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威齐早期对垄断问题的研究

时间:2022-12-20 09:13:53

斯威齐早期对垄断问题的研究

一、前言

保罗•斯威齐(1910~2004)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在斯威齐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成果当属1966年与保罗•巴兰合著的《垄断资本》一书,他们在其中提出了一个分析、解释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垄断资本理论,获得了巨大的学术反响。另一方面,斯威齐在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经济学领域也有独到建树,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他对寡头垄断企业的定价问题的研究,由此提出的“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即斯威齐模型)更是成为现今主流微观经济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事实上,纵观斯威齐的整个学术生涯,不管他处于何种经济学立场,对垄断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是贯穿始终。对垄断资本理论、斯威齐模型或者其他重要理论,学界已有较多研究,因此本文主要关注斯威齐早期对垄断问题的研究思想,或许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但与他后期的垄断资本理论对比来看,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斯威齐的总体经济思想,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与理论价值。本文将具体梳理和论述斯威齐早期对垄断方面多个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三部分内容,接下来一一展开分析。

二、斯威齐早期垄断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资本主义联合。首先要指出的是,斯威齐所称的资本主义联合,是以英国达勒姆和诺森伯兰这两大产煤地区的煤炭生产企业在1550~1850年间的垄断历史为研究对象,事实上指的就是垄断现象最早的企业组织形式之一,即卡特尔。因此,斯威齐首先是对卡特尔这种特定的垄断形式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它的本质属性和有利于其发展壮大的各种条件。斯威齐认为,对利润或利润率的不懈追求已经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最主要因素,而这一点被当时经济学的主流理论所忽视了。新古典主义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状态下,制约企业获取利润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市场内部现存的所有企业会为了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而相互竞争,这将导致价格水平的降低;二是它们也会为了所有可能的生产方式而相互竞争,而这将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最后,如果依然能够获得利润,那么新的企业进入将加强竞争程度,最终导致利润为零的均衡状态。反之斯威齐则指出,能够维持企业利润率的因素包括:首先,现存的所有生产企业可能会联合起来,这将减弱他们为了最大的市场份额,以及所有可能的生产方式而进行竞争的激烈程度,并能有效的阻止其他竞争者进入该市场;其次,市场本身可能会突然扩张,这将减轻或者抵消影响价格水平的那些竞争因素;最后,所有可能的生产方式同样可能会突然增加,这也将减轻或者抵消影响成本水平的竞争因素。对于企业本身来说,为了保持利润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联合起来。因此斯威齐认为,资本主义联合即卡特尔的本质属性或者说其追求的本质目标就在于:保持当前的价格水平并限制其生产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水平;以及限制并阻止其他新企业的进入。而这事实上就是之后不完全竞争理论所指的对垄断利润的本质追求。此外,斯威齐将有利于资本主义联合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归为三类,分别是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其中,自然条件一般地是指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等条件,它们在一定程度内决定了商品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位置和程度,这一点特别地表现在原材料商品市场方面。技术条件是指主要运用在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领域内的各种技术手段和方式,它直接决定了潜在生产领域的规模和市场规模的大小,还决定了最佳生产单位(企业)的大小。斯威齐认为,较大的最佳生产单位往往意味着较少的生产厂商,这就毫无疑问地有助于企业的联合,更不用说企业本身就有联合起来限制产量的需求,因此结果也是不言而喻的。社会条件的涵盖范围则较广,但斯威齐认为其中最需要强调的是以下几种:人口数量及其分布、生活标准、法律体系和有关政府当局的态度。其中前两个条件被斯威齐称之为经济条件,主要取决于实际生产数量、生产领域和市场规模的大小;后两个条件则被统称为政治条件,主流的法律体系决定了企业联合不同类型的组织形式,而在该法律体系下的政府也会采取相应的支持或反对态度。斯威齐认为,政治条件对企业联合的重要性是与自然、技术以及经济条件的具体状况密切相关的。(二)垄断的定义及其推论。斯威齐从有关垄断的经济学分析的实质出发,对垄断本身做了一个本质定义的规定,并从中得出了理论性推论。他认为,当某个生产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即独立于给定价格,又独立于所获利润或损失时,就说明这个市场中存在完全垄断。具体来说,斯威齐认为,如果需求曲线不能满足独立于给定价格水平的条件,那么曲线本身就不具有太大的经验意义,即便这种需求曲线本身在逻辑上是明确存在的。也就是说,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仍然可以得到产品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所面临的需求数量,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价格水平的实际变动往往是伴随着周围其他条件的变化,这样需求曲线本身就无法说明问题了。因此第一个条件的存在就将这种情况排除在了垄断问题之外。另一方面,当需求曲线独立于利润或亏损时,说明了任何程度的利润水平都不能够有效地吸引其他厂商提供替代商品,而这将影响已有商品的需求问题。最终在这两个条件下,该完全垄断厂商是有效地孤立于其他厂商的;垄断均衡是可以通过自身得到检验的;以及是不涉及“群体”均衡问题的。斯威齐从上述完全垄断的定义中引申出两点推论。其中的推论一是指,当生产厂商的需求曲线独立于价格,但不独立于利润时,该厂商的某些幅度的利润(或亏损)会引起其他竞争者或多或少的提供(或撤回)已有产品的完全替代品。推论二是指,反过来当需求曲线独立于利润,但不独立于价格水平时,至少在基于马歇尔理论框架的一般意义上,需求曲线就不再是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了。斯威齐认为,在这两种推论的情况下,“群体”均衡的问题就明显地体现出来,单独的生产厂商已经不能完全的孤立于它周围的竞争环境之中了。推论一所描述的情形可以看作是垄断竞争市场,而推论二的情形则属于双寡头垄断市场。此外,斯威齐认为,这两种推论的理论分析与爱德华•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最后还有一种情况是,生产厂商的需求曲线即不独立于给定价格,也不独立于所获利润,而这在现实经济中才是最有可能出现的。斯威齐认为这种情况大概等同于张伯伦所提出的“寡头垄断竞争”,不过它并不损害重要理论研究中有关价值的定义。(三)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垄断与竞争。除了对垄断的特定形式和定义的理论研究之外,斯威齐认为,有必要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垄断与竞争的关系问题做一个整体的、历史性的研究。这有助于探究资本主义体系的内在逻辑,以及其中内生的各种可变要素的相互关系,并能合理构想未来的发展情景。具体来说,最早在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意识形态框架之中,资本主义首先是作为一种经济性质的力量存在的,后来才发展出自身独立于封建主义的制度和意识形态,而它的影响范围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并最终取代了封建主义。发生在17~18世纪的这个取代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就在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保驾护航。斯威齐认为,这一中央政府的唯一可能的形式就是君主制,这对于早期商业资本主义在封建时代的崛起也特别有帮助。与此同时,对于垄断和特权的许可和支持也是这一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中央政府的权力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对垄断许可权的分配,同时垄断本身也强有力地帮助了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因此斯威齐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从垄断和国家干预主义的摇篮中发展起来的。但是,逐渐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变得越来越强大和有自信,最终采取行动推翻了当时的君主制政府,并成功获得了与其经济权力相匹配的政治权力。随之而来的是产生了一种反对任何特权的思想意识形态,君主制政府的所有影响都被消除了,因此对垄断的支持也自然就削弱了。同时,企业家精神的发展和流通方式的稳步改进扩大了市场和原材料产地的规模,同时工业技术的发展为快速积累的资本投资提供了新的去向。因此从政治和经济的两个方面都不再支持垄断的发展,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放任自由的“古典”时代来临了。就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而言,19世纪内的最伟大经济学家们基本没有讨论垄断的问题,他们认为这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是不重要的。对此斯威齐认为这毫不令人意外,但是在工程师和技术专家的手中已经蕴含着未来垄断发展的种子。事实上,在1850年之后,机器技术、大规模生产和现代公司制度变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主导因素。大规模生产的逐步扩张使得垄断变得既简单又有充分的吸引力,而关于这一意义的重要性被市场和原材料产地的扩大所掩盖了。当进一步的扩大无力为继时,生产能力超出市场所需的趋势也就成为了绝对的本质因素。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资产阶级政府在威胁来临之前匆忙采取措施,去营救整个资本主义体系。斯威齐认为,如果国家支持垄断的政策措施出台的很慢,这只是因为自由竞争的意识形态太根深蒂固了。事实上解决方案是很明显的:对内加强对垄断的培育和支持,并采取为对外扩张服务的各种专制政策,以此为进一步的投资提供出路。当时激进的帝国主义正是这种解决方案的直接后果。因此,斯威齐对于资本主义的未来展望是悲观的,他最终认为,未来会出现更多的垄断、更多的专制和更多的帝国主义扩张,世界大战是不可避免,资本主义制度难以永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资本主义联合、垄断的定义及推论,以及历史进程中的垄断与竞争这三个角度详细论述研究了斯威齐的早期垄断思想。事实上,笔者曾把斯威齐的整体经济思想分为三个时期,其中从1934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到1942年出版《资本主义发展论》被视为是第一个时期———“经济思想的萌芽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斯威齐经历了经济思想的一个大的转变,即从主流经济学领域转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斯威齐停留在主流经济学领域的时间并不长,但以斯威齐模型以及上文所论述的早期垄断问题研究为代表,他对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发展做出了较有影响力的贡献。另一方面,斯威齐的早期垄断问题研究,包括其中对于经济研究中的“历史”要素的重视,还影响了他之后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思路与范畴,是其垄断资本理论等研究成果的前兆,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值得重视、学习与借鉴。

作者:张维昊 单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