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矛盾及趋势

时间:2022-08-23 11:00:00

全球化的矛盾及趋势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强劲的发展趋势和历史潮流。就其实质而言,以发达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带来了一系列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辨析这些矛盾及其发展态势,对于我们把握全球化的发展规律,指导全球化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产方式的国际化与生产资料的国际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全球化使得社会分工与合作扩大到全球范围,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达到了国际化的新阶段。这在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及其所决定的分配形式也应由社会或公共所有。但残酷的现实却是,生产资料及分配形式严重向国际垄断资本倾斜,“一个跨国资本家阶级业已出现,它控制着形成中的跨国国家机构和全球决策。这是一个新的霸权集团。”[1]跨国资本掌握着全球经济的“命脉”,规定着全世界生产的总方向,决定着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性质。因此,全球化不仅未消除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矛盾,反而使这种矛盾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大范围表现出来,矛盾也更为尖锐和难以解决。

二、资本全球性与劳工的地方性之间的矛盾

全球化为资本提供了选择世界产业后备军的机会,世界竞争还不仅限于低技能工人,甚至波及处于信息网络社会的所有劳动者。全球资本比全球劳工具有更大的权力,资本是全球性的,而劳工则是地方性的。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国内工人工资的降低侵害了劳动者,这种情况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信息主义的历史现实正是精确地利用网络的分散化力量,导致了资本的集中与全球化。劳工在操作层面瓦解,在组织上片断化,在存在上多样化,在集体行动上则被区隔。”“在网络社会的情境下,资本在全球层次上协调统合,劳工却个体化了。”[2]

三、个别跨国公司经营的有计划性与整个国际竞争无序性之间的矛盾

借助于高度发达的现代交通手段和通讯设施,以及完备的网络管理系统,个别跨国公司内部组织严密,产品和市场的开发、生产和营销战略具有高度的计划性和执行的协调性。但对不同的跨国公司之间,不同的竞争对手之间,由于资本的趋利和自私本性,这种协调和配合就代之以激烈的、你死我活的竞争和斗争。生产相对过剩的状况在全球范围表现出来。而越是生产过剩,跨国公司之间的无序竞争就越激烈。

四、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之间的矛盾

新的全球化正在侵蚀着民族国家管理的权威,并对国家主权提出挑战。“事实上,新的合法的国际整体的形成、活动和扩张以及较老国际政体的革新一直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这种新的政体具有跨越国家法律系统的性质”[3],从而出现了旨在弱化国家主权、保护跨国公司利益的超国家机构。一切民族的、国家的权威弱化了,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变成了“全球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发展中国家表现出强烈认同国家主义的倾向。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者萨米尔?阿明指出:全球化已侵蚀了民族国家的权力,这是资本对国家的进攻,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管理的全球化空间与其政治和社会管理的民族空间的分裂”。这种分裂不能用单一的市场方式克服,而需要“市场加国家”。因此,“脱离政治和国家的经济是不存在的”[4]。

五、追求效率与要求公平之间的矛盾

追求效率和利润最大化是跨国公司唯一的选择。但在这种“合理合法”目的的背后,掩盖着更大的不公平、不公正。发达国家不断利用高关税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富国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制成品征收的平均关税是它们对其他工业化国家的几倍;发达国家还不断利用配额和“反倾销”等非关税壁垒手段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等等,结果是发达国家不仅扼杀了发展中国家的潜在优势,而且抑制了发展中国家现实存在的竞争优势。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在世界范围内表现得比在一个国家内更为突出。

六、知识的公共性与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之间的矛盾

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把知识商品化了,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完全必要的。但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把知识商品化了,在当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完全必要的。但在现有的国际分工格局下,一方面,发达国家文化高度商品化,“文化工业”可以大规模定制和批量生产“快餐文化”,进而通过国际贸易谈判,要求其他国家必须消费这种快餐;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又利用其经济的、政治的优势,垄断世界的“话语权”制造“文化优势”,其他国家的文化被边缘化了,它们的“知识产权”变成了只具有观赏性质了。在现有世界贸易的框架下,一些人甚至要把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通过申请知识产权,变成他们牟取垄断利润的专有财富,知识产权的专有性的范围大大扩展了,公共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少,这是人类文明的悲哀。

七、文化的同质化与异质化的矛盾

在物质文化层面,全球化毫无疑问有一个同质化的过程,世界的差异性被逐渐消减。美国学者福山就曾经宣布,在消费文化笼罩下,全世界愈益成为一个同质的社会[5]。所以,历史都要终结了,这个同质的社会就是美国的“民主市场资本主义”,这就是全球化和人类文明的理想模式和最终归宿。但是,全球化在增进民族文化普遍交往与融合的同时,并未消除各个文明、民族之间在利益、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反而把这种矛盾暴露得更充分。因为全球化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强弱两极不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中国有的研究者却认为,“全球化的趋势使信息互通、知识共享、资源共有、世界共存已不再是一个遥远的神话,而正成为不可否认、无法回避的现实。”[6]对比之下,这种描述和构想似乎过于浪漫。

八、“中心”与“”的矛盾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也在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南北差距、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而且还在不断出现一批边缘化的国家和人群。“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经济星座’,其中心是工业国。由于受惠于这种地位和早期的技术进步,工业国组成了为它们利益服务的整个体系。生产出口原料的国家则以其资源的功能和中心发生联系,从而形成了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结合在这个体系中的、一个广大的、参差不齐的。”[7]这个中心——之间的不平等,是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不发达国家之所以不发达的根源。

九、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极右翼、种族主义相比,社会主义代表着理性、进步的价值以及伟大革命的时代。”[7]社会主义价值范式提倡平等和民主,反对不公平与压迫,旨在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资本主义接受了社会主义的批评并且向它学习”[8],吸收了合作社、股份制、经济计划、社会福利、企业内部的“管理民主化”等属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因素,试图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在冲突。从这个意义来看,在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越是发展,离社会主义就越近,社会主义的因素也就越为人们所熟悉。“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9]

十、国际旧秩序与新秩序之间的矛盾

发达国家历史上形成的经济优势具有延续性,在全球化面前,经济实力代表着“发言权”。发达国家凭借其优势地位把持着世界生产与流通,“自然而合理”地利用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抢占经济全球化的有利位置。所以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斗争的道路是漫长的。与此同时,“文化霸权主义”者倚仗自己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优势,企图以自己的意识形态一统天下。因此,不仅要建立国家政治经济新秩序,而且要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

上述十个方面的矛盾相互交叉、相互影响,构成了全球化过程的主要矛盾运动。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本质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一方面,生产力的革命性、大工业的内在扩张性以及资本的贪婪本性使资本经历了从单个资本向国家资本再向国际资本的巨大跨越,相应地,资本主义的历史也从“民族的历史”变为“世界历史”。另一方面,世界历史强化、扩展和转移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它把国内范围内的生产方式的矛盾演变为全球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同时一国范围内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就演变为全球范围内的两大阶级的矛盾和对抗。资本主义全球化给世界人民带来屈辱和灾难,但它同时也使得“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有了共同的基础和条件,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成为必然的历史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