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国企改革研究

时间:2022-06-07 03:49:38

社会主义国企改革研究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是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本文在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视域下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及阶段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视域下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进而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视域下国企改革的最佳途径,即促使国企回归企业本质,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动国企制度创新。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国企改革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视域下,我国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政治建设层面来讲,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市场角度来说,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体制,多种所有制经济所占比重明显增加,公有制经济份额减少,其中,国有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大幅下降。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代视域下,实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国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视域下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及阶段特征分析

国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之一,是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大环境下,国企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52%的国有企业基本完成非公有制资本引进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体制改造,从政府附属单位变成了市场竞争主体。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企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影响着企业效益的提高。因此,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给予国有企业重新的认识和定位,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视域下,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将会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影响。1.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阶段。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也从此起步,并逐渐开始走向成熟和完善。这一阶段主要是指1978年改革开放到1986年推行企业承包经营制度之前,政府以改革开放政策为激励手段,通过对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制、利改制、拨改贷等经济制度给予企业一定程度的自主决策和经营权,重点调整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以此来激励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由过去的全面管制到“放权”政策,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2.企业承包责任制阶段。为避免国家财政赤字问题进一步加大,国企改革转向企业承包责任制,1987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国企实现企业承包责任制,实现股权分离。承包责任制的基本原则是“包死基数、保证上交、超收自留、欠收自补”等,对企业与国家之间存在的利益分配关系进行了重新划定,在保证企业自主经营权的基础上也实现了国家的利益收入,基本解决了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数据显示,截至1987年底,我国当时有77%的企业选择了企业承包责任制,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选用承包责任制的比重最大。企业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国有企业持续亏损局面,到1989年已经达到净盈利增长率13%以上,也成为了后期一系列国有企业改革实践活动开展和实施的基础。3.国企改革的制度创新阶段。1993年到2003年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制度创新阶段,从两个阶段的改革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制度框架下的放权让利才能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现实问题。因此,必须从制度上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即应从制度层面出发对国有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和调整,创新国有企业制度。这一阶段出现的改革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公司制改革、优化资本结构、国企战略性重组等措施。4.国企制度改革完善阶段。2004年开始,我国国有企业制度改革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但还是存在一些瑕疵和不完美之处,因此,2004年至今,我国国有企业制度改革依然处在一个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在前三个阶段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基本上建立了现代化的企业经营和管理制度,形成了企业建立和制度管理的基本框架。这一阶段和改革重点是中央企业和大型企业,凭借股份制改革和重建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全局来看,主要是想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体制,从微观上来说,重点是想要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益,增加国有企业经济收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视域下国企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征程等一系列重要理论,这必然会为国企的改革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及深刻的改变。“新时代”理论成为中国踏上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最响亮的“冲锋号”与“集结号”。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为解决“不平衡”与“不充分”两个新矛盾,国有企业应当成为其解决问题的突击队,同时也要做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的先锋队。在党的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新时代,标志着我国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新时期”走进“新时代”,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是其事业中的一个巨大历史性跨越。新时代的主要内容是现代化强国、民族复兴。当前,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处于深度调整转型中,而创新便成为了重塑世界竞争格局及经济结构的关键所在。作为目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正逐渐地走向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央,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刻,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在当今新时代,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产生了重大转变,从过去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该重要论断既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作出了肯定,同时也为全党、全国人民及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既然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不平衡”与“不充分”两个新矛盾,那么国有企业应该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呢?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处于世界第二,世界500强企业所占数量同样居于世界第二,但其发展效益与发展质量仍然不高,其中的产能过剩就是一种典型的“不平衡”供给结构,而创新力不足就是典型的“不充分”。在新矛盾的提出下,国企的改革与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在解决“不平衡”与“不充分”这两个矛盾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应充分发挥其作为突击队的作用。在今后五年里,国有企业应当加倍付出更多的努力,以满足人民更高水平、更多层次的需求,解决好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国企强,则国家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柱,中国国有企业是推进中国步入新时代历史的强大动力。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国企?国企应该走怎样的强盛之路?国企应实现怎样有效的发展?想要达到怎样的发展目标?作为具有新历史使命的先锋队,国企又应该做出怎样的贡献?与此同时,国企也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对自身进行改革与调整,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当前中国国企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需要及时地作出解答。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视域下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经济利益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活动只是为了完成政府的生产指标,与市场没有直接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成为了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而政府只是资源调控和市场秩序维护的政治角色。因此,国企改革需要根据市场的特性,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的力度和方式,采用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排除国企的历史负担,改善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独立主体,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添活力和生命力。调查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视域下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意识形态落后意识形态。对企业发展目标和方向的设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传统经济观念中,国有企业等同于国家经济附属成分,无论人们怎么强调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争论的焦点还是聚集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上。想要真正实现国有企业体制的有效改革,首先应该克服以下两个意识形态方面的大问题,一是对公有制企业数与量的认识和把握,人们普遍认识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想要保证社会主义性质不变,就必须保证公有制经济在市场中占据绝对主体优势,应该“公私分明”,这种狭隘的公有制思想严重地束缚了企业制度的创新和发展,阻碍了改革进程的有效实施。二是对“国计民生”的片面化认识,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意识强烈,有的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环境下激烈的竞争,逐渐被淘汰出局,使得企业中很多职工失去了生活的来源和保障,进而认为国企改革只是满足了少部分人的私欲和经济利益收入,对那些失去工作的人是一种不平等的,从而抵制国有企业改革深入的进程。2.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又一大阻碍因素。在改革之初,因为一系列主客观原因而实行的微观经济改革,在变革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改革国企的经营模式和手段,虽然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也为之后的改革埋下了隐患,企业在自我强化的机制下,开始要求国家对自我监管的进一步放权,尤其是从1988年开始实行的企业承包责任制,使得企业管理制度和模式局限在一种不太发达的范围内。此外,又因为我国国有企业都是一元出资的经济模式,使得企业股份之间国有资产“一支独大”现象严重,国有独资成为企业改革资本重组的重要方式,也成为了后来企业改革中的重要路径制约因素。3.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碍。一项新的制度出台和实施后,必然会产生一些利益链条,这一利益链条上的既得利益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一定会千方百计地阻止新的经济制度的实施和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视域下的国有企业改革本质上是一项制度的进步,但是在改革进程中也一定会损害包括政府官员、企业经理人阶层、垄断国有企业、一般国有企业等既得利益主体的既得利益,他们为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就会对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进程来加以阻挠。因此,这部分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获利的各种利益主体,是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的不可控因素,想要在不触动既得利益主体的情况下来实施改革,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4.国企改革缺乏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我国走的是渐进式改革道路,理论和实践准备都不够充分,不具备实施全面改革的环境和条件。改革之初,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对国企改革的政策和目标都不明确,只有一个大的方向是想要将国企从政府附属机构转变成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而缺乏具体的实施计划和转换方式的深入研究,只是在不断摸索中开始了漫长的国企改革之路。纵观这些年来的改革历程,其改革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前国企经营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没有长期的发展和建设的目标,也没有明确具体的改革和运行规划。此外,有些国企和地方政府由于自身意识或观念的局限性,一再阻碍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总体来讲,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着散乱、盲目的弊端和缺陷。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视域下国企改革的最佳途径

针对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现代企业建设和科学发展理论,笔者认为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视域下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最佳途径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促使国有企业回归企业本质。无论企业姓“私”还是姓“公”,独立的市场主体都是其基本性质,企业的根本属性是提供商品和服务,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利益最大化,国有企业亦是如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给予国企更多的自主经营权,改变国企的功能和性质,从政府的附属部门到独立的市场主体,而不仅仅是政府的代言人,能够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目标,应不断地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提高经济效益。2.建立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要经济存在形式的产权多元化改革。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是平等竞争的自由市场主体,两者都是为了追求经济目标的最优化,“产权清晰”是现代企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国有企业自身的发展态势和存在形式,导致国企内部之间对于资产经营者的职责划分不清晰,责任人主体不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概念模糊,企业生产积极性不高且经济效益不佳,产权归属问题争议不断等。安排混合所有制经济进入国企企业,是为了有效地完善企业的产权结构,落实国有企业独立企业的性质,提高国有企业经济增长效益。3.转变政府职能,解除国企发展的制度障碍。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扮演着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另一方面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从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来讲,希望国有资产能不断地增值保值,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致性,当两者发生矛盾时,会更加关注社会效益,降低经济效益。从公共服务提供者来说,社会效益是企业的重要目标,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功能是企业的使命所在。当企业的双重身份发生矛盾时,就会出现诸如企业内部混乱和经济效益滑坡等问题,因此,政府行政干预是提高国企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实践,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以及改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继续推动国企制度创新,保证国企制度改革持续进行。制度创新是国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源泉,政府可通过推动企业制度创新赋予企业发展新的生机和活力。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企业制度创新包括两个主要团体,分别称之为初级和次级团体,制度变迁主要由初级团体供给,而次级团体是制度创新的实施者,两个团体合力共同促进企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在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中,中央政府起到重要的推动和支持作用,国企在政府的委托之下,不断变革和创新自己的经济管理体制和方式,促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视域下的国企改革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要求,我们应该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论的要求与社会主义建设现状,努力促进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稳定,提高国企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波.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经济评论,1999(5).

[2]董辅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金碚.新常态下国企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向[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5(2).

[4]黄群慧,余菁.新时期的新思路: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与治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3(11).

[5]刘小玄.奠定中国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刘灿,韩文龙.国企改革的困境及出路:基于动态关系治理的新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14(2).

作者:刘赛 单位:中建一局集团第六建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