在着调节利润的机会空间。对债权人来说,管理层通过利润调节虚构公司经营利润,误导债权人投资决策,将经营风险转移至债权人;税务部门只能在财务会计信息披露之后进行事后监管,或因无法切实掌握公司经营信息而无法进行有效监管,其结果是税收流失或税费补贴的不合理配置;公司实际经营过程中,中小股东并不能对公司经营决策起到实质性的影响,获取公司经营信息也相对滞后,管理层调节经营利润误导中小股东的投资决策,损害中小股东的切身利益。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金融资本市场持续深化发展,上市公司涉及的利益相关方不仅仅限于中小股东、税务部门或债权人,管理层凭借信息不对称调节经营利润的负面影响范围也更广,采取合理有效的监管决策对于保护上市公司利益相关方的利益显得尤为主要。(三)保持上市地位的需要。2001年2月证监会了《亏损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又于2001年11月对该办法进行了修订,规定对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做暂停上市处理。自2001年以来,包含B股在内我国共有105家公司被监管机构做出退市处理,若剔除吸收合并的股票以及B股以外,有60家A股公司因亏损、欺诈或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等原因被退市。值得注意的是,这60家A股公司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因为连续四年亏损被退市的,可见是否连续亏损实际上已经成为判定上市公司退市的最主要的标准。同时,上市公司保持上市地位对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极为重要,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筹措经营发展所需的资金,包括股权融资、股权质押、并购重组等,若失去上市地位公司筹资渠道将严重收窄,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现行的退市制度以及上市地位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影响,使得上市公司有着强烈的意愿通过利润调节来规避退市风险。(四)管理层业绩考核的需要。现代企业治理机制是上市公司得以稳健运行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企业管理层的行为受董事会制约并向全体股东负责,其中提升企业经营业绩成为考核管理层的最重要的指标,这种业绩考核制度促使管理层有着强烈的意愿进行利润调节操作。第一,上市公司普遍依据经营业绩实行管理层轮换制度,当公司管理层发生变动时,新任管理层普遍会将前任积累的经营损失进行清理,将损失放入以前年度,达到不影响当期利润并推卸经营责任的目的;第二,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实行了股权激励制度,管理层通常持有公司一定的股份,在会计年度末期通过利润调节提升股价以维护管理层的实际利益,这成为管理层采取利润调节的重要动机;第三,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交易增多,利润调节会对公司估值产生影响,并购资产的高额业绩以及良好的增长预期不仅有助于并购交易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够提升资产的价值和提振股价,这促使公司管理层积极调解经营利润以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

三、上市公司利润调节方式

(一)处置非流动资产。上市公司凭借会计准则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通过处置不具有实质性的商业资产来调节利润,表现为上市公司向关联方或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可以认定为与上市公司存在特殊关系的主体,或者事实上已经造成上市公司向其倾斜利益的第三方溢价出售资产,实现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的目的。在实际运作中,通过非流动资产处置以调节利润的具体方式包括溢价处置股权、土地使用权和子公司等。(1)溢价处置被投资企业股权和土地使用权等资产。我国上市公司普遍以资金、土地、设备、房屋建筑物等多种形式的资产来投资一家或多家企业,成为事实上的被投资企业的股权持有者。在会计年度末期,上市公司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在经营利润低于预期或考核标准时,通过溢价处置被投资企业的股权和土地使用权等资产,获取高于公允价值的收益,从而提高经营利润。(2)处置子公司。上市公司通常直接控股或间接控股多家子公司,通过处置控股企业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重要方式,具体处置方式有两种:第一,溢价处置净资产为负的子公司。子公司净资产为负,如果不进行处置上市公司资产价值将受子公司影响而计提损失,依据我国公司法,上市公司对其子公司仅以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当上市公司溢价处置子公司之后,就会解除合并报表中因资产亏损而应承担的股东责任,并且产生处置收益。第二,由控股股东承担处置子公司的过渡期亏损。我国上市公司处置亏损子公司股权给控股股东时,常常将子公司价值的评估基准日至股权交易日之间产生的损益由子公司的控股股东来承担,同时约定亏损子公司在这段时期内产生的损益不对股权交易价格产生影响,这变相是将亏损子公司在合并报表中的出表时间由股权交易日提前至子公司价值的评估基准日,上市公司借此达到了调节利润的目的。(二)债务重组。上市公司通过债务重组来调节利润的行为较为普遍,实务处理中,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通过债务免除、捐赠等手段向上市公司单方面输送利益。从我国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来看,这种行为应计入上市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项目,监管机构对这类交易也加强了规制约束。但是,近年来上市公司通过在形式上没有关联的第三方进行虚假的债务重组,具体的形式有隐形输送利益或竞拍债权等。(1)隐形输送利益。出于规避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约束,上市公司或控股股东通过融资安排、私下协议等手段支持客户以产品购销等形式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除此之外,上市公司与关联企业之间的利益输送更为隐秘,采用的手段除融资安排、私下协议之外,还包括股权融资、资金占用、现金股利等,也使得有效监管更难实现。(2)竞拍债权。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参与竞拍公司债权的交易已经出现,但是我国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对这种交易并未给出明确的界定和阐释。一种观点认为,公司控股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所负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竞拍的债权应按照权益性交易进行会计处理[2]。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司作为债务承担者,不具有参与银行等机构委托的资产包竞拍资格,这种情况下公司可以委托控股股东参与竞拍公司的债权,控股股东与公司之间属于委托关系,因而这种交易不属于权益性质的[3]。会计准则对这一问题处理上的不明晰,致使实际交易中出现公司控股股东凭借掌握公司债务信息的优势,在事前已经获悉公司债务无法收回的情况下,为化解债务危机而参与债权竞拍,其行为易于误导外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三)会计估计变更。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企业资产和负债以及预期未来收益和义务的变化,而对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以及资产的损耗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因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正常的会计估计变更不可避免,但是这一会计处理原则常常被上市公司用于调节利润,具体的调节方式包括变更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方式和计提比例、变更亏损合同引致的预计负债的计提金额等。(四)会计差错更正。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编制中出现因人为原因导致的重大过失或舞弊,或者财务报表没有显著的经营信息的支撑,导致会计估计未能合理反映当期的经营情况,就会被认定为会计差错。上市公司出现会计差错之后,依据现行会计准则会计差错适用于追溯调整法,这种调整并不会影响当期利润,因此部分上市公司借助会计差错更正来达到调节当期利润的目的。(五)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是上市公司利润调节的重要方式,常采用的方法有公司资产的一次性计提减值,即“洗大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金不充分;操纵应收账款回收时间及回收金额等。(1)一次性计提资产减值。依据现行会计准则,非流动资产确认减值之后,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将不能再次做转回处理。上市公司出现经营状况的连续恶化时,对经营产生负面影响的资产一次性的计提减值,这会影响当期利润,但是为以后会计期间的利润提升创造了空间。从上市公司连续经营的时间序列来看,一次性的计提资产减值以及由此带来的利润提升,并不是公司经营状况改善的结果,而是利用会计准则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矛盾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2)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金不充分。资产减值准备金的计提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可回收金额的合理计量是计提资产减值处理的核心问题,资产减值计提的不充分或者是未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将引致上市公司当期利润的改善。近年来,上市公司通过不充分计提资产减值或者不计提资产减值以及一次性冲销的手段修饰经营利润的现象较为常见。(3)操纵应收账款回收时间及回收金额。应收账款的回收在实务处理中难以做出确切的估计,回收时间和回收金额通常不受企业的控制,会计处理上也较为灵活,这给予了上市公司通过应收账款科目来调节利润的机会空间。操作应收账款调节利润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企业或个人私下约定应收账款的回款时间和金额,调节盈利质量;二是上市公司通过调节计提坏账准备进而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六)非经常性损益。证监会于1999年首次提出非经常损益的概念,至2008年对非经常损益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四次修订,在涉及到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融资、退市等事项中将扣除非经常损益的净利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依据非经常损益的相关规定,非经常损益的确认采用列举法和定义法两种方法,确认非经常损益项目时应以与公司经营业务的关联性为评判标准,上市公司出于恢复上市、业绩达标或重组等目的,将一些与主营业务相关的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计入当期的非经常损益来调节利润。(七)其他方式。近年上市公司除了采用上述多种方式调节利润之外,还通过较为常用的提前确认收入、延迟确认收入、公允价值计量、补助未收到即确认收益等方式来调节利润。(1)提前确认收入方面主要表现为提前确认股权转让收益,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股权转让应在被转让股权的所有风险和收益已经实质性转移,并且与此相关的收益已经实质性流入企业之后,才将此交易计入投资收益项目,但是实务中关于股权转让的风险与报酬的确认较为困难,这为上市公司上调利润给予了机会空间。同时,上市公司凭借收益与风险难以界定的特点,出于扩展未来盈利空间的考虑,通过延迟确认收入操作对当期利润进行平滑处理。(2)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有着诸多优势,但是如果金融资产缺乏流动性且其交易次数极为有限,公允价值计量则难以准确核算金融资产的价值,如部分公司不考虑股权溢价、少数股权折价等因素,仅以单次交易作价评估剩余股权价值,这易于导致上市公司借股权交易来进行利润调节。(3)补助未收到即确认收益方面,最典型的即为企业在政府补助未收到的情况下却提前确认为收益,尽管政府补助有着很强的信用支撑,但是依据第16号会计准则中关于政府补助的相关规定,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应该以实际收到的金额来计量,即以收付实现制来进行会计处理。2018年我国监管机构对第16号会计准则中政府补助项目进行了修订,如果企业经营活动满足政府补助的相关要求,且与之相关的收益很可能在后期会流入企业,则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可将未收到的政府补助计入应收账款。新修订的准则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一步扩展了企业进行利润调节的机会空间,即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未收到政府任何补助款项,但可将此补助计入应收账款来调升利润空间。

四、数据分析

本文选取深市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数据,以2017年度深市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非流动资产处置、债务重组、会计估计变更、资产减值损失等会计信息为时间基点,采用时间序列比较分析方法分析近年来深市上市公司利润调节的一般方式及其变化趋向。(一)通过非经常损益项目调节利润。2016年深市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损益均值为24768.32万元,2017年为34403.19万元,一年间深市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损益均值上升了38.83个百分点。其中,2017年上市公司的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平均值为2489.30万元,相较2016年上升了160.54%,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在非经常损益项目的比重也大幅上升,2017年达到了36.98%。可见,在近年宏观经济周期处于下行阶段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经营收益受到较大冲击,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损益的快速上升反映出通过非经常损益项目调节利润的行为增多,变动趋向较为明显。(二)借助债务重组来调节利润。与2016年相比,2017年深市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损益均值为5.79万元,同比下降了89.60%。但是债务重组收益的集中度显著提高,前5位公司的重组收益占市场总值的比重高达71%,其中ST河化、*ST中基、*ST中绒三家公司的债务重组损益占净利润比重均高于200%,同时这三家公司均处于退市风险之中,通过债务重组提升营业利润,进而实现“取星脱帽”的目的很明显(见表1)。这种债务重组的特征显示出上市公司借助债务重组的名义来调节利润的行为趋向于向少数公司集中,这种变动趋向需要引起监管机构的重视,并加以切实治理。(三)通过会计估计变更来调节利润。2017年,深市上市公司中的100家公司进行了会计估计变更,其中中小板上市公司为45家,创业板为28家,主板公司为27家。从会计估计变更事项来看,因计提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而变更会计估计的公司为67家,因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或折旧年限而变更会计估计的公司为33家。从会计估计变更与营业利润的关系来看,63家公司在会计估计变更之后其营业利润实现了上升,占会计估计变更公司总量的63%。可见,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变更有着明显的利润调节操作,涉及到的公司数量很多,同时会计估计变更之后,大多数公司的营业利润表现出上升也说明了利润调节现象的存在。(四)通过资产减值损失来调节利润2017年,深市上市公司中的47家公司因连续亏损、净资产为负或重大违法等原因而“戴星戴帽”,同期深市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均值为9563.60万元,同比上升了31.08%,涉及的会计科目包括存货跌价准备、坏账损失准备、无形资产减值损失等。这类面临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其资产减值损失在近年却大幅上升,这其中不可排除部分公司刻意通过资产价值项目来调节营业利润以避免退市。值得关注的是,12家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合计亏损金额达到了100.52亿元,平均每一家亏损8.38亿元。这些上市公司在连续亏损的营业状态极可能延续的情况下,在财务会计年度末期通过大幅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进而调低当期营业利润,为未来盈利的改善扩展操作空间,这种“洗大澡”的调节利润行为应引起重视。

五、建议

(一)会计准则应根据会计实践而及时调整。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给予上市公司较多的主观判定空间,为企业进行利润调节操作提供了机会。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为例,现行的会计准则尽管对资产减值计提方法、范围作出了较为明晰的规定,但是关于计提比例、程序和标准并未给出明确的界定和规范,致使上市公司借助资产减值项目调节利润,而监管机构又难以对此进行有法规依据支撑的有效监管。同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化发展,各类复杂交易相继出现,现行会计准则的适用性相对不足。因此,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应根据会计实践的变化作出及时性的调整,压缩上市公司利润调节的可操作空间。(二)构建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资本市场的复杂度明显提高,尤其是普通投资者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上不可或缺的参与者。这种形势下,客观、公正的企业会计信息对于保障投资者利益和维护资本市场规则的重要性愈发明显,同时资本市场的深化发展已经培育出众多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我国应构建包括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在内的多层次监督体系,凭借专业从业机构的经验优势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外部监督。(三)加强对审计机构监管,强化其独立性。从我国上市公司利润调节的实际情况来看,出具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机构表现出与企业合作来调节利润的现象,其独立性较差。对此,我国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审计机构的监管,约束其从业行为,强化其独立性,只有脱离于企业的外部审计机构做到客观公正,才能构建起多层次的高效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振新.资产减值对利润调节的作用研究[J].山西财税,2018(2):27-30.

[2]楚媛媛.对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问题的探讨[J].智富时代,2017(8):89.

[3]李林燕.对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手段的剖析[J].现代商业,2015(15):215-216.

作者:魏小丹 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