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利用中的矛盾以及决策

时间:2022-12-27 04:17:00

资本利用中的矛盾以及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国内积累了大量资本,但大多以储蓄的形式沉积于银行机构,或者闲置,或者流入低回报率的领域,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大量进入我国,相应的,这部分投资所得收益大部分也将流向国外,而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也没有达到它应有的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在国内资本和国外资本利用中的矛盾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希望通过对我国国内资本的正确引导、对外资的合理监管、国家金融体系的完善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能够从根本上化解这一矛盾,使我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本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国内资本充足,但利用率不高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报告显示,2005年12月底,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2005年全球平均储蓄率为19.7%,而国内储蓄率高达51%。近10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数次降低储蓄利率,但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却以每年0.5个百分点的速度节节攀升。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但同时,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仍不完善,不能有效地消化巨额民间资本并将其转化为高回报率的投资。在资本的分配和利用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非法集资。居民手中有大量的储蓄,这些储蓄中的一部分有投资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规模偏小,合法的投资渠道和投资品种较难满足居民的投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非法集资打着高收益率的幌子往往就能骗取带有很强逐利性的资本。此外,一些民营企业需要扩大规模时,也会进行民间融资,但由于其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一旦企业不能维持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就不得不采取借新还旧的措施,持续下去,可能最终无法偿还借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二)银行坏账。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总体发展滞后,结果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除了贷款给企业,很少有其他渠道来消化存款,因此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为25%左右。其中,大约有30%的坏账是不同层级的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或制造个人政绩,命令银行给个别项目放贷导致的;另30%左右用于支持国有企业,确保它们不致倒闭;10%来自破产国企遗留下来的债务;还有10%的坏账来自“地方的行政环境和司法制法的行政环境”;另外20%是银行自己内部管理问题导致的,这一部分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涉及腐败行为。

(三)资本利用率低。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里留下来的问题,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低效和无效投资较多。虽然改制后,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但投资回报率仍然大大低于民营企业。虽然民营企业更有效率,但资金不足,仍然形不成竞争能力。但在我国,从银行贷款、外汇供应到商业机会的分配,政治和法律方面的支持都是倾向于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直到几年以前,民营企业,特别是私有企业,不能进入所谓战略性的、高营利行业。我国转型期特殊的经济体制导致投资回报率高的私营民营企业融资难,而资金充足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水平又较低。这种矛盾使得整个社会的平均投资回报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二、外资大量进入,投资收益大多流回国外,且对内资产生“挤出效应”

(一)外资“独资化”趋势显现。如果说,10年前外资还只是国民经济的补充力量的话,那么今天它已升格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外资企业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也节节攀升,不少已经处于垄断地位,特别是在汽车、信息通信、电子、感光材料、商业零售、生物制药等重要经济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外商投资的“独资化”趋势具有积极意义,促进了我国GDP增长,优化了我国的制度安排,加速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制度变迁过程,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我国的技术进步,但也会为我们带来很多负面影响。首先,“超国民待遇”的引资政策使内资企业不能与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导致外资对内资产生“挤出效应”,国内投资需求不足;其次,对外资的引进和运作监管不力,致使外资利用不仅导致我国国有资产流失,而且对我国经济安全造成威胁。外资企业采取的价格转移等避税措施,将其在我国获得的巨额利润转移到国外;再次,我国现有企业通过合资或合作方式引入新的资金、技术的机会明显减少。另外,由于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强大资本、技术和品牌优势,很容易在我国的一些重要工业领域形成较高的产业集中度,从而增加了少数外资企业进行行业垄断的可能性,使经济发展与稳定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

(二)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外资企业获得了巨大市场份额,甚至垄断我国某些产业的同时,国内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却进展缓慢。主要表现在:1、产业技术主要源自国外,技术依赖情况严重。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信息产业、核心部件、系统软件大量依赖进口。2、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缓慢。我国企业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往往将主要资金和精力用于硬件设备和生产线的进口,忽视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引进,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3、技术支持和技术供给不足,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技术供给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已经成为许多产业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

可见,我国有成为“世界工厂”的趋势,但加工贸易的利润率一般只有3%~5%,廉价劳动力优势并非长久之计。事实上,我国国内已经具备了自主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从长远来看,为避免在全球化进程中被锁定在产业链的最下端,我们应当重视当前资本运用中的矛盾,并尽量化解,将我国巨额资本引入获取高投资回报率的良性循环中去。

三、矛盾的解决

我国目前这种国内巨额资本利用率低、对外资依赖性高的矛盾产生有着深层次的多种原因,要解决这个矛盾,也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完善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许多由国家和社会承担的支出转由个人承担,但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健全,居民对未来预期不稳定,即使收入总额增加,也不愿增加即期消费,而为可能出现的失业、医疗支出等进行储蓄。要降低储蓄率,扩大内需,就需要早日建立起全社会人员参加的涵盖养老、医疗、失业、贫困救济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尽可能地降低居民的后顾之忧,释放消费需求。

(二)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到,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上,而竞争优势的最终表现结果就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而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又主要是通过该国国内企业的竞争力表现出来。而WTO规则给民族国家政府行为留下的空间越来越小,却相应地给企业行为留下的空间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应尽力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自主创新先期研究和开发投入比较大,风险比较高,人力成本所占比例比较高,政府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改进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调整我国的税收政策,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三)完善国家金融体系,重视并发展民间融资。首先,真正理顺银行、国企和政府之间的三角关系;其次,大力发展并规范证券市场,增加投资渠道,引导储蓄合理分流。此外,重视发展民间融资。我国在事实上存在一个相当活跃的民间融资市场在支持经济增长,政府需要正视并引导这种融资格局的改进。

(四)加强对外资的监管。首先,要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国内企业创造与外商投资企业平等的竞争环境,取消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其次,着重形成跨国公司投资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一些技术和资金壁垒很高的领域,每个产品和服务领域中引入几家跨国公司投资;再次,垄断行业对外开放应与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另外,要防止跨国公司利用购并进行投机活动,避免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流失。

总之,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来说,引进资本管理和资源分配技术比开放资本市场引进外国资本更有效。我国可以逐步化解目前内外资运用上的矛盾,让国内企业家在境内能够获得相对自由的资本市场,让好的创意和商业活动得到有力的资助,我国才能够将投资资本所创造的收入留在国内,以切实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