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经济的行动成效分析与展望

时间:2022-09-16 03:12:32

发展低碳经济的行动成效分析与展望

摘要:为加快安徽省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为其他低碳试点城市提供参考意见,运用文献资料、数据分析、规范研究等方法,结合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从四个角度分析和总结了安徽省自推行建设低碳试点城市政策以来所采取的一系列科学措施:编制低碳经济发展专项规划;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颁布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号召公众参与,加强公众教育。同时借鉴国内外经验,从融资渠道探索、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人才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对安徽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低碳经济;试点城市;措施;展望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械化生产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也引起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生态环境污染的恶化。近年来,国际社会普遍意识到环境保护、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发展低碳经济已逐渐成为全球共识。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高成长的背后是一系列能源供应和环境污染问题。“中国在2005年的CO2排放位列世界第二,如今已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国”[1],“2005年,我国资源消耗、生态退化、环境污染损失共计24654亿元,占当年GDP的13.47%,资源环境成本占GDP的比例高于当年GDP增长率的10.4%”[2]。“到2030年,由于工业和城市生活的碳利用模式,中国人均碳排放量将达到8吨,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2010年7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在广东、陕西、辽宁、湖北、云南5省和重庆、天津、深圳、厦门、贵阳、杭州、南昌、保定8市率先开展低碳省区和城市试点工作。随后,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科学可行的低碳发展方案,以保障试点工作的有序进行。2018年11月,国家生态环境部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年度报告中指出,2017年中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6%,超前实现了2009年制定的目标。2019年2月12日,美国航天局(NASA)发出一则令国人倍感欣喜之事:“是中国和印度的行动主导了地球变绿”。由此可见,中国已经成为构筑全球生态文明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与引领者。

1安徽省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下的行动与成效分析

安徽属于中国中东部经济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2004年“中部崛起”概念后,更是连续10年GDP增速超过10%[4]。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大力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化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5]。安徽省紧握历史机遇,贯彻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在保证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不忘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安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布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安徽的合肥、淮北、黄山、六安、宣城5市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首位。安徽结合自身发展目标和特点,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措施,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和低碳发展经验。1.1编制低碳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安徽省已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并且严格按照国家下达的地方碳排放强度,启动碳减排相关事宜。“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单位GDP能源消耗5年累计降低21.4%(计划目标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5年累计降低20.4%(计划目标17%),同时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值的指标。安徽省按照国家下达的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要求基础上,综合考虑目前条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预测,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规定要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不断深化低碳发展水平,有效整治空气、河流、城市街道、土壤等污染,逐年降低城市重污染天气天数。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也是吸收CO2的重要有效载体,陆地生态系76%~98%的有机碳都存储于其中。由此可见,森林在调节全球碳平衡、缓解大气中CO2浓度上升以及维护全球气候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安徽省高度重视护林建林工作,实施重点林业工程,扩大森林面积,积极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强调建设森林城镇、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村庄。不断扩大封山育林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工程;不断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珍贵物种的保护力度,加强土地管理,严格控制城市建设占用林地的程度。“十三五”规划中还明确指出,到2020年,完成人工造林1.3万公顷左右,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1.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大力发展工业强省的安徽,在实现经济加速崛起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耗增加、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二氧化碳排放突出等环境问题。因此安徽省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针对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等高耗能产业方面,《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中指出,要把绿色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省的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积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安徽省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发展;建立以合肥、亳州、蚌埠、芜湖、宣城等约20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重点对轻工、冶金、煤炭、机械、汽车等传统产业进行绿色改造;淘汰僵尸企业,优化过剩产业,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有机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构建现代化能源体系,积极推广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和电能能源,转变煤炭发展方式,提升能源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推进能源结构的优化。积极开发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减缓能源活动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能源开发和利用环境友好化。1.3颁布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是促使低碳经济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1989年,我国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这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当中的基本法。近年来还先后制定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为了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安徽省不仅响应国家有关政策的号召,还根据省内的自身特点和形式,制定了一系列更明确、详细、可实施的政策措施,为低碳发展提供更为完整明确的法律保障。2017年4月1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安徽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加快推进安徽省低碳发展,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碳排放强度指标[7]。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12月,安徽省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安徽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2018年起全省试行生态环境赔偿制度,方案明确了赔偿范围、赔偿权利人、赔偿义务人、赔偿执行和监督、赔偿鉴定评估、赔偿磋商、资金管理、赔偿诉讼规则等八个方面内容。对“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固体废物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纳入适用范围,并加大对固体废物污染的惩治力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有效地破解了“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为更好地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2018年,安徽省全面推开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协同提升。此外,安徽还组建省级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合肥、亳州、宿州、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8个主要城市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逐项明确责任单位、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这是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补充和延伸,是推动督察制度向纵深发展、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力举措。1.4号召公众参与,加强公众教育。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需要采取多种社会措施。不仅需要依靠立法和政府规划等手段,还应该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的积极性,鼓励公众自觉采取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共同行动,实现低碳发展[8]。社会公众是发展低碳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最大、最直接的受益人。安徽省政府十分重视公众参与低碳活动,通过电视、报刊、科普活动等多种手段进行宣传教育,普及低碳知识,提倡低碳生活理念,引领和激励广大群众加入低碳建设队伍中来。例如,合肥市将试点实施碳普惠、低碳社区评选等制度,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推行低碳生活方式,至2025年重点打造1~2个部级低碳社区。在公众出行方面,鼓励上下班乘公交和地铁,首创推行“135”出行方式,即1公里内步行、3公里内骑自行车、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9]。至今,以“服务中国,引领低碳”为宗旨的永安公共自行车系统覆盖了安徽合肥、宿州、淮北、阜阳、六安、马鞍山、桐城、淮南、滁州等地,为“低碳出行”带来便利。在消费方面,鼓励各大商场、超市和广大消费者采用环保购物袋代替一次性塑料袋,减少白色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在各个机关事业单位、学校、企业等组织“低碳生活,从你我做起”“低碳出行,万人签约”等主题倡议活动,切实提高公众“低碳”意识。如今,“低碳生活”的时尚概念已在安徽催生出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

2安徽省低碳发展的未来展望

低碳经济是人类面临来自环境和能源压力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为宗旨的发展模式和消费观念。当前,安徽省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重压力的矛盾,虽然在安徽省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发展低碳经济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有需要加强和改善的地方。通过借鉴国内外低碳发展经验,对安徽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展望提出以下三点。2.1积极探索多渠道市场融资途径。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环境保护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尤其需要资金支撑,政府在新能源开发、城市垃圾处理、建林护林、创新科技等方面耗费大量资金,单单依靠安徽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积极利用多渠道、多方式进行融资,要积极利用政策性资金为杠杆,吸引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流入低碳经济建设领域。积极开发绿色信贷渠道。绿色信贷源于国际上公认的赤道原则(EquatorPrinciples,EPs),主要是银行通过信贷方式,支持厂商对生产技术进行革新或应用新能源进行生产,从而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具体做法:一是恰当地利用信贷政策和手段,支持从事环保和节能相关业务的企业;二是对违反环保和节能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企业和个人采取停贷、减贷甚至收回贷款等处罚措施;三是贷款人运用信贷手段,引导和督促借款人防范环境风险,履行社会责任[10]。此外,成立绿色碳基金也是有效措施。绿色碳基金是民间绿化资金筹集的重要渠道,也是发动全社会参与低碳建设的重要桥梁,企业、组织和个人可以自愿捐资到基金,由相关部门按照相应的标准和规则组织造林护林等低碳发展,同时将捐资企业进行网上宣传公布、表扬,以此带动和鼓励全社会参与其中。2.2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提高新能源的开发、生产、利用,追求绿色GDP,实现节能减排,促使能源技术、减排技术、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因此,在解决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上,科学技术是关键性因素。低碳技术涉及面广泛,包括工业、能源供应、建筑、交通、农业各大部门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的勘探和开发。低碳技术作为一门高新技术,从研发、推广到运用的过程都离不开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11]。安徽省政府应推动技术发展,进行节能改造,淘汰落后产业,开发可再生能源,加大国际合作。同时鼓励技术创新,加大对技术的资金扶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设备,建立产学研联合模式和机制,推动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换。2.3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低碳经济需要高素质、专业化人力资本作为支撑,这类人才常常被定义为低碳人才,低碳人才具体是指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能在工作实践中将其应用于低碳技术或低碳管理等相关领域工作的专门人才[12]。安徽省现有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低碳经济发展需求,须完善培养机制,加快重点领域短缺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通过学校教育或在职培训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加大专业人才加入低碳发展的实践中,在实践中锻炼人才。此外,多方面创造优越条件吸引海外留学生为低碳发展做贡献,同时加大高校与国外大学合作联合,培养低碳人才。

3结语

“十三五”是安徽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实施生态强省、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关键时期。发展低碳经济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安徽省认真贯彻国家节能、生态环保等法律法规,结合省情不断探索发展低碳经济路径,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增加森林碳汇、动员公众参与等一系列措施和行动。几年来,特别是2017年安徽五市入选低碳城市试点以来,安徽省低碳城市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技术的局限,仍然面临着不少挑战。安徽省应不断改善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多渠道市场融资,减轻低碳建设资金压力,加强低碳技术研发,注重人才培养,让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更有序、高效开展。

作者:代瑜平 仇多利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