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经济发展困境和战略选择

时间:2022-12-13 05:00:36

流通经济发展困境和战略选择

摘要:在全球化发展浪潮中,中国正以东方强国的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作为新兴的商贸流通业,其能否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能否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支点,不仅关乎一个企业和行业的未来,也对整个国家经济大局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国商贸流通业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商贸流通业为研究对象,从流通经济的理论入手,阐述发展商贸流通业的重要性,进一步分析影响我国流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流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对策。

关键词:全球价值观;流通经济;发展困境;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诸多与流通领域相关的挑战。从国际分工层面来说,中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导致国内部分制造业时刻受控于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对加工制造行业的控制主要由流通环节实现。从国内经济发展实情来看,多数经济问题主要展现在流通领域。流通领域的问题也是困扰我国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障碍。因此,流通问题成为国内学界重点讨论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流通业与制造业均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制造业凭借“后发优势”慢慢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制造大国。现阶段,我国流通产业处于疲惫发展状态,并逐渐形成生产制造优先、商贸流通业滞后的错误格局。加之,我国流通产业效率不高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多数学者研究表明,流通产业低效率运行模式会严重阻碍产业升级、破坏经济稳定发展现状。因此,这就要求研究者加强对我国流通产业健康发展的关注和重视,为中国经济发展创设良好的基础条件。文中深入分析流通经济学理论来源,介绍商贸流通业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根据制约流通业发展的因素及和流通经济发展现状,制定促进我国流通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流通经济的理论来源

流通经济学最早是马克思对社会经济运行的研究结果,马克思研究指出,流通经济是社会经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也是商品流通发展到某个阶段的产物。最初的商品流通只是单纯的物物交换,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转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形式。在马克思认定的商品流通体系中,每种商品均要经历不同形态的变化,即由原有的商品形态转变为货币价值形态,并从货币价值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商品形态,随之退出此次商贸流通体系。有学者研究指出,马克思提出的流通经济思想只适合于资本主义社会,但中国经济体制最初为计划经济体制,逐步演变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并非必须适合马克思的理论。因此,部分学者对马克思的流通理论实施拓展,提出若出现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就必然出现流通过程。数以万计的商品流通组成流通产业,流通产业也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期领导人更加重视流通产业的发展,组建发达的流通体系为经济建设做好支撑,促进服务、零售、物流等行业得以快速发展。总言之,我国流通经济思想展现以下特点:必须深刻认识流通对生产力产生的影响,肯定流通产业在消费和扩大生产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加强流通机制的改革步伐,不断对流通发展方式进行创新,从而提升流通产业的生产力和流通效率。

二、发展商贸流通业的意义

1、商贸流通业产生的直接影响。商贸流通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其不单是搭建生产和消费的桥梁,也能通过恰当的引导确保消费结构呈现合理化的特点。商贸流通不单能够创造充足的物质财富,也有利于促使社会分工更加细化,有效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无法解决的实际矛盾,对一个国家及地区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商贸流通业是一种产业类型,其出现、发展及繁荣本身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其创造的经济价值是国民经济生产值的主要内容。同时,商贸流通业为更好地发挥桥梁枢纽的作用,流通经济活动必须建立立体化空间结构。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中,信息流是商品实现传输的媒介,物流则完成使用价值的转移,整个商贸流通借助立体网络,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2、商贸流通业产生的间接影响。发展商贸流通业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者需求,不断优化并对原有的消费结构进行升级。从消费者层面来说,商贸流通业逐渐从社会经济的补充角色向主要角色转变,真正意义上发挥商贸流通业“聚”与“散”功能,合理引导公民的消费意识和行为。商贸流通业不但能扩展经济市场,而且能有效地引导生产和消费,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效提升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当然,商贸流通业能够将生产和消费进行联结,合理优化各项生产要素及资源,促进流通速度并提升流通的效率,确保整个国家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也能为社会劳动者解决更多的就业问题,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现阶段,我国商贸流通业对社会就业产生的贡献不断增强,自1980年就业贡献率的3.23%,截止2014年上升至13.86%。由此表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提升社会就业率产生积极性影响。

三、制约流通业发展的因素

我国部分流通企业采用粗放、落后的模式,一直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我国商贸流通企业也不例外。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商贸流通业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及时转变原有的经营和管理模式,是商贸流通业发展重点研究的问题。1、观念因素的影响。长时期以来,我国依然存在“重生产、轻流通,重市场建设、轻预测”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商品流通滞后于生产,生产滞后于市场,从而导致生产者决策的盲目性,极易出现产品买卖困难的局面。2、基础设施的影响。近些年,我国对流通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有明显改变,但农产品物流设施依然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运输工具、商品储存保管、通讯设备等方面。农产品在农村几十公里运输范围使用的时间,远远超过上千公里两个城市所用的运送时间。同时,流通业因缺少机械化、自动化输送设备,导致整个运输流通中浪费大量资源。3、制度因素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开始推行多家经营、多渠道流通的发展模式,也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产品物流制度结构。基于上述体制结构下产品物流呈现:小规模、孤立的物流活动等特点。各流通通道的上下游主体多以市场关系为主,实际交易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但因缺乏长期合作的稳定物流链。自改革开放后,我国产品流通制度发生一系列改变,但在传统物流体制下,潜在的利润有限性并未导致这一体制的巨大改变。4、人才因素的影响。人才不只是制约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物流管理、经营人才缺失直接影响产品流通效率,也影响现代流通业的发展。现代流通业与信息技术发展和现代物流技术创新相伴而行,迫切需要满足时展的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

四、综合分析我国流通经济发展现状

2010年至2015年,我国商业增加值日益增长。在同一时期内,固定资产投入是其部分国有和城镇集体商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年均实际增长13%作用。与投入相比,产出并未达到相应的增长水平。流通产业经济增长比整个国家经济增长落后,商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常见的经济增长方法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依靠加大投入实现,另一类是基于相同投入下,能获取更大的产出,或者当产出相同状态下,只需实施更少的投入。从根本上来说,借助科技进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范畴,物资企业可以应用现代科技,促进流通经济的增长。流通产业发展规模是判断一个国家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不断增加对流通产业各方面的投入。有数据表明,与2009年相比,2013年中国流通产业的财力投入增长1.5倍,年均增幅约为25%。财力投入的日益增多,为流通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表明中国流通产业资本凝聚力不断增强,对提升流通产业的运行效率、经营规模等产生积极的影响。产出规模是反映流通产业发展水平最直观的指标,其展现流通产业在资源转换、价值创造过程中能够产生的成果。经济贡献力则是衡量某个地区对社会经济做出贡献的关键性指标。现阶段,我国流通产业对经济产生的贡献力仅有0.1,而发达国家流通产业GDP的贡献率达到0.20-0.25。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流通产业对经济产生的贡献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从侧面表明我国流通产业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流通产业集中度能够真实反映产业内部垄断及竞争状态,我国流通产业属于竞争性产业。一方面,因我国政府大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因行业的日益发展,企业出于自身经营情况的考虑,开始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从全国发展情况来看,中西部地区约有60%的人口,但这些地区具备的零售网点和人员不足全国的一半。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零售业网点、人员分别占有34%、36%。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长时间处于严重滞后的发展状态,与加快经济发展要求并不适应。从多数大中城市来看,市中心地区大型商场较多,在新居民区和城乡结合地区,大中型商贸严重不足,居民购物需求无法满足。

五、全球价值观视域下促进流通经济增长的对策

流通企业作为整个商贸流通业的微观基础,已有的流通产业使用粗放型经营方式主要展现在国有流通企业上。因此,国有流通企业成为商贸流通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在商贸流通过程中,大中型批发零售网点、仓储设备均由国有流通企业掌握和控制,国有流通企业推行集约化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整个流通业经济增长向着集约化方向发展。想要提升流通经济增长,必须转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并与体制改革相互结合。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不断提升对流通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深化改革,组成有助于调节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机制,强化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规范流通产业进入、退出机制。近些年,随着外资企业不断进入我国市场,对中国本土流通企业产生一定的冲击。加之,国内部分流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退出流通领域呈现不规范性的特点,这对整个流通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政府必须制定有效的政策合理监管流通企业进入、退出行为。自2001年,我国经贸委要求各地区制定商业网点规划,这些地点包含直辖市、省会城市,明确指出为制定商业网点规划地区不能申报外商投资,这种规定为我国商贸流通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必须规范行业集中度,预防外资垄断流通企业获取超额垄断利益的情况。著名经济学家、金融学教授郎咸平教授指出:“我国要时刻警惕外国零售巨头推行“零售倾销”发展方案。例如:沃尔玛、家乐福等企业在欧美市场一直为获利状态,但其在亚洲市场时刻处于亏损状态。换言之,他们使用已开发国家市场赚来的钱补贴新兴国家,从而快速占领该地区的市场份额。因此,若以上国外零售企业想要实现发展目的,在外资企业迈入国内市场过程中,我国政府可借助规范的法律法规对其展开监管,预防这些企业发生掠夺性定价的行为。总之,通过商业立法制定符合流通企业发展的标准,规定所有达不到商业要求的企业不得进入流通产业,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市场发展秩序,也能有效预防商业规模盲目扩展,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营造最佳的竞争环境,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不受损害。2、规范市场流通秩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流通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法的促进作用,应以良好的流通秩序为基础,加大整顿流通秩序的力度,对市场流通的各种产品根据重要性及短缺程度开展专营、开放经营模式,有效整顿并清理流通渠道和各类公司,进一步加强市场物价的监督和管理。以此为基础,创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应的市场流通秩序。主要内容如下:必须制定与流通交易相互配套的法律法规,例如:明确审查进入市场的主体、特殊产品必须有经营许可证等。同时,制定确保产品质量、市场交易公正平等的方法及细则。通过创建舆论监督、消费者监督、行政监督等相互结合的模式,对假冒伪劣产品、欺行霸市行为进行揭露,确保市场秩序得以正常运转,从而达到各类流通主体公平、平等竞争的效果。3、优化并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完善的流通产业结构发展规划及相应的政策,有利于流通产业实施政策和制度创新,为优化流通产业结构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及制度保障。在流通产业调整政策方面,政府应时刻遵循最基本的准则,运用市场、价格等监管机制,真正意义上展示流通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必须借助市场价格机制,合理对投资者和生产者实施利益引导,促使商业资源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实现流通,为流通产业营造结构合理的经济环境。同时,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在各业态隔离配置稀缺经济资源,流通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整能力,政府旨在完善这种调整功能,并为调整产业结构创设最佳的经济氛围,从而优化流通产业结构的目的。根据以上原则,结合我国发展情况,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是创新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以此改善流通产业之间空间结构失衡的问题,进而提升流通效益、降低流通成本的效果。首先,我国政府可大力扶持一批流通企业做强做大,组建一批具有品牌、规模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合理规划并建立现代化物流园区,流通主体运用网络实现网上交易,进一步完善绿色的流通氛围。其次,政府必须创建多渠道流通体系,确保城乡流通产业展现相互协调的发展状态。同时,积极实施包含生产企业+农户、农产品协会+农户等流通渠道,遵循城乡互动的发展原则,走以城带乡、城乡互补的流通发展道路。4、加大流通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比较,前者对发展商贸流通业具有持久、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跨国流通企业迈入我国流通市场后,市场间的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商贸流通业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流通领域对知识、技术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此时,为推动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强理论研究,不断引入发达国家先进的发展技术和优秀经验,根据我国实际发展情况,创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从人才培养方面来说,高等院校近些年才开设物流专业,实力非常薄弱,中职院校因缺失资金和设备,单一的理论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对操作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增设相应的专业,不断规范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借助社会各个级别的培训机构,建立完整地人才培养体系,为流通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5、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及生产效率提升会促使消费结构和水平发展变化,这要求必须对流通组织形式实施变革。随着连锁经营、物流中心等流通组织形式的出现,必须合理协调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达到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效率的目的。现阶段,流通组织在我国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连锁经营作为商业经营集约模式中具有代表性的形式,它将大规模经营与零售活动相互结合,借助连锁组织系统,将多数同类企业组成利益共同体,从不同方面发挥联合优势,达到共享经营技术、协调运作的效果。连锁经营必须打破已有行政系统、行政区域分割的情况,真正意义上促进现代流通业的发展。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要求商品运动过程中呈现高效率、低消耗的特点,这也是促进物流中心快速发展的主因。物流中心借助加工、配送、分货等功能达到物流专业化发展,提升对零售商店和用户的服务水平。我国应以大中城市为依托,根据流通企业集团对已有设施的改造,成立专业化物流中心,促使其成为企业整体功能的主要部分,进一步扩大物流网络化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

六、结论

总之,商贸流通业能否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能够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情况和经济大局。因此,我国必须深入总结流通业发展经验和教训,在学习西方优秀的发展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解决流通业发展的困境和问题,为我国流通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文中从流通经济理论入手,介绍我国流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一系列促进流通经济发展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高峰:我国流通业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1(5).

[2]冯英歌:城乡商贸流通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价格月刊,2014,21(10).

[3]王杰、乔香兰: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及对策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3,27(10).

作者:陈彬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