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的发展问题思索

时间:2022-10-12 11:07:00

资本市场的发展问题思索

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各国资本市场和金融中心的竞争日益加剧,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其竞争力与发达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我国资本市场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经济与转轨的内在要求催生了资本市场,而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始终立足于服务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一基础之上,并为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中国资本市场“新兴加转轨”的基本特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对资本市场的要求还不够协调,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尚未有效形成,市场自我调节的功能还未充分发挥。

具体而言,我国资本市场在实际运行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现探讨解析如下。

一、微观经济基础的竞争力未能有效提升

(一)企业竞争力无法提升的历史根源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中国资本市场的出现,意味着直接融资开始部分替代间接融资,即说明政府直接控制着资本市场的制度供给。

而从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投资方式的改革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国资本市场从建立之初就存在着重大的制度缺陷。

政府管制金融的制度选择和国有制属性在资本市场的直接移植,形成了国有信用的过度倾斜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缺陷,使资本市场成为政府政策性分配增量资金,国有企业获取“免费资金”的渠道。

于是,资本市场就成为国有企业的融资需求焦点与政府制度供给的中心,而国有企业竞争力的难于提升则成为了制约资本市场各种功能发挥的最大障碍。

(二)国家持股制度无法解决国有企业的根本问题

首先,国有持股制度不能解决经营者选择问题。因为国资委与国有持股公司的人员仍然是政府官员而非资本所有者。这种权责分离体制使得其不可能真正积极主动的把最合适人才放在经营者位置。

其次,明确国家的股东身份并不能真正解决政企分开问题。而政企不分的实质是代表所有者行使控制权的政府官员并不承担资产风险,因此不会像真正所有者那样对经营者进行最适度干预。

再次,明确国家的股东身份并不能真正解决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国有控股公司官员并非股东,故不会追求剩余价值。

最后,国有企业中“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分置,造成流通股东只能屈居小股东位置,资本市场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的重要作用无法发挥,企业竞争力难以提升。

二、资本市场的整体规模有待扩大,结构有待完善

(一)资本市场整体规模偏小

截至2009年9月末,中国资本市场资产总额占金融总资产比例约为42%,相比于2006年的22%有了很大提升,但比之同期的美国、英国、日本该比例分别为82%、70%和63%,我们的资本市场整体规模依旧偏小。直接融资比例偏低,在大部分成熟市场和一些新兴市场上,公司外部融资主要通过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而不是银行贷款。

(二)股票和债券市场发展不协调

股票市场实际进入流通的股份比例偏低,多层次资本市场刚刚起步,不能满足多元化的投资及融资需求。例如:上海、深圳交易所主板市场规模偏小;深圳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行业覆盖面较窄;缺少柜台交易市场(OTC市场)等。

债券市场规模过小,尤其是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品种结构不合理,国债等占比例过大,企业债规模过小;市场相互分割,投资者结构不合理。

(三)证券交易所竞争力有待提高,金融衍生品市场有待发展

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品种与数量不够丰富;交易机制有待完善;收入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来自交易经手费,而对客户的高附加值技术服务较少。

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较小;品种结构简单;而品种创新相对不足;投资者结构尚需进一步完善;中介机构实力有待提高,表现为整体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不足;金融衍生品市场尚未真正形成。

三、上市公司整体实力不足,证券公司综合竞争力较弱

(一)上市公司整体实力有待提高

首先,上市公司对国民经济的代表性不足,目前,许多大型企业集团只是将部分业务或资产发行上市,还有一些大型企业没有上市或仅在境外市场上市,如电信行业四大公司中目前仅有中国联通在中国境内股票市场上市,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都在境外市场上市。另外,大量创新能力较强生产效率较高的中小企业上市率不高。总体而言,当前上市公司的结构仍然无法全面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其次,公司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近几年有了明显进步,但由于体制机制多种原因,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如:部分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形似而神不至”,有些上市公司部分控股股东直接干预上市公司事务,高管人员勤勉尽责意识淡薄等。

最后,市场化筛选机制有待完善。主要表现为退市机制与市场化收购兼并机制的有待优化。

(二)证券公司竞争力亟待增强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以及近几年的综合治理,中国的证券公司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与国际大型金融服务机构相比,中国证券公司规模仍普遍偏小,核心竞争力亟待提高。存在整体规模的偏小化、盈利模式同质、行业集中度不高、证券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等一些问题。

四、机构投资者规模偏小,作用力不足

尽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以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仍未能占据主导地位,市场还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未能起到大规模集聚资金的作用。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仍以短线投资为主,缺乏真正的长期投资者。同时,现有各类机构投资者在投资理念、投资标的等方面显示出较大的同质性,不利于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证券投资基金产品不够丰富、业务创新不足。基金市场的资产管理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均衡,现有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股东结构不合理、长期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保险公司、全国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其他类型机构投资者参与不足。而近几年随着基金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对专业人才提出了巨大需求,基金业人才瓶颈问题日益突出。

五、法律诚信环境亟待完善,资本市场监管体系效率不高

首先,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处于“新兴加转轨”的阶段,市场的一些体制问题仍然存在,需要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加以解决;同时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内外部环境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既有的法律体系与法律制度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其次,资本市场监管体制远远落后于市场发展,监管队伍急需进一步加强。

我们对于市场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仍依赖于行政手段,这种状况不适应资本市场发展的需求;监管体制与监管队伍的建设落后于资本市场的要求;监管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执法的有效性不足,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不完善,造成执法中容易出现的处罚难局面。

再次,自律组织功能不健全,自律监管不足。如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交易所等行业自律组织的自律功能尚不完善,对证券监管机构的依赖性较大,独立性不够,这使得其行业自律的功能不能完全发挥出来。

最后,股权文化与诚信环境的建设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健康的股权文化是资本市场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还要求证券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诚实守信。而中国资本市场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这方面的违法乱纪问题与资本市场的诚信问题也较为突出。