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市场经济关系研究

时间:2022-10-28 09:51:00

体育与市场经济关系研究

摘要:研究市场经济对体育的影响,揭示体育改革的深层涵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明确体育的性质、路线和体育政策、权力行为;梳理市场经济下的体育变迁,为合理配置体育市场资源,促进制定合理的体育政策,实现权力行为实践的理性自觉,推进小康体育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育运动;政策;体制

为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实现小康社会,就需要更多地对体育运动进行思考。为此,探讨市场经济对体育运动的影响,揭示体育改革的内涵是市场经济的意蕴,梳理市场经济下的体育运动发展,明确体育的性质、路线和国家的体育政策、权力行为,对合理配置体育市场资源,推进小康体育建设,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体育的困境与出路

体育权力是公共权力的一部分,包括国家体育权力和公民依法对体育自治的权力。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人人享有体育的权利”。中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更应当满足人民对体育的需求和保障公众的体育权益。但事实上由于受中国国情和历史根源的制约,并未能保证人民对体育的需求。通过市场对体育有限介入,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包括营利性机构)共同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解决政府、体育与市场关系的一把钥匙,也是当前中国小康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政府虽然改变了“体育公益事业就是非营利事业,市场不能介入”的观念,但政府部门在体制上并没有摈弃“重管理、轻服务”的做法。形成政府有限的供给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来理顺过去体育由政府包下来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对体育如何介入市场,政府在市场介入的情况下如何发挥自己对体育的调节功能、体育公益性与资本寻利性的关系、政府选择与非政府选择的关系、公益与私益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解规与制规的关系等,所有这些还没能转化为方法论,通过一种确定性,即法律的形式来实现。

由于政府政策的人治常常处在“法律缺席”的状态,由于政府还没有准备好足以应对的资源、政策和思路,政府在这全新问题面前常常处于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造成难以有效地解决上述新的体育问题和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如何建立一种有效市场经济机制来协调解决上述问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当前推进小康体育建设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亟待我国体育体制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功能及运行方式,尽快对小康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经济、新技术、新观念、新社会关系等作出及时回应,适时改革体育权力范式,在政府导向和市场导向之间寻求一种合理的平衡与兼容,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性质相适应。

二、体育体制与市场经济的冲突

实现改革与发展的良性互动,使广大人民群众能从改革中受益,从而积极参与改革,是我国政府成功推进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经验所在。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历程同样是伴随这一经验生长和发展的。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主体地位的形成导致利益主体多元化、决策分散化、权威扩散化,直接后果是弱化政府权力中心的权威并瓦解纵向隶属的等级制,进而破坏中心主导权力的有效性。使政府要承担改革的风险并支付改革的成本,伴生处于权力中心的政府法权的有效性有受到丢失的威胁。为避免这种后果,为保证政府主导行为的有效性,就必须维护政府的权威性,保持等级的稳定性。促使政府行为有限制或放慢扩大公众化和社会体育自主权的内在倾向。而这一点恰恰与市场经济性及社会民主分权决策体制形成冲突,导致其推进改革的力度受到政治和财政约束,致使各级政府部门产生改革的积极性并不是要真正破除旧体制,而仅仅是“寻租”。这样使改革的实效大打折扣,往往出现局部试点成绩很大,推广效果却不理想,公众和社会得到的只是以宣传名义所产生的表面效益。可见,由于政府受其自身局限性的约束,使其在积极推进我国公共体育体制创新进程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阻碍着这一进程的继续推进。改革陷入著名的诺斯悖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1]政府是改革的主导力量和直接动力,但政府又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或改革的对象。因此在政策选择上,政府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政府的作用与改革的进程呈正相关关系,即政府的主导作用越强,改革进展越快,强化政府行为应是正确的政策选择。另一方面,政府的作用与改革进程呈负相关关系,改革实现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决策分散化、自主权扩大化与政府主导作用构成冲突,政府作用越强,离改革目标似乎越远。由此看来,为避免政府“寻租”的行为和权力扩张与滥用,适当弱化和规范政府权限作用,转变与更新政府职能,共同构成一种由公民自主服务、非政府服务与政府服务相结合的治理体系也应是正确选择,也是衡量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成败标准。我国体育体制创新过程能否继续推进,小康社会体育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适时而恰当地协调这一内在矛盾的能力。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协调体育的公益性和资本寻利性、市场经济性和体制性之间的矛盾的冲突,己成为当前体育体制改革中的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市场经济与体育改革

为国争光,形成了“重竞技体育,轻公共体育”的制度环境;但随着政治民主和人民生活的不断富裕,体育开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迈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体育体制虽经多次改革,但没有跟具体的公共管理机制联系在一起;依法治国只是“红头文件”,体育并未回到政府积极的轨道上来。伴随着体育大众化进程的日益凸现,原有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形成体育发展与人民需要差异的基本矛盾。当前,体育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日趋大众化,体育的需求向更多层次、更高水平的方向变化,已成为决定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同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同体育实际供给之间的矛盾也日趋尖锐,国家财政有限、体育经费拮据使公共体育陷入困境。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我国体育发展的道路只能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之路,多元化进入,多渠道投资来弥补政府体育经费之不足;从而为体育摆脱困境带来光明。因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也是发展中国体育的过程。这意味着传统的以国家垄断为基础运行的基本模式,将被现代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同商品交换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新模式所代替。主要表现在:

在政治上,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首次分类概念,并强调指出“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一新意的战略表述,指出了体育同市场经济相结合,带有一定的产业性,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世界性体育发展的趋势。在体制上,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们正在实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2]新的目标模式。积极完善以法律为裁判的法制保障,为公平发展体育提供支持。

在理论上,十六大报告首次把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列,使群众体育从一般性、辅助性的软任务,提升为社会发展的硬指标,使公共体育工作由体育部门为主的工作,提升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工作。

在市场经济建设上,我们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我们一方面遵循“发展才是硬道理”;另一方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积极培育市场经济民主、法制、自主、平等、竞争、效益的新观念和科学精神,促进体育发展和精神文明进步;另一方面又坚决消除其引发的拜金主义和急功近利思想。

四、民主式体育管理

目前,体育基本矛盾存在的原因是:公众缺乏成熟的社会体育知识和经验,限制了公民有效影响体育政策和行政的可能,体育利益集团和体育官员们控制信息和决策过程,官僚机构行动迟缓,“专家”对民主性社会治理体育抵制等。其结果是人们潜在的体育愿望与社会现状脱节。变革体育行政组织管理观念,建立学习型体育管理机制,打造服务导向,依靠市场竞争为调控政策和手段,追求公私合作、政府与社会力量互动的体育管理模式,形成我国政府新的体育管理理念。

政府服务和作用。政府应将为公民提供体育服务置于首位,保障和尊重公民的体育权益。引导个体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活动,表达和实现自己的体育权益,建立与社区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的道德条约。通过亲民服务,让群众能够参与进来;通过便民服务,让群众能够坚持下来;通过利民服务,让群众能够强健起来。政府应摈弃“重管理、轻服务”的做法;从以计划、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从以“人治”为主转向“法治”为主,提高透明度,减少“寻租”现象,改变政府只讲权利、不讲责任的片面性。

政府作用的重点在于帮助社区创立一些健康有活力的体育社会化的“中介机构”,培养更多的公众体育社会活动的领头人。支持这些小团体把市民聚合起来,形成“市民体育社会网络”,通过这个纽带为公民更好地参与更多的社区体育活动提供经验和基础。改革发展证明,一个有效的市民组织同时也是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政府位置和功能。政府的位置是打造共享利益、共同责任、共商体育社会化的民主价值准则。不要用决策结果来运作体育社会化,实践证明是失败的。要帮助大家建立合作与分担责任、共同承担成本的公共利益观念。在这种视角下,让大家理解要保证各自的利益,须通过集体努力和个人协作,才能形成最有效、最负责任的优质社会体育服务质量。

政府体育管理的运作旨在服务公民、为公民体育权益创造、提供机会和资源,并帮助公民解决“学什么体育”和“怎样活动体育”的问题。支持和帮助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联接,与企业合作,创造互利的领域,使公民和社会都参与到体育社会化的过程中来,以建立完善的体育社会化体系的机制。

21世纪,我们正处在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人们对大众体育充满了希望。但是在近半个世纪中,我国的体育积累了太多的计划烙印。为此,我们必须以市场的精神对我国的体育进行观念和制度的创新,才能使其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同时,我们不能不极为关注和坚持体育自身固有的意义,即体育活动及其成果涉及到的人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问题。体育应该成为改革社会的利器,成为惠及民众的公器。为此,体育必须恪守它的公益性质。

参考文献:

[1]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89-105.

[2]张发强.贯彻“三个代表”抓好“三个环节”借助“三会两湖”努力开创新世纪新阶段群众体育工作的新局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